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楚世家的成语?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21:07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21:01
与鄢郢(宜城)有关的成语典故
筚路蓝缕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意思是驾着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后用形容创业之艰辛。楚人正是用筚路蓝缕这种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使疆域不断扩展,国力不断增强。春秋时期,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楚国就是中原在强国如林的环境中由弱变强,使楚国由一个方圆不足百里的小国发展壮大为泱泱大国,创造了当年社会发展的奇迹。楚人筚路蓝缕的精神成为楚国强盛的立国之本,也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鸣惊人典出《韩非子》和《史记》。据《韩非子》记载,南方的山上有一种鸟,三年不鸣不飞,但一飞便可冲田,一鸣便能惊人。楚庄王少年即位,面临朝政混乱,为了稳住事态,他一直在等待时机,人问之,曰:“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他在位22年,为了楚国的振兴,物色到了一大批忠臣良将为朝廷所用。他知人善任,广揽人才,让他们整顿朝纲,兴修水利,重农务商。在楚庄王的领导下,国家日渐强盛,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后世遂用“一鸣惊人”比喻那些有才华的人,平时默默无闻,一旦施展才华,就能创造出惊人的业绩。
问鼎中原典源于《史记·楚世家》。公元前606年,楚庄王自己感觉国力日益强大,不想偏居一隅,意欲对外扩张。于是,他亲率大军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周定王惶恐不安,派答复王孙满到处营慰劳。楚庄王接见时,突然问周鼎尺寸有多大、形体有多重等。在中国古代,鼎是一个国家王权的象征。楚庄王的这番提问,就大有取周室而代之的意思。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两成语出自宋玉《对楚王问》。《对楚王问》中写道,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这是一个多么有意思的场面:在楚国首善之区的郢都城内,居然是万人齐和巴人之歌,而高雅如《阳春》《白雪》者,却是和者寥寥无几。阳春白雪,后世泛指那些高深、高雅、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下里巴人,本指古代楚国通俗歌曲,后泛指通俗的文学艺术。
曲高和寡典源于楚辞赋家宋玉 《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是其曲弥寡。“意谓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比喻言行卓越不凡,知音难得,言论或作品艰深高妙,知之者甚少。这则成语故事说明,无论发表言论、文艺演出还是写文章,都应从实际出发,力求通俗易懂,否则就不被人们所了解或欣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21:01
· 成语孺子可教意为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四面楚歌】 【来源】《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21:02
甘拜下风,天造地设,喜形于色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21:02
文言文语句节奏的划分:
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五、“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1.“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2.“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而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续。
3.“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4.“而”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六、节奏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
七、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
十、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十一、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气贯通。
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三条规律: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主、谓、宾)。
二、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
三、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正确理解文意,因为这是确定文言文停顿节奏的前提。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打好扎实的文言基础,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语感。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翻译:这时我想用一个词来描绘眼前的光景,竟然想不出来。
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
翻译:喜欢宴请客人,他的俸禄微薄,常常不使(俸禄)有剩余。
这些句子停顿是根据上面节奏划分规律之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和规律之六:节奏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
A.余幼时/即嗜学
翻译: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
B.断句应改为:益慕/圣贤之道
翻译:二十岁*以后,我更加敬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C.无/鲜肥滋味之享
翻译: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来享用。
D.烨然/若神人
翻译:光彩照人的样子,如同神人。
这些句子停顿是根据上面节奏划分规律之十: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这里A项突出“年幼时”,所以在“年幼时”后停顿是对的;B项强调的是“益慕”,所以在“益慕 ”后停顿才对,再则,“圣贤之道”是一个完整的短语,不可分开,这项就错了;C项突出强调的是没有鲜嫩、好吃的肉菜,“无”后停顿是对的;D项是突出光彩照人的样子,所以“烨然”后停顿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