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23:2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17:48
(一)南黄海海相中、古生界具有北东与近东西向复合构造格局
南黄海海相中、古生界整体上表现出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特征(图4-107、图4-108),体现的是近东西向构造与北东向—北东东向构造的复合构造。
图4-107 南黄海海相下构造层顶界(加里东构造面)构造图
南黄海海相中、古生界在北东东向—近东西向构造的背景上,被北东向—北北东向构造所复合,这一构造特征在南黄海的中部、崂山断隆带及其两侧表现得尤为突出。北东向—北北东向构造呈NE30°左右展布,凹、凸相间,东西方向上呈现为三凸三凹。从区域分析,北东—北北东向构造发生于印支晚期—燕山早期,其形成是受太平洋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在中国东部地区地壳产生南北向逆时钟挤压扭动的结果。在南黄海盆地,北东—北北东向构造明显地控制了上二叠统龙潭组—下三叠统青龙组的残留展布面貌。
图4-108 南黄海海相上构造层顶界(印支构造面)构造图
(二)五个方向和四种类型断层分布在不同的构造部位
1.断层性质与形成期次
资料表明,南黄海地区断层十分发育,也十分复杂,在南黄海海相中、古生界共解释出主要断裂50余条(图4-109)。这些断裂按其展布方向可以分成五个方向:北东东向断裂、北东—北北东向断裂、东西向断裂、近南北向断裂、北西向断裂;但总体上以北东向、东西向为主,它们构成海相中、古生界的主干断层;按其性质和产状形态则可以分成逆断层、正断层、反转断层、逆掩推覆断层。南黄海地区中、古生界断裂主要形成于印支期,其后又经历了多次的叠加、改造。
图4-109 南黄海海相中、古生界断裂分布图
断裂在平面上的分布具有区域性,整体上是北东—北东东向断裂主要分布于烟台逆冲带,东西向断裂主要分布于崂山断隆带,近南北向断裂主要分布于青岛坳陷,北北东—北东向断裂全盆地皆有分布,但以青岛断坳带和勿南沙隆褶带上的规模较大。剖面上,断层倾角整体较缓,并显示出上陡下缓的犁式断层特征。逆冲和逆掩断层是南黄海海相中、古生界中的主要断层,主要形成于印支期—早燕山期,是在NW和SE方向左旋直扭挤压应力作用下的产物,如F3、F5、F6、F8、F18、F21等。这些断层一般具有规模大,延伸长的特征,基本控制了南黄海地区中、古生界的主体构造轮廓。
反转断层在南黄海盆地内普遍存在,是在早期逆断层的基础上,由于晚期的伸展拉张形成正断层,当正断层断距小于原逆冲断距时,即反转量较少,使其仍然保持逆冲性质,便形成了现今所见到的上正下逆断层,如F14、F15、F19、F20、F23等。当正断断距大于原逆冲断距时,它原来的逆冲性质便被正断(张性)所取代,它们的特征和作用与正断层相似。仔细研究仍可发现它的反转特征。
逆掩推覆断层在南黄海盆地中比较发育,形成于印支期—早燕山期,而盆地中的逆掩推覆断层受华北板块碰撞的影响主要发育在盆地北部。
2.断裂分布规律
1)北东东向断裂
北东东向断裂主要分布在烟台逆冲带,呈NE70°方向展布,断面波状起伏,走向整体呈S形舒缓曲线状,倾角上陡下缓(图4-110)。该类断裂具有追踪现象,主要追踪北北东向和东西向断裂,表现为先逆后正的反转断裂,它们是早期北东向—近东西向断裂在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被北东—北北东向断裂复合、并受伸展作用影响产生反转而形成的复合型反转断裂。
图4-110 北东东向断裂剖面特征
(XQ07-10线4300炮点一带F30断层)
2)东西向断裂
东西向断裂,主要分布于盆地中部的崂山断隆带之上,如F7、F8、F9、F11等(图4-111),这类断裂呈弧形弯曲,整体呈东西向展布,规模较大,但不发育。其性质有正断层,也有逆断层,正断层是由早期逆断层在晚期反转所形成。该类断层形成于印支期,晚期再次活动。
图4-111 东西向断层剖面特征
(XQ07-9线4400炮点一带F11断层)
3)南北向断裂
南北向断裂,主要分布于崂山断隆带以南的青岛断坳西部,表现为逆断层,倾角上缓下陡,如F4-1、F4-2、F4-3。该类断裂没有切割印支面,显示其为印支期断裂而后期没有活动。沿断裂有花岗岩产出。
4)北东—北北东向断裂
北东—北北东向断裂在全盆地都有分布,断裂方向稳定,常呈北东向的多字型排列。其规模在盆地南部较大(如F2、F3、F5等)(图4-112),盆地北部烟台逆冲带内规模相对较小、断续伸展(如F19、F25、F26、F34等)。该类断裂有正断层,也有逆断层。
图4-112 北东向断层剖面特征
(XQ06-3线4068炮点F3断层)
5)北西向断裂
北西向断层发育较少,以F28号断层为例,F28断层分布于烟台坳陷的东南缘,是控制白垩系和古近系沉积的边界断层。该断层为正断层,走向NWW,倾向NE,∠47°,水平断距1875m,垂直断距2050m,切割地层为震旦系—上二叠统龙潭组和白垩系。该断层形成于印支期—燕山期,具顺时针扭动(NT05-4线,SP:11200)。
(三)由NW向SE逆冲是印支期南黄海主要变形样式
逆冲构造是南黄海地区最主要的构造样式之一,主要分布于南黄海北部地区。通过对南黄海地区近年来所取得的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在南黄海北部地区识别出一组叠瓦状逆冲构造,这些逆冲构造呈北东向或近东西向,主要分布于千里岩推覆带及其以南和烟台断坳带,在XQ06-4、XQ07-10、XQ07-8、NT05-4、NT05-2、02QY10、02QY3等多条地震剖面上都有显示。
根据目前资料,逆冲构造在南黄海北部可识别出两个带,北部带位于烟台断坳北部-千里岩推覆带,称千里岩逆掩推覆构造带;南部带位于烟台逆冲中部乳山凸起一带,暂称乳山叠瓦状逆冲构造带。
千里岩推覆构造的展布范围初步推测其面积在8000km2以上,最大推覆距离大于50km,推覆体底面埋深在3500~7500m,最深达10000m。南部带(乳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在XQ06-4线地质剖面上SP:12688~9468的范围、NT05-2线地质剖面上SP:10050~12200的范围、NT06-6线地质剖面上SP:2700~3560的范围都有显示,推覆体底面埋深在3000~7000m的深度范围。
南黄海北部的叠瓦状逆冲构造主要表现为苏鲁造山带由北向南的逆冲推覆,其影响的层位由北向南越来越新:北部带-千里岩逆冲(掩)推覆构造带表现为前震旦系逆掩推覆在震旦系和古生界之上(图4-113);南部带-乳山逆冲推覆构造带的逆冲推覆作用主要发生在古生界中(图4-114、图4-115)。
图4-113 前震旦系逆掩在古生界之上
(02QY10线)
图4-114 逆冲推覆构造发生在古生界内部地层中
(NT05-4线)
图4-115 推覆构造发生在古生界内部地层中
(XQ06-4线)
南黄海地区各逆冲构造是以寒武系底面、志留系底面为主要滑脱面而由北向南推覆,各断裂带断面倾向北或北西,断裂倾角变化较大,一般倾角为20°~45°,最小倾角为13°,甚至近水平。地震剖面显示,南黄海地区逆冲(掩)推覆构造的推覆作用是显著的,推覆距离一般3.5~6.5km,最大可达50km以上;逆冲作用由北向南逐渐减弱。
南黄海地区逆冲构造带的形成时间主要是印支期—燕山早期,表现为卷入推覆构造的地层仅为古生界,逆冲断层控制了侏罗纪前陆沉积;同时,构成逆冲推覆构造的逆冲断裂又被晚白垩世地层所覆盖(图4-114、图4-115)。如在XQ06-4地震剖面的SP:10668~11668一带,推覆构造表现为震旦系—下古生界逆掩推覆在下古生界和上古生界之上;在10668~11468之间,侏罗系(J)的地震反射呈由南向北的发散状;同时,侏罗系(J)底部同相轴具有由北(SP:11468)向南(SP:10668)的下超现象,这显示出侏罗系(J)沉积时,SP:10668点及其以南地区处于隆起部位,控制了侏罗系的沉积(图4-115)。
(四)隔挡式构造是海相上组合主要构造组合类型,下组合则表现为宽缓“褶皱”构造组合
隔挡式构造也是南黄海海相中、古生界的一个构造特点,它表现为向斜宽缓,背斜狭窄。在南黄海,“隔挡式”构造主要分布于崂山断隆带和青岛断坳-勿南沙隆褶带的北部。
崂山断隆带上发育的隔挡式构造表现为主要断褶带以志留系下统泥质岩作为滑脱面,成等间距出现。滑脱面之下的海相下组合,构造平缓(图4-115),主要表现为“背向斜”组合;滑脱面之上,褶皱剧烈,并形成背斜窄陡、向斜宽缓的隔挡式构造,背斜呈尖顶状或膝状(图4-114)。
在青岛断坳带内,“隔挡式”构造主要发育于上二叠统龙潭组和下三叠统青龙组地层中,表现为四个较为宽缓的向斜带被三个狭长的背斜带所分隔(图4-116),背斜带上多为上二叠统龙潭组或更老的地层,上三叠统青龙组遭受到强烈剥蚀;向斜带上上三叠统青龙组保存较好,而且向斜中又发育多个褶皱,形成复式向斜。
图4-116 隔挡式构造
(P18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