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3:48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6:10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每当提起战场和战争,古人的诗句都变得沉郁哀伤。“一将功成万骨枯”,无数士兵的生命被战争夺走,只留下遍地的无名骸骨。交战双方无论输赢,都将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没有人会喜欢战争,尤其是普通的平民百姓,战争让他们四处逃亡、居无定所、妻离子散……战争固然残酷,但总还是要有人奔赴前线保家卫国,自古以来中国就从不缺这种愿意为国效力、视死如归的战士。
戎马半生一朝卸甲归,老将梦回军营秋点兵
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早年做过南宋的将领,曾奉命参加过多次朝廷平定叛乱的战争,多次征战沙场并且战果累累。可惜最后辛弃疾却因为与他人政见不和而归隐山林,再也无法同战友们一起上阵杀敌,但是他的心中没有一刻不怀念当年的战场。
对于将士来说战场就是他们的生命,离开了战场生命也会失去意义。忘不了战场的点点滴滴,所以辛弃疾晚年作下多首词表达心中的不舍与豪情壮志。其中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最为出名,这首词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去看都非常惊艳,几百年后的今天它还被收入到学生的课本中。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在词中塑造了一位身在军营的壮士形象,这位壮士或许是他想象中的人物,也可能是曾经的自己,当然也可以是此时的自己。“醉”、“梦”两字又让人体会到不真实感,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都在辛弃疾的一念之间。
夜深人静之时,一位醉酒的壮士跌跌撞撞地挑起油灯,摸索出自己珍藏已久的宝剑,看了又看还是舍不得放下。壮士伸出袖子小心翼翼地擦拭着这把陪伴自己多年的宝剑,视线逐渐模糊,酒劲发作壮士慢慢地昏睡过去。
壮士做了一个期盼已久的美梦,梦中他回到了当年自己所在的营地,耳边响起接连不断的号角声。此时正值秋季,军队正在战场上接受检阅,营地支起熊熊燃烧的篝火,篝火上炙烤着猎回的野牛肉。将领把烤好的牛肉一一分发给部下,军队演奏起雄浑壮阔的战曲,将士们精神抖擞充满士气。
那战场上的马跑得比的卢马还快,发出的弓箭如霹雳一般震耳。这是辛弃疾眼中的战场,一心想为君王分担国家收复大业,为自己生前死后赢得美名,可惜还没有付诸行动,就已满头白发。这首词写于辛弃疾朝堂失意闲居之时,他二十一岁起就参加过抗金起义,后来进入军队担任长官,负责训练手下的战士。
当时朝廷**,多处城池遭到攻占,国家*。辛弃疾极力主张收复中原,统一全国,却遭到所有人的反对,因为政见不同而遭到排挤的他得不到重用,还被派遣到地方做闲官。种种原因导致他最后决定退居朝堂之外,这首词则是他无奈却又心有不甘的真实写照。
《破阵子》被指应被移出课本,网友质疑其内容会误导孩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战场上的场景,营造出紧张振奋人心的气氛,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内心壮志难酬的失落。辛弃疾虽是南宋豪放派词人,却也能写出如此含蓄的诗词,可见内心的愁苦积累已久。《破阵子》从写作手法到情感的表达,都足以称得上精彩,因为也被收录到了学生课本中。
但是近些年来很多网友纷纷在网络上留言,认为编写语文教科书的工作人员应该把《破阵子》从课本中剔除,这是为什么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认为这首词表达的愚忠思想非常不适合学生,愚忠这种说法还曾经用到了诸葛亮身上,他们还批判过《出师表》中所含的愚忠思想。
很多教授和学者认为诸葛亮的《出师表》全篇都在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心不二,即使牺牲自己也要保全君主。他们认为这一类的古文都不能让孩子读,现在的孩子应该要接受的思想是自由与平等,愚忠的思想一旦在他们心中扎根,就很难拔除。
因此这部分人还将矛头指向了《破阵子》,他们认为辛弃疾当时所在的南宋,**、君主懦弱*,根本就是扶不起的刘阿斗,更不值得当时的*或者将领为之效力。但是辛弃疾却在词中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生后名”,只顾自己建功立业讨得君王欢心,不管百姓死活,他们认为这就是一种愚忠的表现。
康震细心讲解词中真意,有力反驳网友的曲解
关于这些误解,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的博士康震极力为辛弃疾辩驳。康震教授专门研究古代诗词,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很透彻,做过过很多节目的嘉宾,为观众解说古诗词。在康震看来,认为辛弃疾是愚忠的人完全是误解了他,并且没有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真正想要表达的感情。
愚忠这一定义完全是断章取义,“了却君王天下事”重点在于“天下事”,而并非君王,辛弃疾想要表达的是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辛弃疾写这首词只是感时抒怀,抒发自己年事已高,却没能有一番作为的心结,而这些都是他原本有机会做到的。康震教授在讲到辛弃疾令人惋惜的辛酸往事时,眼中饱含泪水。
如果当年辛弃疾只是为了在君王面前赢得功名利禄,那么他大可顺着君王的心意提出建议。但是他却并没有,而是坚持自己的立场,以至于最后无人理解而主动告老还乡,再也不问政事。《破阵子》一词并非在向世人传达愚忠的思想,只是被一些人抓住某个字眼过分解读了。
作者辛弃疾本人更不是愚忠之人,他一生为国家平定叛乱,为的只是保一方平安,至于渴望收复失地、建功立业之心更不应该牵扯上“愚忠”二字。辛弃疾是一个将士,希望能为国家统一出一份力是出于本能,没有人愿意看到自己的国家四分五裂,更何况是一个曾经征战沙场多年的老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6:11
我不赞同,破阵子不应该移除课本,教育部把破阵子纳入课本是有一定道理的,我觉得语文课本应该有更多故事纳入,才能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6:11
这个我不赞同,我觉得《破阵子》很适合放在课本里面,康震教授的理解没有错,这首词的含义非常好,非常适合学生读。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6:12
赞同。这首诗想表达的中心思想被网友们误解了,我更赞同康震教授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