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20:49

我来回答

15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5-28 04:56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研究孔子的主要材料是《论语》,其次是散见于《左传》、《礼记》、《孟子》、《荀子》等书中的言行记载。孔子的办学方针是“有教无类”,即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蛮夷,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力。这就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格局,使教育普及于平民。

孔子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孔子重视教育对个人的培养作用,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因而主张早期教育,“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大戴礼记·保傅》)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能“修己以安百姓”(《宪问》)的君子。这种人德才兼备,既“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泰伯》),又能治千乘之国,能长千室之邑。孔子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两方面。“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行、忠、信皆属德育,文即文化典籍,亦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后世称之为经典的著作。孔子重视道德教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其道德教育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加强道德认识。孔子强调要知德、知礼、知仁,并通过人物评品等方式来确立学生的道德信念。其次要培育道德情感。他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还将诗、礼、乐等作为培养情操的材料:“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最后是落实道德行为。他强调“我欲仁,斯仁至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要求士子视听言动都应合于道德规范,“造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的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主要有四点:一是立志守恒。教导弟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把自己锻炼得坚贞不屈,“磨而不磷”,“涅而不淄”。二是克己内省。主张“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是改过迁善。教导弟子“过则勿惮改”(《学而》)。四是身体力行。主张“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甚至“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因为“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孔子在教学论上亦有贡献。他的教学过程可归纳为学、思、习、行四步骤。其具体教学方法主要有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等。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以身作则,“以德服人”。正因为孔子在教育教学上的诸多贡献,后人称他为“万世师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2:04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扩展资料

孔子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

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爱护学生,学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融洽,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3:22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扩展资料

孔子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

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爱护学生,学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融洽,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4:57

虽然孔子最大的抱负在*方面,但是他最大的成就却在教育,在我国的教育史上他是好几方面的开创者。这几个方面,无论拿出哪一条来,也足以使他受到后世的钦佩:
第一,在孔子以前,教育是贵族的专利,师儒是贵族的寄生者。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也就是说,不论*贵贱,都一律因材施教。他自己说过,从拿着“束脩”来请求学习的,他没有一个不加以训导。在我们现在看来这是非常平常的事情,但在当时确实是一大开创之举,这是学术平民化的开端。
第二,孔子依靠个人的力量,造就和招聚了一大帮的人才,他的门下成了至少鲁国人才的总汇。从卫国返回鲁国以后,每当鲁哀公和季康子要用人才时,都要向他的弟子中物色。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就是在后世也是极为罕见的。
传说他的弟子有3000多人,有名可考的也有77人,其中世纪见于记载的一共25人。这些人或以德行见长、或以*见长、或以文学见长、或与言语见长,都在当时的社会中发挥了很大的功用。
第三,孔子首先把记忆教育和人格教育打成一片,首先以系统的道德学说和缜密的人生理想来教训生徒。他的言语,经过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载下来,写成了我国第一部语录——《论语》。
孔子传授的技艺,不外乎当时一般贵族子弟所学习的《礼》《乐》《诗》《书》。其中《礼》和《诗》是孔子所常讲、弟子所必修的。但是它不仅仅只是叙述这些书的含义,他常常将内容加以新的解释或者隐身。
孔子从卫国回到鲁国以后,专心著书。这时的孔子已经成为一个国老级的人物,当时的公卿士大夫时不时的加以慰问,国政孔子也有资格过问。这是他的生活境遇也有明显的提高,食则“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可以看出孔子晚年还是比较幸福。
但是这样的晚福他并没有多享,哀公十六年,孔子卧病七日而死,享年74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6:48

一、孔子教育思想之一:德育----素质教育的重点。
孔子一生为培养治国人才而进行贤能教育。在“德、才”两方面,把“德”放在第一位,以“仁”为出发点,提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并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二、孔子教育思想之二:勤奋好学、讲究方法、注重实效。
(一)勤奋好学----治学的重要条件。
《论语》中有“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乐趣,对优秀者给予表扬,对怠惰者给予批评。

(二)学习方法----获知之桥梁。
重视学习方法,是每个学生应有的学习态度。孔子为此曾多次表扬颜回。他主张“温故而知新。”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并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学习时应当独立思考,但思考必须以认真读书为基础,他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孔子教育思想之三:治学严谨,抓住规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几乎人人都知道孔子这句话,这是孔子做学问的态度----治学严谨、求实。他曾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之;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意思是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明;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明。这是杞国、宋国资料和熟悉历史的贤人不够的原故。如果资料充足,那么我就可以用来作证明了。这足以说明孔子治学严谨、扎实的态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8:56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经验,《论语》一书对此有较多的概括。
其一,关于教育指导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其二,关于教育的基本方法。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 ”、“求也艺”(《雍也》),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办事畏怯,所以要鼓励他;子路胆大过人,自以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孔子还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子夏谈诗“巧笑倩分,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从而体会到“礼”应该以忠信仁义为本的道理,因此孔子称赞他道:“起予者商也!始可与信《诗》已矣。”(《八佾》)能启发我的人是子夏啊!现在我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颜渊听老师讲学后“亦足以发”(《为政》),子贡也说他“闻一以知十”(《公冶长》),所以孔子特别称赞颜渊的聪明好学。这正是启发诱导式教育的必然结果。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例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即:“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其三,关于教育的基本内容。孔子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但他所用的教材多是沿用周代贵族学校所用的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子所雅言,《诗》、《书》、执礼。”(《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由此可见,孔子是以诗、书、礼、乐为普通教材教育学生的。至于“易、春秋”只是在孔子的晚年才进行研究并付诸教学的内容,所以孔子说:“五十以学《易》”(《述而》)。也可能因为《易》、《春秋》是比较精深的学科,只有少数高材生才能学习,所以说“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孔子世家》)。那么,在这些教学内容中孔子最为重视的是什么呢?从《论语》的许多思想中可以看出,《诗》、《礼》是孔子教学的主要课程。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季氏》)“诵《诗》三百,授之以政。”(《子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又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八佾》)“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为政》)这些思想说明,孔子不仅重视《诗》《礼》的教育,而且重视这些内容的总结挖掘与研究,它对中国古代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四,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子张》)。正因如此,当季康子问他的弟子仲由、子贡、冉求能否“从政”的时候,孔子满口答应可以“从政”(《雍也》)。事实上,在孔子七十有二的得意门生中,从政者为数不少,孔子自身也不反对参政。这说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相统一的,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当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体现着阶级属性,但作为社会的人,孔子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倡导的许多思想,本身具有符合人类共性的成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予以辩证地分析和扬弃。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1:21

一、孔子的*思想

孔子是中国*思想史最伟大的人物,从孔子开始,中国*思想进入了体系完备的时代。孔子对于中国*思想贡献在于,他系统地整理,继承和丰富了以往的历史遗产,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主要反映在他与弟子的言论集《论语》一书中,另外、孔子编定的"六经"也反映了孔子的基本*思想。孔子建立了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哲学、伦理、*、教育、经济、历史、文学、美学等多方面的内容。他是通过"述"与"作"两方面的工作形成的,"述"是他把周以前的古籍文献作了系统的整理,编写删定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作"是孔子自己的著述,主要是《论语》。

孔子的*思想主体是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
1、关于仁
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
什么是仁?孔子在《论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涵义甚广,但其基本涵义有二:一是爱人。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说文》有个解释:"仁,亲也,从二人",甚合孔子思想。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爱有差等。按孟子的说法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是先爱自己的亲,然后普及到民,再推广到物;是先已后人,先内后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这是一种从人"自然本性"出发的"仁爱差别"。
2、关于礼
仁的第二个涵义是克己复礼。在答复弟子颜渊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复礼"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这里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人们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守礼的境界,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都合于礼,这也就是仁的境界。
"礼"也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周公就制定周礼。不过,孔子则是从多方面进行论述的第一人。什么是礼?礼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根本*制度方面的规定。《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这是说,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孔子又说礼是"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是进行统治的根本法规,治国之纲。因此,"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礼记·礼运))。丢掉了礼,就要失去一切。可见孔子这里说的"礼"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二是礼仪上的规定,就是有关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丧嫁娶,侍人接物到生活细节,按不同等级、身分,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这叫"仪"。这里的"仪"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
孔子认为:礼和仪又是统一的,礼是根本的,仪是从属的,仪是礼的"节文"或形式,或者说仪是用行动规范和礼节的形式来巩固和体现社会的秩序和制度。因此,礼的实现既靠强制的力量,又靠习俗力量,是内外结合,所以礼又和乐相连。孔子,"克已复礼"实际上是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礼仪社会",即"秩序和制度社会"。
孔子主张礼仁结合,纳仁于礼,用仁来充实礼。这是孔子的创新。"关于礼仁关系,他认为,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仁是礼的最高境界,礼是实现仁的途径。就仁和礼的本质来说,仁,归根到底,反映的是根源于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礼,主要是规范社会的*秩序和制度。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注重仁和礼的结合,实质上是注重了人道与*的结合,从而对周礼作了重大的修改。仁与礼并不矛盾,因为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二者的结合,才是一种制度的完善。
3、关于德治主张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
1)重教化,轻刑罚。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在满足百姓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加强教化。在礼刑问题上,孔子主张礼教是根本的,不得已而用刑,必须慎用。认为宽猛相济,政事才会谐和。宽猛结合,就是文武两手并用,德治与刑治都要。
2)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义者,宜也,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过分,要适宜。
孔子看到了当时两极分化、*悬殊过大的现实,认为这是造成社会不安、国家*的基本因素,因而提出来平均主义的经济主张。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
3)为政需正己。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已,正己才能正人。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所以孔子主张统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子",这样,为政者起表率作用,就会上行下效,自然就会政通民和国家得治。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一定的道德水平要求。
4)举贤才。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国君要治平天下,就必须举贤任能,发现和提拔优秀人才,参与国事。关于贤才的标准,孔子认为应该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就是要有*理想和奋斗目标,要依据仁的精神和拥有高尚的品德,还要能善于悯熟地运用业务知识和技能。简言之,贤才就是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治国才能。这是一个德才兼备标准。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的精华。

资料来源:摘自张永东《先秦儒家*思想新评》

二、孔子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思想。在教育的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7]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本义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就说明了后一点。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8]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决断。

“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4:02

一、孔子教育思想之一:德育----素质教育的重点。
孔子一生为培养治国人才而进行贤能教育。在“德、才”两方面,把“德”放在第一位,以“仁”为出发点,提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并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二、孔子教育思想之二:勤奋好学、讲究方法、注重实效。
(一)勤奋好学----治学的重要条件。
《论语》中有“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乐趣,对优秀者给予表扬,对怠惰者给予批评。

(二)学习方法----获知之桥梁。
重视学习方法,是每个学生应有的学习态度。孔子为此曾多次表扬颜回。他主张“温故而知新。”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并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学习时应当独立思考,但思考必须以认真读书为基础,他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孔子教育思想之三:治学严谨,抓住规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几乎人人都知道孔子这句话,这是孔子做学问的态度----治学严谨、求实。他曾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之;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意思是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明;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明。这是杞国、宋国资料和熟悉历史的贤人不够的原故。如果资料充足,那么我就可以用来作证明了。这足以说明孔子治学严谨、扎实的态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7:00

一、孔子教育思想之一:德育----素质教育的重点。
孔子一生为培养治国人才而进行贤能教育。在“德、才”两方面,把“德”放在第一位,以“仁”为出发点,提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并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二、孔子教育思想之二:勤奋好学、讲究方法、注重实效。
(一)勤奋好学----治学的重要条件。
《论语》中有“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乐趣,对优秀者给予表扬,对怠惰者给予批评。

(二)学习方法----获知之桥梁。
重视学习方法,是每个学生应有的学习态度。孔子为此曾多次表扬颜回。他主张“温故而知新。”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并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学习时应当独立思考,但思考必须以认真读书为基础,他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孔子教育思想之三:治学严谨,抓住规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几乎人人都知道孔子这句话,这是孔子做学问的态度----治学严谨、求实。他曾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之;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意思是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明;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明。这是杞国、宋国资料和熟悉历史的贤人不够的原故。如果资料充足,那么我就可以用来作证明了。这足以说明孔子治学严谨、扎实的态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20:15

孔子的教育思想亦即是儒家思想。中国人二千多年来,重要尊奉的国教、道德的规范及也被视为伦常的标准。那所谓「三从四德」与「礼义廉耻」等的教条,所以也成了旧日封建时代用以朿缚人们思想的工具。在未有受到西方更先进的文化挑战之前,是各朝统治者依赖的重要武器。

但自晚清开始,中国受到西方较为实用的思想冲击下,儒教渐渐地露出它的弊病,人们亦开始对它质疑;醒觉到要追上西方国家的文明,儒家思想已是落伍陈腐的过时之物。

要实行思想革新,便先必定要把旧的一套丢掉方可。我国二十世初的「新文化运动」,便是中国新一代知识份子,抛旧迎新的一次重大行动,它是改进了新中国的一次伟大*,造福了我们中国新的一代,60年代的文化*,再一次向「牛鬼蛇神」挑战,彻底地打开了朿缚我们二十多个世纪的枷锁。使现在新的中国可以和世界其它各国看齐。

当然,儒家思想并非完全没用的东西,二千多年来维系著中华民族的一些重要基本道德,还是应该保持、也是不能背弃的。如我等老一辈的中国人,儒家思想已在我们的脑海根深蒂固,很难把之完全忘却。就称我们是茅盾的一代罢。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23:46

(一)因材施教   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日常的 教 育工作之中。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运用因材施教者,也是他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因材施教”的命题不是孔子提出来的,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云:“孔子教 人,各因其材”。)   施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 的 方法有两种。第一,通过谈话。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他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有个别谈话,也有聚众而谈。如有一次有意识地向子路提出一个假定性的问题:“道不行 ,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字路并未说话,仅以高兴默认,孔子便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第二,个别观察。他通过多方面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由表及里地洞 察学生的精神世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单凭公开场合的表现作判断还有片面性,就要 “退而省其私”;只凭一时的行为作判断还不够,还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就是要注意学生的所作所为,观看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的感情倾向,这就可以把一个人的思想面貌了解透彻了。他在考察人的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认为不同的事务不同的情境都 可以考察人的思想品质。   (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在教学中,孔子把“学而知之”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他的“学而知之”就是说学是求知 的 惟一手段,知是由学而得的。学,不仅是学习文字上的间接经验,而且还要通过见闻获得直接经验,两种知识都需要。他提出“博学于文”、“好古敏以求之”,偏重于古代文化、政 治知识这些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他还提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 不 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把学到的知 识要 “笃行之”,他要求学生们说话谨慎一些,做事则要勤快一些,“君子欲讷其言而敏于行” ,应当更重视行动。   由学而思而行,这就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 过程基本符合。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三)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与悱是内在心理 状 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就是说,在教学事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此 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孔子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的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即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叩其两端,攻乎异端。   七、树立教师的典范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后一代的教育工作, 敏 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他回答子贡的提问时说:“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他也曾在学生面前评价自己说:“若圣与仁, 则吾其敢。抑为(学)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也。”他为后世的教师树立了六个方面的典范:   学而不厌。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 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   温故知新。教师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 社会问题,知道解决的办法。   诲人不倦。孔子30岁左右开始办学,40多年不间断地从事教育活动,就在从政的5年间,也仍 然从事传授,周游列国时,也随处讲学。有的学生品德很差,起点较低,或屡犯错误,他也 不会嫌弃,耐心诱导,造就成才。“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对学生的爱和高度负责,是他有诲人不倦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   ?以身作则。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有言教,更注重身教。通过严以责己,以身作则来感 化 学生。“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 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教学相长。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 而是可以教学相 长 的。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不但教育了学生,也提高自己。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3:34

一、孔子教育思想之一:德育----素质教育的重点。

孔子一生为培养治国人才而进行贤能教育。在“德、才”两方面,把“德”放在第一位,以“仁”为出发点,提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并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二、孔子教育思想之二:勤奋好学、讲究方法、注重实效。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7:39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
1、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2、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3、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4、勤于思考:只有勤学善问,才能得到知识.。5、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6、不耻下问:提倡人人好学虚心求教。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不为不知: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做学问的基本素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12:00

孔子的教育思想理论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生于公元前551年 (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逝于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六年)。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在古代史上,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他的思想早就传及亚洲各国,今天他是为世界所公认的古代大教育家。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一、 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   孔子生在一个有贵族血统的家庭,先世为殷人,系宋微子的后裔。到五世祖木金父时,因 其 父孔父嘉在宫廷内讧中被杀,木金父亦被降为士,并“绝其世”,即被剥夺去卿大夫的世袭地位。为了区别公族,他便改姓孔。其三世祖孔防叔,畏华氏之*逃亡鲁国(今山东)定居 。孔子的父亲孔纥(字叔梁)是鲁国贵族孟献子属下一个“有力如虎”的猛士,因立两次战功,提升为陬邑(今山东曲阜南)大夫。孔纥大约六十几岁时同一个年纪不满二十岁的姑娘 颜徵在成婚。年龄的差距,可以看出其阶级地位的悬殊。传说他夫妻俩因祈祷山神来不及回家,妻子就在山洞中生下孔子(此洞便以“坤灵洞”和“夫子洞”命名,今尚在。山即称“ 尼山”,位于曲阜城南)。?孔子三岁时,先丧其父,十七岁时,又丧其母。孔子的家教中重视礼仪之教。生活贫困,促使他较早为谋生做事,学会多种本领,他自称:“吾少也贫,故多能鄙事。” 他青年时期在季氏门下当过委吏(管理仓库),还当过乘田(管理畜牧),由此他接触到社会 下层,了解到人民的一些愿望和要求。?孔子生长于当时的文化中心——鲁国,在周礼的熏陶下,六岁“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十五岁时,就确立了坚定不移的学习志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学 习 鲁国保存 的中国古代文化,从中寻求治国救人之道。这一基本方向,决定了他一生的生活道路,形成了儒家的思想特点。?孔子最大的抱负,是希望有机会登上*舞台,施行仁政。他说:“苟有用我者,期月 而 已可也,三年有成。”意思是,假使有人用我治理政事的话,一年的时间就差不多了,三年就会大有成效。孔子约自30岁起,就奔走于齐鲁之间,希望通过从政来实现他的理想。但经 过十多年的努力,终未获得统治者的重用。于是,他就招收弟子从事讲学活动。直到51岁,鲁定公任他为中都宰。后来,他“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由 大司寇行摄相事”。后因和鲁国执政大夫季桓子的矛盾激化而下野。在做官期间,他并未停 止办学。见自己的*抱负在鲁国不能实现,55岁时,他便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先后经过卫、曹、陈、宋、蔡、郑、楚等十几国,一面宣讲自己的*主张,一面坚持流动教学, 68岁时返回鲁国。此后,他专门从事教育工作。   孔子在*上虽然没有达到他的目的,但在文化教育上却是成绩卓著的。孔子大约在30岁( 前522年)左右时,从事创办私学活动,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他在鲁国从政和周游列国期 间,不断广收弟子,随时随地讲学,前后从事教育工作达四十余年。他一生以“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从事着教育工作,这是他之所以获得教育成功的根本条件。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搜集并整理出《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作为教材,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的作用。他还通过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在教育 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作了系统地论述,对后世的教育影响极大。《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有“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他自己也说:“受业身通者 七十有七人。”他培养了这么多人才,可谓教育硕果累累,做了前人未做到 的事。   公元前479年,一代教育家孔子病逝,其弟子以父母之丧礼之,皆服孝三年。“三年服丧毕 ,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弟子及鲁人往 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孔里。”   孔子的思想学说和他的事迹,弟子们各有记录,后来汇编成一本书,名为《论语》,这是 研究孔丘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材料。   二、重视教育的作用   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 立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通过冉有之问,孔子扼要地阐明了他的庶—富—教的施政大纲。从庶、富、教三者的排列关系上看,孔子已直观地认识到治理好一个国家,要有这三个条件。即劳动力、发展生产、 进行教化和发展教育事业。   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 也 ,习相远也”。这一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这个较为科学的命题,既是孔子“有教无类”的理论基础,又 是孔子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结晶。 ?   三、教育的对象比较广泛,   提倡“有教无类”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 接受 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后,首先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实行“有教无类” 的办 学方针,这也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有教无类”,东汉马融说:“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梁朝皇侃说:“人乃有 贵贱,宜同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其本意就是:不分贵贱*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为了实现这一原则,孔子在 招 收学生时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10条干肉作 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事实表明,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有齐、鲁、宋、卫、秦 、晋、陈、蔡、吴、楚等国,分布地区广。弟子的成分复杂,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大多数出身平民,如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黎藿为食的子路,穷困至于三天不 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居室蓬户不完上漏下湿之原宪,父为贱人家无置锥之地的仲弓。也有个别商人出身,如曾从事投机贩卖的子贡。还有少数出身于贵族的,如鲁国的孟懿子和南 宫敬叔,宋国的司马牛等。孔子私学中,弟子品类不齐,各色人物都有,实是“有教无类” 的活标本,当时有人对此不理解,产生种种疑问。南郭惠子讥笑性地问子贡说:“夫子之门 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木隐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虽门下人品混杂,皆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 ,这说明教育家胸怀的宽大能容,教育艺术的高明善化。   实行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孔 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他打破了贵族对学 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四、教育的目的   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他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 精 神追求道。但孔子一生不得志,就把志道、弘道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弟子身上。他教育他的学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笃信好学, 守死善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他的学生也颇有体会,如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 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可见,教道和学道是孔门师生共同的目的, 孔子的教育目的已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因为这种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所以孔子才能造就 出许多有才干的学生来。   子夏曰:“学而优则仕。”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学而优则仕 ” 包容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是教育最主要的*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孔子 对实行“学而优则仕”的态度非常明确,他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平民,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是贵族子弟。如果要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学习与做 官有了密切的联系,他鼓励学生们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必担心没有官做,要担心的是做官所需要的知识本领学好没有。弟子们受到此思想灌输,头脑中普遍存在为做官 而学习的念头,既然已学为君子,不做官是没有道理的,子路心直口快说出“不仕无义”,这是有代表性的。孔子积极向当权者推荐有才能的学生去担任*事务,但他在输送人才时 也坚持一些原则:首先,学不优则不能出来做官;其次,国家*开明才能出来做官,否则宁可隐退。孔子培养的一批弟子,大多或早或迟地参加*活动,他们“散游诸侯,大者为 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   “学而优则仕”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 在 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   五、教学内容   根据《论语》,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学内容:一曰:“子以四教:文、行 、 忠、信。”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是指教学内容包括四个基本方面;二曰: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三曰:《诗》、《书》、 《礼》、《乐》、《易》、《春秋》等“六书”,是奴隶主的文化典籍,是孔子所使用的基本教材。总之,可以说孔子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培养等三 个部分。这三个方面,从教育内容的结构,以及社会的需要和个人人格形成看,应该说是初步完整化了。这是孔子在教学内容发展史上的贡献。孔子对这三方面不是等量齐观的,他认 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为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   孔子改编的“六书”,是中国第一套较完整的教科书,从荀子的《劝学》篇开始尊为“经 ” ,故后世称为“六经”,除《乐经》已亡佚,其他“五经”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学校中最基本的教材。“六艺”与“六经”的不同在于:“六经”偏重于文化知识, 属于文的范围;“六艺”则偏重于才能和技术的训练。因“礼、乐”也具有这方面的性质,所以也列在“六艺”中,“射”是射箭,“御”是驾车,都属军事课程。   总的来说,孔子的教学内容有三方面特点:其一,偏重社会人事。他的教材,都属于社会 历 史*伦理方面的文化知识,注重的是现实的人事,而不是崇拜神灵。他虽不是无神论者,但对鬼神持存疑态度。他不谈“怪、力、乱、神”,不宣传宗教迷信思想,不把宗教内容列 为教学科目,这种明智的态度,成为中国古代非宗教性教育传统的开端。其二,偏重文事。他虽要求从政人才文武兼备,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仍是偏重文事,有关军事知识技能的 教学居于次要地位。其三,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他所要培养的是从政人才,不是从事农工的劳动者,他不强调掌握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他既没有手工业技术可传授,也没有农业技 术可传授。他认为社会分工有君子之事,有小人之事,“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与小人职责不同,君子不必参与小人的物质生产劳动,所以他从根本上反对弟子学习生产劳动技术, 樊迟要学种田、种菜,他当面拒绝。   六、孔子的教学特点   (一)因材施教   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日常的 教 育工作之中。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运用因材施教者,也是他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因材施教”的命题不是孔子提出来的,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云:“孔子教 人,各因其材”。)   施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 的 方法有两种。第一,通过谈话。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他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有个别谈话,也有聚众而谈。如有一次有意识地向子路提出一个假定性的问题:“道不行 ,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字路并未说话,仅以高兴默认,孔子便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第二,个别观察。他通过多方面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由表及里地洞 察学生的精神世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单凭公开场合的表现作判断还有片面性,就要 “退而省其私”;只凭一时的行为作判断还不够,还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就是要注意学生的所作所为,观看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的感情倾向,这就可以把一个人的思想面貌了解透彻了。他在考察人的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认为不同的事务不同的情境都 可以考察人的思想品质。   (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在教学中,孔子把“学而知之”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他的“学而知之”就是说学是求知 的 惟一手段,知是由学而得的。学,不仅是学习文字上的间接经验,而且还要通过见闻获得直接经验,两种知识都需要。他提出“博学于文”、“好古敏以求之”,偏重于古代文化、政 治知识这些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他还提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 不 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把学到的知 识要 “笃行之”,他要求学生们说话谨慎一些,做事则要勤快一些,“君子欲讷其言而敏于行” ,应当更重视行动。   由学而思而行,这就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 过程基本符合。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三)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与悱是内在心理 状 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就是说,在教学事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此 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孔子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的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即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叩其两端,攻乎异端。   七、树立教师的典范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后一代的教育工作, 敏 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他回答子贡的提问时说:“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他也曾在学生面前评价自己说:“若圣与仁, 则吾其敢。抑为(学)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也。”他为后世的教师树立了六个方面的典范:   学而不厌。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 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   温故知新。教师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 社会问题,知道解决的办法。   诲人不倦。孔子30岁左右开始办学,40多年不间断地从事教育活动,就在从政的5年间,也仍 然从事传授,周游列国时,也随处讲学。有的学生品德很差,起点较低,或屡犯错误,他也 不会嫌弃,耐心诱导,造就成才。“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对学生的爱和高度负责,是他有诲人不倦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   ?以身作则。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有言教,更注重身教。通过严以责己,以身作则来感 化 学生。“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 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教学相长。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 而是可以教学相 长 的。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不但教育了学生,也提高自己。   总之,孔子是一个“以德服人”的教育家,是中国历史上教师的光辉典范,他所体现的“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的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一、关于"生活教育"的思想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二、关于乡村教育思想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从事乡村教育的实践活动与理论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先进的陶行知先生曾对他的学生提出,要爱人类,爱人类最多数而最不幸的中华民族,爱中华民族中最多数而最不幸的农人。学校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这种崇高的情感也要从身边、从小事培养起,教育学生爱家乡、爱农村、爱农民。把祖祖辈辈留下的这种凝重而纯朴的情感从他们内心深处挖掘出来。“千教万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最可贵之处,把思想*教育分解渗透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去,潜移默化、不空洞、不虚无,这也是一种真。把教育同生产劳动、同当地经济建设结合起来。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条主线,他十分重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16:38

孔子的著名教育思想3点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学而不厌
请概述孔子的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2.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3.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4.勤于思考:只有勤学善问,才能得到知识. 5.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6.不耻下问:提倡人人...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方面,孔子的哪些主张对你有...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1、有教无类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每个人都应该受到教育。孔子办学是面向全社会的,属于开放办学。对待学生,不论贫富贵贱、门第高低,一律平等。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对于教育者而言,要永不满足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孔子看来,“学”与“教”是一个长期熏陶的...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是什么

1、德育,注重思想教育。提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2、提倡勤奋好学的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3、注重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治学严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的7个教育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7个教育思想如下:1、关于教育作用:提出“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的发展有作用。2、关于教育对象: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3、关于教育目的:...

孔子作为至圣先师创造性提出并实践哪些教育教学思想

孔子作为至圣先师创造性提出并实践的教育教学思想有: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启发诱导。1、因材施教: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孔子也是世界上首个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有助于各种人才的培养。2、学思结合:学而知之:强调学是求知的途径,也是...

孔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孔子的主要思想包括仁爱、礼治、忠诚、中庸、教育平等。1. 仁爱。孔子强调仁的重要性,认为仁是最高的道德准则。他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人际关系,强调关注他人,注重家庭伦理和社会和谐。孔子的仁爱思想不仅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倡爱护自然、保护环境。2.礼治。孔子非常重视礼治...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答案】:第一,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他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的发展有作用,提出了“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第二,关于教育对象的观点。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第三,关于教育目的的观点。培养一批“士”“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第四...

孔子的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孔子的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2、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3、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4、勤于思考:只有勤学善问,才能得到知识。5、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

孔子提出的主要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是什么?

1、教育思想: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

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教育成就有哪些

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论述一下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有哪些教育思想至今适用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主张 中外教育史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教育上的思想主张 孔子平等教育思想有哪些 概括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哪些方面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如果要去西藏旅游该注意哪些事项? 配一台三千左右的电脑 平时就是玩穿越火线和魔兽 最好FPS能高点 可以... 帮忙看看我的电脑的内存读入测试!什么意思?说明什么? 我家的花,三角梅,就是盘起来的那种,往上盘的主干尖折了,还能长吗?? 上海哪里学琵琶好? 请问在上海杨浦区地铁8号线附近的琴行有没有啊,我想学钢琴,谢谢大家了... 上海杨浦区有哪些地方学乐器和高一课程比较好 上海瀚音琴行怎么样? ipad和手机相册怎么取消同步 现在买郑州到厦门的火车票好买吗? 简单概述孔子的政治和教育主张 孔子的教育观? 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教育成就有哪些 ...目前未交社保,未办居住证,可以报考南京的教师资格证么? 老孔(孔子)的教育理念与现在的教育 孔子有什么先进的教育理念 孔子的教育理念是什么,孔子的七大教育主张,孔子的 皮蛋廋肉粥怎么做 孔子的教育理念 dayz global ban封多久 在电脑上h1z1和挂玩会不会封号 h1z1是不是外挂多 容易被封 锁ip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为何不克隆出一个恐龙来? 我好久没上steam了,怎么今天上线一个游戏都没 为什么世界上会有(恐龙)出现? 中药当归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恐龙长得如此之大,是环境因素吗? 中药当归药理作用 招聘货车司机那家网站好? 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样子没怎么改变,为什么人类的变化这么大? 孔子教育上主张是什么? ...在南京工作不到一个月,想考教师资格证,有报名资格吗? 非南京户籍的应届毕业生可以在南京报考教师资格证吗? 简述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 非师范专业的可以考南京六城区教师资格证吗 我是外地户口在泰州泰兴工作可以报考南京教师资格证吗?需要带什么证明... 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他一生有哪些主要事迹?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怎样的? 学习文科的优点 英语作文 孔子在教育方面有哪些贡献 用英语介绍选择文科的重要性 孔子的哪些言语或事迹体现了他的注重兴趣,学思结合的教育观? 文科生 帮帮忙 好评 写一篇100词的英语作文 关于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和好处 运用初三第一学期知识 英语作文:为什么要选文科? cad 瓦片如何画? 文科与理科英语作文 写一篇关于“你对文科的看法”的英语作文 主修文科的缺点 为题的英语作文 CAD瓦片侧面怎么画,瓦片的规格 学习文科的必要性,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