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1:0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14:56
拉斐尔的圣母像是世俗的理想战胜*教和修道院的理想的突出的艺术表现之一。
——*理论家普列汉诺夫
很多绘画赏析者都认为拉斐尔过于快活。他与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相比较,很年轻就解决了内心的冲突,因此很少流露那超人的力量来推动伟大的灵魂。他的画作艺巧技精,却不是深的感情或信念之作。他顺应教皇需求,也能讨教皇欢心,欢愉地摆动在圣母与*之间,调和异教与*教信仰,他不曾深入探究人生或信念的神秘性和冲突感,他只要人生的情欲和欢乐、美的创造和拥有、朋友与情人的忠诚。他带给我们宁静,不提出问题,不制造疑虑,不制造恐惧,他不会在理智与情感间冲突,或在躯体与灵魂间矛盾,他所见都是对立的协调。他的艺术将一切都理想化,宗教、女人、哲学、历史、甚至战争,他自己的一生也太顺遂幸福。
这样的评论不是完全正确的,从拉菲尔晚期所绘的《西斯廷圣母》便可以看出来。拉斐尔的这幅《西斯廷圣母》再也不同于过去天伦之乐型的圣母像,也不同于中世纪绘画艺术所表现的消瘦、痛苦、呆板之模样,也不像威尼斯画派笔下那种放荡、轻浮、随便之极端,而是显出恬静、安宁、慈祥、贤淑、秀美的神态,既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和遐想,又能使人油然而生崇敬之情。拉斐尔让西斯廷圣母缓缓向人走来。
画面上的圣母抱着圣子从云端降下,两边帷幕旁画有一男一女,身穿金色锦袍的男性长者乃教皇西斯克特,他向圣母圣子做出欢迎的姿态,而稍作跪状的年轻女子乃圣母的信徒渥瓦拉,她虔心垂目,侧脸低头,微露羞怯,表示了对圣母圣子的崇敬和恭顺。位于中心的圣母体态丰满优美,面部表情端庄安详,秀丽文静,趴在下方的两个小天使睁着大眼仰望圣母的降临,稚气童心跃然画上。
为了使祭坛上的圣母有向人移动的感觉,拉斐尔使其画作平视点有三条(小天使、圣徒、圣母各成一平视点),因此观赏者越向画走近,圣母便越向人走来。此外,还放弃一般的远近法,使画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模糊,似虚若实,又在金字塔稳定构图中,加上椭圆形的运动旋律(透过衣裳皱折和色彩安排)。这种弃文艺复兴最重要的形式,以表现出圣母不仅只是绝对美的观念、更是可以让人亲近依靠的圣母,是可以在她身上哀哭的圣母,这又意味着什么?拉斐尔晚年,从和谐、愉悦、平衡、包容理性、感性、知识、信仰的恢弘中,走向对悲怜苦难者的描绘,绘画主题也从美走向苦难中的盼望。甚至导致艺术史分期,把拉斐尔晚期作品归于另一时代的启蒙。
殊不论这种绘画风格的转变对绘画史分期的意义,就算绘画风格再有转变,它也仍是拉斐尔式的,但不可否认的,从绘画主题可看出拉斐尔走向另一种神秘体验。这是拉斐尔的不可言传的神秘体验。
说拉斐尔不提出问题,不会在理智与情感间冲突,或在躯体与灵魂间矛盾,他所见都是协调……这样的说法并不完全公平。可以这样说,拉斐尔处理过冲突矛盾与灵魂的挣扎,最后他把解决者置于走入苦难世界的*与圣母。他在《西斯廷圣母》中塑造了一个具有崇高牺牲精神的母性形象。作品不论从构思构图、造型色彩、神态表情上讲,都是无比的成熟与完美。拉斐尔把自己美好的理想寄托在圣母的身上,希望他笔下的圣母能为人类带来希望和美好的一切。
在许多西方人的心中,母爱是最圣洁无私、最宽容也最伟大的情感。“圣母啊,您像一只无底的杯子,充满人类辛酸的眼泪!”也许正因如此,《西斯廷圣母》才成为西方文化中长盛不衰的主题。(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