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21:2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3:49
(hard pine stem blister rust)
(邵力平)
又称硬松干锈病。分布世界各地。为害双维松中的许多种二针松和三针松。1801年最初发现在欧洲赤松上,1886年科恩发现欧洲赤松干上的锈孢子可以侵染白前叶片,确定了病原菌的转主寄生关系,并确定病原菌与1805年报道的芍药叶上松芍柱锈菌相同。其后各国陆续发现该菌可以侵染樟子松、马尾松、欧洲赤松、立果松、阿勒颇松、欧洲山松、欧洲黑松、海岸松、意大利松、西黄松等。在中国东北地区广泛发生在樟子松上。
病害发生在松针和枝干上。松针被侵染后产生退绿斑,逐渐变*至红褐色。枝干初病时,皮部稍软且微微肿起,常于8月末9月初产生蜜滴,初球形,直径3~5毫米,乳白色,渐变橘*且向下垂呈水滴形。蜜滴消失后剥皮可见血迹斑。次年5月中、下旬病皮产生裂纹,露出黄白色疱,渐发展为橘*外露,破裂后散出橘*的锈孢子。锈孢子散净所留膜状包被,不久即消失,病皮留下纵横裂纹显粗糙,且常因附生煤污菌类而显黑色,但木质部无任何变化。8月下旬至9月上旬,于旧病皮的上方或下方再生蜜滴。病害大部分生于地上150厘米以内的侧枝与主干上。病皮易被小蠹虫蛀入或被野鼠啃食,加速病树的死亡。在转主寄主植物叶上,6~7月间产生橘*疱状夏孢子堆,过不久又产生黄褐色至橘红色毛状冬孢子柱。叶片上的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过多时,孢子堆之间的叶肉组织便产生坏死斑,严重时叶片枯焦。
病原菌是松芍柱锈菌,具长循环型生活史,性孢子和锈孢子阶段产生在松枝干上,夏孢子和冬孢子阶段产生在芍药叶片上,在不同地区还可以产生在白前、牛皮消、扁萼花、小米草、凤仙、山萝花、蝶蛾花、马先蒿、旱金莲等植物叶片上。担孢子借风力传播,在低温多湿的条件下萌发产生芽管,然后由气孔侵入松针,经一定时间后出现退绿点斑,并逐渐变黄褐色至红褐色,病菌则以菌丝形态在松针中越冬,大约经1~2年之久,菌丝从维管束进入枝皮,8月下旬至9月上旬之间产生性孢子器,向外泌出蜜滴。次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于头年产生蜜滴处产生疱囊,破裂后散出锈孢子。锈孢子落在芍药等转主寄主叶片上,萌发后芽管由气孔侵入叶片。锈孢子萌发温度为5~30℃,以15℃为最适,被侵染的芍药叶片7日后产生夏孢子堆,夏孢子在25℃和高湿下萌发再侵染芍药叶片,在20℃以下7日后产生夏孢子。侵染后在20℃以下18日后就能产生冬孢子堆,2、3日后在20℃以下4~10小时就萌发,24~36小时达萌发高峰。人工试验证明在30℃以下形成的冬孢子,在20℃以下仍能萌发产生担孢子。夏孢子与冬孢子在4000~5000勒光照下比在6000~9000勒下生长快且好。冬孢子成熟后自冬孢子堆的外层和顶端依次萌发,萌发后产生的担孢子借风力传播再侵染松针。防治二针松疱锈病应以修枝为主,必要时用松焦油涂干治疗,用食盐施入芍药根部,以消除转主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