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24 15:4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08:21
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东大郊村北,有一块碑,碑首与碑身由一大块青石凿成,高3.22米,宽1.10米,厚.030米。碑首两侧刻有浮雕蟠龙图案,碑额题:“大晋龙兴皇帝 三临辟雍皇太子又再莅之盛德隆熙之颂”23字,字径8厘米。正文30行,行55字,字径3厘米。 系用一整石块凿成。记载了晋武帝司马炎及皇太子司马衷亲临辟雍视察的事迹,碑阴刻有行政学官太常、散骑,教职人员博士、助教、主事、司成,以及学员的郡籍、姓名等,多达四百余人。
此碑身于公元1931年在偃师佃庄乡东大部村北辟雍遗址中发现,1974年在辟雍遗址中又发现了碑座,分离了多年的碑身与碑座,又重新结合在一起,辟雍碑现立于东大郊村。
辟雍碑碑额从正面看,双龙盘绕,两面不对称,有种独特的风格。辟雍碑碑座非常见的龟形(赑屃)而为宫殿造型,显现魏晋时期的碑刻风格。
碑阴刻有行政*太常、散骑、常待,教职人员博士、司业、主事、司成等,以及学中员如礼生、弟子、门人、散生、寄生等的郡籍及姓名,多至400余人,这对研究晋代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以及学生来源有重要价值,尤其重要的是它确证了世界教育史上的中国第一。辟雍碑全碑用晋隶书写成,刻工细致,保存完好。
然而,洛阳太学,始创于东汉,太学生最多时有三万人,直到西晋,仍达一万余人。该碑对研究我国一千六百多年前晋代教育、对考察学生分布情况,是极为珍贵的资料。该碑晋隶书法灵活,似用改制的扁笔书写,这对古代书法艺术的探讨,具有重要价值。
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研究我国古代大学教育的重要历史资料。辟雍碑碑文记载了晋武帝司马炎在前后4年间,曾三临辟雍巡视,考察学生“德行”、“通艺”,并行赏鼓励。
大郊古村,东西各一,处汉魏故城之南郊。自东汉至魏晋,数百年中,并列“五雍”:明堂、辟雍、灵台、太学和国子学,文物荟萃。辟雍碑的出土证实了太学原创于西汉,而洛阳太学创于东汉初期,历经曹魏,至西晋再度繁荣,是我国古代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汉质帝时学员曾达到三万人。
(余季豫先生论辟雍碑)
从太学遗址先后出土两套《石经》。一为东汉之《熹平石经》,由大学者蔡邕亲自书写,皇帝亲自订正,内容包含《尚书》、《论语》等七部儒家经典,不仅开创了我国古代刻写石经的先例,而且统一了儒家经典版本,可谓世界教育史上第一套规范的大学教材。
石经树立初期,每天乘车来抄写的人过千,道路为之阻塞。另一石经为曹魏时的《正始石经》,每字都用大篆、小篆和隶书书写,亦称三体石经,文物价值极高,可谓一字千金。
太学先后培养出了王充、班固、张衡、蔡邕、阮籍、嵇康等著名人物。汉桓帝永元三年,为救清官朱穆,太学生刘陶等数千人到宫阙下为之鸣冤,斥责宦官擅权,这大约是历史上最早的学员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