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为什么是因为性格悲剧?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23:39
我来回答
共1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7 18:46
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自刎乌江。这是一位宁肯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的英雄,从他拿起武器的那一天起,他就没有想过放下。相反,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更应该把它高高举起,就像表演艺术家一样,一定要让演出在谢幕时达到*。
他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仿佛乌江之水也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为之浊浪翻腾。
然而项羽却死得很惨。
王翦得到项羽头颅的同时,其他汉军士兵一拥而上,争相纵马践踏,争夺项羽的尸体,以致于互相残杀,死数十人。我们的英雄,曾经然这些人闻风丧胆,不敢仰视的英雄,却在他们卑劣的争夺下竟不得全尸而终。
真是“虎落平阳被犬欺”。
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项羽以前的时代,是一个英雄的时代,高贵感和英雄气质,是那个时代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以虎和豹为象征的。然而,自从秦始皇开创了封建*主义*集权制度,英雄的时代就开始没落了。君臣之间的促膝长谈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行礼如仪,磕头如捣蒜;游侠谋士纵横捭阖个展才华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拉帮结派,巴结权贵往上爬;诸子百家争鸣辩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权力与*成为主宰和动力,人格与尊严则被阉割与践踏。
于是,代表这英雄的虎和豹在草原上孤独得死去,而一粗鄙的狼和平庸的羊则踩在他们尸体上,咬下他们的肉去邀功请赏。
而这群狼和羊的领袖就是刘邦。虽然刘邦也称得上是血性男儿,公元前195年,刘邦回到自己的故乡沛县,尽召故人父老畅饮,酣畅之际,自吟《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歌罢,慷慨伤怀,泪流满面。真是游子悲故乡啊!然而,这位大汉王朝得开国皇帝代表得毕竟是冷酷无情,摧残人性得*制度,刘邦继承的是秦始皇的事业,他要*集权,要以天下万民臣朕一人,所以他要摧残那些英雄,摧残韩信,摧残彭越,等等。诛杀功臣,是一项**不可避免的作业。真是“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像项羽这样天真任性的英雄,伴随着*制度的完善,将会越来越少。而阴险毒辣的阴谋家和迂腐愚忠的书呆子则会越来越多。
秦末汉初是中国历史上最大气的时代,项羽之死,预示着一个英雄时代的结束。虎和豹的时代结束后,取而代之的是狼和羊的时代,而狼也必将会退化为狗,走狗。
项羽二十四岁起兵,三十出头自刎,他短暂而波澜壮阔的一生留给了我们很多故事、传说、成语,比如:衣锦夜行、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等。最脍炙人口的还是李清照的五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回答者:zzfh001 - 举人 四级 7-29 22:51
也许只是上天要刘邦活而已
回答者:johnqiuqiu - 探花 十一级 7-29 22:52
怎么就是优柔寡断了
当时天下仅是初定,各路诸侯虽是对项羽马首是瞻,但是因为利益问题 仍是各怀鬼胎, 当此时也,他杀掉刘邦,定会使之大失人心。
再说了,项羽是个宽厚之人,对于战友他如何会痛下杀手,倒是刘邦不仁不义,杀了项羽之后又逐个铲除异姓王直到最后天下姓刘。
自古小人与君子之争,君子获胜的有多少呢 ?
回答者:龙儿心 - 试用期 一级 7-29 23:00
翻阅中华民族楚汉之争的历史画卷,西楚霸王的叱咤风云和巨大的人格魅力以及他“英雄末路断头颅”的人生悲剧,无不震憾着我们的灵魂。它让我们心生感动,也带给我们深深的遗憾。它仿佛一座声声不息的警钟,无言地催我们深思、反省。从而给我们以无限意味声长的启迪。
楚汉战争末期,一贯“战必胜、攻必克”的长胜将军项羽在取得彭城之战的大捷后,更是得意忘形,自命不凡。在“内无自知之明,外无军事谋士”的险恶境况下,被刘邦在垓下重重包围,身陷困境。当他准备突围时,唯一牵挂的是他的爱妃虞姬。他和虞姬对唱告别,挥泪如雨。“虞姬虞姬可奈何”道出了他不能带爱妃一起走的无奈之情。项羽,这位铁骨铮铮的战争英雄,此刻为了儿女情长,竟泪如泉涌,难舍难分。他的似水柔情,感染了周围所有的人,也感动了世世代代的人们。爱情,这份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从古至今,是一个美丽而永恒的话题。项羽别姬时凄美、哀婉、催人泪下的动人场景为世代所传唱,他和虞姬危难关头,形影相随的真挚情感给后人留下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
项羽酒泪别姬后,“四面楚歌”给他造成一个“十面埋伏”的错觉。他边战边逃至东城时,身边只剩28名壮士。此时,项羽仍然没有意识到是自己的失误,才败到如此的地步,而他却认为是“天灭我也”!在乌江边,本来有一只小船可以送他东渡乌江,重振雄风,可他却“无颜见江东父老”,将跟随自己7年,身经百战的宝马送与亭长。当看到追兵中刘邦的大将(前项羽手厂的将军)时, 池长叹一声。你是我的故友,我就将头颅送给你了!于是他仰天大笑,拔刘自刎。这位被后人誉为战争之神的英雄就这样结束了自己年仅3l岁的生命。楚汉战争就此以项羽的惨败而告终。
“破釜沉舟”、“霸王别姬”、“无颜见江东父老”、“宝马送亭长”、“头颅送故人”所显示的项羽的非凡勇气和巨大的人格魅力为世代的人们所颂扬。同时,人们更为他“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悲惨结局而深深的痛惜。
回想秦末的巨鹿之战,项羽破誓沉丹。作战勇猛。彻底歼灭了秦王朝的主力。之后,项羽和刘邦在彭城进行了一场生死决战,由于项羽是在本土上进行了突然袭击,在刘邦毫无准备的情况下, 兵败如山倒, 项羽则以3万人打败了刘邦56万人的军队。然而,在之后和刘邦长达两年零四个月的荥阳会战中,从来是刚愎自用的霸王却一败涂地,以至于被刘邦在垓下围困,最终自刎于乌江。
一个人的性格可以造就他一生的命运。在项羽的战争生涯中,一贯坚信自己勇猛无敌,能征善战的这位西楚霸王却从来不懂珍惜身边的有用人才,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使得一大批人才弃他而去。一代名将韩信早年谋职于项羽集团,可惜项羽没有萧河的慧眼,使这位军事天才得不到用武之地,因而毫不犹豫地跳槽投奔了刘邦。之后,会听善言,会用人才,会赏罚分明的刘邦听取谋士陈平的计策,又让项羽失去了唯一的谋士范增。从此,西楚霸王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
纵观古今中外的文明史,大凡能够礼贤下士,唯才是举的决策者、领导者哪有一个象项羽这样输得如此惨重呢!是啊,千百年来,有多少人为项羽而扼腕叹息。试想,假如韩信辅助了项羽,假如范增等一大批军事谋士不曾离开而倍受重用,那么,楚汉战争的结局可能会是怎样的呢!
回答者:hsqk21 - 初入江湖 二级 7-29 23:03
两千多年来,文人墨客对项羽的评价,见仁见智,其中大部分人都认为此人勇而无谋。鸿门宴上不杀刘邦就是典型的例证;也有人认为鸿门宴上项羽的举动是一种“妇人之仁”;更有甚者,假设如果项羽当时除掉刘邦,就不会有垓下自刎的下场。我认为鸿门一宴,项羽不杀刘邦,虽有“妇人之仁”之嫌,但绝不是无谋之举。刘邦率领张良,樊哙等心腹赴宴,一见项羽就说:“我与将军同心协力以攻秦,将军血战黄河以北,我转战黄河以南,我自己未料到先入关中,得与将军在此得重逢。由于小人传言挑拨,造成了将军与我之间的隔阂。我面见将军,表明心意,听凭裁处。”项羽即时应声说:“这都是由于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乱语,我何至于对你产生怨恨。”
刘邦固然狡猾,满嘴谎言。但我想项羽也绝非低能,那么容易就相信了刘邦的片面之词。曹无伤成为替死鬼是时局发展的必然!当时的项羽统率五国义军,成为真正主宰时局的人物。实力仅次于项羽的刘邦首先率军进入关中,根据众将领与义帝在彭城的约定,谁先率兵进入关中,谁就是关中王。项羽要杀刘邦,确非难事,但问题是这样一来既授人以柄,说他背弃约定,又不利于稳定义军。在那人人自危的战乱年代,项羽眼里容不下刘邦,谁又敢肯定他就能容得下其他义军的首领呢?而且当时项刘两军实力相差悬殊,项羽也自信能钳制住刘邦,这样一来他就没必要冒险去杀刘邦,而乱了他的军心。
所以说从项羽的性格当中,我们不应只看到他天赋神勇的一面,其实他也懂得讲究谋略。在垓下一战之前,他身经七十余战,兵锋所指,无不破灭降伏,从来未吃过败仗,试问,此番战功又岂是勇而无谋者所能及?但话又说回来,他的谋略较之刘邦的奸计确实要逊色得多。就好比老虎和狐狸觅食,老虎既要懂得相时出击,又要耗废一番力气才能满足口福。而狐狸的狡猾之处就在于它只要动动嘴皮子就能将乌鸦嘴里的那块肉骗到口。这就是差别!
率直是项羽性格中的一大特点,在那尔虞我诈的战乱年代,这就注定了他只能成为震古烁今的英雄,而无法成为游刃*的帝皇。楚汉相争,战火连年,人民饱受战乱之苦。项羽为了尽快结束战争在广武阵前约刘邦进行个人决斗以定胜负:“天下战争连年不止,实际上只因你我二人争天下。现在,我希望你我二人直接决斗,以决雌雄,不要让天下百姓枉受战争之苦。”项羽的快人快语,直接指出了这场战争的实质,而不是像以往的君王那样,每每发动战争,都要找一个富丽堂皇的藉口,不是伐天行诛,就是吊民伐罪。项羽的率直,正是他*上幼稚的表现,历来改朝换代的战争中,哪有个人决斗定输输赢之理?再说又有哪次跟项羽的正面交锋,刘邦不是落荒而逃的?对于刘邦来说,这种定输赢的方式无异于以卵击石,他不屑一顾地奸笑道:“吾宁斗志,不能斗力!”项羽坦率,将楚汉之争归为他们二人之争。而刘邦却逆其道行之,恨不得天下所有人都参加到他诛杀项羽的战争中来。于是他大做*文章,数落项羽的所谓十大罪状,又故意刺激他说:“我统领义兵,联合各地诸侯,共同诛伐祸害天下的贼首,我只需指令刑余罪人击杀你项羽,何苦与你面对面决斗?”怒发冲冠的项羽命令弓箭手放箭,一箭正中刘邦胸口,伤得不轻,狡猾的刘邦伏在马鞍上,一手假作抚脚的姿势。然后一面退回军营疗伤,一面口中大骂:“那混蛋射中了我的大脚!”就这样,刘邦掩盖了自己*中箭的实情,稳定了自己的军心,又防止了项羽大军乘乱进攻。这本身就是斗志不斗力的表现。
项羽言必行,行必果。我们敬佩这种人,因为他言而有信,但历史的无情就在于它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这种人却常常受到小人的算计。楚汉两军对垒,在正面的对峙一时还没法打破的时候,楚军的后方受到韩信、彭越等的牵制。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危难时刻,刘邦假惺惺地请求罢兵讲和,但要求项羽释放他的父母妻室。几经思考和一番权衡之后,项羽答应了刘邦的请求。于是划分楚河汉界,与刘邦平分天下。双方履行盟约仪式之后,项羽立即释放人质,随即率军东归。久经战乱疾苦的士兵为此而高呼万岁。在这次罢兵当中,如果说项羽有错,那他就错在以君子之心去度小人之腹,知己而未能知彼!这就犯了领兵作战的大忌。人质获释后,刘邦就再也没有了投鼠忌器的顾虑,背弃对他刘邦来说根本就算不了什么,于是趁守约撤退的楚军亳无准备之际,倒戈直击。楚亡汉兴的关键就在此一击!我很惋惜,历史上的仁人君子经常被小人算计;但我又庆幸,后人能摒弃成王败寇的史观,还英雄一个公正的评价!
二
刘邦虽称不上英雄,但也不失为一代枭雄。他好玩弄权术,而且玩得出神入化。因此,他很善于把握战机,也很专长于拉笼人才。项羽失天下,从失人开始;刘邦得天下,是从得人开始。
刘邦常以傲慢之态待人,动辄漫骂,但却有一帮将才智囊任其驱使.就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来讲,刘邦确实有过人之处。看看他是怎样来笼络人才吧。萧何追赶逃亡的韩信,事前来不及禀报。刘邦听闻萧何逃亡,如失左右手,整日暴躁不安,动辄骂人。等箫何回来,他更是破口大骂,表达的是一种亲近,倚重之情;还有就是韩信攻下齐地后,派使者请求刘邦给他“假齐王”的名号,以镇抚齐地,刘邦对使者大骂:“大丈夫平定一个诸侯国,就应当堂堂正正地做真王,为什么还要请求立为假王呢?”骂人能骂成他这样子,也确非一般人所能及,他在骂声中提升被骂者的地位,肯定对方的能力,使对方有一种倍受重用的感觉,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也难怪有那么多人愿意为他所用。项羽对部下虽然能以礼相待,但他忌贤妒能,害怕别人超过自己。像陈平这样的智囊,韩信这样的军事奇才都曾经是他的部下,但可惜的是他未能使他们各尽其能,又不会像刘邦那样玩弄一下笼络人心的把戏,所以他们两人最终投靠了刘邦,并得以一展抱负,为汉朝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历来皇帝都是高高在上,他们自视为是上天派来统治人民的,所以称为天子。皇帝从不会犯错,因为对错的标准由他们说了算,从来就是只有别人迎合他们,绝无他们向别人低头之理。但刘邦为了笼络人心,却经常不惜屈尊求贤,这就是他最能可贵的地方。因为他很明白,所谓“屈尊”只不过是做做戏,国政还是他说了算。既然无伤大雅,而又可以使部下死心踏地跟随自己,何乐而不为呢?萧何当了相国后,有一次,他为民请命,建议刘邦向民间开放由皇室控制的上林苑,以缓解人民缺少耕地之急。刘邦却以为萧何接受了商人的贿赂,为民请命是假,谋求私利是真。于是乎龙颜大怒,一气之下就把这位一等功臣、显赫无比的相国下狱。后来多得王卫尉直言劝谏,刘邦自知理亏,只好释放了萧何。刘邦一脸悔意地对萧何说:“相国,算了吧!相国为民请命,我不批准,由此看来,我不过是夏桀商纣一般的暴君,而相国是贤相。我故意将相国监禁,只是为了让百姓知道我的过失。”如果有人以为刘邦这番解释有半点悔改之意,那就大错特错了!这种表演只不过是服众的一种手段罢了。当时实施的是君主*,皇帝是可以无法无天的,萧何的囚捕和宽赦,全在刘邦的一念之间,一语之下。但刘邦不愿让这种君王至上的特权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这样不利于他巩固江山。于是他制造了一种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民主的假象:我刘邦有错,但能知错而改,也能善于纳谏,朝政也清明。这样既有利于他拉笼人才,争取部下的拥戴,也给自己找了一个下台的好台阶。所有人的生死予夺的大权始终在他刘邦手上,至于屈尊自己为暴君,承认萧何为贤相又何妨呢?
追求荣誉,项羽丢了性命,追逐实惠,刘邦绝处逢生。鸿门晏上,刘邦忍辱偷生,面对项王屈膝下跪;荥阳诈降,更是不惜用其部将纪信为替死鬼;成皋独逃,又剥夺韩信兵权以挽回成皋败局,所有的这一切他都能处之坦然,他这人很讲究实惠,只要能活着,可以转败为胜,采用何种手段,个中折了多少面子,他是不会在意的,他奉行的是“好死不如赖活着”。项羽不屑用如此卑鄙的手段来为自己觅活路,刘邦可以一逃再逃,忍辱偷生,但项羽却一败垓下,即慷慨赴死,为荣誉殉身。
回顾历史,楚亡汉兴是由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项羽和刘邦的性格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人完全不同的命运。读史每到楚亡汉兴之时,常有一种愤愤不平之感。读到诗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时,更是击节感叹,引为同感
回答者:woailaoposjw - 试用期 一级 7-29 23:04
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同,
有比较阳刚的,
也有阴柔的。
而项羽是前者,
所以他战败了,
选择比较刚烈的方式结束自己。
而项羽若是后者,
则会好好投降,
也就不会死了。
所以项羽虽然是刚烈的性格,
也是悲壮的结局。
所以项羽之死是因为性格悲剧
回答者:随风QMY - 初学弟子 一级 7-29 23:20
我只想说一点!
项羽走霸者路线!不适于勾心于帝王权术!
刘邦走帝者路线!专注于驾驭以行人上人!
回答者:甘肃小鸿 - 试用期 一级 7-29 23:44
刘邦虽称不上英雄,但也不失为一代枭雄。他好玩弄权术,而且玩得出神入化。因此,他很善于把握战机,也很专长于拉笼人才。项羽失天下,从失人开始;刘邦得天下,是从得人开始
回答者:95869532 - 试用期 一级 7-29 23:48
要资料,复制即可...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7 20:04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捷足者先得。”刘邦和项羽双雄并起,叱咤风云,合力灭秦,夺得天下,又一分为二,豆萁相煎,势不两立,经过旷日持久的楚汉相争,最后以刘邦的胜利和项羽的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历来众说纷纭。范文澜先生说:“推究刘项胜败的原因,主要在于刘邦的拥护者是广大农民特别是旧秦国农民,项籍的拥护者只是些野心的领主残余分子。两人所依靠的力量不同,因之后果也不同。”项籍“代表领主残余势力,要把社会倒退到秦以前的旧时代去,阻挠历史前进的趋势,他只能成为一蹶不振的可怜虫”。(《中国通史简编》)至“*”中,此说被利用于“批儒评法”,进一步上纲上线,说刘邦是法家,主张统一,是进步势力;项羽是儒家,主张复辟*,是反动势力。给他们二人贴上“阶级”和“路线”的标签,只不过一厢情愿,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刘邦和项羽的起义,是陈胜、吴广率领的农民起义的一部分,顺应了天下反秦之*的历史潮流,客观上都代表了农民的利益,难分彼此。而在主观上,两个人都怀着做皇帝的野心揭竿而起,不管谁做了皇帝,都想统治整个中国,亦无所谓孰优孰劣。当初见到秦始皇的出巡的威仪,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是也!”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
? 这便是他们最坦率的自白。至于刘胜项败的原因,刘邦本人在做了皇帝之后有一番很为得意的“经验总结”。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天下大定,高祖置酒雒阳南宫,向群臣发问:“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都武侯高起、信平侯王陵答道:“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但是刘邦却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魏,不绝粮道,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长期以来,论者多数以刘邦的见解为基础,从刘项两人在谋略和用人方面的强烈反差来分析刘胜项败的必然性,与前引“阶级”和“路线”的分析相比,倒更令人信服一些。
? 然而,这个答案还不是问题的全部。项羽的失败,还有一个致命的直接原因,两千年来一直被史学家们忽略。前引高起、王陵所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这句话至关重要。对于刘邦的“慢而侮人”,人们印象很深刻,最典型的事例就是他蔑视知识分子,往儒冠里面撒尿。而对于项羽的“仁而爱人”,则完全不予注意。项羽这个人的确可以称得上杀人如麻的魔王。早年他攻襄城,由于久攻不下,一旦获胜,就对手无寸铁的百姓大加杀戮,“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进军咸阳的时候,新安一战,又“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他“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后来城阳之战“北烧夷齐城郭宫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其至北海多所残灭”,外黄一战竟然要将城中15岁以上的男子一律坑杀……他一生杀了多少人,恐怕数也数不清,不仅杀“敌人”,而且杀俘虏,杀百姓。然而,正是他的敌对阵营中的高起和王陵说他“仁而爱人”,这又怎么解释?高起、王陵是汉臣,在汉高祖刘邦面前,他们不可能违背事实,为项羽涂脂抹粉,而且刘邦也没有反驳,可见“项羽仁而爱人”已是当时人们普遍的看法。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为项羽破例地作《本纪》,将其功其过其得失都秉笔直书,当然难能可贵。但司马迁毕竟也是汉臣,他不可能有意美化项羽,把不存在的美德强加于其身。“项羽仁而爱人”之说,必有所本。“仁”是什么?孔子曰:“仁者爱人。”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曰:“为天下得人谓之仁。”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项羽生性残暴,少时“学书不成学剑”,未必读过多少圣贤书。但他毕竟出身于贵族世家,耳濡目染孔、孟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这一套道德规范,虽不一定信服,却难以摆脱其约束。也正是这一点,成为他的致命弱点,在楚汉相争之中几个关键时刻都表现出来。
?? 公元206年(前206年,卫注),项羽摆下“鸿门宴”,欲杀刘邦。以当时的军事力量而言,项羽拥有40万大军,号称百万,而刘邦仅10万,号称20万,悬殊很大。刘邦战战兢兢,俯首称“臣”地来见项羽,根本不是对手。当时,项羽想杀掉刘邦,简直易如反掌!然而他并没有这样做,最大的障碍不在刘邦,也不在暗中帮助刘邦的项伯,而在项羽的内心世界。樊哙带剑拥盾闯帐时所说的那番话,正中他的要害:“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不管刘邦、樊哙的实际行动如何,至少在理论上满口仁义道德,头头是道,理直气壮,咄咄*人,项羽竟无言以对。“义帝”楚怀王是他和刘邦拥立的,“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是共同约定的;如果他杀了刘邦,就毁了约,把自己陷入“不仁不义”的被动地位。而实际上,“义帝”只是个傀儡,刘邦和各路将领都惧怕项羽,他即使背叛义帝,杀了刘邦,也无人敢说什么。但他自己的内心深处有一个“道德法庭”,阻止他那样做。于是,不顾范增的劝阻,项羽放虎归山了。这是项羽的一次重大失误。正如范增事后所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事实证明,这次失误造成了项羽的终生遗憾。刘邦死里逃生,得以休养生息,等到羽翼丰满,项羽再想消灭他,就难了。
? 公元前203年,在鸿沟为界的广武战场,项羽为了要挟刘邦,曾经做了一个水平不高的手脚,把刘邦的父亲抓了来,隔岸绑在高俎上,对刘邦说:“今不急下,吾烹太公!”他满以为,刘邦为尽孝道,一定会向他让步。却不料刘邦完全不为所动,从容答道:“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这一招又失算了。他本来是以道德为武器,想*刘邦,不料反为刘邦所制。刘邦这个人,为了全局利益,对于局部的必要的牺牲毫不怜惜。即使他的父亲真的被项羽所烹,也决不妥协。“治大国若烹小鲜”,“烹”一个太公又算什么?!何况他深知项羽的弱点。项羽既然和他“约为兄弟”,若烹了太公,就会落下“不孝”、“不义”的罪名,所以他断定项羽决不敢烹!而刘邦自己呢?他从彭城逃跑的时候,为了减轻负担,让车子跑得更快一些,以摆脱楚军的追击,曾经几次把自己的儿女踢下车!他心里只有自己,哪里还顾得上道德!可是在必要的时候,他又捡起道德这面旗帜,为自己大造*。项羽杀了“义帝”,刘邦借此做足了文章,为“义帝”发丧,联合诸侯讨伐“不义”的项羽,又击中要害!
? 公元前202年冬,项羽在垓下大败,元气丧尽。在虞美人自刎以后,他随着自己南征北战的爱马乌骓交给了乌江亭长,也拔剑自刎,结束了英雄的一生。对于项羽之死,历来评说甚多。项羽临终之前自己说:“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完全回避了自己的责任,可以说死得糊涂。“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把一切都归于“时运”、“天命”,迂腐得可以。当时乌江亭长对他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臣独有船,汉军至,无以渡。”而项羽却拒绝了这最后救他于危难的一次机会,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他宁可死也不愿意回去愧对江东父老,可以说又死得明白,死得壮烈。此前他还说过一番更为壮烈的话:“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民之父子为也。”把急于结束战争的愿望提高到了忧国忧民的高度。当初陈胜、吴广起义时,曾打着项羽的祖父楚将项燕和秦公子扶苏的旗号,项羽和刘邦后来又立楚怀王之孙为“义帝”,都是为了在全国树立一个道德和道义的形象,把造反夺权的行为披上“替天行道”的色彩,易于获取天下人心。而当“天下匈匈数岁”,项羽速胜的愿望不但不能实现,反而一败涂地时,他便决心以死平息这场战争,即所谓“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也者。此时此刻,左右他的思想行为的只有两个字:道德。项羽一生做了许多不道德的事,也许是因性格使然,也许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他最后却死得非常道德,为自己画了一个完美的人生句号。后世人们把他看做失败的英雄,崇敬而惋惜,大概都是因为这一点。而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导致了项羽的最终彻底失败。试想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兵败乌江的不是项羽,而是刘邦,他会死吗?决不会。既然乌江边上只有一条船,追兵必然拿他无可奈何。江东又有“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的“根据地”,为什么不去重整旗鼓、招兵买马、卷土重来呢?杜牧题乌江亭诗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但项羽毕竟是项羽,而不是刘邦,在生死关头,他没有选择生路,而选择了死亡。他对江东父老有情,对虞美人有情,对战马也充满了深情。他对乌江亭长说:“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幕,我们看到的仿佛己不是杀人如麻的西楚霸王,而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一个完美的殉情殉道者。甚至在死之前,他看到来追杀他的正是“叛徒”吕马童,还深情地呼唤:“若非吾敌人乎?”“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拔剑自刎,成全“故人”拿他的头去向刘邦邀功请赏。
? 楚汉相争之中决定胜负的不是*上谁是谁非,甚至也不完全取决于军事上谁强谁弱,谋略上谁巧谁拙,更有一个无形的道德力量在左右着他们,成为胜败的直接关键。刘邦知己知彼,游刃有余,自己不为道德所束缚,却又以此为武器一次次紧*项羽,必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项羽处处被动,而又总想在“道德”上无懈可击,一次次地坐失良机,最终四面楚歌,饮恨乌江。项羽的悲剧其实是道德的悲剧。他之所以两千多年来一直令人感叹虚欠欷、追思怀念,多半在于其道德力量和人格魅力。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李清照的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7 21:39
两千多年来,文人墨客对项羽的评价,见仁见智,其中大部分人都认为此人勇而无谋。鸿门宴上不杀刘邦就是典型的例证;也有人认为鸿门宴上项羽的举动是一种“妇人之仁”;更有甚者,假设如果项羽当时除掉刘邦,就不会有垓下自刎的下场。我认为鸿门一宴,项羽不杀刘邦,虽有“妇人之仁”之嫌,但绝不是无谋之举。刘邦率领张良,樊哙等心腹赴宴,一见项羽就说:“我与将军同心协力以攻秦,将军血战黄河以北,我转战黄河以南,我自己未料到先入关中,得与将军在此得重逢。由于小人传言挑拨,造成了将军与我之间的隔阂。我面见将军,表明心意,听凭裁处。”项羽即时应声说:“这都是由于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乱语,我何至于对你产生怨恨。”
刘邦固然狡猾,满嘴谎言。但我想项羽也绝非低能,那么容易就相信了刘邦的片面之词。曹无伤成为替死鬼是时局发展的必然!当时的项羽统率五国义军,成为真正主宰时局的人物。实力仅次于项羽的刘邦首先率军进入关中,根据众将领与义帝在彭城的约定,谁先率兵进入关中,谁就是关中王。项羽要杀刘邦,确非难事,但问题是这样一来既授人以柄,说他背弃约定,又不利于稳定义军。在那人人自危的战乱年代,项羽眼里容不下刘邦,谁又敢肯定他就能容得下其他义军的首领呢?而且当时项刘两军实力相差悬殊,项羽也自信能钳制住刘邦,这样一来他就没必要冒险去杀刘邦,而乱了他的军心。
所以说从项羽的性格当中,我们不应只看到他天赋神勇的一面,其实他也懂得讲究谋略。在垓下一战之前,他身经七十余战,兵锋所指,无不破灭降伏,从来未吃过败仗,试问,此番战功又岂是勇而无谋者所能及?但话又说回来,他的谋略较之刘邦的奸计确实要逊色得多。就好比老虎和狐狸觅食,老虎既要懂得相时出击,又要耗废一番力气才能满足口福。而狐狸的狡猾之处就在于它只要动动嘴皮子就能将乌鸦嘴里的那块肉骗到口。这就是差别!
率直是项羽性格中的一大特点,在那尔虞我诈的战乱年代,这就注定了他只能成为震古烁今的英雄,而无法成为游刃*的帝皇。楚汉相争,战火连年,人民饱受战乱之苦。项羽为了尽快结束战争在广武阵前约刘邦进行个人决斗以定胜负:“天下战争连年不止,实际上只因你我二人争天下。现在,我希望你我二人直接决斗,以决雌雄,不要让天下百姓枉受战争之苦。”项羽的快人快语,直接指出了这场战争的实质,而不是像以往的君王那样,每每发动战争,都要找一个富丽堂皇的藉口,不是伐天行诛,就是吊民伐罪。项羽的率直,正是他*上幼稚的表现,历来改朝换代的战争中,哪有个人决斗定输输赢之理?再说又有哪次跟项羽的正面交锋,刘邦不是落荒而逃的?对于刘邦来说,这种定输赢的方式无异于以卵击石,他不屑一顾地奸笑道:“吾宁斗志,不能斗力!”项羽坦率,将楚汉之争归为他们二人之争。而刘邦却逆其道行之,恨不得天下所有人都参加到他诛杀项羽的战争中来。于是他大做*文章,数落项羽的所谓十大罪状,又故意刺激他说:“我统领义兵,联合各地诸侯,共同诛伐祸害天下的贼首,我只需指令刑余罪人击杀你项羽,何苦与你面对面决斗?”怒发冲冠的项羽命令弓箭手放箭,一箭正中刘邦胸口,伤得不轻,狡猾的刘邦伏在马鞍上,一手假作抚脚的姿势。然后一面退回军营疗伤,一面口中大骂:“那混蛋射中了我的大脚!”就这样,刘邦掩盖了自己*中箭的实情,稳定了自己的军心,又防止了项羽大军乘乱进攻。这本身就是斗志不斗力的表现。
项羽言必行,行必果。我们敬佩这种人,因为他言而有信,但历史的无情就在于它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这种人却常常受到小人的算计。楚汉两军对垒,在正面的对峙一时还没法打破的时候,楚军的后方受到韩信、彭越等的牵制。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危难时刻,刘邦假惺惺地请求罢兵讲和,但要求项羽释放他的父母妻室。几经思考和一番权衡之后,项羽答应了刘邦的请求。于是划分楚河汉界,与刘邦平分天下。双方履行盟约仪式之后,项羽立即释放人质,随即率军东归。久经战乱疾苦的士兵为此而高呼万岁。在这次罢兵当中,如果说项羽有错,那他就错在以君子之心去度小人之腹,知己而未能知彼!这就犯了领兵作战的大忌。人质获释后,刘邦就再也没有了投鼠忌器的顾虑,背弃对他刘邦来说根本就算不了什么,于是趁守约撤退的楚军亳无准备之际,倒戈直击。楚亡汉兴的关键就在此一击!我很惋惜,历史上的仁人君子经常被小人算计;但我又庆幸,后人能摒弃成王败寇的史观,还英雄一个公正的评价!
二
刘邦虽称不上英雄,但也不失为一代枭雄。他好玩弄权术,而且玩得出神入化。因此,他很善于把握战机,也很专长于拉笼人才。项羽失天下,从失人开始;刘邦得天下,是从得人开始。
刘邦常以傲慢之态待人,动辄漫骂,但却有一帮将才智囊任其驱使.就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来讲,刘邦确实有过人之处。看看他是怎样来笼络人才吧。萧何追赶逃亡的韩信,事前来不及禀报。刘邦听闻萧何逃亡,如失左右手,整日暴躁不安,动辄骂人。等箫何回来,他更是破口大骂,表达的是一种亲近,倚重之情;还有就是韩信攻下齐地后,派使者请求刘邦给他“假齐王”的名号,以镇抚齐地,刘邦对使者大骂:“大丈夫平定一个诸侯国,就应当堂堂正正地做真王,为什么还要请求立为假王呢?”骂人能骂成他这样子,也确非一般人所能及,他在骂声中提升被骂者的地位,肯定对方的能力,使对方有一种倍受重用的感觉,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也难怪有那么多人愿意为他所用。项羽对部下虽然能以礼相待,但他忌贤妒能,害怕别人超过自己。像陈平这样的智囊,韩信这样的军事奇才都曾经是他的部下,但可惜的是他未能使他们各尽其能,又不会像刘邦那样玩弄一下笼络人心的把戏,所以他们两人最终投靠了刘邦,并得以一展抱负,为汉朝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历来皇帝都是高高在上,他们自视为是上天派来统治人民的,所以称为天子。皇帝从不会犯错,因为对错的标准由他们说了算,从来就是只有别人迎合他们,绝无他们向别人低头之理。但刘邦为了笼络人心,却经常不惜屈尊求贤,这就是他最能可贵的地方。因为他很明白,所谓“屈尊”只不过是做做戏,国政还是他说了算。既然无伤大雅,而又可以使部下死心踏地跟随自己,何乐而不为呢?萧何当了相国后,有一次,他为民请命,建议刘邦向民间开放由皇室控制的上林苑,以缓解人民缺少耕地之急。刘邦却以为萧何接受了商人的贿赂,为民请命是假,谋求私利是真。于是乎龙颜大怒,一气之下就把这位一等功臣、显赫无比的相国下狱。后来多得王卫尉直言劝谏,刘邦自知理亏,只好释放了萧何。刘邦一脸悔意地对萧何说:“相国,算了吧!相国为民请命,我不批准,由此看来,我不过是夏桀商纣一般的暴君,而相国是贤相。我故意将相国监禁,只是为了让百姓知道我的过失。”如果有人以为刘邦这番解释有半点悔改之意,那就大错特错了!这种表演只不过是服众的一种手段罢了。当时实施的是君主*,皇帝是可以无法无天的,萧何的囚捕和宽赦,全在刘邦的一念之间,一语之下。但刘邦不愿让这种君王至上的特权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这样不利于他巩固江山。于是他制造了一种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民主的假象:我刘邦有错,但能知错而改,也能善于纳谏,朝政也清明。这样既有利于他拉笼人才,争取部下的拥戴,也给自己找了一个下台的好台阶。所有人的生死予夺的大权始终在他刘邦手上,至于屈尊自己为暴君,承认萧何为贤相又何妨呢?
追求荣誉,项羽丢了性命,追逐实惠,刘邦绝处逢生。鸿门晏上,刘邦忍辱偷生,面对项王屈膝下跪;荥阳诈降,更是不惜用其部将纪信为替死鬼;成皋独逃,又剥夺韩信兵权以挽回成皋败局,所有的这一切他都能处之坦然,他这人很讲究实惠,只要能活着,可以转败为胜,采用何种手段,个中折了多少面子,他是不会在意的,他奉行的是“好死不如赖活着”。项羽不屑用如此卑鄙的手段来为自己觅活路,刘邦可以一逃再逃,忍辱偷生,但项羽却一败垓下,即慷慨赴死,为荣誉殉身。
回顾历史,楚亡汉兴是由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项羽和刘邦的性格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人完全不同的命运。读史每到楚亡汉兴之时,常有一种愤愤不平之感。读到诗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时,更是击节感叹,引为同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7 23:30
楚汉战争末期,一贯“战必胜、攻必克”的长胜将军项羽在取得彭城之战的大捷后,更是得意忘形,自命不凡。在“内无自知之明,外无军事谋士”的险恶境况下,被刘邦在垓下重重包围,身陷困境。当他准备突围时,唯一牵挂的是他的爱妃虞姬。他和虞姬对唱告别,挥泪如雨。“虞姬虞姬可奈何”道出了他不能带爱妃一起走的无奈之情。项羽,这位铁骨铮铮的战争英雄,此刻为了儿女情长,竟泪如泉涌,难舍难分。他的似水柔情,感染了周围所有的人,也感动了世世代代的人们。爱情,这份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从古至今,是一个美丽而永恒的话题。项羽别姬时凄美、哀婉、催人泪下的动人场景为世代所传唱,他和虞姬危难关头,形影相随的真挚情感给后人留下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
项羽酒泪别姬后,“四面楚歌”给他造成一个“十面埋伏”的错觉。他边战边逃至东城时,身边只剩28名壮士。此时,项羽仍然没有意识到是自己的失误,才败到如此的地步,而他却认为是“天灭我也”!在乌江边,本来有一只小船可以送他东渡乌江,重振雄风,可他却“无颜见江东父老”,将跟随自己7年,身经百战的宝马送与亭长。当看到追兵中刘邦的大将(前项羽手厂的将军)时, 池长叹一声。你是我的故友,我就将头颅送给你了!于是他仰天大笑,拔刘自刎。这位被后人誉为战争之神的英雄就这样结束了自己年仅3l岁的生命。楚汉战争就此以项羽的惨败而告终。
“破釜沉舟”、“霸王别姬”、“无颜见江东父老”、“宝马送亭长”、“头颅送故人”所显示的项羽的非凡勇气和巨大的人格魅力为世代的人们所颂扬。同时,人们更为他“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悲惨结局而深深的痛惜。
一个人的性格可以造就他一生的命运。在项羽的战争生涯中,一贯坚信自己勇猛无敌,能征善战的这位西楚霸王却从来不懂珍惜身边的有用人才,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使得一大批人才弃他而去。一代名将韩信早年谋职于项羽集团,可惜项羽没有萧河的慧眼,使这位军事天才得不到用武之地,因而毫不犹豫地跳槽投奔了刘邦。之后,会听善言,会用人才,会赏罚分明的刘邦听取谋士陈平的计策,又让项羽失去了唯一的谋士范增。从此,西楚霸王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试想,假如韩信辅助了项羽,假如范增等一大批军事谋士不曾离开而倍受重用,那么,楚汉战争的结局又会如何?
~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8 01:38
这是我看完西汉史后的看法
性格问题:
1 没有刘邦大度,在小事上很妇人之仁
但要给功将封个什么的却很小气
2 多疑,每次上战场都要亲自出马
而同样作为统帅的刘邦,任用人就放手让他打
3 身份,作为贵族身份项羽比刘邦有更多的顾忌
4 项羽真的很妇人之仁,垓下之战大败,他想到的不是其它同他出生入死 的将领,而是他的虏姬
5 信心不足,正如李易安所诗"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不想着重震军威,而任由天命"天要亡我"
资料:
易中天:项羽原本是可以不死的
当项羽来到乌江边时,有一条船在那里等他。驾船的乌江亭长大约是一位崇拜项羽的人,因此早早等在那里,一心要救项羽过江。他对项羽说,现在整个乌江之上,只有臣这一只小船,请大王立即上船,汉军无论如何追不过江的。江东虽小,地方千里,数十万人,完全可以在那里再成就霸业。然而项羽却谢绝了亭长的好意。他只是请亭长把他心爱的战马带过江去,自己却和随扈亲兵全都下马步行,冲入重围,同前来追杀的汉军短兵相接。这无疑是一场寡不敌众的战斗,也是一场无济于事的战斗。然而,如果因此就放弃战斗,举手投降,束手就擒,那就不是项羽了。项羽是宁肯站着去死,也不会跪下求生的。他当然也不会放下手中的武器。从他拿起这武器的那一天起,就没想过要放下它。相反,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更应该把它高高举起,就像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一定要让演出在谢幕时达到*一样。这也是项羽随扈亲兵们的共识。于是这场敌强我弱的战斗就打得风云变色气壮山河,光是项羽一个人就杀了数百汉军士兵,自己也受伤十多处。这时,前来追杀的汉军越来越多,其中就有项羽当年的旧部吕马童。项羽笑了。他大声地招呼说:啊哈,这不是老朋友吗!背楚降汉的吕马童难以为情,不敢正视项羽,扭过头去对另一员汉将王翳说:这就是项王。这可是“新朋友”了。于是项王对王翳说:听说贵国出大价钱,赏千金,封万户,买我的人头,我就送个人情给你吧!说完,便一剑砍下自己的头颅。
不用多说什么了。谁都不难看出,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然而项羽死得也很惨。
就在王翳一把抢得项羽头颅的同时,其他汉军将士也一拥而上,争相纵马践踏,争夺项王的尸体,以至于互相残杀,死数十人。最后,王翳得一首,杨喜、吕马童、吕胜、杨武各得一体。他们分摊了刘邦封赏的那块土地,每个人都当了个小小的什么官。而我们的英雄,曾经让这些人闻风丧胆、不敢仰视的英雄,却在他们卑劣的争夺下竟不得全尸而终。
这可真是“虎落平阳被犬欺”。
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项羽以前的时代,是一个英雄的时代,也是一个贵族的时代。高贵感和英雄气质,是那个时代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以虎和豹为象征的。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犬和羊。孔子的学生子贡就曾用虎豹和犬羊来比喻两种不同的人格,并惊叹于虎豹之可能沦落为犬羊:“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犹犬羊之。”虽然,在孔子师徒看来,虎豹的精神是高贵的,当是审美的,它不该被代之以狗的粗鄙和羊的平庸。
然而,自从秦始皇开创了*集权的*统治,英雄的时代也就开始走向没落。君臣之间的促膝谈心没有了,而代之以行礼如仪、磕头如捣蒜;游侠谋士纵横天下各展才华没有了,而代之以拉帮结派、巴结权贵往上爬;诸子百家争鸣自由辩论也没有了,而代之以独尊儒术、只许一个人思想。权欲和利欲将成为主宰和动力,人格和灵魂则将被阉割和践踏,就像王翳、吕马童们践踏项羽一样。
于是我们看到的便是这样一个画面:一只代表着英雄精神和高贵感的虎或豹,在草原上孤独地死去,而一群代表着权欲和利欲的粗鄙的狼和平庸的羊,则一拥而上,恣意践踏着那只虎或豹,然后每个人都扯下一块豹皮或一根虎骨叼在嘴里,准备回去邀功行赏。而在不久之前,他们是根本不敢看那只虎或豹的眼睛的。
这群狼和羊的首领是刘邦。刘邦是他们的君,他们的牧。
就个人魅力而言,刘邦虽然既不可爱也不可敬,但也不可鄙。刘邦虽然出身流氓,难免有些无赖气,一些事做得也不地道,但好歹也是英雄,骨子里也有英雄气概,也是血性男儿。公元前195年,他回到故乡沛县,尽召故人父老子弟畅饮。酒酣之际,刘邦亲手击筑,自为歌诗:“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此歌一出,和声四起,刘邦离座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他拉着父老乡亲们的手说,游子悲故乡!我虽然不得不定都关中,但百年之后,我的魂魄还是要回沛中来的。可见,他虽无情,却并不冷酷,虽现实,却也浪漫。然而,他代表的,却毕竟是一个冷酷无情、摧残人性的制度,是一个必然要以权欲和利欲代替英雄气质和高贵精神的制度。事实上,他正是靠着权欲和利欲完成他所谓“大业”的。就连陈平也坦言,他的身边,尽是些顽钝嗜利的无耻之徒,而这些人正是靠刘邦“饶人以爵邑”,也就是靠权欲和利欲集结起来的。因为刘邦继承的是秦始皇的事业。为了建立*集权的一统天下,以天下万民臣朕一人,他不能不打击摧残践踏英雄气质和高贵精神,包括对他自己内心深处残留的这些东西下手,这正是他心灵深处不无痛苦不无孤独的原因。
显然,刘邦是代表着“历史方向”的,项羽则“不合时宜”。事实上,此后,像项羽这样傻,这样天真、任性的英雄越来越少,阴险毒辣的阴谋家和迂腐愚忠的书呆子则越来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羽说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也对。
项羽之死,似乎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虎和豹的时代结束之后,取而代之的便是狼和羊的时代。而且,那狼也会退化为狗,走狗。
项羽,大约生于公元前233年,死于公元前202年。起兵时二十四岁,是个少年英雄;自刎时三十出头,是一个男儿告别少年走向成熟的最有魅力的年龄。
项羽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许多故事、传说、成语,还有许多话题。大家熟知的成语有:破釜沉舟、作壁上观、衣锦夜行、沐猴而冠、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以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和“无颜见江东父老”等。最脍炙人口的诗则是李清照的五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而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8 04:03
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自刎乌江。这是一位宁肯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的英雄,从他拿起武器的那一天起,他就没有想过放下。相反,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更应该把它高高举起,就像表演艺术家一样,一定要让演出在谢幕时达到*。
他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仿佛乌江之水也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为之浊浪翻腾。
然而项羽却死得很惨。
王翦得到项羽头颅的同时,其他汉军士兵一拥而上,争相纵马践踏,争夺项羽的尸体,以致于互相残杀,死数十人。我们的英雄,曾经然这些人闻风丧胆,不敢仰视的英雄,却在他们卑劣的争夺下竟不得全尸而终。
真是“虎落平阳被犬欺”。
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项羽以前的时代,是一个英雄的时代,高贵感和英雄气质,是那个时代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以虎和豹为象征的。然而,自从秦始皇开创了封建*主义*集权制度,英雄的时代就开始没落了。君臣之间的促膝长谈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行礼如仪,磕头如捣蒜;游侠谋士纵横捭阖个展才华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拉帮结派,巴结权贵往上爬;诸子百家争鸣辩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权力与*成为主宰和动力,人格与尊严则被阉割与践踏。
于是,代表这英雄的虎和豹在草原上孤独得死去,而一粗鄙的狼和平庸的羊则踩在他们尸体上,咬下他们的肉去邀功请赏。
而这群狼和羊的领袖就是刘邦。虽然刘邦也称得上是血性男儿,公元前195年,刘邦回到自己的故乡沛县,尽召故人父老畅饮,酣畅之际,自吟《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歌罢,慷慨伤怀,泪流满面。真是游子悲故乡啊!然而,这位大汉王朝得开国皇帝代表得毕竟是冷酷无情,摧残人性得*制度,刘邦继承的是秦始皇的事业,他要*集权,要以天下万民臣朕一人,所以他要摧残那些英雄,摧残韩信,摧残彭越,等等。诛杀功臣,是一项**不可避免的作业。真是“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像项羽这样天真任性的英雄,伴随着*制度的完善,将会越来越少。而阴险毒辣的阴谋家和迂腐愚忠的书呆子则会越来越多。
秦末汉初是中国历史上最大气的时代,项羽之死,预示着一个英雄时代的结束。虎和豹的时代结束后,取而代之的是狼和羊的时代,而狼也必将会退化为狗,走狗。
项羽二十四岁起兵,三十出头自刎,他短暂而波澜壮阔的一生留给了我们很多故事、传说、成语,比如:衣锦夜行、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等。最脍炙人口的还是李清照的五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8 06:44
翻阅中华民族楚汉之争的历史画卷,西楚霸王的叱咤风云和巨大的人格魅力以及他“英雄末路断头颅”的人生悲剧,无不震憾着我们的灵魂。它让我们心生感动,也带给我们深深的遗憾。它仿佛一座声声不息的警钟,无言地催我们深思、反省。从而给我们以无限意味声长的启迪。
楚汉战争末期,一贯“战必胜、攻必克”的长胜将军项羽在取得彭城之战的大捷后,更是得意忘形,自命不凡。在“内无自知之明,外无军事谋士”的险恶境况下,被刘邦在垓下重重包围,身陷困境。当他准备突围时,唯一牵挂的是他的爱妃虞姬。他和虞姬对唱告别,挥泪如雨。“虞姬虞姬可奈何”道出了他不能带爱妃一起走的无奈之情。项羽,这位铁骨铮铮的战争英雄,此刻为了儿女情长,竟泪如泉涌,难舍难分。他的似水柔情,感染了周围所有的人,也感动了世世代代的人们。爱情,这份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从古至今,是一个美丽而永恒的话题。项羽别姬时凄美、哀婉、催人泪下的动人场景为世代所传唱,他和虞姬危难关头,形影相随的真挚情感给后人留下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
项羽酒泪别姬后,“四面楚歌”给他造成一个“十面埋伏”的错觉。他边战边逃至东城时,身边只剩28名壮士。此时,项羽仍然没有意识到是自己的失误,才败到如此的地步,而他却认为是“天灭我也”!在乌江边,本来有一只小船可以送他东渡乌江,重振雄风,可他却“无颜见江东父老”,将跟随自己7年,身经百战的宝马送与亭长。当看到追兵中刘邦的大将(前项羽手厂的将军)时, 池长叹一声。你是我的故友,我就将头颅送给你了!于是他仰天大笑,拔刘自刎。这位被后人誉为战争之神的英雄就这样结束了自己年仅3l岁的生命。楚汉战争就此以项羽的惨败而告终。
“破釜沉舟”、“霸王别姬”、“无颜见江东父老”、“宝马送亭长”、“头颅送故人”所显示的项羽的非凡勇气和巨大的人格魅力为世代的人们所颂扬。同时,人们更为他“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悲惨结局而深深的痛惜。
回想秦末的巨鹿之战,项羽破誓沉丹。作战勇猛。彻底歼灭了秦王朝的主力。之后,项羽和刘邦在彭城进行了一场生死决战,由于项羽是在本土上进行了突然袭击,在刘邦毫无准备的情况下, 兵败如山倒, 项羽则以3万人打败了刘邦56万人的军队。然而,在之后和刘邦长达两年零四个月的荥阳会战中,从来是刚愎自用的霸王却一败涂地,以至于被刘邦在垓下围困,最终自刎于乌江。
一个人的性格可以造就他一生的命运。在项羽的战争生涯中,一贯坚信自己勇猛无敌,能征善战的这位西楚霸王却从来不懂珍惜身边的有用人才,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使得一大批人才弃他而去。一代名将韩信早年谋职于项羽集团,可惜项羽没有萧河的慧眼,使这位军事天才得不到用武之地,因而毫不犹豫地跳槽投奔了刘邦。之后,会听善言,会用人才,会赏罚分明的刘邦听取谋士陈平的计策,又让项羽失去了唯一的谋士范增。从此,西楚霸王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
纵观古今中外的文明史,大凡能够礼贤下士,唯才是举的决策者、领导者哪有一个象项羽这样输得如此惨重呢!是啊,千百年来,有多少人为项羽而扼腕叹息。试想,假如韩信辅助了项羽,假如范增等一大批军事谋士不曾离开而倍受重用,那么,楚汉战争的结局可能会是怎样的呢!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8 09:42
项羽是一位名将,但他的致命伤是不懂*;而在打了几个胜仗后,却忽然自以为很懂*,他不知道*比军事复杂多了。项羽到了咸阳,因刘邦先把秦王朝灭掉,没有把这个盖世的荣誉留给他,又听说刘邦把金银财宝抢劫一空,于是暴跳如雷,像一头疯了的野兽一样,下令把赢婴处斩,纵火焚烧咸阳城。又下令备战,准备攻击刘邦。刘邦立即屈膝,亲自到楚军营帐,向项羽*,呈上他刚从皇宫抢出来的名贵白玉。于是项羽踌躇满志,把名义上的楚王国国王囗心,一脚踢开,宣布自己是西楚霸王,定都彭城(江苏徐州)。下令把所有新兴的王国全部撤销,置全国于他建立的西楚王国统治之下。然后,一口气重新分封十九个王国的国王.
项羽是一个毫无*头脑的莽汉。他所建立的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一个地位都互相平等的国际联盟,连邦联的资格都够不上。因为大家都是独立王国,在*方面,项羽这个国王并不能高过别的国王。尤其是当我们注意上表那些新国王的原来职位,更会发现项羽处理这次分封,完全被他自己的喜怒和他左右那些三流角色的政客所操纵,所以自己为自己制造出来不必要的严重危机。
像刘邦,项羽应该依囗心的初约,封他当秦王,至少也要把他封到距家乡较近的地区,满足刘邦与刘邦部下的思乡心理,这对项羽并没有损失。但项羽仍记得刘邦比他先进入咸阳的大恨,而把刘邦驱逐到当时人们都认为是蛮荒的南郑(陕西汉中)。像齐王田市,非常热心的派遣他的大将田都率领军队参加项羽的联军西征,田都即令有功,正常的情形应该是由项羽对田都加以赏赐,遣送回国,由国王田市再予擢升。可是项羽却卖弄他的权威;把田都封为齐王,而把本来的齐王田市逐出国都临淄(山东淄博东),贬到偏僻的即墨(山东平度)当胶东王。对燕王国跟赵王国,也都如此。后来更把韩王韩成当作罪犯一样的捉住杀掉,致使韩成的智囊张良投奔刘邦,跟项羽作对到底。中国有句谚语说:“天下本来不乱,是低能的人把它搞乱的。”正是项羽的写照。
——有一件事也可帮助我们对项羽的了解,当时一位学者蔡生,建议项羽建都咸阳(陕西咸阳),因为咸*有最适中的位置,可以统御全国。项羽拒绝采纳,他说:“富贵不回故乡,好像穿了漂亮的衣服在黑夜里走路。”项羽的目的只是在向他的乡人们炫耀他的富贵,所以坚持返回东方。蔡生告诉朋友说,“人们都说:项羽像一个穿人衣戴人帽的猴子,果然不错。”这话传到项羽耳朵,项羽就把蔡生投到巨锅中煮死。
西楚王国只缔造了两个月,战争就重新爆发。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8 12:57
垓下歌是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在这首诗中,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可避免,他的事业就要烟消云散,但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甚至也没有叹息。他所唯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经常陪伴他东征西讨的一位美人-虞姬的前途;毫无疑问,在他死后,虞姬的命运将会十分悲惨。于是,尖锐的、难以忍受的痛苦深深地啮着他的心,他无限哀伤地唱出了这首歌的最后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
对项羽的功过评价,历来是有争议的,尤其是关于他慷慨壮烈的败亡,喟然惋惜之声几乎是史不绝书。民间的口碑文学,不可小视。早在唐代就有乐舞《樊哙排君难》;同样内容的表现了项羽仁义性格的《鸿门宴》,更是历代一出热门戏。杨小楼和梅兰芳编演的《霸王别姬》,其艺术生命力已辉煌了七十多年;由此而衍生的电影、芭蕾和各种戏曲,至今盛演不衰。
项羽才气过人,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心直口快,豪爽仗义,见伤病士兵,心疼得热泪滚滚,将自己的饮食与之分享;为人恭敬,言语和气;强壮大汉的外表,却怀着一颗仁慈的妇人之心。项羽是有人性的。
钜鹿大战,是楚国救赵消灭秦军主力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充分显示了项羽的指挥天才。九战九捷,破釜沉舟,大败秦军。没有这一仗,刘邦不可能趁隙入关。想当年项羽从带领八千子弟兵起事,发展到当时诸侯中最强大的四十万军队,可是经过楚汉之战折腾到后来只剩下二十八名骑兵,最后只身单骑来到乌江,大呼“天灭我也�非战之罪也�”乌江亭苏皖交界之乌江镇,不是贵州的乌江 亭长劝项羽随他渡船回江东,说家乡还有几十万人拥戴您为王,可以再杀回去�项羽说: “我带领的八千子弟无一人生还,纵然父兄可怜我,我还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于是慷慨自刎。
项羽的失败在于:一是残暴凌虐,丧失民心。楚军到新安,夜袭已经降楚的秦军,活埋了二十万人,他们其实是穿军装的秦百姓的子弟;项羽又掠走秦宫女珍宝财货;咸阳宫的大火烧了三个月。如果你卷土重来,秦人不会殊死抵抗吗?你烧的不仅是秦国人民创造的伟大物质财富——宫殿,也是中国历代典籍图册等大量的精神财富;但刘邦,虽然这个流氓无产者也照样讨厌儒生,对宫殿和美女照样馋涎欲滴,但还是采纳了张良与萧何的意见 秋毫无犯,大得民心。经过了五年苦战的‘楚汉之争’,当刘邦攻至霸上,接受了秦王子婴的投降,结束了秦朝的政权之后,他就率兵进入了秦都咸阳,这时他得到张良与萧何两个有眼光的*家的协助,做了三件重要的工作。一是收集了秦国的图籍档案;二是用张良计,约法三章;三是封锁宫殿,等待诸侯到来商量处理。刘邦这一切措施,获得关中秦民的欢心,都箪食壶浆,来迎接刘邦的军队……
二是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在刘邦周围,可谓人才济济:萧何、曹参、韩信、陈平、彭越、陆贾、周勃……项羽身边除了虞姬还有谁?战争不是凭力气单打独斗,它是需要最高的集体智慧和调集兵将的组织能力的。人才兴国,这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规律,也是屡试不爽的真理。刘汉王朝在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中的成功,使这一真理得到了极好的实践检验。刘邦说得好:“要论出谋划策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要论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筹集粮饷,我不如萧何;要论带兵打仗,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杰,我能用他们,这是我能够得到天下的重要原因。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也不能好好使用。”看一个领导者的高下,只须看他重用的是些什么人就够了。
三是思维方式的简单,脾气暴躁。鸿门之宴后,项羽率领大兵,浩浩荡荡进入了咸阳。他军队的作风与刘邦比较,成了一个强烈的对照。他看那秦宫的富丽是代表秦皇的*,就放了一把火,将秦宫烧毁……又屠城、杀子婴、掘秦始皇坟墓,把秦宫中的妇女珍宝,一齐攫为己有。咸阳宫固然是*秦始皇的杀人、专权和逸乐的淫窝子,但宫殿和美女何罪之有?你把对嬴政的怒火,化为咸阳宫的大火,投鼠尚且还须忌器,为了打狼,你能烧掉森林吗?你项羽的脑子不是缺根儿筋吗?孙子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你不屑于谋略,不懂得外交,就认准武力,你以为有权就有一切,分封十八国就是主观霸道的荒谬之举。须知斗争的方式和结局,并非只有一个模式:你吃掉我或我吃掉你。孔子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不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双赢”吗?
由于司马迁笔下的鸿门宴、别姬和乌江自刎写得太动人,而坑降卒、烧宫殿、杀子婴、杀义帝、放范增……则一笔带过,加上两千年来口碑历史和口碑艺术的感染力的深刻,人们只记住了你这位失败英雄值得同情的一面,淡忘了你的残暴任性,不能容人,自我膨胀的一面,而这些个恶劣的*品质,对以后历代的*家来说,是切切不可忽视的鉴戒和大忌啊。项羽的悲剧在于:至死也没有懂得他败亡的根本原因。呜呼——叱咤风云的一代雄杰啊,如此下场,不亦悲夫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8 16:28
“破釜沉舟”、“霸王别姬”、“无颜见江东父老”、“宝马送亭长”、“头颅送故人”所显示的项羽的非凡勇气和巨大的人格魅力为世代的人们所颂扬。同时,人们更为他“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悲惨结局而深深的痛惜。
回想秦末的巨鹿之战,项羽破誓沉丹。作战勇猛。彻底歼灭了秦王朝的主力。之后,项羽和刘邦在彭城进行了一场生死决战,由于项羽是在本土上进行了突然袭击,在刘邦毫无准备的情况下, 兵败如山倒, 项羽则以3万人打败了刘邦56万人的军队。然而,在之后和刘邦长达两年零四个月的荥阳会战中,从来是刚愎自用的霸王却一败涂地,以至于被刘邦在垓下围困,最终自刎于乌江。
一个人的性格可以造就他一生的命运。在项羽的战争生涯中,一贯坚信自己勇猛无敌,能征善战的这位西楚霸王却从来不懂珍惜身边的有用人才,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使得一大批人才弃他而去。一代名将韩信早年谋职于项羽集团,可惜项羽没有萧河的慧眼,使这位军事天才得不到用武之地,因而毫不犹豫地跳槽投奔了刘邦。之后,会听善言,会用人才,会赏罚分明的刘邦听取谋士陈平的计策,又让项羽失去了唯一的谋士范增。从此,西楚霸王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
纵观古今中外的文明史,大凡能够礼贤下士,唯才是举的决策者、领导者哪有一个象项羽这样输得如此惨重呢!是啊,千百年来,有多少人为项羽而扼腕叹息。试想,假如韩信辅助了项羽,假如范增等一大批军事谋士不曾离开而倍受重用,那么,楚汉战争的结局可能会是怎样的呢!
他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仿佛乌江之水也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为之浊浪翻腾。
然而项羽却死得很惨。
王翦得到项羽头颅的同时,其他汉军士兵一拥而上,争相纵马践踏,争夺项羽的尸体,以致于互相残杀,死数十人。我们的英雄,曾经然这些人闻风丧胆,不敢仰视的英雄,却在他们卑劣的争夺下竟不得全尸而终。
真是“虎落平阳被犬欺”。
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项羽以前的时代,是一个英雄的时代,高贵感和英雄气质,是那个时代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以虎和豹为象征的。然而,自从秦始皇开创了封建*主义*集权制度,英雄的时代就开始没落了。君臣之间的促膝长谈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行礼如仪,磕头如捣蒜;游侠谋士纵横捭阖个展才华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拉帮结派,巴结权贵往上爬;诸子百家争鸣辩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权力与*成为主宰和动力,人格与尊严则被阉割与践踏。
于是,代表这英雄的虎和豹在草原上孤独得死去,而一粗鄙的狼和平庸的羊则踩在他们尸体上,咬下他们的肉去邀功请赏。
而这群狼和羊的领袖就是刘邦。虽然刘邦也称得上是血性男儿,公元前195年,刘邦回到自己的故乡沛县,尽召故人父老畅饮,酣畅之际,自吟《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歌罢,慷慨伤怀,泪流满面。真是游子悲故乡啊!然而,这位大汉王朝得开国皇帝代表得毕竟是冷酷无情,摧残人性得*制度,刘邦继承的是秦始皇的事业,他要*集权,要以天下万民臣朕一人,所以他要摧残那些英雄,摧残韩信,摧残彭越,等等。诛杀功臣,是一项**不可避免的作业。真是“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8 20:16
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咽鸣叱吒,千人皆废,为什么身死东城,为天下笑!他失败的原因,韩信所说:“妇人之仁,匹夫之勇”两句话,包括尽了。妇人之仁,是心有所不忍,其病根在心子不黑;匹夫之勇,是受不得气,其病根在脸皮不厚。鸿门之宴,项羽和刘邦,同坐一席,项庄已经把剑取出来了,只要在刘邦的颈上一划,“太高皇帝”的招牌,立刻可以挂出,他偏偏徘徊不忍,竟被刘邦逃走。垓下之败,如果渡过乌江,卷土重来,尚不知鹿死谁手?他偏偏又说:“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我念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些话,真是大错特错!他一则曰:“无面见人”;再则曰:“有愧于心。”究竟高人的面,是如何长起得,高人的心,是如何生起得?也不略加考察,反说:“此天亡我,非战之罪”,恐怕上天不能任咎吧。
我们又拿刘邦的本事研究一下,史记载:项羽问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斗力。”请问笑谢二字从何生出?刘邦见郦生时,使两女子洗脚,郦生责他倨见长者,他立刻辍为之谢。还有自己的父亲,身在俎下,他要分一杯羹;亲生儿女,孝惠鲁元,楚兵追至,他能够推他下车;后来又杀韩信,杀彭越,“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请问刘邦的心子,是何状态,岂是那“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的项羽,所能梦见?太史公著本纪,只说刘邦隆准龙颜,项羽是重瞳子,独于二人的面皮厚薄,心之黑白,没有一字提及,未免有愧良史。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9 00:21
刘邦虽称不上英雄,但也不失为一代枭雄。他好玩弄权术,而且玩得出神入化。因此,他很善于把握战机,也很专长于拉笼人才。项羽失天下,从失人开始;刘邦得天下,是从得人开始。
刘邦常以傲慢之态待人,动辄漫骂,但却有一帮将才智囊任其驱使.就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来讲,刘邦确实有过人之处。看看他是怎样来笼络人才吧。萧何追赶逃亡的韩信,事前来不及禀报。刘邦听闻萧何逃亡,如失左右手,整日暴躁不安,动辄骂人。等箫何回来,他更是破口大骂,表达的是一种亲近,倚重之情;还有就是韩信攻下齐地后,派使者请求刘邦给他“假齐王”的名号,以镇抚齐地,刘邦对使者大骂:“大丈夫平定一个诸侯国,就应当堂堂正正地做真王,为什么还要请求立为假王呢?”骂人能骂成他这样子,也确非一般人所能及,他在骂声中提升被骂者的地位,肯定对方的能力,使对方有一种倍受重用的感觉,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也难怪有那么多人愿意为他所用。项羽对部下虽然能以礼相待,但他忌贤妒能,害怕别人超过自己。像陈平这样的智囊,韩信这样的军事奇才都曾经是他的部下,但可惜的是他未能使他们各尽其能,又不会像刘邦那样玩弄一下笼络人心的把戏,所以他们两人最终投靠了刘邦,并得以一展抱负,为汉朝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历来皇帝都是高高在上,他们自视为是上天派来统治人民的,所以称为天子。皇帝从不会犯错,因为对错的标准由他们说了算,从来就是只有别人迎合他们,绝无他们向别人低头之理。但刘邦为了笼络人心,却经常不惜屈尊求贤,这就是他最能可贵的地方。因为他很明白,所谓“屈尊”只不过是做做戏,国政还是他说了算。既然无伤大雅,而又可以使部下死心踏地跟随自己,何乐而不为呢?萧何当了相国后,有一次,他为民请命,建议刘邦向民间开放由皇室控制的上林苑,以缓解人民缺少耕地之急。刘邦却以为萧何接受了商人的贿赂,为民请命是假,谋求私利是真。于是乎龙颜大怒,一气之下就把这位一等功臣、显赫无比的相国下狱。后来多得王卫尉直言劝谏,刘邦自知理亏,只好释放了萧何。刘邦一脸悔意地对萧何说:“相国,算了吧!相国为民请命,我不批准,由此看来,我不过是夏桀商纣一般的暴君,而相国是贤相。我故意将相国监禁,只是为了让百姓知道我的过失。”如果有人以为刘邦这番解释有半点悔改之意,那就大错特错了!这种表演只不过是服众的一种手段罢了。当时实施的是君主*,皇帝是可以无法无天的,萧何的囚捕和宽赦,全在刘邦的一念之间,一语之下。但刘邦不愿让这种君王至上的特权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这样不利于他巩固江山。于是他制造了一种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民主的假象:我刘邦有错,但能知错而改,也能善于纳谏,朝政也清明。这样既有利于他拉笼人才,争取部下的拥戴,也给自己找了一个下台的好台阶。所有人的生死予夺的大权始终在他刘邦手上,至于屈尊自己为暴君,承认萧何为贤相又何妨呢?
追求荣誉,项羽丢了性命,追逐实惠,刘邦绝处逢生。鸿门晏上,刘邦忍辱偷生,面对项王屈膝下跪;荥阳诈降,更是不惜用其部将纪信为替死鬼;成皋独逃,又剥夺韩信兵权以挽回成皋败局,所有的这一切他都能处之坦然,他这人很讲究实惠,只要能活着,可以转败为胜,采用何种手段,个中折了多少面子,他是不会在意的,他奉行的是“好死不如赖活着”。项羽不屑用如此卑鄙的手段来为自己觅活路,刘邦可以一逃再逃,忍辱偷生,但项羽却一败垓下,即慷慨赴死,为荣誉殉身。
回顾历史,楚亡汉兴是由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项羽和刘邦的性格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人完全不同的命运。读史每到楚亡汉兴之时,常有一种愤愤不平之感。读到诗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时,更是击节感叹,引为同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9 04:42
如果非说是性格的原因,那就是做人不要做君子,要做小人,不要做好人,要做坏人,不要做善人要做奸人。这样才能活得好,活的长,刘邦就是个最好的例子。如果非说是性格的原因那就是小人常得志,君子多失意,这跟好人不长命有点类似的意思,可是从小也没有人教我们去做小人,是不是,大人和老师都教我们要正直,善良,做个好人,做个君子,可是历史上那么多好人和君子没有好下场,为什么人们还是一直崇尚那种精神,文人的诗词都是歌颂他们,怎么就没歌颂刘邦的呢,公道自在人心,到什么时候是非曲直,美丑善恶,道德准则都不会改变,成败不重要,项羽也不注重那个皇帝的位置,刘邦跟项羽的人格品质根本不在同一个高度上,项羽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永恒,虽然他的结局让我们心痛,可我们被他大丈夫的气节所折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9 09:20
投射现象指自己将不能接受的或者不好*,冲动,意念归咎于别人甚至是特定客观条件.
案例:项羽兵败乌江自则口中"称"天之我,非朕之罪.
事实上,如果一个希望成功的人,在创造成功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让人一无所获的境遇,分析问题时候很自然的投射现象就会出现,当然,这并不可怕,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成功的人群永远反有百分之三.成功的条件自然是苛刻,投射现象一般出现的阶段,事件进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首次或者多轮的试验无效果以后.导致迷茫,失落等等。当然,这时跳出投射现象是最急迫的.不然焦虑会占据你的心理极限阻隔层,其中将最明显的生理特征反映是食欲,不振,失眠,多梦等等。
解决的办法心理手段效果比生理治疗来的明显,正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解铃还需系铃人。下面就说说具体的操作问题,心理暗示是在进行自我调调节的时候最重要的手段,比较容易掌握,但失败的概率也是很高,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环境选择上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如果你不是圣人或者傻瓜,要你在很嘈杂的环境下对自己进行心理治疗,那我看最后变成精神病的可能性会比较大一点。一般的时间最好选择在休息的时候,特别是晚上睡觉。不选择中午是有原因的,中午人的精神是很旺盛的,信念的坚定性很强,晚上是人一天中感觉疲劳的时候,脑袋的会想起今天一天当中的事,可能有的会忘记,有的会很深刻但是这都不重要,你一天中最难忘的事就会很自然的出现。而你现在要做的就是对这件事进行一个很系统的分析,然后你就要对你今天所发生的时间进行自我的心理暗示,暗示的内容可以是很多样的,比如你说我要做的更好,我要去检讨,我要从那下手,我并没有失败,这样你反复的暗示几次你的大脑就会接受你的命令,在你的潜意识中会形成一个操作指令,这样在你下次遇到同样的事件的时候,或者有相同的原象的时候,你就不会很惊慌,这样你就很顺利的完成了第一步,接的几天内,你还需要重复。如果有什么不清楚的,在下期我会后叙。
其实刘邦不想杀项羽项羽也不想杀刘邦,项羽要杀刘邦在鸿门宴上就可以动手,而刘邦也没有计较项羽的一箭之仇,与项羽约定以鸿沟为界后就主动开始撤退,他们本来就是兄弟,项羽虽然绑架了刘邦的亲人,也没有动手.
刘邦背约完全是*的,他被他的手下利用,致使刘项二人再次交锋,最后项羽乌江自刎.这完全是刘邦手下所*,项羽是死在刘邦的三个手下:萧何,张良,韩信手中.
后来刘邦得知项羽自刎后还大哭一场,厚葬项羽与虞姬.并且刘邦很恨害死项羽的杀人凶手,比如韩信,要不是他打项羽打得那么狠他可能还不会死.其实刘邦手下的三杰每个人都有救项羽的一次机会,刘邦被困荣阳时想制虎符分封诸侯来救他.但被萧何阻止,与项羽约定以鸿沟为界准备撤军是又是张良叫刘邦背约,而韩信,不听蒯通的话执意要投靠刘邦,与项羽为敌.就是这三人把项羽和虞姬这么美好的一对给害死了.所以韩信死有余辜,张良也该被赶走,萧何就该坐牢.
刘邦的死完全是因为他活腻了,在征讨英布时受伤.吕后叫医生来给他治病,御医都说医得好,但刘邦放弃了,他没有接受治疗,没过多久就病逝.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9 14:15
垓下之战,四面楚歌,项羽被刘邦*至绝境。项羽“自度不得脱”,对仅存的二十名骑兵说:“此天下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但同时又对天的给定性发出了挑战,他重排阵式,再度冲锋,斩将刈旗。“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项王瞠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项羽的“大呼”、“瞠目而叱”、“斩”、“杀”等神态动作写出了项羽的勇敢善战、气势压人。而当乌江亭长劝他“急渡”时,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发出了勇者豪迈的笑,“天之亡我,我何渡为?”这一笑,是高傲,是不可战胜的韧性,是不与现实调和的霸气。一笑,自刎而死,何等壮烈、威严。作者用这一个“笑”字向我们展示了一代英豪临死前的风姿。项羽死前又一次强调“天亡我”,而非“战之罪”,这自然是他凭一己私智征服天下而失败的症结所在。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传神,*真,项羽以豪迈的意志、骄傲的尊严、无畏的勇气超越了到来的及未来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