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30 07:23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01:20
烽火,也叫烽燧,是古代军情报警的一种措施,即敌人白天侵犯时就燃烟(烽),夜间来犯就点火(燧)以可见的烟气和光亮向各方与上级报警。烽火台在汉代称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称作烽台,并把“烽燧”一词也引申为烽火台,明代则一般称作烟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大的还有御敌之功能,小的则只有?t望而无点烽火之功能)。烽火台一般相距10里左右,明代也有距离5里左右的,守台士兵发现敌人来犯时,立即于台上燃起烽火,邻台见到后依样随之,这样敌情便可迅速传递到军事中枢部门。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01:21
这个故事主角就是周幽王和褒姒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01:21
古人外围防御建立烽火台,使用狼粪,一旦预警点燃狼粪,各烽火台相互传递烽火,示警御敌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01:22
在类似与长城的烽火台上点燃狼烟,很多的烽火台上都有点,各地的诸侯看到就回来帮助君主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01:22
相隔数里,造一烽火台,遇事晚上点火,白天点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