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谷奇谋,谁能给讲讲?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25 16:3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8 06:47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解析:
魏延向诸葛亮献计,奇袭长安,后来虽不被采用,但却被批评为诸葛亮不敢冒险,后来北伐不成,真因未依魏延之计而可惜吗?
夏侯茂身为安西将军,镇守长安,因为是曹操的女婿,魏延认为怯而无谋,暗示曹操没有眼光也没关系,反正一面之词,随人数落。不过到是想起了东吴的女婿陆逊,关羽及刘备当初都曾轻视过,后来却因陆逊战胜而成名,如果夏侯茂也有机会战胜,亦可因而成名。因为只有胜利者,才有资格叫英雄;万一沦落成失败者,要自夸多聪明都没人相信。
魏延要求诸葛亮给他精兵五千人,运粮补给五千人,从褒中出发,沿着秦岭南麓向东行,到达子午谷后,向北穿谷潜进,不到十天就可抵达长安。这看起来就有很大的疑问,魏延是汉中太守,难道拿不出一万人的奇袭部队吗?还得要向后方要求一万人,可见魏延汉中的势力不但不复压迫刘璋全益州时的张鲁汉中势力,也没有刘备与曹操互相对峙时的实力。从魏延拿不出一万人此点,汉中的守备其实很薄弱,可惜曹操当年退兵太快,否则汉中以无大军的状态来看,魏延先不用打长安的主意,曹魏其实更有机会觊觎汉中。
再来是地理位置,褒中的北边就是褒斜谷,为何魏延不从褒斜谷,而要走远在东边的子午谷呢?想必为了奇袭,而要迂回走远路。而走远路,又是山谷的地形,路是不是像平路一样好走不费力,就不能太顺利推论。曹真后来准备伐蜀时,在山谷中因遭遇大雨,栈道都断绝无法前进,*彻退。子午谷年久失修,魏延如果要一边铺路一边前进的话,就不知还有没有体力及时间再攻击长安。
子午谷的容量也是问题,就算魏延的计划可以成功,那么可以加倍军力,不要只有五千兵,复兴汉室,少说也动员数万至数十万,比较象话。但是子午谷若无法容纳太多人经过,那么曹魏也可算出其实魏延的奇袭军队不会太多人。如果子午谷可以支持数以万计的人经过,曹魏的布军就会考虑加强戒备。这种推论很合理,就像孙权必须在须濡抵抗曹操南下,曹操要在合淝安重兵防范孙权,英雄所见略同。总不能说魏延要攻长安,而假设长安没有人留守吧?
如果长安没有人留守,何必攻击呢?不如直攻洛阳、许昌,反正这些地方也可假设敌人没有人留守,不如魏延就一路攻到曹丕宫殿。这样子的假设,合理吗?长安在曹魏边境都可假设无太多兵力,那么*心脏地带,不就更可假设不会有太多兵力吗?所以魏延可以一路杀到曹丕皇宫,而无抵抗或困难吗?假设对方兵力薄弱,会不会太轻敌呢?
再来是夏侯茂的逃走,然后其它人留守,城内无大将。奇怪,假设全长安城的军民都逃走不是更好吗?为何只有守将夏侯茂可以逃,而其它人不能逃呢?留下来的人比较勇敢吗?还有守将一定要逃吗?当世闻名的关羽北伐,襄樊未有人走脱;刘备举国东征,夷陵亦无人撤退;孙权十万大军来袭,合淝未举城逃亡;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南下,赤壁亦无人临阵逃走。魏延比曹操、孙权、刘备及关羽的名气响亮吗?
最后是诸葛亮的援军要及时由斜谷赶到救援长安,不过说来好笑,诸葛亮的大军若能顺利出褒斜谷,攻击附近的陈仓、散关及五丈原,他的一生,也不会笨到耗费在这些地方。因为这些地方,就耗尽了诸葛亮的一生精力,都未能完全掌握,更何况还要从这些地方再向东行军去救援长安?
武将都会想冒险,以求立功,但是奇谋内容总要再三思,总不能欺负中原*人,万一山中偏僻中有人用兵截杀,就令蜀汉万劫不复。
一、长安守将
关于子午谷奇袭长安的计谋,有些人提到因魏延无拿下长安的后续计划,所以不可行。好像长安一定可夺,但不知能守多久之类。其实若是长安城拿不下,就没有以后的问题,至于奇袭能否奏效,讨论一下基本假设就知道了。
魏延批评长安守将,认为夏侯茂因为年纪轻,而且是曹操的女婿,怯而无谋;如果知道魏延率军前来,一定会乘船逃走(不是走路也不是骑马,而是要一定要乘船)。至于夏侯茂会不会怯而无谋,不能以「也许、或许、大概、说不定」或是个人的认为来推定,现在就史书的记载来推断。
夏侯茂因为是姻亲,所以就胆怯无谋?参考一下东吴当时也有个姻亲关系人物叫陆逊,当初是怎样被吴蜀人士轻视,后来反而刮目相看的事实。因此,姻亲关系并不构成胆怯无谋的条件。
夏侯茂本身娶清河公主,但是好色,公然养妾,公主因此气愤不合。他娶了曹操的女儿,还敢公然拈花惹草,算不算色胆包天呢?另外,夏侯茂的脾气怎么样不知道,但从他敢严厉责备他的弟弟们,弟弟们为了怕处分,结果向上密告*,想借刀杀人,令皇帝一度曾想杀夏侯茂(但后来没死),那么夏侯茂是被吓大的吗?皇帝对草包或是无关紧要的人,往往以「斩立决」作处分,只有在心目中有所顾忌或是有所取舍时,才会再三考虑,看来夏侯茂在皇帝的心中地位不轻。
曹操大军在赤壁战前,孙权怎么没被吓跑?孙权领十万大军在逍遥津前,张辽人少也没被吓跑?刘备东征时,陆逊也没被吓跑。为何魏延有把握一定会吓跑夏侯茂呢?莫非魏延比曹操、孙权及刘备还要厉害,所以敌人都会被吓跑?
再来是数字问题,魏延为何要五千兵,为何不是上万名呢?如果长安守将是不堪一击,大可大军挺进,造成震撼。兵力不多,是否因为怕泄露行军,令敌有备呢?所以魏延的计谋建立在敌人「无备」的基础,故兵力不能太多。那么如果夏侯茂被吓走,是只吓走夏侯茂一人,还是所有的长安守备军?如果只有夏侯茂一人被吓走,表示其统帅能力弱,众将兵就不会跟着被吓走;如果是众将兵一齐被吓走,不是夏侯茂统帅能力强,就是所有人胆子小。
前后皆矛盾,所以只要长安城还有人能守城,就不愁沦陷。
二、威吓斗志
长安城若无蜀军来袭就会城门大开完全无备吗?史书屡屡出现的盗匪贼寇等,常有杀人放火、打家劫舍之行为,一千人上下的地方盗贼并非少见,那么可以推定不论平时战时的长安也是无备吗?而且守城并不难,城门一关,再派人监视警戒,一但发现盗匪或敌军,立刻提升战备召集守城即可。除非长安城的城门从来不关,也无制高点哨或是所有人都睡死了,才有可能无备。不然,只要能拒魏延奇军不得进城,长安城就是有备。
另外魏延没有提到攻城的事,因为三国时代的攻城是很辛苦的事,即使十倍的军力,都不见得能在短期间攻下城池。除非是当对方是 *** ,才可以大军顺利地直趋城内。所以一但形成攻城战,就不是奇袭,而是长安有备。
所有的奇袭都需要冒险,但是一定要有合理的理由配合。韩信暗渡陈仓是因项羽在东方有事,因此在关中所遭遇的楚军少;邓艾偷袭也因有锺会在剑阁吸引蜀军主力,所以遭遇的蜀军不多,都相当合理。而子午谷奇谋的假设建立在「主帅会被吓跑」或是「长安无备」基础,决策过程会不会稍嫌草率?
长安是历史名城,守备不足的话,早就被攻破而无法立足。正因为易守难攻,所以历朝的首都,在考虑军事防守时,多会选择长安。长安不是随便的鸡鸣狗盗之徒就可以攻打的下,正规军要攻城,恐怕都难以胜任,想利用奇袭得逞,更是不容易。
董卓昔日行军进入洛阳,为了虚张声势,晚上偷偷分批派士兵出城,白天再正大光明的进城,让洛阳居民误以为董卓的援军不断而来,高估了董卓的实力。也就是说单单任何人的一支部队,在大城的面前,是很难造成势力太大,而会被吓跑的程度。长安的规模并不小,想要令居民感到威胁,起码也要达到包围的局势,魏延才五千兵,想要包围长安城一圈,恐怕都有问题。就算是利用晚上,让长安居民摸不清虚实,起码长安的东西南北四周围都要有人呐喊锣声才行,那一边的声音太小,都唬不了人。
而且长安名城,历年来早就经历不少战乱,军民多少都有经历过战争,又岂是随便被吓跑?三国时代的攻守围城战,即使敌人十倍而来,都能撑得住一时,少则十余天,多则数月至一年以上。上庸城面临司马懿奇袭,仍然能守住十六天,孟达还是被内奸出卖,否则还有可能继续守下去。那么长安城面临敌人来袭,完全没有抵抗吗?长安城只要能撑住,魏延还能吓跑任何人吗?
历史上长安城并没有因守将被吓跑而发生失守,三国以前没有,三国以后也没有。
三、防守长安
针对长安城能不能守住的问题,再作探讨。
有人曾提,因为长安城大,光是就有长宽就各长八、九公里,所以城大就不易守备,因此魏延很容易偷袭成功。理由是建立在领地大,处处都需要备防会分散兵力。
所以如果照这个理论,长安城谁也守不住,如果魏延以五千兵很快就能拿下长安,依照城大分兵,蜀魏无力守长安的理论,那么同理,魏军的反击,很快就会夺回长安。魏延的偷袭长安,还有意义吗?也许又提,因夏侯茂的长安无备,所以魏延能偷袭成功;等到魏延成功后,守备非常注意,因此曹魏不能攻击有备的长安。
第一,夏侯茂是不是能比魏延让长安无备,那是魏延子午谷的一面之词,不足采信。如果魏延领军来时,被夏侯茂关起城门放起箭海,恐怕因此成名,可参考一下东吴不被看好的陆逊,当初击败刘备的事迹。
第二,魏延的蜀军五千名,偷袭长安后剩多少?即使长安无备,可没有可能毫发无伤?不死不伤?打仗多少都会死人,剩不到五千名,面临外部曹魏的大军反击,然后内部还有原有长安投降守军的忠诚度问题,刚好内外夹攻,后果不勘设想。话说回来,五千名就能包证恐吓偷袭成功吗?那么当初的孔明为什么不偷袭陈仓呢?以大军压境,陈仓仍不投降这又是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因为陈仓守将并不是坐以待毙的人,身为一城的守将,当然密切注意有没人会来攻击。何况当年战乱连年,并不是太平时期,身为守将会密切提高警觉是合理的判断。郝昭因为有备,即使敌军有十倍的军力也不畏惧,所以一千人都不怕数万人的攻击,何况只有五千名。
长安是大城,守军不见得不到五千名,而且还有城池的防备,不知道魏延认为会面临长安多少魏军?所以即使除去城池的因素,魏延军的数量不知有没有比曹魏军较具优势?
四、援军行军
再来是魏延要求的援军来救之事,也相当可疑。
原先的假设是曹魏援军要二十天才能抵达,孔明的大军从褒斜谷北上,应可比曹魏大军更早到达长安。
前提是褒斜谷交通不易,文长要孔明派大军相援恐有疑问。如果孔明的军队多,人多动作慢,二十天的山谷行军恐怕会比曹魏的平原行军要慢;如果孔明的军队少,来了也抵抗不了曹魏大军的攻击。
还有一个最大的历史因素,就是孔明一生的屡次北伐,就是把毕生的精力和时间,全力投注于祁山、褒斜、陈仓、五丈原等地。这些地方,地理位置均位于长安西侧,也就是说,孔明一生光是处理这些曹魏边境,就耗尽一生宝贵的生命。那么魏延要求孔明先打下曹魏边境,然后再向东急行去救援长安,这合理吗?
时间上也不允许,因为孔明攻打曹魏边境需要时间,孔明再急行军到长安又需要时间,然而孔明的援军要因面临曹魏收复长安的威胁而备战,这也要时间,然而这些总计的时间,魏延希望孔明二十天能全部完成。
别忘了,孔明有一次攻击陈仓小城,就已费时二十多天,犹不能陷拔陈仓,陈仓的地理位置还在长安的西边很远,而孔明欲攻击陈仓,还得先走一段褒斜谷的崎岖地形。那么魏延请求孔明在二十天内要支持长安,这任务相当艰巨,而且也挑战孔明的生平战绩。
再来是兵种的比较,蜀军翻山越岭而来,骑兵数量不会太多,若以蜀道难著称及骁勇的曹魏骑兵来比较,两者谁具有骑兵优势,一目了然。如果要限时赛跑,究竟是爬山的蜀军比较容易到达战场?还是骑马的魏军比较容易到达战场?蜀汉的步兵两只脚,曹魏的骑兵四只脚,人的速度比起马匹的奔驰如何?曹操当年南征刘备时,前锋轻骑其疾如风,动如雷霆,一天居然可行三百里。如果也要求步兵的速度跑得比马快,会不会要求太过于严苛?
最后是地形及干涉,长安位处关中,南北均有高山峻岭,只有东西向的出入口可供通行。曹魏的援军走的是平坦的平原地形,而且沿途均为曹魏境内。还有一条非常便利的路线,就是黄河,曹魏可以利用船只运兵载粮,连魏延都认为夏侯懋会乘船逃走,可见长安与曹魏后方的交通可以利用河川。反观蜀汉的进军路线,必须先翻过蜀道难的四川盆地,再爬过高山地形的汉中,然后再穿越秦岭高山,才能抵达长安的西侧,而且这些地方还是像陈仓或五丈原等军事要地。从陈仓一直到长安,这些地方都在曹魏的统治下,蜀军行经魏地,与魏军行魏地,那一个比较不用担心敌人的袭击?而可放心行军呢?
所以子午谷的援军假设,二十天之内恐怕无法及时赶到。
五、潼关战术
长安以东,百里之遥,始有潼关。
若是魏延意在潼关战略,先得解决长安问题。引申子午谷奇谋的精华在奇袭关中,但是效果如何,不只是赌注风险问题。
至于潼关,魏延由西攻取都成问题,防东反击更难以防御,一来没优势兵力,二来长安 *** 不见得易主,有如芒刺在背。除非魏延一出子午谷,整个关中(包括长安、洛阳等)都投降,魏国这样高度配合,才有可能造成失败。
汉高祖元年八月,刘邦暗渡陈仓,雍王章邯迎战失败(没有因无备而遁逃),退守废丘。接着收降关中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阳等诸将,一直到了二年六月以后,水灌废丘,章邯才自杀。但在完全镇定关中之前,刘邦早已出函谷关与项羽交战,虽然在睢水惨遭失败。也就是关中不因函谷关失守而关中举关投降,章邯还是支持了数月以上,虽然后被败战,但项羽原先还是有时间有机会收复关中。这表示章邯不因函谷关失守而立刻投降,刘邦也不因得到函谷关而能阻挡项羽。
再看刘邦当初入关中,渡河与南阳郡守相战,后来收降才无后顾之忧,得以后入关,并无遇到函谷关阻挡,反而是宛城的部队如芒刺在背。后来定关中后,派兵守函谷关,紧闭关门,结果项羽命黥布攻破函谷关,后来还火烧咸阳,这也是函谷关守不住的史例之一。
后来的赫连勃勃的取关中,东塞潼关,南北断绝青泥及上洛,主力再围攻长安而得手。除了潼关无法阻止赫连勃勃的进入关中或包围长安,甚至突显出潼关与长安战场可以分别作战,也没有先攻潼关后就可同时取得长安的道理。相反的,攻长安与攻潼关变成两回事,彼此没有共存亡的绝对关系。
向来皆以攻取潼关后才下长安的最大原因,其实是评估战势,既然连潼关都能攻破,长安也不惶多让,所以潼关的确为长安门户。
若以魏延来作选择,不论意在不在潼关,长安问题应该比潼关更优先处理。一万名部队奇袭关中,出子午谷后就可到长安,除非再东行百里才可奇袭潼关。不解决长安,就只攻潼关,还是又攻长安,又袭潼关,甚至于会不会只取长安,就已惊动潼关?魏延的计划不只冒险,还有时间、地点、分兵的问题。
潼关与长安的选择,对魏延来说,两个都很头痛。
六、期待配合
奇袭计划不保证一定成功,也不会毫发不伤,损失相当可观。
汉尼拔越过庇里牛斯山奇袭罗马,率步兵三万八千名、骑兵八千匹和大象三十七头,根据波利比乌斯所述,走完全程到波河流域的部队,只有一万二千名利比亚步兵、八千名伊比利亚步兵以及不到六千名骑兵。不过西庇阿还是早汉尼拔一步抵达,虽然特雷比亚河战役罗马还是失败。罗马后来也采用「费宾战略」来防止迦太基,奇袭战术不能不考虑对方的反应。
但魏延取长安远比攻潼关来得困难,无论是行军时间、潜行不被发觉、补给供应的程度,还有要造成奇袭的效果,没有一项是取长安比拔潼关来得容易。光是函谷关的「一线天」地形,狭窄仅容通行一车,不论东行或西向,就不是入侵军短期间可以拿下,奇袭的效果要打折扣。一但魏军惊觉,蜀军孤军会不会被形成关门打狗的不利形势,这就难说。也许韩信可背水一战,但街亭马谡也可兵溃众散,到底置死地会不会后生,依情况不同而有不同下场。
魏延的奇袭不是不会成功,不过这需要对方高度的配合,先不论夏侯懋会不会临阵脱逃,还要对方无人防守,甚至还要积粮足食,然后长安才可威吓成功。当然,一般盗贼也同样可聚众围城,正如魏延故事,如果长安城如此容易攻陷的话,照理说长安应该屡受盗贼攻击才对。但是如果长安守将不配合的话,那么入侵军的下场不堪设想。
晋文公卒后,秦穆公欲发兵偷袭郑国,结果在肴谷遭晋军攻击,还被晋兵俘虏三位秦将,秦兵再勇,虽名为偷袭,但其行军「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肴谷就是后来的散关,位于长安以西。欲偷袭别人,反遭他人攻击(虽不一定由他人也采偷袭),但可见军事问题没有那么简单,连有明君之称的秦穆公,善战的秦国士兵,也难逃失策及失败下场。若换成阿斗及屡败的蜀军,不知如何妙算必胜?
况且三国时的散关附近,还有陈仓等战略要塞,蜀军欲一路由西向东,先过散关、行经长安、再出潼关,谈何容易?不管别动部队有无阴袭长安得手,还有攻拔潼关的任务尚待完成,若能完成这样的形势,已属难事,而且全部期待对方配合。
把胜利的希望寄托于敌人的配合,恰如与虎谋皮,完全不考虑虎爪的反应或抵抗。
结论: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一要认定长安守将必然逃亡(万一不逃...),二要长安军民亳无斗志(不围攻而拔城),三要长安防守不易(面临大军压境即望风而降,但魏蜀双方都应同样适用),四要孔明援军及时来援(要求过关斩将包括解决陈仓、散关等),五要攻克长安再东行潼关(两地相差百里),六要曹魏完全配合(以上缺一不行)。
如果虎豹肯配合,人当然可以剥皮,就怕虎豹不按人的期待而反咬抵抗,人不但达不到目的,也会遭到伤害。假设虎豹看到人必然逃亡、毫无斗志及抵抗无效等完全配合,当然正如所料,人可与虎谋皮。
总之军事问题不会简化到「敌将庸弱,攻之必逃」,或是「目标仅定潼关会师,即可完成攻取潼关」。魏延欲行韩信故事,也得详虑各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