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什么是EI/SCI/收录/检索/出版商/全文收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8:1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9:06
在交流中,发现很多老师/同学还对会议组织者/EI/SCI/检索/出版商/全文收录的概念有严重的误解。在这里再在自己的博客里面详细的解释一下,
会议组织者:可能是某个学校;也可能是某个组织;他们为学术/经济利益举办会议,从科研工作者处收文章,收注册费;然后将论文集扔给出版商;
出版商:具备一定声望,比如Elsevier/IEEE/Springer,他们旗下有一些会议论文的项目,比如Elsevier的Procedia(新推出的),IEEE的Conference Program,Springer的Lecture Notes系列;这些会议项目的共同特点是:1.拿论文的版权;2.向会议组织者收取出版费用(比如每100篇多少钱);3.会把论文放在自己的数据库里面,比如ScienceDirect,IEEExplorer等等;
收录:比如我建立起来了一个数据库叫 RabbitPaper,我可以自己抓取一些公开的数据,比如IEEExplorer / Lecture Notes上面能找到的所有关于Rabbit的文章,我把所有的题目+摘要+参考文献,全扣下来放在我的数据库里面,那么我可以宣传说:我这个Rabbit数据库里面收录了重要关于Rabbit的文献;我不持有IEEExplorer / Lecture Notes的全文内容,只是抓取了公开的信息而已;
检索:“检索”本身的意思是“在某个数据库里面发现某种内容”;检索工具有很多,Google/Google Scholar/Scirus/ScienceDirect/IEEExplorer/ISI这些都是检索工具;
1. 检索工具可能能帮你拿到论文的全文(比如Elsevier的Procedia的全文就是免费公开的,很方便下载);
2. 也可能不能帮你拿到全文(比如IEEExplorer是收费的,LNCS也是收费的),需要有权限才能下载全文;
SCI到底是什么: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ISI(Institute Scientific Information)做的数据库,其特点为:
1.SCI不是出版商,只是数据库,不是具体某篇文章内容版权的拥有者;所以在SCI里面,能看到只是题目+摘要+参考文献;
2.SCI自己有一个自己确定的期刊列表,SCI只是从出版商处抓取某些期刊的 论文里面的信息(题目/作者/摘要/参考文献),然后可能添加一些自己的信息,比如分类号一类的东西;
3.SCI的内容不是原始文献全文,卖点是每年推出JCR,里面给出影响因子。
4.“SCI全文收录”这个短语就是扯淡。。。因为SCI里面哪有全文啊。
EI到底是什么: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Inc.,现在隶属于Elsevier旗下;大家常说的EI Compendex 收录论文的题录、摘要,并加个主题词、分类号什么的。
1.EI只是从 出版商处抓取某些期刊的论文里面的 信息(题目/作者/摘要/参考文献)。
2.“SCI全文收录”这个短语就是扯淡。。。因为SCI里面哪有全文啊。
那EI-SCI-收录-检索-出版商-会议组织者几个概念之间到底什么关系?
大致流程是这样的,
1.会议组织者决定举办一个会议,并打算将论文集出版,他们会联系出版商,比如IEEE/ Springer/ Elsevier,报出自己要接受的文章篇数和会议主题;
2. 出版商给他们一个报价,每篇文章多少钱;两者敲定,签订合同;
3. 作者发现这个会议,写作;投稿并被接受;交了注册费;提交了最终稿;
4. 会议组织者和出版商把最终稿整理成论文集;会议组织者和交易结束;
5.组织者把论文集扔给作者/开会;出版商(IEEE/ Springer/ Elsevier)更新自己的数据库,把文章放在IEEExplorer /Lecture Notes/ ScienceDirect里面;这时候大家就能从出版商的数据库里面找到这些新发出的文章;
6. 其他数据库自己(比如EI, EBSCOhost等等) 抓取 出版商数据库里面的文章,比如EngineeringVillage (EI)在IEEExplorer抓取文章的内容;这时候作者的文章就能在EI里面查到了;
7. 第5步/第6步/第7步,当然不能同时进行,所以在会议召开的时候,文章可能在出版商的数据库里面都查不到;过一段时间能查到了;再过一段时间被其他数据库(比如EI, EBSCOhost等等)抓取了,这时这时候就是所谓的“文章被某些数据库”收录。
谁最后拿到了作者的注册费??拿到了钱?
通过前面的分析,
1.最赚的还是洋人:比如,IEEE既丰富了自己的数据库(免费拿到了那么多新的论文),增强了自己声望,又收取了会议组织者出版费用,又能打包把自己的数据库卖给世界各地的高校;这真是一本万利的生意;
2.会议组织者:虽然给了出版商一些钱,但他们还能在每篇文章上面赚至少1500块钱。所以大家就知道为什么近几年在国内办会议的不是高校;而是一些注册在香港/新加坡的“研究协会”。他们的任务就是联系出版商,然后组织会议;每次会议如果能拿到400篇文章的注册费,那么就是大约是400×1500=600000的收入;每年办10次会议,够赚了;
3.学校的组织者:他们赚了“名声”,也可能是会议组织者中的一员,分到了一些钱;
最亏的是谁呢?
1.作者个人:做了研究,出了成果,还要交注册费+把文章送给洋人;
2.协助组织会议的学校的同学们:他们跑前跑后,为了某个学术会议白干活儿;最后一分钱拿不到;
3.我们国家/纳税人:其实这个流程就相当于把科研经费/学校的补助变相的扔给了"洋人"和“会议组织者”;即便您不写论文,您纳的税,最后都有一部分这样白白的交给了洋人;
所以解决这个方法其实挺简单的,
1.国家改评价科研工作者的*;
2.如果1不行,科研工作者只要拼命钻空子好了,只到引起国家的注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9:06
在交流中,发现很多老师/同学还对会议组织者/EI/SCI/检索/出版商/全文收录的概念有严重的误解。在这里再在自己的博客里面详细的解释一下,
会议组织者:可能是某个学校;也可能是某个组织;他们为学术/经济利益举办会议,从科研工作者处收文章,收注册费;然后将论文集扔给出版商;
出版商:具备一定声望,比如Elsevier/IEEE/Springer,他们旗下有一些会议论文的项目,比如Elsevier的Procedia(新推出的),IEEE的Conference Program,Springer的Lecture Notes系列;这些会议项目的共同特点是:1.拿论文的版权;2.向会议组织者收取出版费用(比如每100篇多少钱);3.会把论文放在自己的数据库里面,比如ScienceDirect,IEEExplorer等等;
收录:比如我建立起来了一个数据库叫 RabbitPaper,我可以自己抓取一些公开的数据,比如IEEExplorer / Lecture Notes上面能找到的所有关于Rabbit的文章,我把所有的题目+摘要+参考文献,全扣下来放在我的数据库里面,那么我可以宣传说:我这个Rabbit数据库里面收录了重要关于Rabbit的文献;我不持有IEEExplorer / Lecture Notes的全文内容,只是抓取了公开的信息而已;
检索:“检索”本身的意思是“在某个数据库里面发现某种内容”;检索工具有很多,Google/Google Scholar/Scirus/ScienceDirect/IEEExplorer/ISI这些都是检索工具;
1. 检索工具可能能帮你拿到论文的全文(比如Elsevier的Procedia的全文就是免费公开的,很方便下载);
2. 也可能不能帮你拿到全文(比如IEEExplorer是收费的,LNCS也是收费的),需要有权限才能下载全文;
SCI到底是什么: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ISI(Institute Scientific Information)做的数据库,其特点为:
1.SCI不是出版商,只是数据库,不是具体某篇文章内容版权的拥有者;所以在SCI里面,能看到只是题目+摘要+参考文献;
2.SCI自己有一个自己确定的期刊列表,SCI只是从出版商处抓取某些期刊的 论文里面的信息(题目/作者/摘要/参考文献),然后可能添加一些自己的信息,比如分类号一类的东西;
3.SCI的内容不是原始文献全文,卖点是每年推出JCR,里面给出影响因子。
4.“SCI全文收录”这个短语就是扯淡。。。因为SCI里面哪有全文啊。
EI到底是什么: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Inc.,现在隶属于Elsevier旗下;大家常说的EI Compendex 收录论文的题录、摘要,并加个主题词、分类号什么的。
1.EI只是从 出版商处抓取某些期刊的论文里面的 信息(题目/作者/摘要/参考文献)。
2.“SCI全文收录”这个短语就是扯淡。。。因为SCI里面哪有全文啊。
那EI-SCI-收录-检索-出版商-会议组织者几个概念之间到底什么关系?
大致流程是这样的,
1.会议组织者决定举办一个会议,并打算将论文集出版,他们会联系出版商,比如IEEE/ Springer/ Elsevier,报出自己要接受的文章篇数和会议主题;
2. 出版商给他们一个报价,每篇文章多少钱;两者敲定,签订合同;
3. 作者发现这个会议,写作;投稿并被接受;交了注册费;提交了最终稿;
4. 会议组织者和出版商把最终稿整理成论文集;会议组织者和交易结束;
5.组织者把论文集扔给作者/开会;出版商(IEEE/ Springer/ Elsevier)更新自己的数据库,把文章放在IEEExplorer /Lecture Notes/ ScienceDirect里面;这时候大家就能从出版商的数据库里面找到这些新发出的文章;
6. 其他数据库自己(比如EI, EBSCOhost等等) 抓取 出版商数据库里面的文章,比如EngineeringVillage (EI)在IEEExplorer抓取文章的内容;这时候作者的文章就能在EI里面查到了;
7. 第5步/第6步/第7步,当然不能同时进行,所以在会议召开的时候,文章可能在出版商的数据库里面都查不到;过一段时间能查到了;再过一段时间被其他数据库(比如EI, EBSCOhost等等)抓取了,这时这时候就是所谓的“文章被某些数据库”收录。
谁最后拿到了作者的注册费??拿到了钱?
通过前面的分析,
1.最赚的还是洋人:比如,IEEE既丰富了自己的数据库(免费拿到了那么多新的论文),增强了自己声望,又收取了会议组织者出版费用,又能打包把自己的数据库卖给世界各地的高校;这真是一本万利的生意;
2.会议组织者:虽然给了出版商一些钱,但他们还能在每篇文章上面赚至少1500块钱。所以大家就知道为什么近几年在国内办会议的不是高校;而是一些注册在香港/新加坡的“研究协会”。他们的任务就是联系出版商,然后组织会议;每次会议如果能拿到400篇文章的注册费,那么就是大约是400×1500=600000的收入;每年办10次会议,够赚了;
3.学校的组织者:他们赚了“名声”,也可能是会议组织者中的一员,分到了一些钱;
最亏的是谁呢?
1.作者个人:做了研究,出了成果,还要交注册费+把文章送给洋人;
2.协助组织会议的学校的同学们:他们跑前跑后,为了某个学术会议白干活儿;最后一分钱拿不到;
3.我们国家/纳税人:其实这个流程就相当于把科研经费/学校的补助变相的扔给了"洋人"和“会议组织者”;即便您不写论文,您纳的税,最后都有一部分这样白白的交给了洋人;
所以解决这个方法其实挺简单的,
1.国家改评价科研工作者的*;
2.如果1不行,科研工作者只要拼命钻空子好了,只到引起国家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