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25 23:1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05:12
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
诗歌的表现手法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称著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称著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连翩的佳作。
《关于现代诗歌的一些手法》 ---简介几个墙面上的突扼手法
<一>斩要绝 (绝境之断); <二>升要起 (起于新境之立); <三>提要蒙太奇 (有层次与转向); <四>境要即景 (纯哲理之论,毕竟陌路); <五>韵要扬 (取于生活而得见火候, 这也是心的阅历实质!); <六>还有一点,在创作之初, 不要让灵感缠在小脑的筋上,包括创作之后。 (诚然也是大多数作者无法摆脱的, 个体都有必然性的成长); <七>仿 养生学上说,毕竟不是正儿八经的医术。 (这也就是说梵高的向日葵,其实是很漂亮的)。
现代诗歌发展至今,有它的路途与渲彩,特点也不与绘画相同。 行脚医生,领会不了剔刀的尺寸与火花的香味,我更看不清蛇的七寸。 而且从时节上来看,有些粘稠与纷乱;特此挠上一爪子,不敢妄称梳理。
行脚医·牛年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