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21:34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6:50
子曰子曰子曰子曰::::““““人之过也人之过也人之过也人之过也,,,,各于其党各于其党各于其党各于其党。。。。观过观过观过观过,,,,斯知仁矣斯知仁矣斯知仁矣斯知仁矣。。。。””””((((《《《《论语论语论语论语····里仁里仁里仁里仁》》》》)))) 译文: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在寝室无意翻看《论语》,这句并非经典中的经典的话却一下深深的印入我的大脑,久久的挥之不去。入睡后再起身看译文,发现不是完全像我所理解的那样,但也*不离十了。选中它,并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作业,还希望它能引起我们对所处现实的警醒。 好了,先说这句语录。“过”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过错、犯错误。在我看来,一个人犯错的原因真的很简单:要么为了他个人的利益,要么为了他所在小团体的利益。而“党”在这里,个人认为应该指偏私,偏袒。引申的意思应该是自私或者私利的意思。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而与此同时,人们衡量人的观念也越来越现实,越来越物质。一些人仅仅只为了个人利益能得到顾全,不顾公道,只顾自己,经济贫困的自然想要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钻营,不甘平凡的自然想要不择手段去攫取,已经有所成就的还要进一步不择手段地开拓发展,永不满足。是的,也许他们的眼前的利益是得到了,但最终结果了? 一个人立于社会,并非是孤立的。在他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关系,亲戚关系、乡党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同志关系等等。这些关系构成了一个人的社会资源。聪明的人懂得如何正确的处理好这些关系,公是公,私归私。但有些人却用这些关系投机钻营,谋求个人私利。大家都知道*吧,这个呼风唤雨的人,这个笼络了政界、商界甚至*的人,最终在一声正义的*响中结束了他的所有,他那张精心织造的网,也最终被一一拔起。 一个人生活的圈子,必然与你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否则你就不是这个圈子的人。如同一张网,你就是网的一个结,你会影响别人,也会影响自己。所以犯的错误,与你周围的人犯的一样,而别人所犯的错误,你也会不知不觉的去犯。 观过知仁,孔子论语中一共用了一百多个“仁” 但他一直没有给出仁的定义。在这里,我也很难将这个“仁”解释清楚,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重要品质,在这里应该特指仁是不自私,不自利。《老子》也有所说,人的德性,应该效仿苍天大地,养育万物而从来不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人类中具有真性情的圣者,将自己的利益放在公众利益之后,将自身的权利置于公共权利之外。当看到别人因为自私自利而犯下过错的时候,要及时的回光返照,看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样的错误,然后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仁了。因而自觉地保持道德的操守,不损人利已,不损公肥私。我并非说人的生存就只是为了贡献,但我觉得人的所思所言所行,都有必要去思考如何达到人已两利的最佳效果。 仁与不仁,只在用心,任何的形式都是内心的体现,只有从内心流露出来的仁德,才能有完美的外在表现。进入大学,我们开始了一种与十二年读书生涯完全不同的生活,在这个半学校半社会的生活圈子里,我们如何提高个人的修养,如何继承和发扬先贤的优良品质,如何将中国塑造为一个精神与物质共同发展的强国,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苟有私党,而天下必衰!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6:51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6:51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陈蔡之间,七日不食”那则。三个学生代表的回答,决定了为什么颜回是亚圣,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时候。如果没有颜回对理想的肯定,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孔子无法安抚弟子们,大家“散伙”,王道在那时就消失了,怎么可能延续到今天还有人去探求呢?怎么可能有后来的“文景之治”呢?怎么会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呢?怎么可能有“贞观之治”呢?怎么可能会有两千年的辉煌文化呢?孔子希望传统文化延续下去,可是却七天没饭吃(生死边缘),王道是不是可行,是不是值得坚持?在这时,的确成了巨大的考验。只有颜回,只有颜回,依然坚定对理想的执着,孔子当时就非常感动,我也很感动,你感动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