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诗歌《古风》十九首表达了诗人当时怎样的情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0:24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09:24
李白《古风·其十九》,既表达了诗人渴望超脱尘世、追求自由,又表现诗人憎恨安史叛军,关切祖国前途命运以及同情人民悲惨遭遇的情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09:24
此诗约作于天宝十五载(756)春。诗人目睹安史叛乱的暴行,表达自己对安史叛乱的谴责,含蓄的表露出自我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此诗最著名的两句是“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其中素手是女子洁白的手,虚步是凌空而行,太清即是天空。诗中的明星指的是华山上的仙女,卫叔卿是神仙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09:25
《古风五十九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五十九首诗内容主要承接阮籍《咏怀》、陈子昂《感遇》传统,或言抱负,或咏古伤今,或讽刺现实。全诗以三代以来的“世道之治乱”为基本主题,反映出李白在诗学上并不是简单地附合当时推崇建安的流行风气,而是努力上溯*、尊复风雅,深化了初盛唐以来的复古诗学。各首在主题、立意、风格及诗学渊源上都表现出整体性的特征。
这五十九首诗以三代以来的“世道之治乱”为基本主题,题作《古风》,意为效古风人之体,含有视自己这一组诗为“希圣”的“删述”事业之意。它反映出李白在诗学上并不简单附合当时推崇建安的流行风气,而是努力上溯*、尊复风雅,深化了初盛唐以来的复古诗学。
诗以“古风”为题,而不沿前人“咏怀”“感过”“拟古”“古意”之类的题目,是因为李虽效法汉魏而志在《雅》《颂》《国风》,与陈子昂、张九龄仅以汉魏为效法对象不同。为了区别于前人,以自见宗旨,所以称为“古风”。《雅》《颂》的*过于尊严,并且是王道大行时的创作,李白虽然称玄宗朝为“圣代复玄古,垂衣贵清真”,但那只是对本朝颂扬之辞,不可能真的认可其当朝为王道大行之世。所以他最然以《雅》《颂》为诗道的最高境界,但自身的创作,却是不能僭越雅之名。况且《古风五十九首》在内容上也是以讽喻为多,缺少雅的内容。所以他的这一组诗,不托名雅而是托名于风诗,又取前人“拟古”“古意”之意,题为“古风”。
李白以“古风”标题,标志着他对初唐以来的复古诗学的一种深化:初唐诸家如杜审言、李峤等由晋宋夷雅之体入手,以补救齐梁之绝俗,陈子昂、张九龄则上溯汉魏,提倡风骨;盛唐诸家,大倡建安风骨,并时诸人如王维、孟浩然,俱从学习建安体入手。李白在前述诸家复古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上溯*及汉乐府歌诗,*更加自由,意趣更加奔放,荡尽齐梁遗风。这一点李阳冰《草堂集序》已经指出:“凡所著述,言多讽兴,自三代以来,*之后,驰驱屈宋,鞭挞扬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卢黄门云:陈拾遗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至今朝诗体,尚有齐梁宫掖之风,至公大变,扫地并尽。”又《本事诗》载:“李白才气高,与陈拾遗齐名,先后合德,其论诗云:‘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与?’”这虽然不一定是李白的原话,但的确符合李白的诗歌见解,也有可能是从《古风》其一概括出来的。可见李白的复古,并非简单地追效陈子昂、张九龄等人,也非简单地附会诸家高倡建安体的流行风气,而是更加上溯*,糠秕百家,以完全荡尽齐梁宫掖之风为己任。这正是李白将这一组诗取名《古风》的原因。
《古风五十九首》在内容上具有一种统一性,明代朱谏《李诗选注》对此概括得比较全面。“世道之治乱”是这组诗的总纲。李白自言“颇穷理乱情”,可见这是平生经世学问之所长。所谓“世道之治乱”,是指三代以下,春秋战国以来的治乱之情,兼及李白当代的政道舆情,侧重于刺乱。这是《古风五十九首》的基本主题。
《古风五十九首》其一是整个《古风》组诗的序引,也是李白复古诗学的总纲领,而与其他各首在主题、立意、风格及诗学渊源上都表现出整体性的特征,其基本主旨是推祟雅颂、正风,对变风与*赋则各有褒贬,对建安以降的绮丽之风则作严厉的批评,齐梁陈隋则不屑置论。但是李白论诗质,是将文学与世情联系起来论述的,认为*是文学的根本,所以此诗不仅是论文学的正变盛衰,同时也是论世道的治乱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