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禅的诗句有哪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8:51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6 08:05
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对张继的这首诗,历来的注释一直比较低调,称其是一首抒发羁旅愁情的七绝。对此,我一直不以为然。特别是三四两句,以往普遍认为是凄楚的钟声使旅人的愁情更加浓烈。而我却以为,恰恰是这钟声使作者自省自警,从一腔愁绪中得到了解脱。按佛经的说法:“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当年张继赴京赶考名落孙山,归途羁旅枫桥,冷月西斜,栖乌惊噪,难免悲从中来。但作者的情绪并没有止限于此,当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来,他深受启迪,于是诗兴大发,留下了这千古绝唱。或许也正是这钟声才清除了他不第的烦恼,促使他继而刻苦攻读,再次进京应试,终于中了进士。果真如此,我想,那《枫桥夜泊》大概应该归于禅诗一类了。
唐代诗人王维曾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名句,意思是到了水穷之处不但不烦不恼且产生了观云的兴趣。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塞江雪”,表现了作者被罢官后贬到边陲的心境,尽管孤独寂寞,却仍有“寒江独钓”的兴味。而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更是一种大境界、大超脱。 下面找了些僧人流传的诗句 供参考: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东山西岭青,雨下却天晴。更问个中意,鹁鸠生鹞鹰。 牵驴饮江水,鼻吹波浪起。岸上蹄踏蹄,水中嘴连嘴。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密室开金锁,闲步下松门。谩将无孔笛,吹出凤游云。 云开空自阔,叶落即归根。回首烟波里,渔歌过远村。 鹤立松梢月,鱼行水底天。风光都占断,不费一文钱。 饥来要吃饭,寒到即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爱风吹。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识得性,无喜亦无忧。 旧竹生新笋,新花长旧枝。雨催行客到,风送片帆归。 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 打鼓弄琵琶,相逢*家。君行杨柳岸,我宿渡头沙。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说道春来好,狂风太放颠。吹花随水去,翻却钓鱼船。 击水鱼头痛,穿林宿鸟惊。黄昏不击鼓,日午打三更。 黄昏鸡报晓,半夜日头明。惊起雪师子,瞠开红眼睛。 晓风杨柳岸,春色杏花墙。暑雨琴棋润,熏飚枕簟凉。 枯树云充叶,凋梅雪作花。击桐成木响,蘸雪吃冬瓜。 碧落静无云,秋空明有月。林下道人幽,相看情共悦。 烟收山谷静,风送杏花香。永日萧然坐,澄心万虑忘。 萧萧木叶落,湛湛露珠悬。嘹唳冲云雁,凄清抱树蝉。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泥佛不渡水,神光照天地。立雪如未休,何人不雕伪?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6 08:05
神秀示法证悟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示法证悟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灵云志勤开悟诗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
岩上桃华开,花从何处来?
灵云婵一见,回首舞三台.
何山守旬开悟诗
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漫始抬眸.
饶君更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6 08:06
之前写的文章《禅与诗》希望对您有帮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ccb1270100ezyo.html 文/槛外白衣 作诗与禅境悟禅拉在一起自古以来有之,特别是在唐宋两代禅宗极盛时期,诗作为悟禅的一种表达方式更为突出,时文人雅客在作诗中写妙语禅意之境别具风格。 禅对诗的渗透有三个方面,一是以禅入诗、二是以禅喻诗、三是以禅论诗。其实不论怎样都是诗家借禅来写诗。
以禅入诗例:
《终南别业》
--唐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以禅喻诗例:
《五灯会元》卷六:
“虚空驾铁船,岳顶浪涛天。”
又例: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宋 苏轼
以禅论诗:
韩驹在《赠赵伯鱼》是诗里说: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
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
又例:
《学诗》
--宋 吴可
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不计年。
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 学诗浑似学参禅,头上安头不足传。
跳出少陵窠臼外,丈夫志气本冲天。 学诗浑似学参禅,自古圆成有几联。
春草池塘一句子,惊天动地至今传。
苏轼以其对禅学和诗学两方面的深刻造诣,曾提出“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的看法。其后,引起诗坛的普遍注意,渐成一时之风气。吴可在其《藏海诗话》里就说:“凡作诗如参禅,须有悟门。”他并把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见解写成诗,开了宋代以这种形式论诗的先河。第一首认为诗人由模仿到新创,亦如禅家由渐修而顿悟;第二首认为诗人应勇于跳出前人窠臼,亦如禅人所富有的自我作古的精神;《学诗》第三首认为自然而然是最高境界,诗禅皆然。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就读书与作诗之关系有过一段著名的论述:“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所论者,是作诗之道,亦是悟禅之道;诗禅之相通,在这里体现得最为明显,而禅悟与文本的矛盾在这里也揭示得最为醒目。
这里所举例说明的一些禅诗,不论以禅入诗还是以禅喻诗,或者是以禅论诗,都是想借禅为作诗之途径。我在这里谈的主要是诗。然而在禅家则是以诗说禅,以诗悟禅,以诗论禅。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论。如能融会贯通禅诗则是真正的悟禅之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6 08:06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