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西方军圣 克劳塞维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21:11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22:38
卡尔·菲利普·戈特弗里德·冯·克劳塞维茨(1780~1831年),德*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普鲁士军队少将。1792年,参加了普鲁士军队。1795年晋升为军官,并自修了战略学、战术学和军事历史学。著有《战争论》一书。
1803年从柏林军官学校毕业后,任奥古斯特亲王副官。1806年10月随亲王参加奥尔施泰特会战时,被法军俘虏,翌年底获释。1809年初调普军总参谋部工作,任总参谋长兼军事改革委员会*G.J.D.von沙恩霍斯特的办公室主任,协助沙恩霍斯特从事军事改革。1810年秋任军校教官,并为王太子讲授军事课。1812年春,主张联合*抗击法国,因不满普鲁士国王同拿破仑一世结盟而辞职,转到俄军,在骑兵军和步兵军司令部中任职。1814年回归普军。翌年任G.L.布吕歇尔军团第三军参谋长,参加利尼会战。1818年5月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9月晋升为少将。任校长职12年,潜心研究战史和从事军事理论著述。1830年任炮兵第二监察部监察。1831年5月任驻波兰边境普军参谋长。同年11月卒于布雷斯劳。克劳塞维茨去世后,他的妻子于1832~1837年整理出版了《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将军遗著》,共10卷,1~3卷为《战争论》,其余为战史著作。
法国大*、历次拿破仑战争和19世纪初欧洲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于克劳塞维茨世界观、军事观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克劳塞维茨虽然对法国大*持反对态度,但他同时也清楚地看出了这次*在军事上引起的根本性变化,并对封建主义军事理论进行了尖锐的抨击。
可是,克劳塞维茨的观点仍是资产阶级的中庸思想:在进步的观点中夹杂着反动思想、普鲁士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克劳塞维茨观点的理论基础是德国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他以这种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为指针,在资产阶级军事科学中首次对战争和军事学术等一系列现象的相互联系和发展作了分析。
克劳塞维茨研究了1566~1815年期间所发生过的130多次战争和征战,撰写了论述荷兰独立战争、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战争、路易14战争、菲特烈2世战争、拿破仑战争、1812年卫国战争、1813年德意志解放战争等许多军事历史著作。克劳塞维茨的主要著作是《战争论》。
《战争论》的结论是:“战争是*的工具;战争必不可免地具有*的的特性,……战争就其主要方面来说就是*本身,*在这里以剑代表,但并不因此就不再按照自己的规律进行思考了。”对于克劳塞维茨的这一论点,列宁曾给予极高评价。列宁称他为“一位非常有名的战争哲学和战争史的作家”。
然而,作为唯心主义者的克劳塞维茨,把他国家的*视为整个社会利益的代表,而不懂得*本身的发展动力就是阶级斗争。他认为战争只不过是对外*的继续,而没有认识到战争同对内*的联系,把*与经济、*与社会制度、*与阶级斗争割裂开来。由于他没有揭示出战争的社会性质和阶级本质,所以在他论述具体战争时,就无法阐明战争的侵略性或正义性。
克劳塞维茨认为“每个时代均应有其特定的战争”,军事学术的变化是由“新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引起的。这些判断是正确的。但他并不理解究竟是什么决定了军事学术的发展,所以他对这一点的解释是相当矛盾的。
克劳塞维茨在研究军事学术理论及其组成部分--战略学和战术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反对军事学术中的“永恒的原则”,认为战争现象是不断发展的。同时,他又否定在军事发展上存在规律性,并且断言“战争是一个充满偶然性的领域,是一个充满不确实性的领域”。
克劳塞维茨是第1个在西方军事科学中明确提出了交战、战局乃至整个战争的一些实施原则:最大限度使用全部力量;集中尽可能的兵力于主突方向;发挥军事行动的突然性、快速性和坚决性;有效地利用既得战果。
克劳塞维茨揭示了精神因素的制胜作用,这也是他对军事理论的重大贡献。克劳塞维茨认为,主要精神力量是:统帅的才能、军队的武德及其民族精神。然而,由于克劳塞维茨没有弄清战争的社会本质和民众在战争进程中、战争结局中的决定性作用,过分地夸大了统帅的作用,因此他就无法认清精神因素的真正源泉。
克劳塞维茨死后出版的著作,构成了西方军事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完整阶段。后来的西方军事思想家甚至利用克劳塞维茨一些矛盾的观点,为军事思想中的反动论点进行辩护。西方把克劳塞维茨捧为“空前绝后的军事经典作家”,大肆宣扬克劳塞维茨关于夸大个人作用和认识战争充满偶然性因素的观点,特别是鼓吹他那种有关战争残酷无情的思想,为强者国家有权采用最野蛮的武力方式作辩护。
这些观点在德国反动军队中,特别是在法西斯专政时期盛行。一些现代西方思想家仍然推崇这些观点,竭力证明,帝国主义集团挑起和进行的战争和武装冲突,与剥削阶级的侵略*毫不相干,并且把这些战争说成是“全民”的战争,甚至美化为“*”的战争。现代帝国主义军事思想界竭力使克劳塞维茨理论遗产中的错误论点,适应他们今天的需要,这就证明了西方军事思想的局限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22:39
克劳塞维茨研究了1566~1815年期间所发生过的130多次战争和征战,撰写了论述荷兰独立战争、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战争、路易14战争、菲特烈2世战争、拿破仑战争、1812年卫国战争、1813年德意志解放战争等许多军事历史著作。克劳塞维茨的主要著作是《战争论》。
克劳塞维茨在研究军事学术理论及其组成部分--战略学和战术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反对军事学术中的“永恒的原则”,认为战争现象是不断发展的。同时,他又否定在军事发展上存在规律性,并且断言“战争是一个充满偶然性的领域,是一个充满不确实性的领域”。
克劳塞维茨是第1个在西方军事科学中明确提出了交战、战局乃至整个战争的一些实施原则:最大限度使用全部力量;集中尽可能的兵力于主突方向;发挥军事行动的突然性、快速性和坚决性;有效地利用既得战果。
克劳塞维茨揭示了精神因素的制胜作用,这也是他对军事理论的重大贡献。克劳塞维茨认为,主要精神力量是:统帅的才能、军队的武德及其民族精神。然而,由于克劳塞维茨没有弄清战争的社会本质和民众在战争进程中、战争结局中的决定性作用,过分地夸大了统帅的作用,因此他就无法认清精神因素的真正源泉。
克劳塞维茨死后出版的著作,构成了西方军事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完整阶段。后来的西方军事思想家甚至利用克劳塞维茨一些矛盾的观点,为军事思想中的反动论点进行辩护。西方把克劳塞维茨捧为“空前绝后的军事经典作家”,大肆宣扬克劳塞维茨关于夸大个人作用和认识战争充满偶然性因素的观点,特别是鼓吹他那种有关战争残酷无情的思想,为强者国家有权采用最野蛮的武力方式作辩护。
这些观点在德国反动军队中,特别是在法西斯专政时期盛行。一些现代西方思想家仍然推崇这些观点,竭力证明,帝国主义集团挑起和进行的战争和武装冲突,与剥削阶级的侵略*毫不相干,并且把这些战争说成是“全民”的战争,甚至美化为“*”的战争。现代帝国主义军事思想界竭力使克劳塞维茨理论遗产中的错误论点,适应他们今天的需要,这就证明了西方军事思想的局限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22:39
Clausewitz's military thought普鲁士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军事历史学家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与作战指导等问题的系统理性认识。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C.von克劳塞维茨(1780~1831),生于马格德堡附近布尔格镇的一个贵族家庭,生活在封建割据、落后动荡的德意志 。12岁参加普鲁士军队 ,13岁踏上战场。1803年从柏林军官学校毕业后,任奥古斯特亲王的副官。1806年随亲王参加对法战争,战败被俘。翌年被释放回国后,参加普鲁士军事改革工作。1818年出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并晋升为将军。在任12年,致力于军事理论和战争史研究, 著书立说。死后, 其遗孀玛丽整理出版了《 卡尔·冯· 克劳塞维茨将军遗著》,共10卷,《战争论》是其中的前3卷,后7卷为战史著作。克劳塞维茨参加了反对法国大*、反对拿破仑的战争,却看到并接受了法国大*的影响,痛感没有*上的改革,军事上的改革是不可能的。他认为,法国大*对外所产生的影响,与其说是由作战的新手段和新观点引起的,不如说是由彻底改变的国策和内政、*的特点和人民的状况等引起的。他忠于普鲁士封建王朝 ,却强烈要求改革 ,要求在废除农奴制的基础上进行军事上的革新。克劳塞维茨在思想上、*上受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颇深,在战争理论研究中尝试用辩证方法探讨战争与*、目的与手段、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进攻与防御等的关系。其军事思想来源于对以往战争特别是拿破仑战争的科学总结,是从整体上研究军事问题的理论成果。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思想主要反映在《 战争论 》一书中,主要内容有:
关于战争 克劳塞维茨认为,每次战争都有特色,战争是*的工具,战斗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克劳塞维茨把战争比作一条“变色龙”,认为每个时期的战争都不同于以往的战争。它的基本色彩包括三个方面,即战争要素的暴烈性,盖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动,战争作为*工具的从属性。战争的这三个方面是克劳塞维茨探讨战争问题的出发点,是他提出“绝对战争”和“现实战争”形态的根据。战争要素的暴烈性是把战争放在纯概念的抽象领域中得出的。他把战争看作是两个人搏斗的扩大,因而战争是一种暴力行为 ,所追求的目的是打垮对方 。这就是所谓“绝对战争”形态。但现实中的战争是各式各样的,阻碍绝对战争形态实现的原因之一,是战争的盖然性和偶然性在起作用。战争是由具体的国家、统帅和人进行的。人有坚强的人,也有软弱的人,有始终如一的人,也有不彻底的人。此外,战争中还存在着情况不明等困难。克劳塞维茨把战争中人的这种不彻底性及情况不明等困难,称为“阻力”。在阻力重重的情况下,盖然性和偶然性就有了充分的活动余地。在现实的战争中,作战一方可根据对方的特点和状况,按盖然性推断对方的行动,从而确定己方所需使用的力量,而不必追求极端。偶然性又使战争充满了机遇、幸运和不幸,所以战争十分近似*。绝对战争形态不能实现的另一个原因,是战争作为*工具的从属性在起作用。任何战争都有*目的,所追求的*目的如果不大,对方的反抗不会太强烈,那么自己需要使用的力量也不会太大,反之亦然。因此,战争的*目的既是衡量使用力量多少的尺度,也是衡量战争激烈程度的尺度。战争是暴力行为,因而在战争中要准备流血牺牲,任何仁慈、怯懦的观点都是有害的;战争像一场*,充满盖然性和偶然性,因而冒险精神和统帅的天才大有用武之地。
克劳塞维茨指出,战争从属于*,是*的工具,因而统帅应具有*头脑,应正确地认识他所从事的战争,正确地使用这一工具。*是孕育战争的母体。由于发动战争的动机不同,产生战争的条件不同,战争必然是各不相同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把战争看作是独立的东西,而应看作是*的工具。在使用这种工具时,必须了解其特点,使战争的进程同*意图相符合,使*要求同战争手段相适应。*不能向战争提出战争所不能实现的要求。他一再强调,战争是为*服务的,军事观点必须服从*观点,任何想使*观点从属于军事观点的企图都是荒谬的。战争在爆发之后,并未脱离*。*之间的*交往并不因战争而中止,只是用另一种手段来继续。也就是说,“战争无非是*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论》第1卷第43页,中国人民*军事科学院译,商务印书馆,1978)战争就其主要方面来说就是*,当然不是书写外交文书的*,而是打仗的*,是以剑代笔的*。
克劳塞维茨认为,在战争中,最终解决问题的是战斗,是流血。战争中追求的目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打垮敌人,消灭敌人军队,占领敌国领土,入侵敌地区,待敌进攻等。达到这些目的的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战斗。所谓战斗,就是消灭敌人军队。消灭敌人军队,不仅指消灭敌人的物质力量,还包括摧毁敌人的精神力量。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消灭敌人军队要付出较大的代价,冒较大的危险,但它具有较大价值,因而是值得的。消灭敌人军队同保存自己是实现同一意图的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统帅可以运用各种方法,利用敌人的弱点达到媾和的目的,避免大的冲突和流血,但必须有充分的根据和成功的把握,并为此做好战斗准备。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22:40
他讲过一句话,不要像鸡一样漫步,要像鹿一样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