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20:2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9:25
Aphis citricola Van der Goot
别名
苹果蚜(误称)、柑桔绿蚜、雪柳蚜等。
形态
见苹果害虫部分。
生活史及习性
在桔园全年发生,春梢抽发时园边的树上虫口密度比园内的多10倍以上。到4月间边行树上的虫口和园内的虫口相差不大。因此春季虫源以外来虫源迁入为主,由点到面。该虫以秋季在秋梢上发生最多,为害最重,被害枝梢节间缩短,幼叶畸形横卷,严重影响根的正常生长,为害性最大,一般不在晚秋梢上过冬。据在福州调查,绣线菊蚜冬季可在冬梢上繁殖,1月间虫口达11头/梢;4—6月形成第二个高峰,主要为害春梢和早夏梢;6月虫口密度大;7月由于高温和抹芽控梢,虫口密度迅速下降,虫口数量很少,8—12月形成第三个峰期,为害秋梢和晚秋梢,达到一年中的最高峰,平均80—130头/梢,为害时间长达3个月。在不抽冬梢的成年桔园,蚜虫从春季开始为害,只有春季至初夏和秋季两个高峰,由于此类桔园秋梢抽发时间集中(8—10月),为害的时间较短,温度较低的地区,主要以卵在寄主枝条裂缝、芽苞附近越冬。大多桔园蚜虫虫源应以外来为主,有冬梢的桔园,则以冬梢上越冬蚜虫和外地迁来的有翅蚜共同组成春季蚜虫的初期虫源。春季迁入桔园内的有翅蚜,首先在定居点繁殖,迁入结束后有翅蚜的波动幅度小,表现为由点到面扩散,主要以无翅胎生蚜靠爬行逐渐扩散。在定居梢周围的受害梢多,全株树上的嫩梢几乎无一幸免,但是也有部分树很难找到蚜虫。
随着叶片的老熟,营养条件恶化,蚜虫种群中产生的有翅胎生蚜量逐渐增多,并在园内扩散,种群由点而面发展,其速度与嫩梢的数量、气候条件密切相关。春季气温低、雨水多,有翅蚜产生的速度和扩散慢,至4月以后扩展迅速。秋季由于虫口基数大,外来虫源和园内虫源均有,由点到面的进程快。
有翅蚜数量的多少和有翅蚜梢率的高低,对柑桔受蚜害的程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春季新梢抽发期与外来虫源(麦田、菜地、油菜田)的迁入期相一致时,蚜害就重。由于不同季节,抽梢的数量不同,诱发蚜虫发生的数量也不相同。新梢量多,蚜虫扩散以树内为主,每梢上的虫口密度不大,种群不能在园内迅速扩散,所以只能点片发生,以边行为多,后期向园内扩散。此外,新梢成熟慢,种群发展较稳定,成熟快则种群变动大。高峰期相对稳定的是梢的成熟期,低峰期是新梢的抽发期和成熟后期。
桔柑蚜虫的天敌有蚜茧蜂(Aphidius spp.)、棉蚜刺茧蜂〔Binodoxys communis(Gohan)〕与印度双瘤蚜苗蜂(B.indicus Subba Rao & Sharma)等近30种蚜苗蜂。小蜂有苹果绵蚜小蜂〔Aphelinus mali(Haldeman)〕、蚜虫跳小蜂〔Aphidencyrtus apidiaverus(Mayr)〕和黄腰跳小蜂(Psyllaephagus sp.)。巴齐食蚜蝇(Bach spp.)、带食蚜蝇(Epistrophe spp.)等20余种食蚜蝇。瓢虫有四斑月瓢虫〔Chilomenes quadriplagiata(Suartz)〕和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innaeus)70余种。草蛉(Chrysopa spp.)14种。蜘蛛100余种,共计200余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冬夏结合修剪,剪除被害及有虫、卵枝梢,刮除大枝上越冬的虫、卵,消灭越冬虫源;在夏秋梢抽发季节,结合摘心和抹芽,抹除抽生不整齐的零星新梢,打断蚜虫的食物链,以减少虫口,尽可能的剪除全部冬梢和晚秋梢,以消除其上过冬的虫源,压低虫口基数。
2.生物防治
已知蚜虫的天敌种类很多,有瓢虫、草蛉、食蚜蝇、寄生蜂、蜘蛛近200种,应加以保护利用。在春、夏季桔园周围的农田内常有大量的蚜虫天敌,尽可能地不要全面施药,以免杀伤天敌。在柑桔新梢生长季节若有少量蚜虫发生时,应用内吸性的药剂(乐果、氧化乐果)点涂新梢基部,或重点挑治蚜虫发生较多的植株。在柑桔春梢生长季节蚜虫盛发期,桔园外的麦地、油菜田正值收获季节,其上的瓢虫的高龄幼虫、蛹、成虫及食蚜蝇等数量很多,人工收集释放到桔园,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3.药剂防治
在新梢有蚜率25%左右时用药。选用的药剂有:40%乐果乳油2000—4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2000—3000倍液;50%磷胺乳油2000—30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2000—4000倍液;15%杀虫畏乳油800倍液;10%二氯苯醚菊酯5000倍液;肥皂粉300倍液喷雾。涂干:用40%氧化乐果乳油1∶5稀释液6ml/株(10年生)或磷胺稀释1∶5均可,涂干效果好,对天敌影响小,但施药时要注意用药量、刮皮深度和涂药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