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这种体裁的填空 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4:35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6:47
这是古代(臣僚、臣属、臣子、臣下)向(帝王、国君或皇帝)陈言进词所写的(奏疏),或朋友亲戚间来往的(书信)。前者称为“上书、上疏”“奏、奏议”,后者单称“书”或称“(尺牍)”“书札”“(手札)”。
说明:
1、这个我并不是特别有把握。只能说大概是不错的。
2、括号内需要填充的词语,有可供选择的地方,以第一个位最准确的说法。
3、附加注释:
(1)奏疏
中国古文书之一类。又称奏议。是封建社会历代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 战国以前臣僚向君主进呈文字统称上书,秦统一六国后始称为奏。奏是进上的意思。汉代臣僚上书有时也称上疏。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同时分析问题的奏章也别称为疏。唐宋以后上奏文书统称奏议,多数称为奏疏。奏疏的文种名称,汉代有章、奏、表、议等,魏晋南北朝时期除沿用章、表、议等外又增加了启文;隋、唐、宋时期一般用表和状两种,宋代增加札子,是大臣上殿奏事前先期呈递的程式比较简便的文种;元代有奏、启和表章,明、清两代有题本、奏本、表、笺、启以及康熙朝后广泛使用的奏折等。
奏 秦代为臣僚上书统称名,汉代成为文种名称之一。其用途据《文心雕龙》载为“陈政事,献典仪,上急变,劾愆谬”。程式:首称“臣昧死言”,末云“稽首以闻”。奏至明代称为奏本,其用途亦有变化。
章 汉代向皇帝谢恩、陈述问题使用的文书,后汉时臣僚向皇帝谏议或庆贺也间或用章。沿用到魏晋。
表 是臣僚向皇帝陈情的文书。东汉以后凡议谏、劝请、陈乞、进献、推荐、庆贺、慰安、讼理、*等均用表。自唐迄明、清,表只用于陈谢、庆贺和进献。其程式:汉代首称“臣某言”,末云“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明、清时首称“某王某臣诚欢诚忭,稽首顿首上言,伏以云云”,末云“臣等无任瞻天仰圣踊跃欢忭之至,谨奉表称贺以闻”,后书“某年月日,臣某某”。
议 是百官会议疑难问题形成的文书。汉代个别臣僚有不同意见向皇帝单独上书,称为驳议。驳议的程式:首称“某官某臣以为如是,云云”,末书“臣某愚戆死罪”。以后作为文体的一种沿用到隋。
状 又称奏状。在汉代是推举五经博士用的文书,称为举状。其后使用范围日益扩大,凡察举官吏、向皇帝条列其功罪才能等均用之。作为奏疏文种名称,使用到宋代。其程式各代稍有不同,宋代为:首书“某年月日某官状奏”,末称“谨录奏闻,伏候勅旨”。
启 自三国魏开始用,晋以后多用于陈述事情,与表、奏类似。隋、唐、宋时期臣工上于皇太子、皇太后用启,明、清时期臣工言事于太子、诸王及摄政王用启本。启本程式与奏本基本相同,封面正上方写一“启”字;启文首书职官姓名、启报事由,接叙所报事情,最后以“谨具启知”结束;文末书明具启时间及职官姓名。
笺 东汉称为笺奏、笺记。 为臣僚上皇后、 太子、诸王的文书。魏晋以后称笺,明、清时期用于庆贺皇后、太子三大节日。其程式:首书“某官某某,诚懽诚忭,稽首顿首上言”,笺文以骈体文写成,末云“臣等无任瞻天仰圣懽忭之至,谨奉笺称贺以闻”。
揭帖 有两种:一为明代内阁辅臣进呈皇帝的秘密文书,又称密揭。其制比题本狭而短,字如指大,以文渊阁印封缄进呈皇帝阅览。一为题、奏、启文书的副本。明朝规定,臣下题奏事件除具正本外,仍须照缮副本达于所司,谓之揭帖。清初沿用明制,康雍之际规定为题本的副本。凡地方衙门除具题外,照其内容同时备揭帖4 份,随本送至通政使司,再分送各关系衙门。其程式:封面正上方写“揭帖”二字;揭文首书“具揭者官衔姓名、揭报事由”,末书“除具题外,理合具揭,须至揭帖者”;文后书明具揭年月日及具揭*姓名。
参考:http://ke.baidu.com/view/790346.htm?fr=ala0_1
(2)书札
书札又称手札、信札、尺牍,就是现在的书信。在日本,书札称“消息”。如平安时期“三迹”之一的藤原行成的许多“消息”都很出名。在古代,写字用的小木片叫“札”。在纸张尚未发明和应用之前,当时一般把文字都记录在竹木片上。《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令尚书给笔札。”这里理解为书信之意。书札是人类传递信息的一种载体。因此,日本把书札名之“消息”是很妥切的。
蔡伦制造了纸以后, “札”渐渐被纸所替代,而“札”字还是沿用至今。于中国,迄今为止最早写在纸上的书札,即是陆机的《平复帖》。陆机是三国时期的人,他为了祈求友人病体康复,而致札问候。明人董其昌在帖后跋曰: “盖右军以前,元常以后,惟有此数行,为希代宝。” 《平复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魏晋时期,书札应用甚为普遍,并且渗透到文学、书法艺术等各个方面。魏晋士大夫崇尚玄学清淡,讲求举目风度,并且互相品评标榜。在这种风气之下,士族格外注重自己的文化修养。给人写信时,就注意礼仪规范,文辞雅词以及潇洒的书法。书札中;体现了一个人的综合文化素质。钟繇、王羲之、谢安、郗超等人都善书札。此时还尚简,语言务求简要,无论是寒暄问候,还是论人议事,往往只三言两浯,就能达到效果。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羲之顿首。决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奉橘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读来蕴藉隽永,回味无穷。说明下当时十大夫夕间的语言能力。魏晋书札在文学史和书法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
魏晋时望族们所用的纸——般为茧丝纸,誉为三希之一的王殉的书札《伯远帖》就写在这种纸上。三国陆机的书札《平复帖》用的纸就比较粗糙,而且厚,看起来别有风味。这二帖曾在故宫见到过。
大概到了唐代就出现了专门用来写信的纸。明清以来,特别是*时期印制的笺纸更是典雅。著名的就有“十竹斋笺谱”、“芥子园笺谱”等。现在北京荣宝斋有各种各样的书札用纸出售, “梅兰竹菊”。笺谱、山水小品笺谱、人物笺谱,同时还有吴昌硕、齐白石、陈半丁等人作的笺画,精美绝伦。
参考:http://ke.baidu.com/view/486582.htm?fr=ala0_1
(3)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形成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参考: http://www.cn910.net/html/tiku/19/7973/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6:48
看看江湖夜雨和安如意的书吧,虽然不是全关历史,但内容丰富,文笔优美,绝对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