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的生平?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4:19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5:59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爵士,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丘吉尔出生于英国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祖上约翰·丘吉尔因在“光荣*”中支持威廉三世,且又在对西班牙和法国的战争中做为军队总司令取得胜利而于1702年被安妮女王封为马尔巴罗公爵。马尔巴罗家族在19世纪英国20个王室以外的公爵家族中名列第十。丘吉尔的父亲伦道夫·丘吉尔勋爵是马尔巴罗公爵七世的第三个儿子,是保守党“樱草会”的创办人,曾担任过内阁中仅次于首相的财政大臣。丘吉尔的母亲珍妮·杰罗姆是美国百万富翁。
1881年,7岁的丘吉尔被送入一个贵族子弟学校读书,丘吉尔是学校中最顽皮、最贪吃.成绩最差的学生之一。后来他父亲将他送到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1893年8月,丘吉尔进入该校的骑兵专业学习。两年后,父亲早逝,同年2月,丘吉尔从军校毕业,被分配到第四骠骑兵团任中尉。
1896年,丘吉尔随部队调往印度,在那里他有时间阅读大量的历史、哲学作品。一年后印度北部部落爆发了反抗英军的武装起义,得知消息后丘吉尔立即请了假,以《加尔各答先驱报》和《每日电讯报》记者的身份采访了英国的军事行动,写出了第一部著作《马拉坎德野战军纪实》,1898年该书在英国出版。之后他又相继出版了自己的小说《萨伏罗拉》和有关英国和苏丹战争的《河上的战争》。
1899年9月,已经辞去军职的丘吉尔以《晨邮报》记者的身份前往南非,采访英布战争。在随英军士兵行进途中被布尔人俘虏。12月,丘吉尔极为大胆地独自一人越狱成功,在当地一个英国侨民的帮助下逃到了洛伦索-马贵斯(今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的英国领事馆。这一事件使得他在英国的名声大噪;1900年3月,又经历了几次战斗的丘吉尔终于回到英国,通过越狱事件而闻名全国的丘吉尔决定抓住机会,踏入政坛。
1900年10月,代表英国保守党参选的丘吉尔顺利当选议员,从此开始了长达61年的*生涯。在议会中他虽然是保守党成员,却抨击保守党*的多项*,在贸易问题上走到了*的对立面,他公开表示反对首相尼维尔·张伯伦的贸易壁垒*,坚持维护自由贸易原则,这使得他与保守党彻底决裂,1904年他自称“独立的保守党人”,并最终于1905年1月被保守党取消了党员资格。4个月后,他坐到了反对党的议席中。
1906年自由党上台,丘吉尔获任命为殖民地事务部次官,在任内最重要的成就是推动南非取得自治地位。1908年,阿斯奎斯首相上台,丘吉尔被任命为商务大臣,正式进入内阁,任内推动了强制性工人失业和伤残保险,并阻挠海军增加财政预算。
1910年丘吉尔出任内政大臣。1911年10月,丘吉尔获任命为海军大臣。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次年1月,丘吉尔批准了海军攻占达达尼尔海峡的计划,但是最后海军却无法攻占下该海峡,并付出了巨大代价,英国在战事之初的优势丧失,也使得丘吉尔成为保守党猛烈攻击的对象。5月,已经决定要与保守党人共组联合*的阿斯奎斯首相免除了丘吉尔海军大臣的职务,派他出任内阁中地位最低的不管部大臣。被排挤在*圈之外的丘吉尔决定辞职,赶赴法国前线亲自参加战争。
1916年5月,丘吉尔卸任皇家苏格兰毛瑟*团第6营营长,并放弃了中校*,回到议会。9月,达达尼尔海峡战事调查委员会成立,次年1月该委员会发表报告,将事件的主要原因归咎于首相阿斯奎斯和陆军大臣,而丘吉尔在事件中的责任被认为不是那么重大,这份报告的发表为丘吉尔重新在政坛崛起提供了契机。
1917年7月,自由党党魁劳合·乔治宣布任命丘吉尔为军需大臣。丘吉尔在军需大臣任内推动了多项对今后战争产生深远影响的新发明,包括坦克、飞机和化学毒气。在丘吉尔的提议下,英国迅速扩大了坦克的生产规模。此外他还极力推动飞机在战争中的应用,他本人甚至也学会了开飞机。
1919年11月英国举行一战后的首次大选,选后丘吉尔在内阁内兼任陆军大臣和空军大臣两项职务。他开始对英*队进行调整,并且主张积极干预*内战。他称英国应该让布尔什维克主义“胎死腹中”,将*党人称为“残暴的大猩猩”。丘吉尔也从此以坚定的*立场而闻名。
1922年自由党在大选中惨败,丘吉尔失利。次年的选举中工党获得胜利,组建了第一个工党*。丘吉尔意识到自由党的势力已经开始衰败,于是他逐渐疏远自由党,转而向保守党靠拢。
1924年夏,工党*倒台,丘吉尔代表保守党参选以高票当选,并被首相斯坦利·鲍德温任命为财政大臣,但他对财政一窍不通,在任内推动了英国重新采用金本位制,给英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英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上升了12%。金本位制最终在1931年被取消。1926年英国职工总会因矿工薪资问题宣布举行全国大罢工,丘吉尔在罢工中采取强硬立场,据称还建议用机关*驱散罢工矿工。
1929年5月英国再度举行大选,保守党和自由党惨败,拉姆齐·麦克唐纳的工党*重新执政。这段后来被称为“在野岁月”的日子是丘吉尔*生涯中的最低潮。1931年12月,在丘吉尔的第二次美国之行中他遭遇车祸,内脏严重出血,不过幸好治愈得当,住院8天后就出院。
一战后的英国迷漫着和平主义的气氛,从政党领袖到平民百姓都鼓吹裁军。丘吉尔是议会中极少数反对裁军,并警告德国正在撕毁《凡尔赛条约》的人。丘吉尔警告,希特勒的法西斯*将给欧洲带来灾难,但是多数人都将他的警告视为危言耸听。年3月7日,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国会宣布,德*队已经重新占领了莱茵兰非军事区。对这一明确违反《凡尔赛条约》的行为,英法两国都未表示强烈的反对,只有丘吉尔警告这么做不仅违反条约,而且对荷兰、比利时和法国都造成威胁。丘吉尔再次呼吁,英国应该向法国提供协助,以维持欧洲*的权力平衡。1938年3月11日,纳粹德国兼并奥地利;4月,在希特勒的教唆下,位于捷克斯洛伐克境内日耳曼人的聚居区苏台德地区的纳粹头子提出自治。7月英国首相尼维尔·张伯伦派出的代表团访问捷克,讨论和平解决苏台德问题。9月15日,实行绥靖*的张伯伦亲自访问慕尼黑,与希特勒商讨苏台德问题。会谈中希特勒明确提出要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张伯伦表示同意,在得到法国的首肯后,两国驻捷克的公使于9月20日拜会总统贝奈斯,极力游说他接受希特勒的要求。得知消息后丘吉尔向伦敦新闻界发表了一份声明:“这无异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但是情况到9月22日进一步恶化:希特勒提出了具体的时限:捷克*必须在9月28日下午2时之前作出决定,否则德国就将发起进攻,英国的内阁表示无法接受,战争一时间似乎近在眼前。9月28日,由墨索里尼出面邀请英法德意四国领袖到慕尼黑召开会议,一直幻想避免战争的张伯伦喜出望外,于次日赶到慕尼黑。丘吉尔认识到张伯伦有可能做出让步,因此想提议由反对党人和保守党中持反对意见的人士发表一个联合声明,敦促张伯伦坚持立场,但是无人附议。9月30日,慕尼黑会议结束,英法两国接受了希特勒的要求,迫使捷克从10月1日起撤军,否则战争一旦爆发英法将不会支援捷克。张伯伦带着希特勒一份保证不会有进一步领土要求的声明回到伦敦,以胜利者的姿态接受欢呼:“在我国历史上这是第二次把光荣的和平从德国带回唐宁街。” 在议会,只有丘吉尔等少数人还在抨击绥靖*,他称“我们已经遭到一次完全、彻底的失败”。他的发言引起一片*之声,但丘吉尔还是在嘘声中结束了自己的演讲。由于其反对绥靖*的立场,丘吉尔还曾一度遭到自己选区的保守党党部*动议,最终以3比2的信任票保住自己的议席。1939年3月13日,德国吞并了捷克的剩余部分,斯洛伐克则在德国的支持下独立,宣告绥靖*的彻底失败。张伯伦3月31日在下院发表演讲时保证,如果波兰遭受侵略,英国将予以支持。5个月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丘吉尔后来将二战称为“非必然的战争”,认为这次战争原本在开始时就可以轻易制止,但因英国人民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让坏人重新武装”。
1939年5月10日,国王召见丘吉尔,令其组阁。3天后丘吉尔出任战时内阁首相。上任后丘吉尔首先访问法国。5月26日,丘吉尔下令撤出在法的英军,敦刻尔克大撤退撤出33万多人。8月,不列颠战役正式打响,英德空军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空战。不列颠战争以英国的胜利告终。 丘吉尔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良好的私人关系帮助英国在最关键的时刻获得了美国大量的支援物资。1941年6月22日,德国向苏联宣战。当晚丘吉尔就向全国民众发表讲话,称现在必须与从前的敌人苏联合作。1941年8月,丘吉尔出访美国,与美国总统签署了著名的《大西洋宪章》。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发生,原本处于中立的美国也参战。1942年1月1日,丘吉尔代表英国和美国、中国以及苏联的代表在《联合国家宣言》草稿上签字,为战后的世界做出规划。之后丘吉尔又出席了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会议,与罗斯福、斯大林等领导人多次会面,商讨战后世界局势。1944年6月6日,盟军诺曼底登陆。次年4月25日,盟军和苏联军队在德国中部的易北河会师。4月30日,希特勒自杀,5月7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
战争结束后,战时内阁也必须解散。1945年5月23日丘吉尔辞职。下台后的丘吉尔开始计划撰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忆录,并多次提到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合众国”的设想。
在1951年的大选中,保守党重夺政权,丘吉尔再度出任首相。1953年伊丽莎白二世即位,授予丘吉尔最高荣誉嘉德勋章,并有意封丘吉尔为伦敦公爵以表彰其为英国所做出的贡献,但最终丘吉尔接受了其子伦道夫的建议,拒绝了伦敦公爵的封号。12月10日丘吉尔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55年4月5日,丘吉尔因健康原因(81岁)辞职。
1965年1月24日,丘吉尔因中风去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5:59
【丘吉尔简介】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爵士(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家、演说家及作家以及记者,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间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领袖之一,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被公认为世界上掌握单词词汇量最多的人(5万多)。
丘吉尔1874年11月30日出生在英格兰牛津郡的一个贵族世家,1965年1月24日卒于伦敦。1894年毕业于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1939年以前的主要*活动 1895年从军,曾参加英国在印度、苏丹和南非的殖民战争。1906年进入下院。主张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的关税*。后历任殖民部次官、商务大臣、内政大臣、海军大臣和军需大臣、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殖民大臣等要职。在任海军大臣期间,大力加强海军实力,以回击德国对英国海上霸权的挑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5年,英军在黑海海峡的盖利博卢战役中失利,同年11月丘吉尔引咎辞职。1919年1月丘吉尔出任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积极参与策划武装干涉苏俄。1922年,因不满自由党的*而脱离该党。1924年任S.鲍德温内阁的财政大臣。1925年在英国恢复金本位制,企图恢复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1931年1月,因对保守党领袖的*不满退出鲍德温的影子内阁。此后他被排斥在*公职之外 ,专心从事写作。在此期间,他同保守党右翼一起,反对向印度独立的要求作任何让步。丘吉尔对来自德国的威胁不断发出警告,主张重整军备,反对A.N.张伯伦姑息德国侵略的绥靖*,主张联合法国和苏联,依靠国际联盟来阻止德国的侵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活动 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后,丘吉尔任张伯伦*的海军大臣,积极组织援助挪威的战役。1940年5月10日继张伯伦任首相,并兼国防大臣,立即把全国经济纳入战时轨道。丘吉尔*拒绝德国的诱和,坚持对德作战,同时争取美、苏作为同盟者参战。为了保卫不列颠群岛,亲自视察海防、空防设施。他支持沦陷国家开展抵抗运动,支持沦陷国家的**。苏德战争爆发当天,丘吉尔庄严声明:“*人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也就是美国的危难。”1941年7月12日签订《英 、苏在对德战争中联合行动的协定》。8月9日,丘吉尔和F.D.罗斯福签署《大西洋宪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丘吉尔与美国缔结一系列条约,其中包括联合使用两国的军事和经济资源、成立联合参谋部等内容。1942年以时机尚未成熟为借口,推迟开辟第二战场。丘吉尔先后参加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在处置战败的德国、波兰的疆界变动和*组成等问题上,极力维护英帝国的利益。
战后的*生涯 1945 年7月大选中,保守党在选举中失败,丘吉尔辞去首相职务。1946年3月5日,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这次演说揭开战后冷战时期的序幕。1948年10月9日 ,丘吉尔在英国保守党年会上正式提出一个把英美联盟、联合的欧洲、英联邦和英帝国连接在一起的三环外交的总方针。但由于战后英国的衰落未能实现。1951~1955年,丘吉尔再度出任首相。在执政期间签订1954年《巴黎军事协定》,并缔结《东南亚防务条约》,继续对苏采取强硬态度。1953年,丘吉尔被封为爵士,获嘉德勋章,同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55年4月5日正式退休,但直到1964年7月一直任下院议员。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6:00
斯顿·丘吉尔(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出生地:英格兰牛津郡伍德斯托克,*家、画家、演说家、作家以及记者,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间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领袖之一,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据传为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词汇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万多)。被美国杂志《展示》列为近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八大演说家之一。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6:00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国*家、历史学家、画家、演说家、作家、记者,出身于贵族家庭,父亲伦道夫勋爵曾任英国财政大臣。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1874年生于英格兰牛津郡伍德斯托克。1940年至1945年和1951年至1955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领袖之一,领导英国人民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之一,战后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他写的《不需要的战争》获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6卷、《英语民族史》24卷等。丘吉尔是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数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万多),被美国杂志《人物》列为近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一大演说家之一,曾荣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从1929年到1965年,连续36年担任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校长。[1] 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6:01
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1874-1965)英国传记作家、历史学家、*家。
1974年11月30日,出生于牛津附近的布莱尼姆宫。祖父马博罗将军在战争中立有赫赫战功。父亲拉 道尔夫勋爵曾任英财政大臣。毕业于英国皇家军事学院。
1893年勉强考入桑德斯特陆军军官学校后,由于志趣相投,毕业成绩名列前茅,获军官资格。
1895年,以少尉*编入皇家第四骑兵团。后因渴望冒险的战斗生活,以志愿兵和随军记者的身份先后参加过西班牙对古巴的殖民地战争和英*队在印度、苏丹、南非的战争,以作战英勇,敢于履险犯难闻名。其间,在印度驻守的两年中,他还广泛阅读了历史、哲学、宗教和经济方面的著作,以弥补 自己在教育上的欠缺。同时,发表了报告文学《马拉坎德远征记》(1898)、《河上的战争》(1899)、《南非从军记》(1908)和小说《沙普罗拉》(1899)等,广受欢迎。
1899年辞去军职,应伦敦《晨邮报》之约去非洲采访南非战争新闻。
1900年参加保守党竞选获胜,选为下议院议员,进入国会,开始他的*生涯。
1904年他脱离保守党,成为自由党议员。
1906年参加自由党竞选获大胜,担任自由党*殖民副大臣.
1908年任阿斯奎*的商务大臣。丘吉尔在商务部进行了许多社会改革:他完成了矿工每日8小时工作制的立法;他提出成立劳资协商会,设立*办的劳动交易所解决失业问题等;他还致力于建立失 业保险制度.
1911年改任内政大臣,同年10月又转任海军大臣。他主张海军要随时准备好应战,创立了海军参 谋部,使英国海军超过逐步增长的德国海军力量。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4年8月2日他命令海军动员,保证准备好对德国作战。
1915年主张派兵攻打达达尼尔海峡,结果战事失利,损失惨重,因此*辞职。
1916年他以无党派议员身份回到议会。
1917年出任军需*。重视坦克研制和生产,在战争后期发挥巨大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出任国防大臣,积极参与协约国干涉苏联。
1921年改任殖民大臣
1922年土耳其起义军即将强占英军驻防的达达尼尔中立地带,他极力主张以他们采取坚定立场。内阁对这一事件的处理遭到公众*的反对,结果内阁垮台,他也离职。
1924年11月他再次选入议会,出任保守党的鲍德温内阁的财政大臣。他提出恢复金本位货币制度, 结果形成通货紧缩,失业增加,引起1926年总罢工。
1929年保守党*下台。
1930年他和鲍德温完全闹翻。
1929-1939年他没有在内阁担任任何职务,也未参加党派*,专心从事写作。这期间他出版了五 卷本回忆录《世界危机》(1923-1931)、传记著作《我的早年生活》(1930)、四卷本《马博罗传》 (1933-1938)。但是他一直对希特勒德国的威胁十分焦虑,曾一再大声疾呼加强国防,但未能引起政 府的重视。
1936年9月,张伯伦内阁参与签订慕尼黑协定出卖捷克斯洛伐克,他明确指出这是“全部彻底的失 败”。
1939年9月3日英国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张伯伦任命他为海军大臣。
1940年5月10日,,他临危受命,出任首相,领导英国人民保卫英伦三岛,并各级积极展开外交活 动,与美苏结盟,形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进攻苏联的当天,丘吉尔迅速明确地表示“*的危险就是我们的危险”, 保证援助苏联人民。
1941年8月他与罗斯福总统在纽芬兰的普拉森夏湾会晤,发布了关于对德战争的目的和战后和平的 宣言,即《大西洋宪章》。以后他的*就是和苏联、美国建立联盟。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他立即与美国缔结一系列协议,其中包括两国的军事和经济资 源由联合委员会统筹使用、成立联合参谋部和各战区的联合司令部。
1942年他和罗斯福共同拒绝开辟第二战场,他认为时机尚未成熟。盟军在北非登陆后
1943年1月,他与罗斯福在卡萨布兰卡会晤,制定“无条件投降”方案未定稿。
1943年11月,“开罗会议”上他向罗斯福建议把军事进攻重点放在地中海区;可是在德黑兰三国首 脑会谈时盟军的主攻定在南欧。
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上通过的问题大部分是在丘吉尔不参加的情况下由罗斯福和斯大林决定的。
1945年7月,在反法西斯胜利前夕,他在参加波茨坦会议途中得知保守党在大选中失败,议会选举 中失败,不得不赶回英国。丘吉尔失去首相职位。其后,他用六年时间完成了六卷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948-1954)。
1946年,他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并终于在1953年,"由于他在描述历史与传记方面之 造诣,同时由于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演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把他比作"具有西 塞罗文才的凯撒大帝"(《颁奖辞》)。
1945年,工党掌权后,他担任反对党领袖。
1946年3月,丘吉尔在密苏里的富尔顿发表他对战后世界的看法:*主义已在欧洲安置一道铁幕,英美有必要联合起来,作为反对苏维埃*主义威胁的和平保卫者;欧洲必须联合起来。
1946年9月他在苏黎世提议成立“欧洲议会”
1949年他参加欧洲议会第一次斯特拉斯堡大会。在这个时期他忙于编写《第二次世界大战》(6卷 ,1948-1954)。
1951年,保守党在在选举中获胜,丘吉尔以77岁高龄再次出任首相。
1953年获得嘉德勋位和诺贝尔文学奖。 1953年12月参加英、美、法三国首脑百慕大会议。
1955年4月,因年事高辞职退休,但仍留在下院,专心撰写四卷本《英语民族史》(1956-1958)。
1959年又在选举中获胜,连任一届。这时他的另一部主要著作《英语民族史》四卷出版(1956- 1958)。 1963年4月9日美国国会通过授予他荣誉美国公民的称号。
1965年1月因脑溢血辞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