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梅兰竹菊都会画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0:1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2:02
都会画
擅画竹、兰、石,
其中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也画松、菊
竹:
自谓画竹多于纸窗粉壁见日光月影的影射怪取得。曾题道:“吾之竹清俗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他擅写竹,更将款题于竹石间,以竹之“介于否,坚多节”来表达自我孤高的情操。
兰:
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画梅典故:
世人都知道郑板桥的竹子、兰花画得好,却不知他画的梅花也是一绝,为何存世的郑板桥的梅花画作少呢?这里还有个关涉他崇高画品的故事。
那是郑板桥还在苏州时,常画竹子、兰花,有时也画些花羽鳞介和山水,就是不画梅花。
因为在他住的桃花巷西头有一家画室,主人是擅长画梅花,自称画的梅花“远看花影动,近闻有花香”的吕子敬。
吕是个落第秀才,拖着多病的身子,上有爹娘,下有老婆孩子,生活颇为艰难,靠卖画梅花养家糊口。他画梅遵循写实的手法,画得栩栩如生,每个花瓣都活灵活现。
当有人求郑板桥画幅梅花时,他总是谦虚地笑道:“我画的梅花比吕先生差远了。走吧,我领你找吕先生求画去!”还经常当着众人高度评价吕子敬的画,赞扬道:“吕先生画的梅花,我再学十年八年,也未必能画到这个程度。”
有个从京城回乡养老的吏部尚书精通翰墨,酷爱书画,他看到郑板桥的字和画,非常高兴,便出了一个“梅花幽谷独自香”的画题要郑板桥画,并愿出五十两银子。想不到,郑板桥推脱说,画梅花当属吕子敬先生画得好。他画的梅花可当百两银子,我画的不过十钱而已。老尚书就拿着银子去找吕子敬画梅。
自从老尚书找吕子敬画过梅花后,吕子敬觉得他的画比郑板桥的强多了,时不时地自我夸耀,说在苏州城里他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的。一些朋友们把吕子敬的话带给郑板桥,没想到郑板桥一笑置之。
郑板桥在苏州住了三年,有一天他决定迁移到扬州去。
临行时,吕子敬前来为他送行。画友相别,当然得送丹青。这次郑板桥赠给吕子敬的,却是一幅梅花。只见他展纸挥笔,笔走侧锋,由深入浅,画出了苍苍点点带有飞白的梅花主干。画花朵时,用墨浓淡相宜,有轻有重,花瓣用淡墨直接点出,等水分未干时又在花瓣下端以焦墨渗化。整个画面的结构,只有三四朵梅花画得清晰,余者皆涂涂抹抹,真有“触目横斜千万树,赏心只有三五朵”的意境。
好一幅酣畅淋漓,笔法流动,神采飞扬的梅花呀。简直把吕子敬看呆了,愣了半天才嗫嚅道:“郑兄有如此画梅神技,奈何不早早教我?”郑板桥平静地说:“吕兄过誉了,你我两种画风,我如画梅,必有人喜,那时吕兄画酬就会少收许多。”吕子敬感激说:“郑兄之所以不画梅花,为的是给小弟留口饭吃啊。”
世人有“文人相轻” 、“同行如敌国”的说法,你看郑板桥画梅的故事,便觉事理也非尽然,自然会悟出一番感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