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3:2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2:14
终于,在这个季度的最后一天,汽车行业等到了国家级的最新救市*。
3月31日,*常务会议确定三条*促进汽车消费:
1、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延长2年;
2、*财政采取以奖代补,支持京津冀等重点地区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
3、对二手车经销企业销售旧车,从5月1日至2023年底减按销售额0.5%征收*。
春分时节,“倒春寒”恰恰映衬出汽车市场的凄冷。按照中汽协数据,2月份车市(含商用车)销量同比暴跌79.1%至31.0万辆,创下史上最大月度同比跌幅,不要说海马等弱者收获销量白卷,连上汽等昔日龙头也遭遇九成跳水,整个产业哀鸿遍野。
故而,对刺激*的期待普遍抬头。从佛山市率先给燃油车再施补贴、商务部确认将提振汽车消费,到国内外消息渠道披露电动车补贴延长,众说纷纭的提法在今天有了初步落地。
业界有一种声音,喜欢标榜“一切由市场说了算”,仿佛喊出这句口号,便是遗世独立、不染凡尘的清流。只是,似乎那些自由市场灯塔们的举措此刻都视而不见,大概美国咖啡法和欧洲排放标准的争执闹剧,从未进入某些人的记忆里。
在艰难的非常时刻,我们不能盲目排斥刺激*,但同时,也不能盲目依赖刺激*。毕竟,人无法一辈子时时刻刻用“红牛”“尖叫”解渴,却也不妨碍在挑灯夜战的时候稍微借力。
无论是对汽车制造还是农林畜牧业,补贴和相关刺激*,无疑就是拐棍。倘若只是平地而行,永远不放开拐棍便难言健全成长。但是,如果此刻在登山呢?
“他来了他来了,他带着补贴走来了”
尽管此次*动向还需要走过更多流程以最终落实,然而比起之前商务部的放风、北京市“10万辆、200亿”的乌龙,这条消息足以给车市吃下第一颗定心丸。
耐人寻味的是,这三条策略里的细节值得细细推敲和分析。
首当其冲的购置税优惠本次给了新能源汽车(注:原定新能源汽车购置税优惠*在2020年年底截止,按本条将延长至2022年年底),而并没有将佛山惠及燃油车的“普惠策略”推广到全国。这背后的原因大抵有二:一是在燃油车购置税补贴两次应用之后,国家会更为审慎使用,二是新能源汽车在新冠疫情中受到的冲击更为严重。
我们可以先回顾一下补贴与产业之间的缠绵爱恨。
2009年1月和2015年10月,国家两次采用1.6L以下小排量乘用车购置税减半策略,前者拉开中国汽车行业黄金岁月的序幕,推动2009年中国首次超越美国登顶全球车市榜首,后者推动2016年实现两位数比例增长,而2017年则是迄今的年度销量纪录。
2007-2017中国乘用车批发销量
新能源车补贴*的历史脉络则更为复杂,进入十三五之后呈现坡度下降趋势,既铁定指向了退出的方向,又用了差不多五年时间来彻底“戒瘾”:
自2009年国家开始推出新能源补贴以提振销量开始,个人购纯电动车最高补贴可达12万元;
2016年最高补贴11万元,国家补贴和地方补贴各半;
2017年四部委《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的通知》规定,新能源汽车补贴额度比2016年降低20%,地方财政补贴不得超过*单车补贴额的50%,这使得补贴总额降低至6~7万元级别;
2019年3月26日,四部委《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的通知》设定2019年3月26日至2019年6月25日为过渡期,此后地补转为配套设施建设应用,国补也减半至最高2.5万元;
补贴最后期限为2020年底,2021年起全部取消,目前2020年补贴在讨论再削减的可能。
新能源车“丢开拐棍,自然生长”显而易见是国家希望的发展方向,在回到正轨的时候一切交给市场与行业规律,弱化人为干预。但,如果恰恰形势“不在正轨”,那么就必须“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法”。
2020年2月汽车销量
对新能源汽车来说,现在到了怎样的“非常时期”?比起折中化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尤其是纯电动车更有别于大多数用户对汽车的消费习惯,因而在新能源补贴*退坡过程中,新能源汽车成为车市滑坡重灾区。
过去半年里,受新车增速普遍放缓、地补退坡国补减半、补贴过渡期透支等因素的影响,加上部分新能源品牌故障迭出挫伤消费者信心,2019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遭遇了连续六个月的直线下滑。根据乘用车联合会的数据,相关数据自7月以来就开始下跌,在最严重的8月、9月甚至一度同比减少了近50%。
2020年的情况并没有些许好转。1~2月,国内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同比暴跌59.5%至12,908辆,而整个车市大盘累计销量223.8万辆,同比跌幅为42.0%。
2020年2月新能源车销量
在2019年第三季度,我们曾经做过统计,乘联会9月列表里的182款新能源车型中(我们将油电混动车也计入),除了新车之外几乎全部惨绿跌落;更可怕的是,132款纯电动车里,仅剩下57款有销量,其他全部归零,占比近六成。
据悉,这种暴跌是决策层始料未及的,因此围绕是否还要再砍一刀展开了内部争论。毕竟,对于希望将2035年国内电动汽车销量占比提高到60%的战略来说,*上过快的收缩不利于达成目标,特别是自主车企电动汽车承压更大。
在2019年三季度财报发布过程中,自主新能源几乎一面倒给出不太理想的预期,甚至连几家领头羊都概莫能外:比亚迪第三季度利润下跌89%,全年预计下降43%;北汽蓝谷新能源预计全年亏损;蔚来汽车则是在股价风波中,生存力亦遭到质疑。
反过来,外资/合资新能源却才刚刚拉开攻势。除了宝马插电式混动车已经领先一步收割份额之外,去年第四季度发布的大众ID.、特斯拉Model 3、雪佛兰畅巡Menlo和奔驰EQC预计从2020年开始上量。虽然价格档次上和多数自主电动车重叠度不大,但却妨碍了自主电动车上行之路,影响未来自主新能源发展。
对“补贴”二字,在当下的背景里,并不值得用自以为是的清高去嗤之以鼻。
首先,*扶持汽车产业,是全球普遍的行为。
特朗普*曾考虑抛弃或者延缓CAFE 2025法规,欧洲已经把排放95克/公里的计划从2020年推迟到2021年。在经济和民生存在压力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手段,而不是纯粹听任市场自行调节,这是全球惯例。
其次,补贴的影响已超出销售单一维度。
新能源不单单关联到眼下的企业份额或者民族汽车产业,还影响国家能源安全,尽管目前市场接受度不如燃油车,份额还比较小,但从长远考虑,有必要进行扶持和提振。
因而,国家选择了延长新能源汽车购置税优惠*期限,这不仅与能源安全战略和环保战略一脉相承,同时也是应对当前市场+疫情“特殊条件”的“非常之法”。
就如第二条策略一样,*财政以奖代补支持重点地区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既促进汽车消费,又兼顾了环境友好,推动新能源车销售增长、加速淘汰高排放落后车辆,却并不是简单地对燃油车进行“打鸡血”,这意味着刺激*的思路无论是内部各个分支还是与外部战略都得到了统一。
总而言之,此时推出新能源车刺激*,显然有其合理性。但“非常之法”终究不等于“长久之计”,因此还需要辩证地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待。
长期成长不能靠拐棍
在以往的车市提振*分析文章里,我们一直抱持一个观点:特殊时期确实需要补贴等刺激策略,然而随着行业的发展与形势的复杂化,必须讲究方*,采用细化的复合型*,而不能简单粗暴“一刀切”。
早在2018年9月,流通协会就曾经向财政部和商务部提交文件,请求对2.0L以下排量乘用车削减购置税。《汽车公社》在分析该消息时认为,国家必然会出台“一揽子*”,带有各省市区域化、各细分市场差异化的特征,并且会挖掘二手车等领域潜力,而不会复制拷贝2009年和2015年。毕竟,倘若一味地依赖购置税削减,则会出现 “旧药难治新病”,神油*难以达到长期有益的效果。
综合业界专家和《汽车公社》分析结果,当时我们指出,刺激*可以按照区域的潜力进行差异化处理,重点释放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市场潜力——而这些区域恰恰是近年车市滑坡的重点,毕竟楼市*了多数消费者的购买力;新车消费之外也可以促进二手车市场增长,例如像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秘书长肖政三提议的调整二手车购置税。
不到两年之后,我们可以看到,本次出台的第三条策略,便是针对二手车经销企业销售旧车减按销售额0.5%征收*,时间从5月1日至2023年底。
同样,*扶持新能源,也需要对*进行精细化,执行落实更需要合理到位的管控。之前的大部分*较为粗放简单,出现了骗补等钻空子行为。
对于汽车制造商来说,无论是补贴再削减的“雪上加霜”,还是补贴再延长的“久旱逢甘霖”,都必须要切换意识,摒弃昔日的“拄拐心理”。
尽管利好*曾经促进新能源汽车连年高速增长,然而*驱动逐渐被市场导向所替代,这才是产业逐渐走向成熟的迹象。国内车企从事新能源业务,自然应当抛开 “与地方*合作的政绩工程”、“迎合国家能源大战略”甚至骗补的心态,踏实经营运作。
而从最基本的层面去解决问题,无疑还是将消费力从股市和楼市中解放出来,这也需要宏观经济能够再次实现内部盘活。从2018年10月央行实施较大范围的 “定向” 降准以偿还4,5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同时释放增量资金约7,500亿元对冲10月中下旬的税期,到2020年34万亿“新基建”拉动内需,一系列促进经济稳增长和改善消费的*,都是在长期角度有利于释放汽车消费能力。
汽车作为制造业最具备杠杆特性的板块,牵动着最大的消费群体和最多的上下游产业,是整个经济体的重要风向标和调节出口,因此提振汽车市场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毋庸置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雪上加霜更是加重了扶持的迫切性。然而在汽车行业角度,必须悟彻“拐棍”为“暂时之举、非常之策”,万不可形成依赖心理。
?
对中国车市来说,治病已经不再是一针鸡血可以解决,这需要综合化、前瞻化的全面方案,购置税减免仍然还是药方中的一味材料,但地位和作用早已不复当年。这种退化和落差并不值得去悲观,相反只有整个产业都进化到非昔日可比的地步,才意味着中国汽车有真正走向强大的一天。
文/石劼
---------------------------------------------------------------------------
【微信搜索“汽车公社”、“一句话点评”关注微信公众号,或登录《每日汽车》新闻网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