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字的短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20:08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7:16
这是一组关于雪的诗句(词),细读起来可以理解作者是通过不同的视野和角度去描写雪的。不仅描写的手法不同,而且抒发的情感也各有不同。在描写上,有的作者对雪的性格进行了深刻的刻画;有的作者对雪的状态进行了细致形象的描写;有的作者通过比较的手法使雪更加形象化,有的作者则将自己的情感直接寄托与雪之中。这些诗句千古流传,我们在日常的积累过程中,一定要全方位,尽可能更加丰富的积累,才能运用自如,不然引用起来必然要出现牵强附会的现象,造成引用不得体。今天来老师把这一组诗句奉献给你,希望你能收录在自己的文件夹中。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
(这三句诗句,是巧妙地运用了雪与梅花在颜色、季节以及她们给人以春天来临的希望上,进行了相互村托的描写。我们也可以借鉴作者的手法,把自然界中很多相关的事物,通过自己的合理想象,利用映村的方法,把事物写具体*真)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罗万朵云。(元稹)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
(这两句诗的前半部分,描写的是典型的北方雪天的情景,"是典型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足不出户的恶劣天气。但是,诗句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自然景色抒发的情感,却是积极向上的,作者通过'千株玉、万朵云、琼枝',把北国的冬天变得温情脉脉,不在因雪而凌厉肃杀。作者把自己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表达的具体贴切。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必须与自己丰富的心理世界结合起来,才能真切感人。)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
这两句诗是作者运用雪去表达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这是典型的借景生情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是借助对自然景色渲染,让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
雪与春天,这是我们对诸多写雪的诗句最熟悉的。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饱满的热情和乐观的人生观。作者利用诗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画卷,提示我们联想春天的美丽,正是文学作品对人思想的启迪。
燕上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入手(李白)
这是李白直接描写大片雪花的诗句,我们可以直接引用来描写雪。我们要学习诗人通过细致观察、进行形象刻画的创作品质。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元作)
这是作者经过大胆的想象,把雪写成是天上一场激战而飘下的龙鳞,赋予雪以侠客的性格。在环境氛围和心理感觉与之相适应时,可引用这比较独特诗句。
柳絮因风起(谢道蕴)
帘外雪初飘,翠幌香凝火未消。独坐夜寒人欲倦,迢迢,梦断更残倍寂寥。(沈佩)
这是雪与人的静思之情的很好结合,是封建社会才女的寂寥,窗内窗外人与雪的情景交融,反映了一定的社会背景,这是文学作品与一定的社会背景有联系的典型例子。
年代:宋
作者:吴潜
作品:暗香
内容:
雪来比色。对澹然一笑,休喧笙笛。莫怪广平,铁石心肠为伊折。偏是三花两蕊,消万古、才人*笔。尚记得,醉卧东园,天幕地为席。回首,往事寂。正雨暗雾昏,万种愁积。锦江路悄,媒聘音沈两空忆。终是茅檐竹户,难指望、凌烟金碧。憔悴了、羌管里,怨谁始得。
---------------------
年代:元
作者:元无名氏
作品:八声甘州
内容:
一团春雪,抛在玉炉中煎。炎炎进火不住添。要晓得通红无焰烟。须管莫亏折,斤两依然。如此三千。锻炼待不摇不动,方可为禅。全真养命,只在恁么之间。家园自有甘露泉。要浇灌黄芽长瑞莲。
-------------------
年代:唐
作者:朱湾
作品:长安喜雪
内容:
千门万户雪花浮,点点无声落瓦沟。全似玉尘消更积,
半成冰片结还流。光含晓色清天苑,轻逐微风绕御楼。
平地已沾盈尺润,年丰须荷富人侯。
-----------------------
年代:唐
作者:卢纶
作品:出山逢耿湋
内容:
云雪离披山万里,别来曾住最高峰。
暂到人间归不得,长安陌上又相逢。
---------------
年代:唐
作者:焦郁
作品:春雪
内容:
散漫天涯色,乘春四望平。不分残照影,何处断鸿声。
缭绕先经塞,霏微近过城。因风低未敛,带雨重还轻。
干吕知时泰,如膏候岁成。小儒同品物,无以答皇明。
春雪空蒙帘外斜,霏微半入野人家。
长天远树山山白,不辨梅花与柳花。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7:17
这首诗中的“床”我本来以为就是我们现在的睡觉的床,可能不少人也都曾经和我一样吧?不过后来有人提出古人席地坐卧,没有现在的这种床,而且躺在床上“举头”、“低头”似乎也不适宜,所以认为这里的“床”是指一种坐具,大名叫作“胡床”,类似现在的高脚凳,诗人是坐在胡床上望月思乡。这样的解释确实是更合理一些。不过我还是有疑问:已起霜的季节不像暑天会将坐具摆到屋外、入夜仍坐在外面,如果诗人是坐在胡床上的话,那应该是在屋里。可是屋里的月光是从窗户照进来的,有着方方正正的轮廓,与周围的地面形成很明显的对比,是不会错认成“地上霜”的。只有屋外洒了满地的月光才有可能被误认为“地上霜”。将“床”解为坐具似乎还不是很贴切。
几年前看一本文学随笔集,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写的(呵呵,不好意思,名字忘记了)。其中的一篇提出了他对这首诗的新解,我觉得解得很好。他认为这里的“床”是指井口周围的一圈儿矮墙,俗称“井围子”的(“床”字确实有这样的用法:形容富贵的有一个词叫“金井玉床”,里面的“床”就是这个意思)。这样,诗人就是在屋外漫步时望月思乡——虽然天气渐凉,不可能特意把坐具拿到外面坐着,但是寂寞难耐、夜不能寐时,为了排遣愁绪,披衣到外面走走还是正常的——看到洒了一地的银白色月光,诗人开始时错当成了“地上霜”;待到发现那是月光之后,很自然地抬起头望天上的月亮;又因为看到月亮,想起了“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故乡,不觉又低下头来思想起来。
将“床”解为井围子的另一个妙处在于井这种意象在乡思中的特殊意义。井是农业社会中极为重要的东西,古代(现在没有自来水的地方也仍然如此)多数农村是几乎家家都有一口井的,城市和缺水地区的农村也是一个村子或一片街坊里要有一口井的;何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土、故乡水是故乡的象征,多少人是怀揣着一包故乡土、一瓶故乡水踏上了旅途。所以井成为了一个有强烈象征意义的意象,离开家乡叫作“背井离乡”。所以将“床”解为井围子,则是将两个乡思的意象——月亮与井——结合使用,诗的味道更浓郁,更醇厚,更耐咀嚼。
原帖来自于网易社区:http://club.163.com/viewArticleByOldUp.m?boardId=book&articleId=book_10b287bfd5917c4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7:17
郁闷 ..
郁闷 ..
郁闷 ..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7:18
郁闷 ..
不会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7:18
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产,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隆,*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