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28 18:0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22:00
刘基 《郁离子》 世农易业
狐邱之野人世农,农田之入俭,恒思易其业,而未有加于农者。其舅之子驺于邑大夫,归而华其衣,见而企焉,遂弃农而往为驺。其主曰:“汝自欲耳,余弗女逐也,三年而不返,则汝之田与庐,吾当使他人营之,无悔也。”跽而辞曰:“唯,”越三年,而其所事者物故,欲复归,而田与庐皆易人矣。故主怜而召之,而其同里皆疾其亡故而违常也,遂恧不敢复而途殍焉。或以语郁离子,郁离子曰:“古称良农不为水旱辍耕,良贾不以折阅废市,正谓此也。吴人有养猿于笼十年,怜而放之,信宿而辄归,曰:‘未远乎?’舁而舍诸大谷。猿久笼而忘其习,遂无所得食,鸣而死。是以古人慎失业也。”
【原文】
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
【注释】
先公四岁而孤:指失去父母的孩子,即孤儿。古代多指失去父亲的孩子。
家贫无资:贫:贫穷。 资:钱财。
太夫人以荻画地:以:用。 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 画:划。
教以书字:以:用。 书:书写。 教他用荻书写汉字。
使学为诗:使:让。 为:写,做。
及稍长:等到(他)稍微长大的时候。(稍:渐渐地)
就闾(lǘ)里士人家借而读之:就:动词,接近,靠近,(此引申为)去。 乡里,街坊。((欧阳修)便就近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
假而读之:借。
或因而抄录:或:有时。 因:凭借。
以至尽夜忘寝食:达到尽头
唯读书是务:唯:只。 是:无意义。 务:致力。(唯。.是。..为固定搭配)
【译文】
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非常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他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诗文,让他学习写诗。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就到邻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还没抄完,就已经能背诵其中的文章。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的水平那样高了。
【启示】
个人在年幼时家境不好,表面看上去是悲惨的,但对于有志气的孩子来说却不见得是一个坏事。因为家境的窘迫会使孩子较早地品尝世态炎凉和生活艰辛,促使孩子早懂事,早立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嘛!从现实看,一些富足人家的子弟因为眼前吃不愁、穿不愁,倒是少了许多学习的动力,使将来有所成就缺少了思想和性格基础。
智狐
【原文】
沧州刘士玉孝廉,有书室为狐所据,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形耳。知州平原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自往驱之。方盛陈人妖异路之理,忽檐际朗言曰:“公为官颇爱,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然公爱民乃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公休矣,毋多言取困。”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者数日。刘一仆妇甚粗蠢,独不畏狐。狐亦不击之。或于对语时,举以问狐。狐曰:“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刘乃令仆妇居此室。狐是日即去。
【译文】
沧州孝廉刘士玉,有间书房被狐精所占据,狐狸白天和人作答对话,还向人投掷瓦石,但却看不到他的形貌。时任沧州知州的平原人董思任,是个优秀的官吏,听说这件事之后亲自前往驱赶作怪的狐狸。刚刚开始口若悬河的大谈特谈人妖不属同类应该互相回避的道理,就听见房檐间朗声说道:”你作官很爱民,也不贪取钱财,所以我不敢用瓦石砸你。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董大人你差不多就可以了,再不要多言自取尴尬了。”董思任听后狼狈而归,好几天都闷闷不乐。刘士玉的一个女仆很是粗拙愚蠢,但偏偏她不怕狐狸,狐狸也不用石头投掷攻击她。有次对话的时候,有人因为这事向狐狸询问其中的缘由。狐狸说:“她虽然是个卑下的奴仆,但却是个真正的孝妇。鬼神见了都要回避,何况我这样的狐怪呢?”刘士玉就命令这个女仆住在这间屋子里,狐怪当天就离去了。
(1)这句话意思为:“过去魏文帝曾制定法令:‘皇帝驾崩,不允许皇后临朝管国政.’如今陛下为什么身还健在就要传位给天后呢?天下,不是陛下一个人的天下.陛下应该谨守李家宗庙,传给子孙,不应该将国家送给他人,使自己宗室沦丧.”.“今陛下奈何…乎”,译为“现在陛下为什么…呢”,为一个完整句,故排除AB,“…者,非…”,判.断句,固定句式,故选C(2)C吏部掌管全国文官,兵部掌管全国武官.(3)D根据文本后三行,唐高宗“止赙物而已”,可见此项“百官都去哭祭,官家安排了他的入葬事”等内容理解错误.(4)①“饵”,动词服用;“大渐”, 病重;“显戮”,公开杀.译为:先帝服用了,不久就病重了,医生不知该怎么办,大臣们请求公开杀了僧人(或:杀了僧人示众),有人认为这样做会被(或:让)夷狄取笑. ②“诿”,通“委”,委托;“烦费”, 麻烦浪费;“诏赐”, 下诏赏赐;“一罢”,一概(全都)推掉.译为:委托臣说:“活着时没能做有利于国家的事,死了不要麻烦浪费.凡是皇上下诏赏赐,希望一概(全都)推掉.” 答案:(1)C(2)C(3)D (4)①先帝服用了,不久就病重了,医生不知该怎么办,大臣们请求公开杀了僧人②委托臣说:“活着时没能做有利于国家的事,死了不要麻烦浪费.凡是皇上下诏赏赐,希望一概(全都)推掉.”参考译文:郝处俊,安州安陆人,刚十岁时就失去了父亲,父亲的原属吏送来上千细绢作为治丧的财物,处俊辞让不接受.他长大后,爱好学习,特别喜欢《汉书》,大致都能背下来.贞观年间,考中进士,任著作佐郎,承袭父亲的封爵.兄弟间和睦友爱,侍奉舅舅们很是恭敬.朝廷召他去任太子司议郎,逐步升官至吏部侍郎.高丽背叛时,皇帝诏令李绩任浿江道大总管,郝处俊任副总管.军队到了贼人境内,还未列阵,贼人突然袭来,全军都张惶失措.那时,郝处俊正靠在胡床上,他是个胖子,安然坐着吃东西,同时秘密派精锐轻兵迎击.贼人退去,大家都认为他有胆略.郝处俊入朝被任为东台侍郎.那时僧人卢伽逸多会炼丹,说是可以延年益寿.高宗打算服用,郝处俊谏阻道:“人寿长短,是天所定,异域的药剂,不能贸然服用.以前先帝诏令僧人那罗迩娑寐根据其配方炼置秘剂,取灵花怪石,炼了一年才炼好.先帝服用了,不久就病重了,医生不知该怎么办,大臣们请求公开杀了僧人(示众),有人认为这样做会被(让)夷狄取笑,所以这没有执行.前车之鉴不远,请陛下深思.”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上元初年,高宗皇帝在翔鸾阁大宴群臣.那时赤县与太常的音乐演出班子分东西朋,皇帝诏令雍王贤掌握东朋,令周王显掌握西朋,要他们比赛角胜.郝处俊劝说:“礼中要教育孩子不说谎,是担心孩子们会生出欺诈之心.现在两位王还很年轻,意志品德尚未定型,就让他们聚朋结党,相互夸示.这不是教导仁义、表现雍容和祥的办法.”皇帝于是即刻制止,并感叹:“处俊有远见卓识,非一般臣子所能比得上.”皇帝体弱多病,想退位给武后执政,郝处俊劝谏说:“过去魏文帝曾制定法令:‘皇帝驾崩,不允许皇后临朝管国政.’如今陛下为什么身还健在就要传位给天后呢?天下,不是陛下一个人的天下.陛下应该谨守李家宗庙,传给子孙,不应该将国家送给他人,使自己宗室沦丧.”传位事就此作罢.开耀元年(681)死,终年七十五岁.皇帝哀叹他的忠心赤诚,为他在光顺门举哀,用少牢祭奠,送治丧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令百官都去哭祭,官家安排其入葬事宜.其子郝北叟再三辞谢,皇帝没有听从.裴炎为此禀告皇帝:“处俊病危时,委托臣说:‘活着时没能做有益于国家的事,死了不要麻烦浪费.凡是皇上有诏书赏赐,希望一概(全都)推掉.’”皇帝听了后凄然动容,为酬答他的愿望,只送了治丧之物.郝处俊天性诚朴不多话,其貌不扬,然而有事时敢于直言.自从当政以来,在皇帝面前谆谆议论,定要引经据典,凡有所规劝献策,都不越大臣之礼.。
(1)“或”为代词,做主语,前面停顿,排除AC;“吠非其主”为动宾结构,前面停顿,排除D;故选:B,译文:等到玄宗即位,从宫中得到李峤的奏表,有人请求杀了他,张说说:李峤确实 是分不清逆顺,但他是为当时的主子谋划,就像狗对着不是自己的主人吠叫一样,不应该追究他的罪过.(2)D“文中指李峤到地方视察工作”错,应为“就职办公”.(3)A“名气却比他们大”错误,“与等夷”即“和他们名气等同”,并非指名气比他们大.(4)①“尚”,崇尚;“烦杂”,繁琐混乱;“苛碎”,琐碎.译文:禁令规范崇尚粗疏,法令条例应该简单.简单,法令就容易执行而不繁琐混乱;粗疏, 就能包罗广泛而不琐碎.( 1 分,大意 2 分)②“以”,认为;“嫁非”1,错误转嫁.译文为:中宗认为李峤身为宰相,却能自已陈述*过失,不将错误转嫁给别人,下达手谕不允许(他罢官).答案:(1)B(2)D(3)A(4)①禁令规范崇尚粗疏,法令条例应该简单.简单,法令就容易执行而不繁琐混乱;粗疏,就能包罗广泛而不琐碎.②中宗认为李峤身为宰相,却能自已陈述*过失,不将错误转嫁给别人,下达手谕不允许(他罢官)参考译文:李峤,字巨山,赵州赞皇人,幼年时父亲就死了,他侍奉母亲非常孝顺.还是孩子时,梦见有个神仙送他一对笔,从此文章就写得好.二十岁时科试考中进士,开始担任安定县尉.又应制策考试得甲科,于是迁居长安.当时京城官场中以文章知名的还有骆宾王、刘光业,以李峤年纪最轻,名气却与他们相同(夷:平).李峤逐渐升官至给事中.恰逢来俊臣诬陷狄仁杰、李嗣真等人下了狱,将要被诛杀了.武后令李峤与大理少卿张德裕、侍御史刘宪复核.张德裕心中明白他们是冤枉的,却不敢提出不同看法.李峤说:“明知他被枉判而不为之申明,是孔子所说‘见义而不为.’”于是和他们两人一同列举了他们被冤枉的事实.为此而违背了武后的旨意,被贬出为润州司马.刚开始设置右御史台,巡察州县官吏的善恶,考查风俗的得失.李峤上疏说:“禁令规范崇尚粗疏,法令条例应该简单.简单,法令就容易执行而不繁琐混乱;粗疏,就能包罗广泛而不琐碎(苛:繁杂,烦琐).”又说:“恳请大概十个州设一位御史,以一年为期,让他们亲自到属县,进入到街巷之中,督察奸邪和伪谬,采集民风和习俗,然后可以根据他们的工作实效,考核他们的成绩.” 武后觉得他说得对,下诏分剖天下为二十道,选择能当此任的人,但被众人的议论所阻止(沮:阻止、遏止)而作罢.长安末年,武后准备在白司马坂建大佛像.李峤上疏劝谏:“造像虽说是由僧尼出钱,但若无州县的承办也不能完成,所以说名义上不要百姓纳税,但实际上却是要纳税.臣计算天下在编户口,贫弱者多.有卖房子押田地来交纳劳役的.造像的钱现积储到十七万缗,若将此钱救济穷人,一家给一千,就可解决十七万户百姓的饥寒之苦,功德不可计了.”武后不采纳.李峤在吏部时,一心想通过广泛施与私惠得到好名声,希望能恢复宰相的地位,于是奏请设置员外官几千人.后来官僚多而滥,府库支出增多虚耗.于是上书(抗:呈上)引咎辞职,并陈述了十余件有利有弊的事情.中宗认为李峤身为宰相,却能自己陈述*过失,不将错误转嫁给别人,下达手谕不允许他罢官.李峤仍然恢复了职位.起初,中宗去世,李峤秘密上表请求处置辅佐帝王的诸位皇子,不准他们在京城居住.等到玄宗即位,从宫中得到李峤的奏表,有人请求杀了他,张说说:“李峤确实是分不清逆顺,但他是为当时的主子谋划,就像狗对着不是自己的主人吠叫一样,不应该追究他的罪过.”天子听从了他的意见,赦免了李峤,将他贬为滁州别驾,并且听任他随儿子虔州刺史李畅赴任.后来改任庐州别驾,死时年纪七十岁.李峤才思敏捷,他写的文章常被人传诵(讽:背诵).他在做官以前,与王勃、杨盈川交往,任官时,与崔融、苏味道齐名.晚年时,当时的文人都不在了,他成了文坛宿老,当时的学者都向他学习,取法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