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和匈奴的关系有过哪些变化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3:53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8:32
贾谊(公元前200年—前168年)生活于西汉初年,经历汉高祖、惠帝、吕后、文帝四朝。汉初社会面临着两大主要矛盾,一是**与诸侯王的矛盾,二是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矛盾。贾谊对这两大社会矛盾都站在战略的高度,提出解决这些矛盾的建议和主张。本文谨就贾谊对待匈奴的战略思想,略陈己见,就教于同好。
一、汉初匈奴势力的扩张与汉的“和亲”*
匈奴,在先秦典籍中称山戎、猃狁、荤粥。他们居住在中国西北部边境地区,过着游牧生活,经常对中原地区以农业为主的民族进行*扰。战国时期,秦、赵、燕等国为了防御匈奴的侵扰,都在边境地区修筑了长城。“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汉书·匈奴传》云“将数十万之众”——引者)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堑溪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有渡河据阳山北假中”① 对防御匈奴起了一定的作用。
匈奴最强大的时期,是在冒顿就位之后,《史记·匈奴列传》说:“至冒顿而匈奴最强大。”冒顿于公元前209年杀父自立,也就是刘邦称汉王前三年。冒顿死于汉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在位35年。这时期正是汉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时期,也就是贾谊生活的时期。这时期匈奴势力大大扩张,不仅大破东胡王,“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而且利用秦灭、汉楚之争,中国疲于兵戎的机会,“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那、肤施、遂侵燕代。”② 这时期匈奴之强盛,空前绝后。它所统治的地域,大体上东至兴安岭,西达北海,南至燕代而至肤施,有些已越过长城。就整个面积来看,比秦和西汉初年的版图要大。冒顿在匈奴族内的统治权,更加巩固,所以《史记·匈奴列传》说:“于是匈奴贵*臣皆服,以冒顿单于为贤。”
刘邦统一天下之后,感到匈奴冒顿的威胁。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派韩王信到代,扎驻马邑,以防备匈奴。匈奴大攻马邑,韩王信抵抗不住,投降匈奴。匈奴遣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下。汉高祖觉得事态严重,亲自带领了30多万兵去攻击匈奴,希望给匈奴以重大打击。结果适得其反,汉高祖被匈奴围困于平城白登山。匈奴围汉高祖的骑兵分四种,“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胧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汉高祖被围七日之久,与外面消息断绝,粮食将尽。汉高祖乃用陈平计,派人去见冒顿的阏氏,馈赠厚礼,于是阏氏乃对冒顿说:“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地。且汉王幽深,单于祭之。”于是单于引兵而去,平城之围得解。③
汉高祖平城白登之困,对汉王朝是一件奇耻大辱。汉高祖问计于刘敬,刘敬说:
“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 ,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子孙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为。”上曰:“诚可,何为不能!顾为奈何?”
刘敬对曰“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何者?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向遗,因为辩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宫诈称公主,彼亦知,不肯贵近,无益也。”高帝曰:“善!”
欲遣长公主。①
这就是汉朝著名的“和亲”加送礼*。吕后知道后,日夜啼哭,她说她只有一位太子和一位公主,为什么要把她唯一的女儿嫁到匈奴呢?高祖听了吕后的话,于是另择宗室之女代替,并派刘敬赴匈奴结和亲之约。《史记·匈奴列传》载:“高帝乃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这一*经历了高祖、惠帝、文帝、景帝,乃至武帝初年,延续了六七十年。如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景帝元年和五年(公元前156和152年)先后遣送公主,财物更是年年奉送。
但是,这一“和亲”加送礼的*,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匈奴继续南侵*扰。当时的陇西、北地、上郡、云中、上谷、辽东等郡(当今甘肃临洮、庆阳、陕西榆林、内蒙古托克托、河北怀来、辽宁辽阳一带)经常遭到侵扰。匈奴骑兵所到之处,毁坏庄稼,劫夺财产,杀略吏民,抄掳人口,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损坏。
汉高祖死,吕后当权,冒顿除了继续南下侵扰外,还写了一封极其狂妄无礼的信给吕后,信说:
“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②
这是对吕后极为侮辱的言词。《通鉴》指出“辞极亵嫚”,吕后阅毕大怒,欲发兵去攻打冒顿。后来由于季布的劝告,吕后才忍气吞声回了信。《汉书·匈奴传》载信说:
“单于不忘弊邑,赐之以书,弊邑恐惧。退日自图,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弊邑无罪,宜在见赦。窃有御车二乘,马二驷,以奉常驾。”
冒顿得信之后,遣使到汉*:“未尝闻中国礼义,陛下幸而赦之。”同时,他送马给吕后并修和亲之约,但吕后六年(公元前182年)匈奴又入侵狄道攻阿阳。过了一年,匈奴再次入侵上述地方,并且掠走二千余人。
吕后死,文帝即位,匈奴不断南下侵掠。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匈奴右贤王入侵,占据河南地,侵盗上郡,杀掠人民。文帝下诏曰:
汉与匈奴约为昆弟,无侵害边境,所以输遣匈奴甚厚。今右贤王离其国,将众居河南地,
非常故。往来入塞,捕杀吏卒,驱侵上郡保塞蛮夷,令不得居其故。陵轹边吏,入盗,甚骜无道,非约也。①
于是文帝乃遣边吏车骑八万到上郡高奴,遣丞相灌婴带领军队去攻击右贤王。右贤王见汉兵来攻,逃到塞外。
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冒顿为了右贤王入侵事,曾致书于文帝,倒打一耙,说:“汉边吏侵侮右贤王,右贤王不謮,听后义卢侯难支等计,与汉吏相恨,绝二主之约,离昆弟之亲。”② 表示愿与汉和好复故约。文帝得书后,召集公卿们会议,讨论和亲好?还是攻击好?公卿们皆说:“单于新破月氏,乘胜,不可击也。且得匈奴地,泽卤非可居也,和亲甚便。”文帝遵从公卿们的主张,继续和亲。文帝前六年(公元前174年)写信给冒顿说:您的来信说“愿寝兵休「士」,除前事,复故约,以安边民,世世平乐”,朕甚嘉之。此古圣王之志也,愿和亲如旧。③
对于在汉初实行六七十年的“和亲”加送礼的*的是非功过,历来有不同的看法。陈序经在《匈奴史稿》中说,这是汉朝“为了边塞安宁而作的妥协。”④ 林干则说:“汉初的和亲是一种消极的* ,是一种变相的纳贡,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迫不得已的一种妥协。”⑤这些看法都是很有道理的。
二、贾谊的“战德”思想
对于汉初对匈奴的“和亲”*,当时的许多大臣是反对的,《史记短长说》卷下载叔孙生的一段话说:
“大汉方一宇宙,超三五,乃无故而饰爱女以为匈奴御,得无贻笑后世哉!夫匈奴豺狼也,其父之不恤而手摘之以死,何有于妇父,冒顿之有子也,而见其大父之死于冒顿也,则曰吾父且不武,何以独忍吾大父而弗忍外大父也?不然,而以十万骑入塞牧,曰:‘均而孙也,吾何以无汉分地,请得九州之偏若幽冀者寓牧焉。’奚辞捍之。”
这段记载不见于正史,但许多*家反对和亲是见于正史记载的。贾谊是其中之一。《汉书·贾谊传》载贾谊在给汉文帝的上疏中,激愤地说:
“今匈奴嫚侮侵掠,至不敬也,为天下患,至亡已也。而汉岁致金絮采缯以奉之。夷狄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贡,是臣下之礼也。足反居上,首顾居下,倒悬如此,莫之能解,犹为国有人乎?”
贾谊认为,汉朝和匈奴的关系,犹如首足,而今首足颠倒,如同“倒悬”,是可忍,孰不可忍。他对于匈奴侵扰边境表示极大的不满和愤慨。在《新书·解县》中说:“今西郡,北郡,虽有长爵不轻得复,五尺已上不轻得息,若甚矣。中地左戍,延行数千里,粮食馈饷至难矣。斥侯者望烽燧而不敢卧,将吏戍者或介胄而睡,而匈奴欺侮侵掠未知息时,于焉望信威广德难。”①在《新书·威不信》中说:
“古之正义,东西南北,苟舟车之所达,人迹之所至,莫不率服,而后云天子;德厚焉,泽湛焉,而后称帝;又加美焉,而后称皇。今称号甚美,而实不出长城,彼非特不服也,又大不敬。边长不宁,中长不静,譬如伏虎,见便必动,将何时已。昔高帝起布衣而服九州,今陛下杖九州而不行于匈奴,窃为陛下不足,且事势有甚逆者焉。”②
面对这样的局面,贾谊大声疾呼,要彻底解决匈奴侵扰边境的问题。他在《新书·匈奴》③篇中,阐述一套*匈奴贵族的战略思想。这种思想集中到一点就是“战德”,即强调“宜以厚德怀服四夷,举明义博示远方,则车之所至,人力之所及,莫不为畜,不孰敢愤然不承帝意?”他的“战德”思想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正确估计敌我力量,贾谊估计匈奴的骑兵大抵六万,如果按五口之家出一骑兵的话,则匈奴户口30万人,这个数字,“未及汉千石大县也。”他指出:“臣窃料匈奴之众不过汉一千石大县,以天下之大而困于一县之小,甚窃为执事羞之。”认为对匈奴的退让太过分了。为了治理匈奴,宜“立一官,置一吏,以主匈奴”,“以耀蝉之术振之。”何为“耀蝉之术”?《荀子·致士》:“夫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这就是说要用施行恩德的方法来瓦解、征服匈奴,就像用明火的方法来捕蝉一样。用这样的方法,必然天下大治。贾谊说:“陛下肯听其事”,“将必以匈奴之众为汉臣民,制之令千家而为一国,列处之塞外,自陇西延至辽东,各有分地以卫边,使备月氏,灌窳之变,皆属之其置郡。然后罢戎休边,泯天下之兵。帝之威德,内行外信,四方悦服,则愚臣之志快矣。”贾谊说:“臣闻强国战智,王者战义,帝者战德。”这是传统的儒家思想。
第二,要“与单于争其民,则下匈奴犹振槁也。”我们争取到匈奴的民众,解决匈奴侵扰的问题,犹如摇落枯树枝叶一样容易办到。怎样才能做到“与单于争其民”呢?贾谊提出“建三表,设五饵。”
所谓“三表”,就是“以事势谕天子”之信、爱、好。贾谊说:
“陛下肯幸用臣之计,臣且以事势谕天子之信,使匈奴大众之信陛下也。为通言耳,必行而弗易。梦中许人,觉且不背其信;陛下以诺,若日出之灼灼。故闻君一言,虽有微远,其志不疑;仇雠之人,其心不殆。若此则信谕矣,所图莫不行矣,一表。臣又且以事势谕陛下之爱,令匈奴之自视也,苟胡面而戎状者,其自以为见爱于天子也,犹弱子之遌慈母也。若此则爱谕矣,一表。臣又且谕陛下之好,令胡人之自视也,苟其技之所长与其所工,一可以当天子之意。若此则好谕矣,一表。爱人之状,好人之技,人道也;信为大操,帝义也。爱好有实,已诺可期,十死一生,彼必将至。此谓三表。”
贾谊所讲的“信”,就是“言必信,行必果”;所谓“爱”,是爱“胡人”(匈奴)的面目外貌;而“好”则是喜欢其精湛的技艺。他说:“爱人之状,好人之技,人道也”,也就是“仁”的表现。而在信,爱,好三者之中,“信为大操”,是帝者守信义的一种表现。可见,贯穿“三表”的基本思想是儒家的“战德”。
贾谊所说的“五饵”;其一是以锦绣华饰坏其目,这就是所谓“匈奴之来者,家长已上固必衣绣,家少者必衣文锦,将为银车五乘,大雕画之,驾四马,载绿盖,从数骑,御参乘,且虽单于之出入也,不轻都此矣。令匈奴降者时时得此而赐之耳。一国闻之者、见之者,希心而相告,人人冀幸,以为吾至亦可以得此,将以坏其目。”其二是以美胾膹炙坏其口,即所谓“匈奴之使至者,若大降者也,大众之所聚也,上必有所召赐食焉。饭物故四五盛,美胾膹炙,肉具醯醢,方数尺于前,令一人坐此,胡人欲观者固百数在旁。得赐者之喜也,且笑且饭,味皆所嗜所而未尝得也。令来者时时得此而享之耳。一国闻之者、见之者,垂羡而相告,人憛悇其所自,以吾至亦将得此,将以坏其口。”其三是以音乐舞蹈坏其目,即所谓“降者之杰也,若使者至也,上必使人有所召客焉。令得召其知识,胡人之欲观者勿禁。令妇人傅白墨黑,绣衣而侍其堂者二三十人,或薄或弇为其胡戏以相饭。上使乐府幸假之但乐,吹箫鼓(哥召) ,倒絜面者更进,舞者、蹈者时作。少间击鼓,舞其偶人。昔时乃为戎乐,携手胥强上客之后,妇人先后扶持之者固十余人,使降者时或得此而乐之耳。一国闻之者、见之者,希盱相告,人人忣忣惟恐其后来至也,将以此坏其耳。”其四,是以财富厚赏坏其腹,即所谓“凡降者,陛下之所召幸,若所以约致也。陛下必时有所富,必令此有高堂邃宇,善厨处,大囷京,厩有编马,库有阵车,奴婢、诸婴儿、畜生具。令此时大具,召胡客,享胡使,上幸令官助之具,假之乐,令此其居处乐虞、囷京之畜,皆过其故王,虑出其单于或时时赐此而为家耳。匈奴一国倾心而冀,人人忣忣唯恐其后至也,将以此坏其腹。”其五,是厚待胡人贵族及其子弟,以坏其心,即所谓“于来降者,上必时时而有所召幸,拊循而后得入官。夫胡大人难亲也,若上于胡婴儿及贵人子好可爱者,上必召幸大数十人者,为此绣衣好闲,且出则从,居则更待。上即享胡人也,大觳抵也,客胡使也,力士武士固近侍旁,胡婴儿得近侍侧,胡贵人更进得佐酒前,上乃幸自御此薄,使付酒盏,时人偶之。为闲则出绣衣,具带服宾余,时以赐之。上即幸拊胡婴儿,捣遒之,戏弄之,乃授炙幸自啖之,出好衣闲,且自为赣之。上起,胡婴儿或前或后,胡贵人既得奉酒,出则服衣佩绥,贵人而立于前,令数人得此而居耳。一国闻者、见者,希盱而欲,人人忣忣惟恐其后来至也,将以此坏其心。”
贾谊的“五饵”,饵,就是诱饵,都是属厚赏的内容,即对于匈奴民众,尽量用各种办法满足他们的物质*和精神享受,达到“牵其耳、牵其目、牵其口、牵其腹,……又引其心,安得不来”的目的。贾谊认为,只要实行“三表”、“五饵”,便可以争取匈奴的民众,孤立单于,并进而降服,这是一种站得非常高的战略思想。他说:
“故三表以谕,五饵既明,则匈奴之中乖而相疑矣;使单于寝不聊寐,食不甘口,挥剑挟弓而蹲穹庐之隅,左视右视,以为尽仇也。彼其群臣,虽欲毋走,若虎在后;众欲无来,恐或轩之,此谓势然。其贵人之见单于,犹迕虎狼也;其南面而归汉也,犹弱子之慕慈母也。其众之见将吏,犹噩迕仇雠也;南向而欲走汉,犹水流下也。将使单于无臣之使,无民之守,夫恶得不系颈顿颡,请归陛下之义哉!此谓战德。”
贾谊所说的“战德”内容,就是儒家所主张的“德治”,“礼治”的思想。
第三,贾谊对他这套“耀蝉之术”和“三表”,“五饵”的战略,具有很大的信心,他向汉文帝毛遂自荐,愿意亲自来实现此计划。他说:“陛下有意,胡不使臣一试理此?夫胡人于古小诸侯之所铚权而服也,奚宜敢捍若此?以臣为属国之官,以主匈奴,因幸行臣之计,半岁之内,休屠饭失其口矣;少假之间,休屠系颈以草,膝行顿颡,请归陛下之义,唯上财幸。而后复罢属国之官,臣赐归伏田庐,不复洿末廷,则忠臣之志快矣。”①贾谊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对汉文帝忠心耿耿之情灼然纸上。
对于贾谊“三表”,“五饵”的战略,过去人们的评论,往往说它迂疏。班固在《汉书·贾谊传赞》中说:“及欲试属国,施五饵三表以系单于,其术固以疏矣。”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比较贾谊与晁错在对待匈奴的不同主张时也说:“然以二人之论匈奴者相较,则可见贾生之言,乃颇疏阔,不能与晁错之深识为伦比矣。”②但是历史上也有人从正面肯定贾谊的主张。例如宋代程颐在读到此事时说:“贾谊有五饵之说,当时笑其于疏,今日朝廷正使著,故得着许多时宁息。”③朱熹也同意程颐的说法,说:“伊川尝言,本朝正用此术。契丹分明是被金帛买住了。今日金虏亦是如此。”④在程朱看来,贾谊三表五饵之说,是对付匈奴的怀柔手段,未尝不可以使用。有学者认为,“这种手段也就是战争中经常使用的诱降。”⑤其实质就是打着“信”、“爱”、“好”的旗帜,用各种物质利益和精神享受来满足匈奴民众的需要,达到分化瓦解其内部的人心,用和平的手段征服匈奴的目的。这在当时不失为一种*远瞩的战略思想。
三、“战德”与“民本”思想
贾谊的治国方略是仁政思想。仁政思想的核心是以民为本,只有坚持“民本”才是国之“大政”。民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在《新书·大政上》的开篇有一段概括的论述:
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命也。国以为命,君以为命,吏以为命。故国以民为存亡,君以民为盲明,吏以民为贤不肖。此之谓民无不为命也。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功也。故国以为功,君以为功,吏以为功。国以民为兴坏,君以民为强弱,吏以民为能不能。此之谓民无不为功也。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力也。故国以为力,君以为力,吏以为力。故夫战之胜也,民欲胜也;攻之得也,民欲得也;守之存也,民欲存也。故率民而守,而民不欲存,则莫能以存矣;故率民而攻,民不欲得,则莫能以得矣;故率民而战,民不欲胜,则莫能以胜矣。故其民之为其上也,接敌而喜,进而不能止,敌人必骇,战由此胜也。夫民之于其上也,接而惧,必走去,战由此败也。故夫灾与福也,非粹在天也,必在士民也。……夫士民之志,不可不要也。
在《大政上》篇中,论民之重要性,除这段集中的话论述外,还有多次谈及到,如说:“故夫民者,至贱而不可简也,至愚而不可欺也。故自古至今,与民为雠者,有迟有违,而民必胜之。”“夫民者,唯君者有之,为人臣者助君理之。故夫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故君以知贤为明,吏以爱民为忠。”“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凡居于上位者,简士苦民者,是谓愚;敬士忧民者,是谓智。”“故夫民者,大族也,民不可不畏也。故夫民者,多力而不可适(敌)也。”“与民为敌者,民必胜之。”“故夫士民者,国家之所树而诸侯之本也,不可轻也。”等等。①
在这里,贾谊用“本”、“命”、“功”、“力”等概念,来说明民众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本”是根本,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命”是生命,民众是国家的生命;“功”是功效,要提高治理国家的功效,必须依靠民众;“力”是力量,民众是国家的力量。他清楚地说明一个道理,即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所以民众能够制约国家的命运,决定国家的兴败与强弱。
因为民是国家的根本,所以君主必须爱民,说“为人君者敬士爱民,以终其身,”“德莫高于博爱人。”②贾谊在《新书》的《谕诚》、《连语》等篇中,列举了先秦的许多历史故事,来说明实行德治,抚爱民众者得到人民的拥护,统治得以巩固;反之,背道弃义,肆虐民众者,得到可耻的下场。只有坚持爱民之道,忧民之忧,乐民之乐,君主才能得到可靠的保卫者。
要爱民就必须惠民,给民众们看得见的好处与实惠,使民众的物质利益得到满足。贾谊在《修政语上》中引帝喾的话说:“政莫高于博利人。”又引大禹的话说:“民无食者,则我弗能使也;功成而不利于民,我弗能劝也。”如何才能做到惠民,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富民,他在《修政正语下》中引用周成王的话说:“寡人闻之,圣人在上位,使民富且寿云。”只有使人民富起来,君主的地位才得以巩固。
上述贾谊对匈奴的“战德”就是建立于民本的思想的基础之上。他的“耀蝉之术”,“三表”,“五饵”集中到一点就是争取匈奴的民众,给匈奴民众以物质利益和精神享受,象对待汉族民众一样来对待匈奴的民众,把匈奴民众与单于分开来,孤立单于,达到安宁边境,发展生产的目的。两千多年前的贾谊有这样高的战略思想,是难能可贵的,我们应该加以借鉴,学习和继承。
参考资料: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9393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8:32
匈奴族的形成及其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战国末年,一个古老而强悍的游牧民族在大漠南北崛起了,它就是匈奴。尧舜时它称做荤鬻(Xūnyù ),自称是黄帝的后代。夏朝时与夏族为邻,居内蒙古河套大青山一带,双方交往密切。商朝时称鬼方,西周 时称猃狁(Xiǎnyǔn),常侵扰北方,掠财害民。春秋战国之际史称西戎和北狄,与华夏各族时战时和 。战国后期称为匈奴。是由许多部落和氏族聚集、结合而形成的民族。
匈奴族诞生的民族“摇篮”是内蒙古五原郡gè@①阳县西北的“头曼城”(今包头市东),这是匈奴第 一个单于头曼的驻牧及统治中心。
公元前3世纪,匈奴人进入铁器时代,生产力大大提高,产品有了剩余,集体化游牧转变为个体化,公有 制转变为私有制。随着私有财产和奴隶制的出现,以及在频繁的掠夺战争中,氏族酋长和军事首领积累了大量 财富和奴隶,加强了他们的权力和地位,成为氏族部落中的统治者。公元前3世纪左右,匈奴的头曼单于便在 此基础上建立起东邻东胡、西连月氏、南接秦朝,以漠北为中心,庞大的奴隶制国家。
前209年头曼长子冒顿(Mòdú)杀父自立为单于。冒顿时期(前209年-前174年),首先加 强和完善组织机构,增设等级森严的各级官职,把匈奴分为左右中三大部,*设单于庭,统领全*政,左 贤王庭在东部、右贤王庭在西部,分管各自的军政事务。为了维护匈奴奴隶主的统治秩序,冒顿建立了一套从 *到地方的军事行政组织,又发展了一支拥有三十余万铁骑的军队。
冒顿先后东灭东胡;西逐月氏,平定楼兰、乌孙;南灭楼烦王,占白羊河南王之地;北服浑瘐、丁令、屈 射、鬲昆、薪犁等各族,把我国北方大漠南北东西统一起来。它的领土东起辽河,西至葱岭,北抵贝加尔湖, 南达秦长城,成为西汉时期北方塞外草原上的强敌。在亚洲*东部的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两个社会性质不 同的政权并列对峙的格局,两大政权开始了长时间的对抗与交往。
匈奴的强盛及其对秦汉的威胁
早在战国时期,“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匈奴驱驰于楼烦之下”,不断南下侵扰燕赵秦北方 边境,给三国以很大的威胁,迫使燕赵秦三国修筑长城以御之。前325-前299年赵武灵王北破楼烦、林 胡,筑外长城,与匈奴隔长城相望。前265年赵孝成王派李牧守代、雁门郡,以资防备,结果大破匈奴十余 万骑,给匈奴以很大打击,迫使匈奴十数年不敢侵扰赵国的边城。秦统一六国后,前215年以头曼为首的匈 奴主开始向外扩张,把矛头指向秦朝的河套一带,被蒙恬率32万大军打得大败,夺回“河南地”,迫使匈奴 向北退却700余里,从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秦始皇“筑塞于河上”(在河套一带筑障塞)又移内地 3万家至河北(今乌加河北)、榆中(今河套东北岸)以实边防。前214年又把燕赵秦三国长城连接起来, 重新修缮,并向东西扩展,筑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郡的万里长城,派蒙恬拥兵坐镇上郡守卫。其后,匈奴奴 隶主利用秦末农民起义,楚汉战争,中原内乱,北方空虚的时机,南越长城,侵扰燕、代一带,把蒙恬收复的 河南地四十四郡又全部夺了回去,对刚建立的西汉王朝构成极大的威胁。
西汉初期,中原几经战乱,社会经济残破,劳力不足,物资匮乏,国力极度空虚,社会秩序极不稳定。刚 建立的汉王朝面临休养生息、恢复社会秩序的巨大任务,加上地方“异姓诸王”的存在,*集权尚未确立, 无力抗拒匈奴的不断侵扰,只能采取消极的防御*。前201年秋,冒顿单于围攻马邑(今山西朔县),韩 王信叛降,引冒顿南下攻晋阳(今太原)。前200年刘邦亲率32万大军前往抵御,由于轻兵冒进被匈奴4 0万骑兵包围在平城白登山,七天未能解围。刘邦采用了陈平“奇计”,贿赂冒顿的阏氏(Yānzhī,即 王后)网开一面逃了出来,双方暂收兵。前199年,匈奴冒顿单于数度侵扰汉边境,刘邦采纳了建信侯刘敬 的“和亲”*,想把女儿长城公主嫁给冒顿,利用姻亲关系和赠送礼物阻止匈奴南侵。由于吕后日夜泣曰: “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致使这次和亲没有实现。
西汉对匈奴的“和亲”*
刘邦死后,子刘盈(惠帝)即位。前192年,以宗室女为公主嫁给冒顿单于为阏氏,另送千金财物,结 和亲之约。其后每年奉送一定数量的絮缯、酒、米、食物等,实践了“和亲”*。从惠帝起经吕后、文帝、 景帝六七十年间,“和亲”*成为西汉初期对待匈奴的一种屈辱*。对此汉王朝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高 帝九年始,下至武帝元光二年才告终止。冒顿对此并不满足,公然致书吕后,以极其侮谩的言词提出“愿游中 国,娶吕后为妻”,想到中原来当皇帝。汉文帝初年继续与匈奴“和亲”。文景帝先后在前174年、前15 6年和前152年将公主嫁给单于稽粥为阏氏。年年奉送财物,不断增加金帛、丝絮数量,卑辞厚礼。
西汉在“和亲”的同时也开放“关市”,准许两族人民交易。“和亲”与赠礼品得益的是匈奴首领单于和 奴隶主贵族。而中下层匈奴人生产上和生活中急需汉朝的铁铜器、丝絮、金帛等物品,只有通过关市才能得到 解决。汉人也从匈奴人手中换回所需的马匹牛羊等牲畜以及大量皮毛、毡球等物品。通过开放“关市”两族人 民互相往来,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两族人民的生活。前162年,汉帝致书与匈奴单于相约,以长城作 为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业民族活动的分界线,汉匈兄弟相处决不负约。然而,嫁公主、赠财物和开放“关市 ”、以长城为界,并不能满足匈奴奴隶主的贪欲,尽管西汉王朝委曲求全,也未能乞求到和平、安宁,从前2 00年至前133年的67年间,匈奴骑兵西起陇西、东至辽东仍经常南下,攻城着邑,掳掠如故。甚至匈奴 骑兵深入到长安城北。晁错说:匈奴军队“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他们每年掳掠所得,大大超过和亲的 礼品。这是因为,黄河流域先进文化、拥有的巨大物质财富、众多的人口,成为生活在漠北高原、生存物质条 件差的匈奴民族梦寐以求的。“好战的游牧民族”,善射猎,在军事上占有优势。漫长的汉匈边界,给予匈奴 骑兵进行大规模的攻掠以有利的条件。
汉武帝对匈奴的反击战
前140年汉武帝即位。西汉王朝经过近70年的休养生息,经济恢复发展,人民富裕,国力充实,步骑 军力大大增强,*集权制得到加强和巩固。汉武帝一改消极的和亲*,采纳了主战派大臣的意见,对匈奴 实施反击。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欲东西夹击匈奴。前133年冬十月,武帝采纳王恢提出的 “伏兵马邑袭击单于”的计划,以30万精兵埋伏在马邑山中,使聂壹佯为出卖马邑城以诱单于,企图一举歼 灭。六月,单于信以为真,率10万骑入塞,见一路上疑象纷呈,单于捕得汉朝尉史,便引兵撤退,设伏失败 。从此,汉匈关系恶化,匈奴大肆进攻北方边塞,汉匈之间展开了长期的战争。汉武帝为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 侵扰,先后部署几次关键性战役:
一是河南之战,也叫漠南之战(收复河套以南)。前127年正月,武帝派卫青、李息率大军从陕北榆x ī@②旧塞(今榆林东北)经云中向西北河套进攻,沿外长城向南折回,再沿黄河、傍贺兰山返抵陇西,画一 马蹄型弧线将匈奴右贤王属部楼烦王、白羊王部击败,俘杀甚多,在此设朔方郡,移民十万戍守边境。
二是河西之战。前121年春三月,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万骑从陇西出发奔河西走廊,西过焉支山千 余里,杀折兰王,较卢侯王,俘浑邪王及其部众万余人,大胜。夏季,霍去病又率数万骑从北地出发,西经祁 连山深入匈奴腹地二千里,俘单桓王、酋涂王及相国3000、杀敌3万余,使浑邪王和休屠王率4万余众降 汉。因此,汉朝打通了河西走廊,为进军西域建立了前哨基地。
三是漠北之战。前119年武帝为扑捉匈奴单于消灭其王庭及左贤王势力,派卫青、霍去病各率十几万大 军从定襄和代郡出发,北渡大沙漠,深入漠北腹地。卫青率先锋5000骑,结兵车为营,与单于万骑遭遇于 沙漠。时值夕阳西下,狂风席卷,飞沙扑面,天黑时两军混战一团。汉军两翼包围,单于见来势凶猛,于黄昏 前遁。汉军俘斩1.9万余人,汉军追至@③颜山赵信城(今蒙古杭爱山南)毁其城大胜而归。
霍去病率军北上2000余里,在狼居胥山大败左贤王,俘杀7万余人。东线汉军也大胜,切断了匈奴“ 左臂”。武帝又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大宛,以公主嫁给乌孙王,折散了匈奴在西方的同盟, 切断了匈奴的“右臂”。在河西设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一面隔绝了匈奴与羌的交通,一面在河西 及河套一带实行屯田,又把边防设备烽燧、亭障从酒泉伸展到玉门,又从敦煌伸展到盐泽(今罗布泊),经过 这一系列的军事、*、边防和经济上的措施,匈奴在北方的威胁才基本解除。
前87年汉武帝死,汉朝暂时停止反击。汉匈经过40余年战争,双方在兵力、物力、财力各方面损耗巨 大,尤其匈奴损失更惨重,上下疲备以极,人民痛苦不堪,各阶层都想暂时停战讲和。
汉昭帝时,匈奴为缓和与汉的敌对关系,实现和亲,把扣留在匈奴19年的汉使苏武放回。但匈奴骑兵仍 不断在汉北方边境出现,由于汉朝防守严密,匈奴骑兵无隙可乘。前73年匈奴转攻西域的乌孙,向其索要乌 孙公主(即汉朝嫁给乌孙王的解忧公主),乌孙王向汉朝求救。汉宣帝组织五路大军与乌孙联合出兵组织出击 匈奴,大获全胜。这是汉匈战争以来的最后一次大战,匈奴惨败。从此北方边塞愈加平静了。
从前133年至71年的汉匈60年占争,匈奴虽被打败,汉朝也付出了“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的沉重 代价。这几十年的反击战,保卫了汉朝北方和边境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保证了西汉的稳定统治;有效地开发边 疆地区,使边境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经济文化得以恢复和发展;打通了古丝绸之路,加强了古代中西方的交通和 联系,促进了东西方科技文化的交流。
西汉后期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
匈奴战败后,游牧区域大大缩小,生产日趋萎缩,加上各属部的反叛,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和内讧,庞 大的匈奴奴隶主政权陷于四分五袭的状态。
前60年的虚闾权渠单于死。因即位问题,到前57年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五单于争立”的局面(呼揭单 于、车犁单于、乌籍单于、屠耆单于和呼韩邪单于),最后呼韩邪单于稽侯珊按世袭制与习惯继位。他回到单 于庭,眼见经此战乱,人口减损,处境危艰,恰此时,其兄左贤王呼屠吾斯又自立为郅(zhī至)支单于, 准备打败呼韩邪,占据单于庭。呼韩邪看到北有郅支,南有汉朝,东西属部早已叛乱瓦解,如不归附汉朝,将 受两面夹击的危险,若归汉还可借助汉朝力量与郅支抗衡,徐图恢复。于是,他采纳了左伊秩訾王的建议,于 前53年派儿子右贤王、弟弟左贤王归附汉朝。他见汉朝厚待子与弟,便于前51年正月亲自入汉觐见汉宣帝 ,表示归附*,尊崇汉天子。宣帝派专使韩昌去五原郡迎接,沿途七郡派军民夹道欢迎。来到长安待以最高 礼节,位在诸侯王之上。同时颁发黄金质的“匈奴单于玺”,承认他是匈奴最高首领,确定匈奴政权隶属于汉 *的藩属地位。此外又赐予大量的珍贵礼物,并先后调拨谷米,救济匈奴民众。
前33年(元帝竞宁元年)正月,呼韩邪入汉朝见天子,表示愿与汉结亲。元帝遂以后宫“良家子”王嫱 (字昭君)嫁给他为妻。他高兴极了,号昭君为“宁胡阏氏”,愿为汉守卫北方边疆。(呼韩邪附汉是汉匈两族 历史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呼韩邪审时度势,顺应历史的潮流,通过他个人的*远见、才能和毅力实现汉匈 两族间的民族融合;结束了汉匈150年来的战争状态,使之转入和平友好的关系。终于完成了汉匈两族团结 合作的事业;开了北方政权接受中原*政权领导之先河,密切了塞北和中原的*关系,促成了塞北与中原 的统一;加强了汉匈两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匈奴人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促使匈奴向封建制转 化;结束了匈奴二十余年来的*,统一匈奴,为匈奴安定*、发展生产、人口增长提供了条件;同时,汉 王朝“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北方人民获得达60余年的休养生息;也 使汉王朝的声威在西域大震,各地尽尊汉。)历史意义
新朝及东汉初期与匈奴的关系
呼韩邪死后,其后裔遵从他的遗嘱,与汉朝*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30多年。直到公元1年(汉平帝 元始元年)被王莽破坏。
王莽新朝违反了宣、元帝时汉与匈奴的三项约定,把宣帝颁给呼韩邪单于的金质“匈奴单于玺”索回,另 发乌珠留“新匈奴单于章”,蓄意压低单于的*地位;将“匈奴单于”之号改为“降奴服于”;王莽企图用 武力树立威信,分匈奴居地为15个部分,强立呼韩邪子孙十五人俱为单于,削弱匈奴的势力。这样就激起了 匈奴的不满,连年侵扰北方边塞,汉匈两族几十年的和睦共处局面被王莽的错误*所破坏。
东汉初期汉匈关系仍没有改善。一方面,匈奴附汉以来内部安定,社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到公元前后 ,力量已很强盛,奴隶主贵族中的侵扰势力重新抬头,控制了西域各族,勾结并支持中原割据势力,参与中原 的*活动。另一方面,王莽的错误*和汉末农民大起义,以及中原割据势力的嚣张,东汉初军事*力量 比较薄弱。这种形势使东汉*对匈奴的侵扰无法在战略上采取积极*的行动,只能采取消极防御的方针和 策略。*上,光武帝刘秀遣使匈奴赠送金币以通旧好,缓和与匈奴的关系;军事上,调兵边塞以守为主,很 少出击。匈奴针对东汉这种局面,仍继续不断南侵,间或有使节往来,但这种接触,无法从根本改善双方关系 。自西汉以来,汉匈关系由和亲到战争,从敌对到友好,以及由破裂再为侵扰,这种曲折、迂回反复演变的过 程,是汉匈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等因素起重要作用。
匈奴*及南匈奴附汉与北匈奴西迁
公元48年匈奴*为南北两部。南匈奴请求内附,“原永为藩蔽,捍御北虏”。东汉*让其迁居云中 郡,并按西汉时对待呼韩邪附汉时之旧例,以诸侯王的礼仪颁给金玺,另赐财物、谷米、牛羊3万余头接济。 南匈奴政权在东汉支持下稳定下来,汉匈关系十分友好,东汉*用于南匈奴的费用,每年达1.9亿之巨。
北匈奴连年遭受严重天灾,又受到南匈奴、乌桓、鲜卑的攻击,退居漠北后社会经济极度萎缩,力量大大 削弱,多次遣使向东汉请求和亲。一怕东汉北伐;二想挑拨破坏东汉与南匈奴之关系;三想在西域抬高自己声 望。四想通过和亲与汉互市交换所需物资。东汉*没有答应和亲,仅同意两族人民互市。北匈奴从公元65 年至72年不断入侵东汉渔阳至河西走廊北部边塞。随着东汉王朝*稳定和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在南匈奴 的支持下,开始了征伐北匈奴的反击战。
公元73年二月汉明帝(永平十六年)派窦固等四路大军出击,占据伊吾卢城(今哈密)。同年,派班超 通西域南路善鄯国,75年至76年汉匈之间对西域展开了一场争夺战。窦固、耿恭击败呼衍王和左鹿蠡王, 占车师、争夺金满城,因明帝死,中原大旱,人民负担太重,暂时罢兵。公元83年至85年北匈奴人先后有 73批南下附汉,加之南匈奴攻击,北匈奴力量大大削弱。公元87年鲜卑从东部猛攻北匈奴,杀优留单于, 北匈奴大乱,漠北又发生蝗灾,人民饥馑,兄弟争位,内部阶级矛盾尖锐,*严重,北匈奴社会危机暴 露出来。东汉乘机大举征伐北匈奴的统一战争于89年(和帝永元元年)夏六月开始,窦宪、耿秉率军与南匈 奴军会师涿邪山(今蒙古国满达勒戈壁附近)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今蒙古国额布根山),北单于大败逃走, 汉军追击,俘杀1.3万余人,北匈奴先后归附81部20余万人。窦宪、耿秉登燕然山(今蒙古国的杭爱山 )刻石纪功而还。90年再击北匈奴,北单于受伤逃走。91年汉军又出击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匈奴 军,北单于率残部西逃乌孙与康居,开始了西迁的历程。匈奴自头曼单于建立政权至此整整在大漠南北活动了 300年,对两汉北方的威胁至此解除。
汉军击败北匈奴后,西域50余“国”重又归汉,汉又复设置西域都护,保护丝绸之路及维系西域各族的 友好关系。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禾加固
@②原字奚加谷
@③原字宀下加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8:33
楼上写那么多了
我们就不用再说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8:33
时好时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8:34
秦灭六国后,于始皇三十二年(前215),使将军蒙恬率三十万北击匈奴,并在此地设置县,筑县城,迁人口来充实这一地区。还修建了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鸭绿江,绵延万余里的万里长城。秦始皇修筑长城,对保卫黄河流域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西汉与匈奴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汉初屈辱性的“和亲”阶段、汉武帝时期大规模的战争阶段和“昭君出塞”以后的和睦相处阶段。
白登之围:公元前201年(汉六年),冒顿单于发兵围攻马邑,韩王信投降,次年又攻晋阳(山西太原市)。汉高祖闻讯,亲率三十万大军迎战,被匈奴围困于平城白登山(山西大同东南)达七天七夜,和主力部队完全断绝联系。后来用陈平计向单于阏氏行贿,才得脱险,这便是“白登之围”。
和亲:西汉初年,匈奴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冒顿单于统治时期,国势强盛,不断向西汉发动军事进攻,掳掠人畜,西汉北部边境地区遭受严重损失。虽然刘邦进行反击,但由于西汉政权刚建,经济尚待恢复,无力大规模反击,于是接受刘敬“和亲”建议,把汉朝宗室女儿充做公主嫁给单于换取边境安宁,这就是“和亲”。直至文景时期,汉政权一方面推行“和亲”*,一方面积极进行抗击匈奴的准备。
三次反击:从元朔元年(前128)到元狩四年(前119)的十年中,共有大战三次。第一次大战是在元朔二年。这年,匈奴以二万骑入侵,杀辽西太守。汉使将军卫青以三万骑击匈奴,收复了河南地(今内蒙古伊克昭盟),设朔方、五原郡。解除了对长安的威胁。第二次大战是在元狩二年(前121),由将军霍去病北击匈奴,夺得祁连山和河西走廊,汉在这里设置了酒泉、武威,后又增置张掖、敦煌,为河西四郡。匈奴退出河西走廊,汉夺得河西走廊,隔断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系,为汉通西域开辟了重要通道。第三次大战在元狩四年(前119),匈奴以数万骑入右北平和定襄郡,杀掠惨重。武帝以卫青、霍去病出代郡。卫青大破单于军,霍去病大破左贤王军,至狼居胥山(今内蒙古乌兰巴托东),临瀚海(今呼伦湖与贝尔湖)而还。从此,匈奴北徙漠北。汉自朔方,西至令居(今甘肃永登),以六十万吏卒屯田,加强防守。
昭君出塞:汉匈战争,汉损失严重,无力进行大规模战争。匈奴也损失惨重,*为五部,互相攻杀。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投降汉朝,要求与汉和亲。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到长安,汉元帝以宫人王嫱(字昭君)嫁与呼韩邪单于,号宁胡阏氏;元帝亦改年号为“竟宁”。汉、匈从此友好相处,没有再发生战争。
南北匈奴:南匈奴居住在五原(今内蒙古包头)一带,立比为单于。比的祖父呼韩邪单于与汉关系密切,因此,南匈奴向汉“奉藩称臣”,并求使者监护。建武二十六年(50),汉遣中郎将段郴监护南匈奴,立单于庭于五原西部,南单于还遣子入侍,汉对南匈奴贵族的赏赐极丰富。后来,南匈奴迁单于庭于西河美稷(今准格尔旗北),其部属也随同内迁,汉派卒护卫单于,南匈奴日益强大。
北匈奴立蒲奴为单于,曾为南匈奴击败,退居漠北。见南匈奴与汉通好,很惶恐,放还所掠汉人,表示愿与汉亲善。又屡派人至汉,要求“和亲”,汉采取羁縻*,“颇加赏赐,略与所献相当”。明帝时,北匈奴又侵扰边郡,汉联合南匈奴和乌桓兵击破北匈奴。章和元年(87),北匈奴被鲜卑所破,北单于被杀,北匈奴五十八部降汉。永元元年(89),汉以车骑将军窦宪、征西将军耿秉发汉和南匈奴击北匈奴于稽落山(今蒙古西北),单于遁逃,北匈奴八十一部投降。此后,北匈奴有的降于汉或南匈奴,有一部分随北单于逐步西迁。
2� 西域
“西域”一词是我国古代对西部疆域的称谓,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在这里居住着月氏、乌孙等少数民族,分为36个小国家。公元2世纪初,被匈奴占领。
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即位后,听说大月氏有报复匈奴之意,于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建元三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但中途被匈奴抓走,后来趁机逃到大月氏。由于大月氏王安居乐业,不愿东归,张骞没有达到目的。在回返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一年多,后趁匈奴内乱得以返回长安。张骞的任务虽未完成,但沿途了解到西域的地形、物产和风俗,他是西汉开辟西域交通的第一个使者。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任命张骞为中郎将,出使西域联合乌孙抗击匈奴的进攻。但乌孙国内大乱,无意东归,原定目的未达到。但张骞派副史访问了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扩大了*影响。乌孙还派使者携带礼物到长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班超出使西域:明帝派窦固大败匈奴后,东汉着手恢复与西域诸国的*关系,这种情况下,班超奉命出使西域。永元三年(91)班超出使西域,他的任务就是打通被北匈奴势力役属的南道,班超得到鄯善、于阗、疏勒等国的支持,杀掉匈奴使者,控制了南道。和帝永元三年(91),北道的龟兹降于班超,汉以班超为西域都护,驻龟兹。至永元六年,班超控制了焉耆。至此,班超出使西域后,西域五十余国摆脱了匈奴的奴役,纳于东汉都护的统辖下。
永元九年(97),班超副史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到达波斯湾,班超之子班勇曾任西域长史,撰写《西域记》,是我国最早专门记述西域各族和中亚各国情况的重要文献。
3� 东北各族
汉武帝时,击败匈奴,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之塞外,设置乌桓校尉管理乌桓、鲜卑与汉合市、使节往来等事务。东汉中期,鲜卑逐渐强盛,鲜卑大人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制定法律,立首府于今张家口北。不久,鲜卑*为数部。高句丽分布于鸭绿江南北,汉武帝时设立玄菟、临屯、乐浪、真番四郡,受汉文化影响大。
4� 羌族
羌族是我国西北部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长期居住在青藏高原、陇西一带。汉武帝设河西四郡后,羌人与匈奴的关系被隔断。汉在湟中(今湟水两岸)置护羌校尉,又设置金城郡,对羌人进行管理。
5� 南夷
汉武帝派唐蒙为郎中将,经略南夷。唐蒙至夜郎,夜郎侯请改夜郎为郡县。武帝以夜郎为犍为郡,封夜郎侯为王,赐王印。
6� 民族关系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以地域性特征为主,表现为:
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如西南夷和百越;西部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如西域各族;北方边境战争不断,如匈奴对两汉的掠夺和两汉对匈奴的反击。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基本趋势是强大的中原王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和开发,促进民族间的联系和融合,边疆各族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双方虽有战争,但友好往来和合作是主流,反映了中原农耕文明的先进性,说明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7� 对外关系
我国新疆地区很早与中亚各国往来,张骞出使西域,使我国与中亚、西亚各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通过新疆的中西交通南北大道,当时自长安经河西走廊有两条道,其中一条出玉门,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葱岭,过大宛,至康居、奄蔡,因输出的商品主要为丝绸,被称为“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同中亚、西亚经济交流的友谊之路,通过这条路,运往西方的物产,有蚕丝、丝织品、铁器、漆器等,铸铁和凿井技术也在这时西传。西方经“丝绸之路”输入中国的物产,有良马、香料、葡萄、石榴、苜蓿、胡麻、胡瓜、胡豆、胡桃等。西汉*在西边设置亭障,便利使节和商旅往来。
西汉初,燕人卫满被立为朝鲜王;汉武帝时,在卫氏统治区设置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秦汉之际,真定人(今河北正定)赵佗,占据南海、桂林等郡称王。汉武帝灭赵氏政权后,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建武十六年征侧、征贰姐妹反叛,汉伏波将军马援平定。之后中越关系密切和睦。
印度在古书上称为“身毒”或“天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看到身毒从中国贩运到大夏的邛竹杖和蜀布。西汉晚期,印度的佛教通过西域传到中国。明帝时遣使问佛法。蔡愔至印度研究佛学归来,在洛阳建寺译经,中国开始有汉译佛经。
公元97年,东汉甘英出使大秦,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的使臣到达中国,将象牙、犀牛角等礼物献给东汉皇帝,在《后汉书》中有记载,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