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21:00
共2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6-19 07:46
山西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东北部五台县境内,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点北台叶门峰海拔3058米,被称为“华北屋脊”。五台山方圆约30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 巍然矗立,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建艺术、佛教文化、民俗风情、避暑休养为一体的旅游区。五台山寺庙始建于汉明帝,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达360多处。清代,随着喇嘛教传入五台山,出现了各具特色的青、黄二庙。五台山五座台顶合围的地区,称为台内,其外围则称台外。在此佛教圣地,建立的众多寺庙中又以南山寺、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最有特色。南山寺始建于元朝,整个寺院共7层,下三层名为极乐寺,中间一层名为善德堂,上三层称作佑国寺。寺内的石雕和泥塑内容包括佛教传说、道教典故以及林木花草等图案,堪称五台山一绝。站在佑国寺最高层可以远眺五台山的其他四台。显通寺是五台山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寺院,和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庙,该寺位于五台山中心区。显通寺的大雄宝殿是举行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殿内供奉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的塑像,整座大殿开阔疏朗,古色古香。无量殿为砖砌结构,里面供奉有铜铸毗卢佛,该殿没有房梁,形制非常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铜殿是一座青铜建筑物,殿内有上万尊小佛像,是罕见的铜制文物。显通寺前的钟楼里有五台山最大的铜钟——长鸣钟,钟的表面刻有一部万余字的楷书佛经。塔院寺内有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物——大白塔,塔高56.4米,通体洁白,被誉为“清凉第一圣境”。塔顶悬有两百余个铜铃,风吹时声音清脆。白塔的东边有一座小白塔,相传此塔内藏有文殊菩萨显圣时遗留的金发,因此又称文殊发塔。藏经阁在大白塔北侧,为木结构建筑,内有用汉、蒙、藏多种文字所写的经书两万多册。菩萨顶是五台山最大最完整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这里是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到六月十五的黄教法会主场地,在这一时间登山可以看到喇嘛们“镇魔”的盛况。寺内有天王殿、释迦牟尼殿、菩萨殿,因历代皇帝都曾登临菩萨顶,所以寺内有不少御笔亲题的碑和匾。在东院过厅和后院,有两座汉白玉四棱柱碑,碑身四面分别刻有汉、蒙、满、藏四种文字所书的碑文,均为清代康熙帝手书。
除上述寺院外,五台山还有寺庙——台内:寿宁寺、碧山寺、普化寺、黛螺顶、栖贤寺、十方堂、殊像寺、广宗寺、圆照寺、观音洞、龙泉寺、罗睺寺、金阁寺、镇海寺、万佛阁、观海寺、竹林寺、集福寺等,台外:延庆寺、南禅寺、秘密寺、佛光寺、岩山寺、尊胜寺、广济寺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4:54
五台山位于我国山西省的东北部,与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并称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由于每一座山峰“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山。五台各有名字,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自东汉起,五台山就已经开始修建寺庙,以后各个朝代几乎都在五台山新建和重建寺庙,形成了一个寺庙建筑群。现在台内有寺庙39座,台外有寺庙8座。台内五大禅寺为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罗喉寺,台外则以南禅寺和佛光寺最为著名,这些建于不同时期的寺庙,或古朴,或雄伟,构造奇巧,雕刻精美,装饰华丽,为千万游人和香客心驰神往的地方。
显通寺是五台山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寺院,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因所处的山峰与古印度灵鹫相似,所以最初名为大孚灵鹫寺。北魏、北齐、隋唐到明清,都有扩建或重建,寺名也几经改变。唐太宗时,易名为大华严寺。明太祖朱元璋赐额“大显通寺”,明成祖朱棣赐名“大吉祥显通寺”,明神宗朱翊钧赐额为“大护国圣光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再改名为大显通寺,沿用至今。全寺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现有大小房屋400多间,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寺前的钟楼里有五台山最大的铜钟——幽冥钟,钟的表面刻有一部万余字的楷书佛经,因钟声绵长,又叫做长鸣钟,也称为长命钟。该寺中轴线上有7座大殿,文殊殿、大雄殿、无量殿等,大雄宝殿是举行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开阔疏朗,古色古香,殿内供奉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无量殿规模最大,内供无量寿佛,为砖砌结构,形制独特,没有房梁,因此又称为“无梁殿”。中轴线后部有一座铜殿,中间台上有大铜佛,殿内四壁有铜铸小佛像上万尊,据说该殿是明万历年间的妙峰禅师发愿建造的。妙峰曾被封为真正佛子,他共建了三座铜殿,另两座分别在峨眉山和华山。
塔院寺位于显通寺南侧,原本是显通寺的塔院,明永乐五年(1407)重修舍利塔时从显通寺中独立出来。塔院寺坐北朝南,有殿堂楼房130多间,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影壁、牌坊、石阶、周门、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慈廷寿宝殿、塔殿藏经阁,以及山海楼、文殊发塔,气魄雄伟。寺院的主要标志是妙峰禅师的舍利塔,在五台山众多佛塔中最为著名。这是一座藏式白塔,人们习惯称它为舍利塔或大白塔,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塔台为正方形,环周83.3米,通高75.3米,塔身状如藻瓶,从底到顶,精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塔刹、露盘、宝珠均为铜铸,塔腰和露盘四周悬挂200多个风铃,声音清脆悦耳。在白塔的东边还有一座小白塔,塔高约6米,相传此塔内藏有文殊菩萨显圣时遗留的金发,所以又称文殊发塔。藏经阁在大白塔北侧,为木结构建筑,内有用汉、蒙、藏多种文字所写的经书两万多册。
菩萨顶是五台山最大最完整的一座喇嘛教寺院,在显通寺北侧的灵鹫峰上。菩萨顶传为文殊居处,故又名真容院,亦称文殊寺。此寺创建于北魏,历代重修,明永乐后,蒙藏教徒进驻五台山,大喇嘛就住在菩萨顶,于是这里成了五台山黄庙之首。清朝康熙、乾隆皇帝几次朝拜五台山,都住在菩萨顶,给这里留下了许多匾额和碑文。在东院过厅和后院,有两座汉白玉四棱柱碑,碑身四面分别刻有汉、蒙、满、藏四种文字所书的碑文,均为清代康熙帝手书。寺内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形制、手法及雕刻艺术,多参照皇宫宫式制度营造,规模完整,布局严谨,主要建筑有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菩萨殿等。两侧还有配殿,后部有禅院。
殊像寺在五台山怀镇西南1公里处,是供奉文殊菩萨的寺庙。殊像寺创建于东晋初年,唐代和元代都重建过,后毁于大火。明代弘治九年(1496)再建,万历年间(1573~1620)又予重修。寺中文殊阁内,文殊的佛龛背面塑着三世佛,即药师、释迦、弥陀三佛。这种让三佛居于文殊背面倒座上的做法是极其特殊的,和一般寺院的惯例有所不符。
罗喉寺位于塔院寺东,与显通寺遥相对应。据佛教经典记载,释迦牟尼出家前曾娶妻生子,儿子取名罗喉罗。后来,罗喉罗出家,成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该寺就是为纪念罗喉罗而建的。罗喉寺创建于唐代,明弘治五年重修。清康熙年间,该寺由青庙(和尚庙)改为黄庙,住藏族喇嘛。寺内共有殿堂楼房110多间,四重大殿分别为天王殿、文殊殿、大佛殿和第四重殿。天王殿内的四尊天王塑像是按喇嘛教《度量经》的规定塑的,其形象与青庙中的四大天王略有不同。文殊殿内的文殊菩萨塑像也带有明显的喇嘛教风格,文殊菩萨骑坐的狮子卧在莲台上,菩萨面白如玉,而不是金色的,肩膀两边还添了肩花,花上放有经书和智慧剑。大佛殿里供有西方极乐世界、东圬琉璃世界、人间婆娑世界的三世佛以及八大供养菩萨。在第四座大殿里,有寺内最吸引人的景观“开花现佛”。殿*有一木制彩绘大莲花,内雕方形佛龛,四方佛分坐其中,当莲台转动时,莲瓣徐徐绽开,露出藏在里面的四尊阿弥陀佛像。“开花现佛”之名,便由此得来。
南禅寺在五台县城西南22公里李家庄西侧,寺坐北向南,有山门、龙王殿、菩萨殿和大佛殿等主要建筑,围成一个四合院形式。中大殿是中国现存最古的唐代木构建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大殿面宽进深各三间,殿内布满唐代彩塑,正中有砖雕精美的大佛台,宽8.4米,高0.7米,台上有泥塑佛像17尊。主像释迦,结跏跌坐于束腰须弥座上,两侧及前面有菩萨、天王、仰望童子等。这些佛像的形体、衣饰与敦煌彩塑基本相同,面形丰润,神态自若。
佛光寺在五台县城东北32公里的佛光山腰,三面环山,唯西向低下而疏豁开朗。该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隋唐时期寺况兴盛,寺中北魏、唐代、金元以及明清的各朝建筑共存。现存六角形祖师塔,形制古朴,是北魏遗物。该塔共两层,高约8米,下层为空心,上层为实心,两层门上均饰有火焰形券拱。寺内的主要建筑东大殿位于东向山腰上,雄伟壮丽,为唐代所建。大殿建在岩石上,后部柱础是凿山时预先留出来的,抗震能力极强。大殿为木构建筑,面宽七间,进深四间,佛坛宽及五间,各间皆有主像一躯,分别为释迦佛、弥勒佛、弥陀佛及普贤、文贤、文殊三菩萨。文殊殿在佛光寺内前院北侧,是金代建筑。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形制特殊,屋檐下斗拱层层相迭,出挑多,斜拱宽大,看上去好似怒放的花朵。殿顶脊中琉璃宝刹,是元代烧制的,造型秀美。殿内佛坛上的文殊及侍者塑像是金代的雕塑遗物,四周墙壁下所绘的五百罗汉像则是明宣德年间的作品。
有人说:“五台山的发展史就是佛教在我国发展的缩影。”这话一点儿都不夸张,塔院寺、显通寺、殊像寺、罗喉寺、佛光寺……都是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明证。这些佛寺远离城市,依傍名山胜地,真正做到了自然风景与人文古迹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