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22:37
共5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10-13 21:30
该成语是天下为公。
释义: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
出处:《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近义词:
天下一家:视天下人为一家,和睦相处。也指全国统一。
反义词:
天下为家:原指将君位传给儿子,把国家当作一家所私有,后泛指处处可以成家,不固定居住在一个地方。
造句:
真正的人民公仆,应以天下为公。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1 13:32
一个天和一只鸡打一成语,答案是天下为公。
解释如下:
一个天和一只鸡,如图所示:”天“字“下”面是一只”公"鸡,所以成语是天下为公。
天下为公
【拼音】: tiān xià wéi gōng
【解释】: 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理想。
【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拓展内容:
“天下为公”的出典
1924年,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真正的三民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孔子向往的“大同”世界,即指《礼记·礼运》中所描叙的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这个社会里,“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就是所谓“大同”。《礼运》篇托名孔子撰作,其实是战国末期或秦汉之际学者所编纂。它反映的是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学派的*理想和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其源头便是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即已编成的《礼记·礼运》篇。但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思想与儒家的“天下为公”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前者带有孙中山所处那个时代的印记。它不但吸收了儒家思想的精华,而且融入了中国古代农民起义者的平等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以及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理想。
孙中山眼中的“天下为公”
“天下为公”的“公”字,照东汉经学家郑玄的解释,即是“共”的意思。“天下为公”,也即天下是全天下人共有的天下。到了孙中山那里,“天下为公”蕴含的内容更深邃,更宽广。他说:“我们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照这样的说法,人民对于国家不只是*,一切事权都是要共的。”一个“共”字,涵盖面是那么大,“国家”、“*”、“利益”都在它的笼罩之下。国家为“人民所共有”,*为“人民所共管”,所得的国家利益为“人民所共享”。
在孙中山的理想中的未来社会里,做国家主人的是全体人民,管理国家大事的是全体人民,享受平等幸福的是全体人民:“真正以人民为主”;“四万万人都有主权来管理国家的大事”;没有*悬殊和少数富人压迫多数穷人的不合理情况,全国人民“生活上幸福平等”。“民有”、“民治”、“民享”完全实现,确实做到了古人说的“公天下”。孙中山满怀信心地对世人说,他理想中的未来社会,有欧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而没有欧美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必然带来的种种弊端,以及阶级对抗和社会动荡。孙中山描绘的改造和建设中国的蓝图,当时确实使很多人怦然心动,并成为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
孙中山为实现“天下为公”而奋斗了一生。虽然直到他逝世,*依然是一块假招牌,但他为实现“天下为公”而作的种种尝试和努力是有益的。今天的时代跟孙中山所处的时代已根本不同,但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的题词依然激励着中国人民,依然是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自然,“天下为公”有了新的时代内涵。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1 13:32
一只鸡一个天打一成语答案就是天下为公。
因为这只鸡有鸡冠,所以是公鸡。鸡冠子是公鸡的象征。
鸡上面有一个天字,天底下有只公鸡,就是天下为公。
天下为公是一个成语,读音为 tiān xià wéi gōng。
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理想。
出处:这个词语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禅让制大家应该了解。尧舜禹,三代帝王,都是传位传贤不传子,这个叫禅让制。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禅让的事情,但是最早是在尧舜禹这个时期,后面的禅让大多数都是因为利益所*。比如汉献帝刘协禅让给魏文帝曹丕,这个就是因为被曹氏的权势*迫。曹操一生虽然没有当上皇帝,但是其实和皇帝差不多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来他的儿子曹丕干脆自己当了皇帝,这就是利益下的禅让。
天下为公这个现在的用意是一心为公,是一个美好的理想。很多人在赞美公务人员的时候用到过这个词。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1 13:32
天下为公,“天”字下面的是一只公鸡,所以成语是天下为公。
释义:
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理想.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早在《尚书》、《左传》等典籍中,就有“以公灭私”,“公家之利,知无不为”,“临患不忘国”的规范性要求。孔子一贯主张“忠恕”。继孔子之后,墨家主张“举公义,辟私怨”,法家强调“无私”、“背私”,道家提出“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而儒家尤为重视公忠,提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致忠而公”、弘扬“天下为公”、“公而忘私”的思想。
明末清初民主主义启蒙思想家王夫之在其《续通鉴论》中,以“天下为公”为武器,批判封建制度,提出“公天下”的主张,认为“天下非一家之私”。当时另一位启蒙思想家黄宗羲也主张“天下为公、君为客”,指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与王、黄齐名的思想家顾炎武进一步指出,“国家”是属于一家一姓的王朝。而“天下”则是匹夫所共有。近代梁启超把顾炎武的这一思想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把“天下为公”的道德理想转化成为个人的道德要求,激励着后代无数志士仁人为中华民族的盛衰兴亡大业而奋斗不息。
参考资料:天下为公 百度百科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1 13:33
天下为公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1 13:34
金鸡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