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11 12:4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6 00:43
(external structure of insects)
昆虫的外部构造特征。它因种类和发育阶段的不同而不同,是鉴别昆虫种类的依据。但其基本结构是一致的。
成虫形态
成虫体躯分头、胸、腹三个部分。头部具触角、复眼、单眼及口器。*具3对足,一般还有2对翅。腹部后端具外生殖器。
头部
昆虫的头部位于体躯的最前端,具复眼、单眼和触角等感觉器官和取食的口器,是昆虫感觉和取食的中心。昆虫头部的表面常根据沟、缝分为以下几个区域:①额:头的前面部分。其前面有一块和它相连的方形骨片,即唇基。上唇悬接于其下;②头顶:位于额之上,两复眼之间的背上方;③颊:头的侧背面,位于复眼之下;④后头:头顶和颊之后的拱形骨片,在头顶后者为后头,颊后者为后颊;⑤次后头:次后头沟之后至头孔间的狭形骨片。(图1)
图1 黄脊竹蝗的头部
触角
昆虫的感觉器官。着生于额区,两复眼之间或之下。由许多环节组成,基部的一节称柄节,第二节称梗节,第三节以后各节统称鞭节。触角的类型很多,常见如下几种:①丝状:细长如丝,除基部二节外,各节大小相似,如竹蝗。②刚毛状:短小,鞭节纤细如刚毛,如大青叶蝉。③栉齿状:鞭节各节向一侧或两侧突出成栉齿,全形似梳,如芫菁。④羽毛状:鞭节各节向两侧突出成细枝,全形似羽毛,如马尾松毛虫雄虫。⑤球杆状:鞭节基部各节如丝状,端部数节渐膨大,全形似棒球杆,如蝶类。⑥锤状:和球杆状相似,但顶端数节骤然膨大成锤状,如郭公虫。⑦鳃叶状:鞭节端部3~7节扩展成薄片状,可叠合在一起,形似鱼鳃,如金龟子。⑧膝状:柄节长大,梗节小,鞭节和柄节间成膝状弯曲,如蜜蜂。⑨具芒状:粗短,一般仅3节,末节膨大,其上有一根长毛,称触角芒。有的种类在芒上还有许多细毛,如蝇类。⑩环毛状:鞭节各节环生一圈细毛,如雄蚊。?念珠状:鞭节各节大小相近,珠状,全形似一串珠子,如白蚁。?锯齿状:鞭节各节向一侧突出成三角形,全形似锯片,如叩头虫。有些昆虫的触角结合两种形式,如小蠹的触角为膝状,但端部几节膨大如锤状(图2)。
图2 小蠹触角
复眼和单眼复眼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官,只在成虫和不全*类的若虫期才具有。各种昆虫复眼的形状不同。昆虫的复眼由许多表面呈六角形的小眼所组成。小眼的数目因昆虫而异,少的如工蚁,不到12个;多的如蜻蜓,可达28000个。单眼通常2~3个,位于两复眼间,有的种类无单眼。构造和复眼不同的是只有一个小眼。
口器
各种昆虫由于营养特性和取食方式的不同,口器构造也不相同,主要的有四种类型:①咀嚼式口器: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等五部分组成,直接咬断和嚼碎食物,如竹蝗。上唇:是悬于唇基下面的一块薄片,取食时有抱握食物,防止外逸的作用。其内面柔软,有很多具味觉作用的感觉毛,称内唇。上颚:为一对坚硬的块状骨化物,内缘端部具齿和臼槽,有咬断和磨碎食物的作用。下颚:左右成对,由轴、节茎节、外颚叶和内颚叶及分5节的下颚须组成。外颚叶可以抱握食物,内颚叶可以帮助咀嚼食物,下颚须起感触食物的作用。下唇:与下颚构造相似,但左右合并为一体,由后颚、前额、侧唇舌、中唇舌和1~3节的一对下唇须所组成,可托持食物和防止食物漏逸。舌:为袋状构造,悬于口腔*。其基部有唾腺开口,唾液由此流出,在口腔中与食物拌和。②刺吸式口器:由咀嚼口器特化而来,不同者是:上、下颚延长成细长的口针,上颚口针较粗,为主要的穿刺工具;下颚口针较细,内侧有大、小两条纵沟,两下颚经常嵌合在一起,由纵沟分别形成食物道和唾液道,用以注射唾液和吸食;下唇延长成喙,背面有纵槽,不取食时上、下颚口针置于槽内。刺吸式口器为取食植物汁液和动物汁液的昆虫所具有,能刺入寄主组织吸取营养液,如蚜虫:③虹吸式口器:为蝶、蛾类所特有。上唇及上颚退化,下唇须发达,下颚外叶极度延长,内壁有纵槽,相互嵌合成管状,可伸入花中吸食花蜜,不取食时呈发条状卷曲于头下。④舐吸式口器:上颚及下颚均退化,下唇延长,端部扩大成唇瓣,叶舐吸物体表面的汁液,如蝇类。
*
为昆虫第二体段,位于头部之后,由前胸、中胸和后胸3作组成。这3节各具足一对,通常在中、后胸上还有翅一对,因此*是昆虫运动的中心。各胸节由背板、腹板和侧板组成,并由沟分为若干骨片。其中侧板由侧沟分出的骨片称前侧片和后侧片。
足
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组成。基节较粗短;转节最小;腿节最长大;胫节较细长,常有成列的刺,端部有时以活动的刺,称距;跗节分1~5亚许,亚节数目随种类而异;前跗节是足的最末一节,包括一对爪及爪间的垫状构造(爪间垫)或刺状突起(爪间突)。各种昆虫的足由于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特化为种种不同的类型,主要的有:①步行足:各节不特化,全足细长匀称,适于慢步或急跑,如竹蝗前、中足;②跳跃足:后足腿节膨大,胫节细长,适于跳跃,如竹蝗后足;③捕捉足:前足基节延长,腿节腹面有一边缘具硬刺的槽,胫节具硬刺且可折屈于腿节下,形似折刀,用以捕捉猎物,如螳螂前足;④开掘足:胫节变宽扁,外缘具扁大的齿,利于掘土,如蝼蛄前足。
翅
昆虫一般具2对翅。有些种类仅前翅发达,后翅退化成平衡棒,如蚊、蝇及介壳虫雄虫。有些种类无翅,如臭虫、跳蚤,以及雌性介壳虫、袋蛾。按翅的硬度和被覆物可分为:①膜F翅:薄而透明,翅脉明显可见,如蜂类、蝇类;②鞘翅:坚硬如角质或革质,翅脉不明显,用来保护体背部和后翅,如甲虫前翅;③半鞘翅:翅的基半部坚硬,近于角质或革质,端半部为膜质,如蝽象前翅;④复翅:质地坚韧如革,平时覆于体背部和后翅上起保护作用,如蝗虫、螽蟖、蟋蟀等前翅;⑤鳞翅:膜质,翅面上有许多鳞片,如蝶、蛾前后翅;⑥缨翅:细长,缘毛细长呈缨状,如蓟马。昆虫的翅通常呈三角形,展开时靠近头部的一边称前缘,靠近腹部的一边称后缘,外侧的一边称外缘。前缘基部的角称肩角,前缘和外缘间的角称顶角,外缘和后缘间的角称臀角。翅面上有几条皱褶,根据这些皱褶可将翅划分为几个区域。翅基部具腋片的三角形小区称腋区;翅后部的一条褶称臀褶,其前的翅面称臀前区,其后的翅面称臀区;在臀区后部有一条扼褶,在其后部的翅面称轭区。翅上分布有翅脉,其数目和排列形式称脉序。脉序的变化很大,因种类不同而异,是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翅脉分纵脉和横脉两种。纵脉是翅基伸至翅缘的长脉,横脉则为横列于纵脉间的短脉。据康—尼脉序,纵脉分为:①前缘脉(C):是翅的第一根纵脉,比较粗壮而不分支。②亚前缘脉(Sc):端部分两支,即第一亚前缘脉(Sc1)和第二亚前缘脉(SC2)。③径脉(R脉):先为两支,前支为第一径脉(R1),后支为径分脉(Rs)。径分脉先分为2支,各再分2支,共分4支,依次称为第二(R2)、第三(R3)、第四(R4)和第五径脉(R5)。④中脉(M脉):位于翅的中域,分为4支,依次称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中脉(M1、M2、M3、M4)。⑤肘脉(Cu):位于中脉之后,分为两支,前支称第一肘脉(Cu1),后支称第二肘脉(Cu2)。第一肘脉再分为两支,分别称为Cu1a和Cu1b。⑥臀脉(A):位于臀区,数目1~12条不等,称为第一臀脉(1A)、第二臀脉(2A)……。(图3)翅面上由纵脉和横脉或翅缘所成的小区,称翅室。有些昆虫在飞行时由翅轭(前翅轭区基部的指状突起)、翅缰(蛾类后翅前缘的一或几根刚毛)和翅钩(蜂类后翅前缘的一排向上弯的钩)等连锁器相连而协同动作。
图3 假想原始脉序
腹部
为昆虫的第三体段,紧连于*之后,由11个体节和尾节组成,常有愈合现象,一般可见9~11节。各节背板和腹板间无侧板,而由膜质的侧膜相连,前后腹节间亦由节间膜相连,因此能充分弯曲、套叠或伸缩,有利于昆虫呼吸、脱皮、怀卵和产卵等。腹部后面具有外生殖器。雄性的外生殖器主要为*和抱握器(图4)。雄性外生殖器的构造,变化极大,是分类的重要依据。雌性外生殖器即产卵器,由2~3对产卵瓣组成。产卵器的形状有瓣状(蝗虫)、刀状(螽蟖)、矛状(蟋蟀)、针状(寄生蜂)、锯状(叶蜂)等,也是鉴定昆虫的特征(图5)。有些昆虫无真正的产卵器,由腹末几个体节形成伪产卵管,平时缩藏于体内。
图4 松毛虫雄性外生殖器
图5 落叶松红腹叶蜂雌性外生殖器
卵的形状
昆虫卵的大小与虫体大小有关,一般都较小。形状变化不一,常见的有球形(松毛虫)、半球形(地老虎)、瓶形(菜粉蝶)、桶形(蝽象)、附丝抦(草蛉)。许多昆虫连续产卵排列成块。
幼虫形态
不全*昆虫的幼虫,形似成虫,仅翅不显著或呈翅芽状,通称若虫。全*昆虫的幼虫,形态与成虫很不相同,一般也分头、胸、腹三个体段。但头部无复眼,*无翅芽。依胸足及腹足的有无又分为无足、寡足、多足三个类型(图6)。①无足型:头部明显或不明显,既无胸足,也无腹足,如蜂、蝇。②寡足型:只有3对胸足,无腹足,如金龟子、草蛉、瓢虫。③多足型:除胸足外,尚有6~8对腹足(叶蜂)或2~5对腹足(蝶、蛾)。蝶、蛾类幼虫头部常硬化为深色的头壳,一般呈圆形,前面有一人字形的头盖缝,内侧两块狭长的骨片为额,额下的三角形骨片为唇基,头下方一般有单眼6个和短小的触角1对(图7)。口器咀嚼式,上颚发达,下唇和下颚复合成吐丝器。*由3节组成,前胸背板硬化称前胸盾,各胸节具足1对。腹部由10节组成,除第十节骨化为臀板外,其余较柔软。腹足一般5对,为肉质筒形构造,端部有趾,趾上有钩状的刚毛,称趾钩。其长度和排列形式变化很大,是分类的重要特征。有排列成一行、二行和多行的;长度有一种长度(称单序)、二种长度(称双序)和三种长度(称3序);排列形状有环状、缺环状、中带状和二横带状。体上常有各种刚毛、毛瘤、毛簇、枝刺、角突等。刚毛可分为原生、亚原生和次生刚毛三类,第一龄即出现的称原生刚毛,第二龄才出现的称亚原生刚毛,第三龄后出现的称次生刚毛。原生和亚原生刚毛的分布和位置较固定,其排列形式称毛序(图8)。各毛常给以一定名称,一般背毛2根(1、2毛),亚背毛2根(3、3a毛),侧毛3根(4、5、6毛),亚腹毛3根(7a、7b、7c毛),腹毛1根(8毛)。此外,在前胸盾前缘还有前背毛2根(9、10毛)。
图6 幼虫的类型
图7 幼虫头部构造
图8 幼虫毛序
蛹的形态
(吴钜文)
全*昆虫的幼虫完成发育后,停止取食,吐丝结茧或进入隐蔽场所脱皮化蛹。蛹按其形态的不同,分为三类(图9):①被蛹:附肢及翅粘贴于蛹体上,形成一层坚硬的围膜,如蝶、蛾;②离蛹:翅和足与身体分离,不紧贴体上,如甲虫、蜂类;③围蛹:实际上为离蛹,但在蛹体外有由幼虫蜕皮形成的硬壳。
图9 蛹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