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30 10:5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5 14:32
【注意事项】大蒜性温,阴虚火旺及慢性胃炎溃疡病患者慎食。 【文献选录】 《名医别录》:“散痈肿魇疮,除风邪,杀毒气。” 《新修本草》:“下气,消谷,化肉。” 《本草拾遗》:“初食不利目,多食却明。久食令人血清,使毛发白。” 《随息居饮食谱》:“生者辛热,熟者甘温,除寒湿,辟阴邪,下气暖中,消谷化肉,破恶血,攻冷积。治暴泻腹痛,通关格便秘,辟秽解毒,消痞杀虫。外灸痈疽,行水止衄” ①《别录》:"味辛,温,有毒。" ②《医林纂要》:"辛甘,热。" ③《随息居饮食谱》:"生辛,热;熟甘,温。" 【归经】入脾、胃、肺经。 ①《纲目》:"入太阴、阳明。" ②《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太阴、厥阴经。" 【功用主治】行滞气,暖脾胃,消症积,解毒,杀虫。治饮食积滞,脘腹冷痛,水肿胀满,泄泻,痢疾,疟疾,百日咳,痈疽肿毒,白秃癣疮,蛇虫咬伤。 行气消积,杀虫解毒。用于感冒、菌痢、阿米巴痢疾、肠炎、饮食积滞、痈肿疮疡。 ①《别录》:"散痈肿蠿疮,除风邪,杀毒气。" ②《唐本草》:"下气消谷,除风破冷。" ③《食疗本草》:"除风,杀虫。" ④《本草拾遗》:"去水恶瘴气,除风湿,破冷气,烂痃癖,伏*;宣通温补,无以加之;疗疮癣。" ⑤《日华子本草,:"健脾,治肾气,止霍乱转筋、腹痛,除邪辟温,疗劳疟、冷风、痃癣、温疫气,敷风损冷痛,蛇虫伤,并捣贴之。" ⑥《日用本草》:"燥脾胃,化肉食。" ⑦《滇南本草》:"祛寒痰,兴阳遭,泄精,解水毒。" ⑧《纲目》:"捣汁饮,治吐血心痛;煮汁饮,治角弓反张;同鲫鱼丸治膈气;同蛤粉丸治水肿;同黄丹丸治痢疟孕痢;同乳香丸治腹痛;捣膏敷脐,能达下焦,消水,利大小便;贴足心,能引热下行,治泄泻暴肩及干湿霍乱,止衄血;纳肛中,能通幽门,治关格不通。" ⑨《四川中药志》:"治肺结核,血痢,及崩中带下。"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生食、煨食或捣泥为丸。外用:捣敷、作栓剂或切片灸。 【宜忌】阴虚火旺者,以及目疾、口齿、喉、舌诸患和时行病后均忌食。 ①《本草经疏》:"凡肺胃有热,肝肾有火,气虚血弱之人.切勿沾唇。" ②《本经逢原》:"脚气、风病及时行病后忌食。" ③《随息居饮食谱》:"阴虚内热,胎产,痧痘,时病,疮疟血证,目疾,口齿喉舌诸患,咸忌之。" 【选方】①治心腹冷痛:蒜,醋浸至二、三年,食至数颗。(《濒湖集简方》) ②治夜啼腹痛,面青,冷证也:大蒜一枚(煨、研、日干),乳香五分。捣,丸芥子大。每服七丸,乳汁下。(《世医褥效方》) ③治水气肿满:大蒜、田螺、车前子等分。熬膏,摊贴脐中,水从便漩而下。(《稗史》) ④治臌胀:大蒜,入自死黑鱼肚内,湿纸包,火内煨熟,同食之。忌用椒、盐,葱,酱。多食自愈。(姚可成《食物本草》) ⑤治脚转筋:急将大蒜磨脚心,令遍、热。(《摄生众妙方》) ⑥治寒疟,手足鼓颤,心寒面青:独蒜一枚,黄丹半两。上药相和,同捣一千杵,丸如黑豆大。未发时以茶下二丸。(《昔济方》蒜丸) ⑦治疟病:独头蒜,于白炭上烧之,末,服方寸匕。(《补缺肘后方》) ⑧治食蟹中毒:干蒜煮汁饮之。(《姚僧坦集验方》) ⑨治脏毒:鹰爪黄连末,用独头蒜一颗,煨香烂熟,研和入臼治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陈米饮下。(《本事方》蒜连丸) ⑩治鼻衄不止,服药不应:蒜一枚,去皮,研如泥,作钱大饼子,厚一豆许,左鼻血出,贴左足心,右鼻血出,贴右足心,两鼻俱出,俱贴之。(《简要济众方》) 大蒜的传说 历史传说: </B> 古代华伦见一人病噎,食不得下,令取饼店家榨大蒜二升饮之,立吐蛔若干,病人将蛔虫悬于车上,到华伦家,见壁上有蛔虫悬挂数十余条,乃知其奇。又据《南史·褚澄传》载,“澄善医术,建元中,为吴郡太守。百姓李道念以公事到郡,澄见谓曰:“汝有重疾。”答曰:“旧有冷疾,至今五年,众医不差。”澄为诊脉,谓曰:“汝病非冷非热,当是食白渝鸡子过多也。”令取蒜一升煮食之,始一服,乃吐得一物涎裹之,切开看是鸡雏,羽。翅、爪、距具备,能行走。可谓奇矣。 世界传闻: </B>相传古埃及人在修金字塔的民工饮食中每天必加大蒜,用于增加力气,预防疾病。有段时间民工们因大蒜供应中断而罢工,直到法老用重金买回才复工。 名人评价:印度医学的创始人查拉克说:“大蒜除了讨厌的气味之外,其实际价值比黄金还高。”俄罗斯医学家称大蒜是土里长出的盘尼西林(青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