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我列一下中国历史朝代的按时间的列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8:07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3:01
夏朝(约公元前2146-1675年 ) 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传说中禹建立的,而后君主有:启,仲康,相,少康,槐,芒,不降, 桀为夏朝最后一位暴君
商朝(约公元前1675年-前1029年),都城亳 今(河南商丘)始于商汤,终于商纣,共30帝,享国646年。君主有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武丁, 祖庚 ,祖甲,廪辛 ,庚丁 ,武乙 ,太丁 ,帝乙 ,商纣
周
西周约公元前1029-771年镐京(今陕西西安)
文王 在位51年
文王姓姬名昌,父名季。姬昌即位后曾一度被商王所泅,后被释放。他礼贤下士,有姜子牙等名辰辅佐,为以后灭商打下基础。据传文王死时97岁。
武王 在位5年
武王姬发,父姬昌。即位后大举伐商,并于牧野,大败商军,纣王*,商亡。武王建都于镐京。史称西周。武王死时54岁。
成王
在位30年
成王姬诵,武王子,即位时12岁。由周公旦摄政。之中,平定武更(纣王子)叛乱,并大封诸侯。成王造东都洛邑。成王死时42岁。
康王
康王姬钊,成王子。康王是一位有作为的周王,史称“成康盛世”。康王时,周朝较强盛。
昭王
在位2年
昭王姬瑕,康王子。“昭王之时,王道微缺”,周国力开始下降,昭王南巡死于楚。
穆王
在位55年
穆王姬满,昭王子。穆王时作《吕刑》,是流传下来的我国最早的法典。穆王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周王。
共王
在位12年
共王姬伊扈,穆王子。
懿王
在位25年
懿王姬囏,共王子。懿王时,周室衰弱,外族入侵已无力抵抗。
孝王
在位15年
孝王姬辟方,穆王的儿子,共王的弟弟。
夷王
在位12年
夷王姬燮,周懿王的儿子。夷王时,周天子与诸侯的矛盾尖锐化,夷王曾烹杀齐哀公。
厉王
在位16年
厉王姬胡,夷王的儿子。厉王是一位暴君,对外战争屡败,国势日危。在位16年,竟被国人放逐。
周召共和 执政14年 周召共和是指周定公与召穆公共同执政。此二人均为宗周的大贵族。
宣王 在位46年
宣王姬静,厉王的儿子。即位后针对周王室的内忧外患,进行改革。取得成功,史称“宣王中兴”。
幽王 (前781-前771)年在位,在位11年
幽王姬宫生,宣王的儿子。贪淫无道,为博宠姬褒姒一笑,竟“烽火戏诸侯”,从而亡国被杀。这就是“一笑倾国”的由来
东周(公元前770-256年)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按历史分段为春秋(公元前770-476年)
战国(公元前475-221年)
周平王姬宜臼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720年(在位50年)
东迁于洛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而周室弱,齐、楚、秦、晋开始强大
元前719年登基
元前697年去位
桓王(林)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97年(在位22年)
平王孙,桓王三年,郑庄公朝,桓王不礼。十三年,伐郑,郑射伤桓王,就是史书说的“箭射王肩”。
元前696年登基
元前681年去位
庄王(佗)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81年(在位15年)
庄王四年,周公黑肩要杀庄王而要立王子克为王。辛伯告发,庄王杀死周公。王子克逃往燕国。
元前682年登基
元前677年去位
厘王(胡齐)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77年(在位5年)
庄王子.厘王三年时,齐桓公开始称霸.
元前677年登基
元前652年去位
惠王(阆)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52年(在位25年)
厘王子.即位初,庄王还有一子叫颓,而且很受宠。及惠王即位,颓联络众大夫边伯等五人作乱,计划召燕国、卫国的军队讨伐惠王。惠王逃至郑国。颓称王。郑国、虢国国君大怒。四年,郑国和虢国发兵讨伐,杀死颓,又立惠王。惠王十年的时候,赐齐桓公为伯。
元前651年登基
元前619年去位
襄王(郑)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19年(在位32年)
惠王子.惠王王后生子叔带,很受惠王宠爱,襄王也很畏惧他的势力。三年,叔带勾结戎、翟讨伐襄王,襄王要杀叔带,叔带逃往齐国。齐桓公派管仲平灭威胁周朝的外戎,派隰朋平灭威胁晋国的外戎。襄王以上卿之礼款待管仲。管仲拒绝.于是管仲接受下卿之礼的款待,回国。九年,齐桓公卒。二十四年,晋文公卒。三十一年,秦穆公卒。
元前619年登基 ]
元前613年去位
顷王(壬臣)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13年(在位6年)
襄王子.
元前612年登基
元前606年去位
匡王(班)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06年(在位6年)
顷王子.
元前606年登基
元前585年去位
定王(瑜)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585年(在位21年)
匡王弟.定王元年,楚庄王伐陆浑的敌人,第二年经过洛邑,让人问周朝索要九鼎。定王让王孙满出使拒绝,楚兵退去。十年,楚庄王围困郑国,郑伯投降,被放。十六年,楚庄王死。
元前585年登基
元前571年去位
简王(夷)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571年(在位14年)
定王子.简王十三年,晋国国君厉公被杀,晋国人迎回在周朝的公子子周,立为悼公。
元前571年登基
元前544年去位
灵王(泄心)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544年(在位27年)
简王子.灵王二十四年,齐国崔杼杀死齐国君庄公。
元前544年登基
元前521年去位
景王(贵)
出生:不详--死亡:不详(在位23年)
灵王子.
元前520年登基
元前520年去位
悼王(猛)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520年(在位0年)
景王子.景王喜爱儿子朝,但景王死后.国人立长子猛为王.但被子朝杀死.
元前519年登基
元前476年去位
敬王(丐)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76年(在位43年)
景王子.子朝杀猛后自立,但是晋国拥立丐为敬王.但是子朝在周自立.四年后,晋国率诸侯拥敬王回朝.三十九年,齐田常杀其君简公这就是有名的"田姓代齐",也就是从这起,齐国的国君不是姜子牙的后裔了,而是田姓,四十一年,楚灭陈。孔子卒。
元前476年登基
元前468年去位
元王(仁)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68年(在位8年)
敬王子.
元前468年登基
元前441年去位
定王(介)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41年(在位27年)
元王子.定王十六年,三晋灭智伯,分有其地。这就是有名的"三家分晋".这是春秋和战国划分的标志..
元前441年登基
元前441年去位
哀王(去疾)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41年(在位0年)
定王长子.哀王即位三月,弟叔袭杀哀王而自立,就是思王。思王即位五月,少弟嵬攻杀思王而自立,就是考王。此三王皆定王之子。这里就将哀王,思王列在一起
元前440年登基
元前425年去位
考王(嵬)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25年(在位15年)
定王之子.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接替周公的官职。桓公死后,儿子威公代立。威公死后,儿子惠公代立,封他的小儿子在巩这个地方,号东周惠公。
元前425年登基
元前401年去位
威烈王(午)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01年(在位24年)
考王子.威烈王二十三年,正式给与韩、魏、赵诸侯的身份.
元前401年登基
元前375年去位
安王(骄)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375年(在位26年)
威烈王子.即位这一年,楚国盗杀楚声王
元前375年登基
元前367年去位
烈王(喜)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367年(在位8年)
安王子.
元前367年登基
元前321年去位
显王(扁)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321年(在位46年)
烈王弟.显王五年,秦献公称伯。四十四年,秦惠王称王。其后诸侯皆为王
元前320年登基
元前314年去位
慎靓王(定)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314年(在位6年)
显王子.
元前314年登基
元前256年去位
赧王(延)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256年(在位58年)
慎靓王子.王赧时东西周分治。王赧徙都西周
秦朝公元前221-207年,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二世而亡
始皇帝嬴政
秦二世嬴胡亥(前230年—前207年,在位时间前209年—前207年),也称二世皇帝。是秦始皇第二十六子(最小的儿子)、太子嬴扶苏的弟弟。
汉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汉高祖刘邦
前256-前195)
前206年称帝,在位12年
汉高祖刘邦,字季,出身农民家庭,陈胜反秦起义,刘邦响应,自称“沛公”,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后又与项羽争天下,经4年,打败项羽。与前202年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刘邦在位12年,死于前195年,时年62岁。
惠帝刘盈
(前211-前188)
前195年即位,在位8年
刘盈,刘邦的儿子,母吕后(雉)。刘盈为人软弱,吕后专权。在位8年,死于前188年,时年24岁。
吕后
(前241-前180)
(前188-前180)年称制掌权
吕后,姓吕名雉,刘邦妻子。她是刘邦定天下的得力助手。刘邦死后,惠帝立,吕后掌权,她手段残忍,野心勃勃。惠帝死后,她先后选立刘恭,刘弘为帝,自己掌握实权,又大封吕氏家族。她死于前180年,时年62岁。死后,吕氏家族就被陈平,周勃一网打尽。
文帝刘恒
(前202-前157年)
前180年即位,在位24年
文帝刘恒,刘邦第四子。前202年,吕后死,刘恒即位。即位后削弱诸侯势力,减轻农民赋税,重生产,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汉文帝还是一位十分节俭的皇帝,自己穿粗制丝绸,妃子衣不能拖地,建造的陵墓随葬品也只有陶器。死于前157年,时年46岁。
景帝刘启
(前188-前141)
前157年即位,在位17年
景帝,文帝的儿子。即位后,平定吴楚七国叛乱,汉朝统一的*集权统治大大加强。景帝继续推行减轻赋税和徭役,实行与民休息的*。形成历史上的“文景之治”。景帝死于前141年,时年48岁。
武帝刘彻
(前157-前87)
前141年即位,在位55年
武帝,景帝第九子。武帝在*上继续加强*集权,陆续夺去大批王,侯爵位。并与匈奴进行长期的战争,先后以卫青,霍去病为将,屡次大败匈奴。武帝时是西汉最强盛的时期。武帝死于前87年,时年71岁。
昭帝 (前95-前74)
前87年即位,在位14年
昭帝刘弗陵,武帝幼子。昭帝多次下令减轻人民负担,对匈奴的关系处理也较得当。昭帝死于前74年,时年21岁。
宣帝 (前91-前49)
前74年即位,在位26年
宣帝刘病已,一名询,汉武帝曾孙,祖父刘据,父刘进。昭帝无子,刘病已立。宣帝时,进一步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他多次下令减轻人民负担。史称“孝宣之治,信赏必罚,可谓中兴”。死于前49年,时年43岁。
元帝 (前75-前33)
前49年即位,在位17年
元帝刘奭,宣帝子。即位后封王皇后一家五司马,侯十余,埋下外戚专权的祸根。元帝时有王昭君出使匈奴,但元帝时汉朝国力开始衰弱。元帝死于前33年,时年43岁。
成帝 (前52-前7)
前33年即位,在位27年
成帝刘骜,元帝子。成帝时,汉王朝衰落,外戚专权,元帝终日与赵飞燕饮酒作乐,成帝死于前7年,时年46岁。
哀帝 (前26-前1)
前7年即位,在位6年
哀帝刘欣,元帝的庶孙,成帝的侄子。哀帝时,社会矛盾尖锐化,但哀帝却只信鬼神天地,宠幸男宠董贤,造成王莽专权。哀帝死于前1年,时年26岁。
平帝 (前9-5)
公元元年即位位,在位5年
平帝刘衎,元帝庶孙,中山孝王刘兴子。即位时9岁。王莽掌权。公元5年,被王莽毒死。时年14岁。
孺子婴
(5-25)
(6-8)年在位,在位2年
孺子婴,宣帝的元孙,刘显的儿子。即位时才2岁。公元8年,王莽自立,公元25年,孺子婴被杀,时年21岁。
新朝
9-23年
王莽
东汉{公元25-220年)都城洛阳今(河南洛阳)
汉光武帝刘秀(前6-57) 25年称帝,在位33年
光武帝,姓刘名秀,字文叔。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参加绿林起义军后,在昆阳以少胜多,打败王莽军。25年刘秀称帝。死于公元57年,时年64岁。
明帝刘庄(28-75)
57年即位,在位19年
明帝,刘秀的第四子。明帝在位时,吏治比较严明,赋税比较少,人民生活安定。死于75年,时年48岁。
章帝(58-88)
75年即位,在位14年
章帝,明帝第五子。章帝“好儒术”,在位时有班超出师西域。章帝还是一位书法家,尤善草书,后世称“章草”。死于88年,时年31岁。
和帝(79-105)
88年即位,在位18年
和帝刘肇,章帝第四子,即位时才10岁,由窦太后临朝称制,外戚窦宪掌实权。后杀窦宪掌权。在位18年,死于105年。时年27岁。
殇帝(105-106)
105年即位,在位1年
殇帝,和帝的小儿子,即位时刚满月,在位8个月死。
安帝(94-125)
106年即位,在位20年
安帝刘祜,章帝孙,父清河孝王刘庆,即位时才13岁,邓太后掌权。太后死后掌权。安帝时*黑暗,社会矛盾尖锐。死于125年,时年32岁。
顺帝(114-144)
125年即位,在位20年
顺帝刘保,安帝的儿子。顺帝是由宦官扶持上台的,朝政为宦官把持。*日益*。顺帝死于144年,时年30岁。
冲帝(143-145)
1444年即位,在位半年
冲帝刘炳,顺帝的儿子,在位半年死,时年才3岁。
质帝(138-146)
145年即位,在位1年
质帝刘缵,章帝的曾孙,渤海孝王刘鸿的儿子。即位时8岁,却颇伶俐。说大将军梁翼为“跋扈将军”,被梁翼毒死。时年9岁。
桓帝(132-167)
146年即位,在位22年
桓帝刘志,章帝的曾孙。蠡吾侯刘异的儿子。桓帝即位时15岁,外戚掌权。后又宦官专政。桓帝死于167年,时年36岁。
灵帝(156-189)
168年即位,在位22年
灵帝刘宏,章帝玄孙,桓帝死无子,刘宏即位。灵帝朝一团污气,宦官把持朝政,称“十常侍”。买卖官爵,横征暴敛,社会矛盾激化,终于于184年,爆发了黄巾大起义。灵帝死于189年,时年33岁。
献帝(181-234)
(189-220)年在位,在位32年
献帝刘协,灵帝的儿子,即位时9岁,董卓专权,后曹操迎献帝于许昌。220年,曹操死,曹丕自立为帝,建立魏国,汉亡,刘协被贬为山阳公,死于234年,时年54岁。献帝从未掌握朝政
三国
魏(220-265年)都城洛阳今河南洛阳
魏文帝曹丕(187-226) 220年称帝,在位7年 曹丕,曹操的儿子。220年废汉献帝自立,国号“魏”。 他继续推行曹操的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方针,确立了“九品中正制”。死于226年,时年40岁。
魏明帝曹睿(203-238) 226年即位,在位13年 曹睿,曹丕的儿子。即位后以司马懿为大将军,多次打败蜀相诸葛亮的进攻,但他好靡奢,喜女色。魏国*开始衰落。他死于239年,时年36岁。
魏齐王曹芳(232-274) (239-254)在位,在位15年 曹芳,曹操的曾孙,曹楷的儿子。明帝无子,死后由曹芳即位。在位时被司马懿篡权,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掌权,254年,曹芳被废,274年死,时年43岁。
魏高贵乡公曹髦(241-260) (254-260)在位,在位6年 曹髦,曹丕孙,曹霖的儿子。十四岁即位,260年,被司马昭杀死。时年19岁。留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谚语。
魏元帝曹奂(246-302) (260-265)在位,在位6年 曹奂,曹操孙,燕王曹宇的儿子。265年被司马炎所废,被封为陈留王。死于302年,时年57岁。
蜀汉
蜀汉(公元221年-263年)都城成都(今四川成都),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后主刘禅,共2帝。三国时期最弱小的国家
昭烈帝刘备(162-223) 221年称帝,在位3年 刘备,字玄德,河北涿县人。小时家境贫寒。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后,他*有功,任徐州牧。后经一系列征战,取荆州,益州,汉中,与魏,吴成三国鼎立之势。 221年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汉”。 219年,吴蜀江陵一战孙权夺荆州,关羽败死,刘备为收复荆州,于221年发动彝陵之战,后被吴将陆逊击败,223年,刘备死于白帝城,时年62岁。托孤于诸葛亮。
吴
三国时的吴国(公元222年-280年),建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始于吴大帝孙权,终于乌程侯孙皓,共4帝。吴国在三国中拥有地利,依靠长江天险与魏国抗衡。
吴皇帝谱
吴大帝孙权(182-252) 222年称帝,在位30年 吴大帝孙权,字仲谋,父孙坚,兄,孙策经征战,据有江东六郡,200年孙策死,孙权袭职,208年,于赤壁打败曹操,形成三国鼎立之势,222年,孙权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业(南京)。孙权制国有术,致使曹操也不无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死于252年,时年71岁,谥大皇帝,庙号太祖。
会稽王孙亮(243-) 252年即位,在位6年 会稽王孙亮,孙权幼子,250年立为太子,252年即位时才10岁,16岁时,被权臣孙琳所废,贬为会稽王。
吴景帝孙休(234-264) 258年即位,在位6年 吴景帝孙休,孙权第六子,258年即位,同年杀权臣孙琳,264年孙休死,时年30岁。
乌程侯孙皓(242-283) 264年即位,在位17年 孙皓,孙权的孙子,父孙和。孙皓即位后,大修宫舍,残暴好杀,穷奢极欲,终于于280年,被晋武帝司马炎所灭,死于283年,时年42岁。
晋
西晋(公元265年-316年)洛阳(河南洛阳),始于晋武帝司马炎,终于愍帝司马邺,共4帝。晋朝统一了全国,但由于皇帝昏庸,只4帝就土崩瓦解。国家又陷于*。
三国时期,司马懿成为魏国的实权人物。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先后掌权。司马昭权势极大,自封为晋王,封其子司马炎为太子。公元二六五年,司马昭卒,其子司马炎废魏帝曹奂,该国号为晋,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西晋王朝。
公元二八零年,晋军南下进攻建业(今南京),吴主孙皓出城请降,中国出现了暂时的统一。之后,武帝分封十余有功同姓为王,晋朝初年的经济并未有太大发展。 晋武帝司马炎病故,由次子惠帝司马衷继位。惠帝本是愚痴之人,并不能治理国家,于是便发生了晋朝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其中八王全部是晋皇室宗亲。“八王之乱”使晋朝原本就衰弱的统治进一步恶化。
公元三零八年,匈奴大单于刘渊称帝,开始了灭晋的历程。登基后,刘渊立即谴其子刘聪与大将王弥进攻西晋都城洛阳。攻克洛阳,掠走晋怀帝司马炽。怀帝被俘后,豫州刺史阎鼎与雍州刺史贾疋等人又拥立武帝之孙司马邺为帝,都于长安。至建安四年(公元316年)长安被围,晋愍帝司马邺出降,西晋王朝终结。
西晋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外族消灭的王朝
西晋皇帝谱
武帝司马炎(236-290) 265年称帝,在位26年 武帝司马炎,司马昭的长子,265年,司马炎即晋王。*迫曹奂禅位,建立晋朝,280年,攻下建业,吴国灭亡,完成了统一事业。 晋武帝生活十分荒淫,晋宫内宫女万人以上,并造成社会风气荒淫奢侈,有“王恺,石崇斗富”。司马炎死于290年,时年55岁。
惠帝司马衷(259-306) 290年即位,在位17年 惠帝,武帝第二子。司马衷是一个白痴。即位后,无力理政,发生诸王为争夺最高统治权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激化了阶级矛盾和*。司马衷死于306年,时年48岁。
怀帝司马炽(284-264) (306-312)年在位,在位6年 怀帝,晋武帝第二十五子。司马炽继承了惠帝的烂摊子,并无雄才大略。312年,匈奴军进攻洛阳,晋怀帝被俘,次年被杀。时年 30岁。
愍帝司马邺(300-317) (313-316)在位,在位4年 司马邺,晋武帝孙,吴孝王司马晏的儿子。司马邺即位时才13岁。,由琅邪王司马睿,南阳王司马保辅政。匈奴刘曜进攻长安,愍帝投降,受尽侮辱,317年被杀,时年18岁。
东晋(公元317-420)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
东晋皇帝谱
元帝司马睿(276-322) 317年称帝,在位6年 元帝司马睿,琅邪王司马觐的儿子。晋怀帝任命他为镇东大将军,都督扬州江南军事,西晋灭亡后,司马睿称帝,建都建康(南京),史称东晋。 元帝即位后,矛盾四伏。在位6年死,时年47岁。
明帝司马绍(298-325) 322年即位,在位4年 司马绍,元帝长子,从小就聪明伶俐,即位后,巩固了东晋的统治。死于325年,时年27岁。
成帝司马衍(321-342) 325年即位,在位18年 成帝司马衍,明帝长子。即位时5岁。死时22岁。
康帝司马岳(322-344) 342年即位,在位3年 康帝司马岳,明帝的儿子,成帝的弟弟,在位3年死,时年23岁。
穆帝司马聃(343-361) 344年即位,在位17年 穆帝,康帝子,即位时才2岁,死于361年,时年19岁。
哀帝司马丕(341-365) 361年即位,在位5年 司马丕,成帝长子,迷信黄老之术,常服长生不老之药,服食过量而死,时年25岁。
废帝司马奕(342-386) (365-371)年在位,在位5年 司马奕,成帝子,哀帝同母弟。在位5年被大将军桓温所废,死于386年,时年45岁。
简文帝司马昱(321-372) 371年即位,在位1年 司马昱,元帝的幼子,初封会稽王,371年,被桓温拥立为帝。在位1年死,时年53岁。
孝武帝司马曜(352-396) 372年即位,在位25年 孝武帝,简文帝第三子。383年,与前秦有“淝水之战”,在谢安领导下,大败前秦军。谢安死后,社会矛盾逐渐尖锐。加上,孝武帝“溺于酒色”,时**。孝武帝死于396年,时年45岁。
安帝司马德宗(382-418) 396年即位,在位23年 安帝,孝武帝长子,即位后,发生内乱,国势日衰,安帝没有什么*才能,信奉五斗米教的孙恩趁民心*动,于东方起事。他们在短短的十几天中就发展到数十万人,直至公元四零二年,才被彻底消灭。这次起义大大削弱了晋朝的力量,418年,被刘裕所杀。时年37岁。
恭帝司马德文(386-421) (418-420)年在位,在位2年 恭帝,安帝同母弟,在位2年,被废,421年被杀,时年36岁。
五胡十六国(公元304年-439年)。经过西晋短暂的统一后,中国又陷入纷乱的动荡中,南方仍是司马氏政权,历史称东晋,北方则较为混乱,政权分割交替,且多为少数民族政权,所以历史称五胡十六国。
南朝
宋420-479建康江苏南京宋武帝刘裕
齐479-502建康江苏南京齐高帝萧道成
梁502-557建康江苏南京梁武帝萧衍
陈557-589建康江苏南京 陈武帝陈霸先
北朝
北386-534平城山西大同魏道武帝拓跋珪
魏洛阳河南洛阳
东魏534-550邺河北临漳魏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535-556长安陕西西安魏文帝元宝炬
北齐550-577邺 河北临漳 齐文宣帝高洋
北周557-581长安陕西西安周孝闵帝宇文觉
隋朝581-618大兴陕西西安
隋文帝 杨坚 (581-604)
隋炀帝 杨广 (604-617)
隋恭帝 杨侑 (617-618)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长安陕西西安,始于高祖李渊,终于哀帝,共20帝。
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宗,名李治
武则天
唐中宗李显
唐睿宗,李旦
唐玄宗,李隆基
唐肃宗,李亨
唐代宗,李豫
唐顺宗李诵
唐宪宗李纯
唐穆宗李恒
唐敬宗李湛
唐文宗李昂
唐宣宗李忱
唐懿宗李漼
唐僖宗李儇
唐昭宗李晔
唐哀帝李拀
五代十国
后梁907-923汴河南开封梁太祖朱温
后唐923-936洛阳河南洛阳唐庄宗李存勖
后晋936-947汴河南开封晋高祖石敬瑭
后汉947-950汴河南开封 汉高祖刘暠
后周951-960汴 河南开封周太祖郭威
宋
北宋960-1127开封河南开封
宋太祖赵匡胤(960年—976年)
宋太宗 赵匡义(976年—997年)
宋真宗 赵恒 (997年—1022年)
宋仁宗 赵祯 (1022年—1063年)
宋英宗 赵曙 (1063年—1067年)
宋神宗 赵顼 (1067年—1085年)
宋哲宗 赵煦 (1085年—1100年)
宋徽宗 赵佶 (1100年—1125年)
宋钦宗 赵桓 (1125年—1127年
南宋1127-1279临安浙江临安
宋高宗 赵构 (1127年—1162年)
宋孝宗 赵昚 (1162年—1189年)
宋光宗 赵敦 (1189年—1194年)
宋宁宗 赵扩 (1194年—1224年)
宋理宗 赵昀 (1224年—1264年)
宋度宗 赵禥 (1264年—1274年)
宋恭帝 赵隰 (1274年—1276年)
宋端宗 赵是 (1276年—1278年)
宋幼主 赵昺 (1278年—1279年)
以下简要说下,具本的自己去了解了~
辽国907-1125皇都辽宁
耶律阿保机
大理937-1254太和城
西夏1032-1227兴庆府宁夏银川 元昊
金
1115-1234会宁阿城(黑)金太祖阿骨打 中都北京
元朝1206-1368大都北京 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1368-1644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1616-1911北京 皇太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3:01
藏点首页
干支次序表
五 帝
夏
商前期
商后期
西 周
东 周
秦
西 汉
东 汉
>>
1、本表西周幽王(公元前781——前771年)以前的纪年,吸收了“夏商周断代工程”近日公布《夏商周年表》中的最新科研成果。
2、本表从“五帝”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
3、商盘庚迁殷 (公元前1300年)以前各帝王在位年代目前尚无确论,本表对盘庚迁殷以前只列帝王世系。
4、较小的王朝如“十六国”、“十国”、“西夏”等不列表。
5、各个时代或王朝,详列帝王名号(“帝号”或“庙号”,以习惯上常用者为据),年号,元年的干支和公元纪年,以资对照 (年号后用括号附列使用年数,年中改元时在干支后用数字注出改元的月份。)
干支次序表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l7、庚辰 l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3、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l、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五 帝 (约前26世纪初——约前21世纪初)
黄帝
颛顼[zhuānxū]
帝喾[kù]
尧
舜
夏(前2070——前1600)
禹
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杼
槐
芒
泄
不降
扃[jiōng]
廑[jǐn]
孔甲
皋[gāo]
发
癸(桀)
商前期(前1600——前1300)
汤
太丁
外丙
仲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仲丁
外壬
和亶[dǎn]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迁殷前)
商后期(前1300——前1046)
盘庚*(迁殷后)
(50)
前1300—前1251
小辛
小乙
武丁
(59)
前1250—前1192
祖庚
(44)
前1191—前1148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35)
前1147—前1113
文丁
(11)
前1112—前1102
帝乙
(26)
前1101—前1076
帝辛 (纣)
(30)
前1075—前1046
*盘庚迁都于殷后,商也称殷
周(前1046——前256)
西 周(前1046——前771)
武王(姬发)
(4)
前1046—前1043
成王(~诵)
(22)
前1042—前1021
康王(~钊)
(25)
前1020—前996
昭王(~瑕)
(19)
前995—前977
穆王(~满)
(55)(共王当年改元)
前976—前922
共王(~繄[yī]扈)
(23)
前922—前900
懿王(~囏 [jiān])
(8)
前899—前892
孝王(~辟方)
(6)
前891—前886
夷王(~燮[xiè])
(8)
前885—前878
厉王(~胡)
(37)(共和当年改元)
前877—前841
[共和]
(14)
庚申
前841
宣王(~静)
(46)
甲戌
前827
幽王(~宫湦[shēng])
(11)
庚申
前781
东 周(前770——前256)
平王(姬宜臼)
(51)
辛末
前770
桓王(~林)
(23)
壬戊
前719
庄王(~佗[tuó])
(15)
乙酉
前696
厘王(~胡齐)
(5)
庚子
前681
惠王(~阆[làng])
(25)
乙巳
前676
襄王(~郑)
(33)
庚午
前651
顷王(~壬臣)
(6)
癸卯
前618
匡王(~班)
(6)
己酉
前612
定王(~瑜)
(21)
乙卯
前606
简王(~夷)
(14)
丙子
前585
灵王(~泄心)
(27)
庚寅
前571
景王(~贵)
(25)
丁巳
前544
悼王(~猛)
(1)
辛巳
前520
敬王(~匄[gài])
(44)
壬午
前519
元王(~仁)
(7)
丙寅
前475
贞定王(~介)
(28)
癸酉
前468
哀王(~去疾)
(1)
庚子
前441
思王(~叔)
(1)
庚子
前441
考王(~嵬[wéi])
(15)
辛丑
前440
威烈王(~午)
(24)
丙辰
前425
安王(~骄)
(26)
庚辰
前401
烈王(~喜)
(7)
丙午
前375
显王(~扁)
(48)
癸丑
前368
慎靓[jìng]王(~定)
(6)
辛丑
前320
赧[nǎn]王(~延)
(59)
丁未
前314
秦[秦帝国(前221——前206)]
周赧王59年乙巳(前256),秦灭周。自次年(秦昭襄王52年丙午,前255)起至秦王政25年己卯(前222),史家以秦王纪年。秦王政26年庚辰(前221)完成统一,称始皇帝。
昭襄王(嬴则,又名稷)
(56)
乙卯
前306
孝文王(~柱)
(1)
辛亥
前250
庄襄王(~子楚)
(3)
壬子
前249
始皇帝(~政)
(37)
乙卯
前246
二世皇帝(~胡亥)
(3)
壬辰
前209
汉(前206——公元220)
西 汉(前206——公元25)
包括王莽(公元9—23)和更始帝(23——25)。
高帝(刘邦)
(12)
乙未
前206
惠帝(~盈)
(7)
丁未
前194
高后(吕雉)
(8)
甲寅
前187
文帝(刘恒)
(16)
壬戌
前179
(后元)(7)
戊寅
前163
景帝(~启)
(7)
乙酉
前156
(中元)(6)
壬辰
前149
(后元)(3)
戊戌
前143
武帝(~彻)
建元(6)
辛丑
前l40
元光(6)
丁未
前134
元朔(6)
癸丑
前128
元狩(6)
己未
前122
元鼎(6)
乙丑
前116
元封(6)
辛未
前110
太初(4)
丁丑
前104
天汉(4)
辛巳
前100
太始(4)
乙酉
前96
征和(4)
己丑
前92
后元(2)
癸巳
前88
昭帝(~弗陵)
始元(7)
乙未
前86
元凤(6)
辛丑(八)
前80
元平(1)
丁未
前74
宣帝(~询)
本始(4)
戊申
前73
地节(4)
壬子
前69
元康(5)
丙辰
前65
神爵(4)
庚申(三)
前61
五凤(4)
甲子
前57
甘露(4)
戊辰
前53
黄龙(1)
壬申
前49
元帝(~奭[shì])
初元(5)
癸酉
前48
永光(5)
戊寅
前43
建昭(5)
癸未
前38
竟宁(1)
戊子
前33
成帝(~骜[ào])
建始(4)
己丑
前32
河平(4)
癸巳(三)
前28
阳朔(4)
丁酉
前24
鸿嘉(4)
辛丑
前20
永始(4)
乙巳
前16
元延(4)
己酉
前12
绥和(2)
癸丑
前8
哀帝(刘欣)
建平(4)
乙卯
前6
元寿(2)
己未
前2
平帝(~衍)
元始(5)
辛酉
公元1
孺子婴(王莽摄政)
居摄(3)
丙寅
6
初始(1)
戊辰(十一)
8
[新]王莽
始建国(5)
己巳
9
天凤(6)
甲戌
14
地皇(4)
庚辰
20
更始帝(刘玄)
更始(3)
癸未(二)
23
东 汉(25—220)
光武帝(刘秀)
建武(32)
乙酉(六)
25
建武中元(2)
丙辰(四)
56
明帝(~庄)
永平(18)
戊午
58
章帝(~炟[dá])
建初(9)
丙子
76
元和(4)
甲申(八)
84
章和(2)
丁亥(七)
87
和帝(~肇)
永元(17)
己丑
89
元兴(1)
乙巳(四)
105
殇[shāng]帝(~隆)
延平(1)
丙午
106
安帝(~祜[hù])
永初(7)
丁未
107
元初(7)
甲寅
114
永宁(2)
庚申(四)
120
建光(2)
辛酉(七)
12l
延光(4)
壬戌(三)
122
顺帝(~保)
永建(7)
丙寅
126
阳嘉(4)
壬申(三)
132
永和(6)
丙子
136
汉安(3)
壬午
142
建康(1)
甲申(四)
144
冲帝(~炳)
永憙[xī](嘉)(1)
乙酉
145
质帝(~缵[zuǎn])
本初(1)
丙戌
146
桓帝(~志)
建和(3)
丁亥
147
和平(1)
庚寅
150
元嘉(3)
辛卯
151
永兴(2)
癸巳(五)
153
永寿(4)
乙未
155
延熹(10)
戊戌(六)
158
永康(1)
丁未(六)
167
灵帝(~宏)
建宁(5)
戊申
168
熹平(7)
壬子(五)
172
光和(7)
戊午(三)
178
中平(6)
甲子(十二)
184
献帝(~协)
初平(4)
庚午
190
兴平(2)
甲戌
194
建安(25)
丙子
196
延康(1)
庚子(三)
220
魏
蜀 汉
吴
西 普
东 晋
南 宋
齐
梁
陈
北 魏
东 魏
北 齐
西 魏
北 周
隋
唐
<< >>
三国(220——280)
魏(220一265)
文帝(曹丕)
黄初(7)
庚子(十)
220
明帝(~睿[ruì])
太和(7)
丁未
227
青龙(5)
癸丑(二)
233
景初(3)
丁巳(三)
237
齐王(~芳)
正始(10)
庚申
240
嘉平(6)
己巳(四)
249
高贵乡公(~髦[máo])
正元(3)
甲戌(十)
254
甘露(5)
丙子(六)
256
元帝(~奂[huàn])(陈留王)
景元(5)
庚辰(六)
260
咸熙(2)
甲申(五)
264
蜀汉(221—263)
昭烈帝(刘备)
章武(3)
辛丑(四)
221
后主(~禅[shàn])
建兴(15)
癸卯(五)
223
延熙(20)
戊午
238
景耀(6)
戊寅
258
炎兴(1)
癸未(八)
263
吴(222—280)
大帝(孙权)
黄武(8)
壬寅(十)
222
黄龙(3)
己酉(四)
229
嘉禾(7)
壬子
232
赤乌(14)
戊午(九)
238
太元(2)
辛未(五)
251
神凤(1)
壬申(二)
252
会稽王(~亮)
建兴(2)
壬申(四)
252
五凤(3)
甲戌
254
太平(3)
丙子(十)
256
景帝(~休)
永安(7)
戊寅(十)
258
乌程侯(~皓)
元兴(2)
甲申(七)
264
甘露(2)
乙酉(四)
265
宝鼎(4)
丙戌(八)
266
建衡(3)
己丑(十)
269
凤凰(3)
壬辰
272
天册(2)
乙未
275
天玺(1)
丙申(七)
276
天纪(4)
丁酉
277
晋(265—420)
西普(265—317)
武帝(司马炎)
泰始(10)
乙酉(十二)
265
咸宁(6)
乙未
275
太康(10)
庚子(四)
280
太熙(1)
庚戌
290
惠帝(司马衷)
永熙(1)
庚戌(四)
290
永平(1)
辛亥
291
元康(9)
辛亥(三)
291
永康(2)
庚申
300
永宁(2)
辛酉(四)
301
太安(2)
壬戌(十二)
302
永安(1)
甲子
304
建武(1)
甲子(七)
304
永安(1)
甲子(十一)
304
永兴(3)
甲子(十二)
304
光熙(1)
丙寅(六)
306
怀帝(~炽[chì])
永嘉(7)
丁卯
307
愍[mǐn]帝(~邺[yè])
建兴(5)
癸酉(四)
313
东晋(317—420)
元帝(司马睿[ruì])
建武(2)
丁丑(三)
317
大兴(4)
戊寅(三)
318
永昌(2)
壬午
322
明帝(~绍)
永昌
壬午(闰十一)
322
太宁(4)
癸未(三)
323
成帝(~衍)
太宁
乙酉(闰八)
325
咸和(9)
丙戌(二)
326
咸康(8)
乙未
335
康帝(~岳)
建元(2)
癸卯
343
穆帝(~聃[dān])
永和(12)
乙巳
345
升平(5)
丁巳
357
哀帝(~丕[pī])
隆和(2)
壬戌
362
兴宁(3)
癸亥(二)
363
海西公(~奕[yì])
太和(6)
丙寅
366
简文帝(~昱[yù])
咸安(2)
辛末(十一)
371
孝武帝(~曜[yào])
宁康(3)
癸酉
373
太元(21)
丙子
376
安帝(~德宗)
隆安(5)
丁酉
397
元兴(3)
壬寅
402
义熙(14)
乙巳
405
恭帝(~德文)
元熙(2)
己未
419
南北朝(420—589)
南朝 宋(420—479)
武帝(刘裕)
永初(3)
庚申(六)
420
少帝(~义符)
景平(2)
癸亥
423
文帝(~义隆)
元嘉(30)
甲子(八)
424
孝武帝(~骏)
孝建(3)
甲午
454
大明(8)
丁酉
457
前废帝(~子业)
永光(1)
乙巳
465
景和(1)
乙巳(八)
465
明帝(~彧[yù])
泰始(7)
乙巳(十二)
465
泰豫(1)
壬子
472
后废帝(~昱[yù])(苍梧王)
元徽(5)
癸丑
473
顺帝(~凖)
升明(3)
丁巳(七)
477
齐(479—502)
高帝(萧道成)
建元(4)
己未(四)
479
武帝(~赜[zé])
永明(11)
癸亥
483
郁[yù]林王(~昭业)
隆昌(1)
甲戌
494
海陵王(~昭文)
延兴(1)
甲戌(七)
494
明帝(~鸾)
建武(5)
甲戌(十)
494
永泰(1)
戊寅(四)
498
东昏侯(~宝卷)
永元(3)
己卯
499
和帝(~宝融)
中兴(2)
辛巳(三)
501
梁(502—557)
武帝(萧衍)
天监(18)
壬午(四)
502
普通(8)
庚子
520
大通(3)
丁未(三)
527
中大通(6)
己酉(十)
529
大同(12)
乙卯
535
中大同(2)
丙寅(四)
546
太清(3)
*丁卯(四)
547
简文帝(~纲)
大宝(2)
**庚午
550
元帝(~绎)
承圣(4)
壬申(十一)
552
敬帝(~方智)
绍泰(2)
乙亥(十)
555
太平(2)
丙子(九)
556
* 有的地区用至6年。
** 有的地区用至3年。
陈(557—589)
武帝(陈霸先)
永定(3)
丁丑(十)
557
文帝(~蒨[qiàn])
天嘉(7)
庚辰
560
天康(1)
丙戌(二)
566
废帝(~伯宗)(临海王)
光大(2)
丁亥
567
宣帝(~顼[xū])
太建(14)
己丑
569
后主(~叔宝)
至德(4)
癸卯
583
祯明(3)
丁未
587
北朝 北魏[拓跋氏,后改元氏](386—534)
北魏建国于丙戌(386年)正月,初称代国,至同年四月始改国号为魏,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
道武帝(拓跋登珪)
登国(11)
丙戌
386
皇始(3)
丙申(七)
396
天兴(7)
戊戌(十二)
398
天赐(6)
甲辰(十)
404
明元帝(~嗣)
永兴(5)
己酉(十)
409
神瑞(3)
甲寅
414
泰常(8)
丙辰(四)
416
太武帝(~焘)
始光(5)
甲子
424
神(上‘鹿’下‘加’)[jiā](4)
戊辰(二)
428
延和(3)
壬申
432
太延(6)
乙亥
435
太平真君(12)
庚辰(六)
440
正平(2)
辛卯(六)
451
南安王(拓跋余)
永(承)平(1)
壬辰(三)
452
文成帝(~浚[jùn])
兴安(3)
壬辰(十)
452
兴光(2)
甲午(七)
454
太安(5)
乙未(六)
455
和平(6)
庚子
460
献文帝(~弘)
天安(2)
丙午
466
皇兴(5)
丁未(八)
467
孝文帝(元宏)
延兴(6)
辛亥(八)
471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3:02
朝代简介
夏朝: 约前2146-1675年 安邑 山西夏县 禹
商朝: 约前1675-1029年 亳 河南商丘 汤
周朝:
西周:约前1029-771年 镐京 陕西西安 周武王姬发
东周:前770-256年 洛邑 河南洛阳 周平王姬宜臼
春秋:前770-476年
战国:前475-221年
秦朝:前221-207年 咸阳 陕西咸阳 始皇帝嬴政
汉朝:
西汉:前206-公元8年 长安 陕西西安 汉高祖刘邦
新朝:9-23年 王莽
东汉:25-220年 洛阳 河南洛阳 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
曹魏:220-265年 洛阳 河南洛阳 魏文帝曹丕
蜀汉:221-263年 成都 四川成都 汉昭烈帝刘备
孙吴:222-280年 建业 江苏南京 吴大帝孙权
晋朝:
西晋:265-316 洛阳 河南洛阳 晋武帝司马炎
东晋:317-420 建康 江苏南京 晋元帝司马睿
十六国 304-439
南北朝:
南朝:
宋:420-479 建康 江苏南京 宋武帝刘裕
齐:479-502 建康 江苏南京 齐高帝萧道成
梁:502-557 建康 江苏南京 梁武帝萧衍
陈:557-589 建康 江苏南京 陈武帝陈霸先
北朝:
北魏: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魏道武帝拓跋珪
洛阳 河南洛阳
东魏:534-550 邺 河北临漳 魏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535-556 长安 陕西西安 魏文帝元宝炬
北齐:550-577 邺 河北临漳 齐文宣帝高洋
北周:557-581 长安 陕西西安 周孝闵帝宇文觉
隋朝:581-618 大兴 陕西西安 隋文帝杨坚
唐朝:618-907 长安 陕西西安 唐高祖李渊
五代十国:
后梁:907-923 汴 河南开封 梁太祖朱晃
后唐:923-936 洛阳 河南洛阳 唐庄宗李存勖
后晋:936-947 汴 河南开封 晋高祖石敬瑭
后汉:947-950 汴 河南开封 汉高祖刘暠
后周:951-960 汴 河南开封 周太祖郭威
宋朝:
北宋:960-1127 开封 河南开封 宋太祖赵匡胤
南宋:1127-1279 临安 浙江杭州 宋高宗赵构
辽国:907-1125 皇都 辽宁 辽国耶律阿保机
大理:937-1254 太和城 云南大理
西夏:1032-1227 兴庆府 宁夏银川
金国:1115-1234 会宁 阿城(黑) 金太祖阿骨打
中都 北京
开封 河南开封
元朝:1206-1368 大都 北京 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1368-1644 北京 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1616-1911 北京 北京 清世祖福临
中华*:1911-1949 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 : 1949- 北京
夏朝--商朝--周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朝--汉朝(西汉\东汉)--三国--晋朝(西晋\东晋)--
南北朝(南朝\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北宋\南宋)--辽国--大理--西夏--金国--元朝--
明朝--清朝--中华*--中华人民共和国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424002.html?wtp=tt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3:02
神话时代,有黄帝,帝喾等
夏,姒姓,有禹,启,桀(履癸)等
商(盘庚迁都后称殷),子姓,有汤,纣等
周(平王迁都前称西周,后称东周),姬姓,有武王发,幽王宫涅(应该是SHENG,我 没找到)等
秦(周赧王59年秦灭周后开始用秦的纪年),嬴姓,有始皇政,二世胡亥
西楚(柏杨的书上的记法)霸王项羽(名籍字羽)
汉(西汉)刘姓,有高祖邦,武帝彻等
新,王姓,王莽
汉(玄汉,柏杨的书上的记法),更始帝刘玄
汉(东汉)光武帝刘秀,献帝刘协等
三国 魏 文帝曹丕,明帝曹睿等,蜀彰武帝刘备,后主刘禅,吴 大帝孙权等
晋 (西晋)武帝司马炎等
晋(东晋)司马睿等
五胡十六国 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指,成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夏。
有刘渊,石勒,石虎等
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有刘裕,陈霸先,萧衍等
北朝有北魏,后来*成东魏和西魏,东魏被北齐所灭,西魏为北周所灭。有宇文觉,高洋,元宝炬等
隋 文帝杨坚,炀帝杨广等
唐 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等
五代十国,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指北汉,南汉,前蜀,后蜀,吴,吴越,南唐,楚,闽,荆南,有李煜,朱温等
宋(北宋,南宋,其间有辽,金,西夏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赵匡胤,赵光义等
元(蒙古勃尔只斤氏)有铁木真(成吉思汗),忽必烈等
明,有朱元璋,朱棣等
清,(满族爱新觉罗氏)有玄烨(康熙),胤禛(雍正),弘历(乾隆)等
中华*
中华人民共和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3:01
夏朝(约公元前2146-1675年 ) 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传说中禹建立的,而后君主有:启,仲康,相,少康,槐,芒,不降, 桀为夏朝最后一位暴君
商朝(约公元前1675年-前1029年),都城亳 今(河南商丘)始于商汤,终于商纣,共30帝,享国646年。君主有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武丁, 祖庚 ,祖甲,廪辛 ,庚丁 ,武乙 ,太丁 ,帝乙 ,商纣
周
西周约公元前1029-771年镐京(今陕西西安)
文王 在位51年
文王姓姬名昌,父名季。姬昌即位后曾一度被商王所泅,后被释放。他礼贤下士,有姜子牙等名辰辅佐,为以后灭商打下基础。据传文王死时97岁。
武王 在位5年
武王姬发,父姬昌。即位后大举伐商,并于牧野,大败商军,纣王*,商亡。武王建都于镐京。史称西周。武王死时54岁。
成王
在位30年
成王姬诵,武王子,即位时12岁。由周公旦摄政。之中,平定武更(纣王子)叛乱,并大封诸侯。成王造东都洛邑。成王死时42岁。
康王
康王姬钊,成王子。康王是一位有作为的周王,史称“成康盛世”。康王时,周朝较强盛。
昭王
在位2年
昭王姬瑕,康王子。“昭王之时,王道微缺”,周国力开始下降,昭王南巡死于楚。
穆王
在位55年
穆王姬满,昭王子。穆王时作《吕刑》,是流传下来的我国最早的法典。穆王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周王。
共王
在位12年
共王姬伊扈,穆王子。
懿王
在位25年
懿王姬囏,共王子。懿王时,周室衰弱,外族入侵已无力抵抗。
孝王
在位15年
孝王姬辟方,穆王的儿子,共王的弟弟。
夷王
在位12年
夷王姬燮,周懿王的儿子。夷王时,周天子与诸侯的矛盾尖锐化,夷王曾烹杀齐哀公。
厉王
在位16年
厉王姬胡,夷王的儿子。厉王是一位暴君,对外战争屡败,国势日危。在位16年,竟被国人放逐。
周召共和 执政14年 周召共和是指周定公与召穆公共同执政。此二人均为宗周的大贵族。
宣王 在位46年
宣王姬静,厉王的儿子。即位后针对周王室的内忧外患,进行改革。取得成功,史称“宣王中兴”。
幽王 (前781-前771)年在位,在位11年
幽王姬宫生,宣王的儿子。贪淫无道,为博宠姬褒姒一笑,竟“烽火戏诸侯”,从而亡国被杀。这就是“一笑倾国”的由来
东周(公元前770-256年)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按历史分段为春秋(公元前770-476年)
战国(公元前475-221年)
周平王姬宜臼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720年(在位50年)
东迁于洛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而周室弱,齐、楚、秦、晋开始强大
元前719年登基
元前697年去位
桓王(林)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97年(在位22年)
平王孙,桓王三年,郑庄公朝,桓王不礼。十三年,伐郑,郑射伤桓王,就是史书说的“箭射王肩”。
元前696年登基
元前681年去位
庄王(佗)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81年(在位15年)
庄王四年,周公黑肩要杀庄王而要立王子克为王。辛伯告发,庄王杀死周公。王子克逃往燕国。
元前682年登基
元前677年去位
厘王(胡齐)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77年(在位5年)
庄王子.厘王三年时,齐桓公开始称霸.
元前677年登基
元前652年去位
惠王(阆)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52年(在位25年)
厘王子.即位初,庄王还有一子叫颓,而且很受宠。及惠王即位,颓联络众大夫边伯等五人作乱,计划召燕国、卫国的军队讨伐惠王。惠王逃至郑国。颓称王。郑国、虢国国君大怒。四年,郑国和虢国发兵讨伐,杀死颓,又立惠王。惠王十年的时候,赐齐桓公为伯。
元前651年登基
元前619年去位
襄王(郑)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19年(在位32年)
惠王子.惠王王后生子叔带,很受惠王宠爱,襄王也很畏惧他的势力。三年,叔带勾结戎、翟讨伐襄王,襄王要杀叔带,叔带逃往齐国。齐桓公派管仲平灭威胁周朝的外戎,派隰朋平灭威胁晋国的外戎。襄王以上卿之礼款待管仲。管仲拒绝.于是管仲接受下卿之礼的款待,回国。九年,齐桓公卒。二十四年,晋文公卒。三十一年,秦穆公卒。
元前619年登基 ]
元前613年去位
顷王(壬臣)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13年(在位6年)
襄王子.
元前612年登基
元前606年去位
匡王(班)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06年(在位6年)
顷王子.
元前606年登基
元前585年去位
定王(瑜)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585年(在位21年)
匡王弟.定王元年,楚庄王伐陆浑的敌人,第二年经过洛邑,让人问周朝索要九鼎。定王让王孙满出使拒绝,楚兵退去。十年,楚庄王围困郑国,郑伯投降,被放。十六年,楚庄王死。
元前585年登基
元前571年去位
简王(夷)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571年(在位14年)
定王子.简王十三年,晋国国君厉公被杀,晋国人迎回在周朝的公子子周,立为悼公。
元前571年登基
元前544年去位
灵王(泄心)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544年(在位27年)
简王子.灵王二十四年,齐国崔杼杀死齐国君庄公。
元前544年登基
元前521年去位
景王(贵)
出生:不详--死亡:不详(在位23年)
灵王子.
元前520年登基
元前520年去位
悼王(猛)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520年(在位0年)
景王子.景王喜爱儿子朝,但景王死后.国人立长子猛为王.但被子朝杀死.
元前519年登基
元前476年去位
敬王(丐)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76年(在位43年)
景王子.子朝杀猛后自立,但是晋国拥立丐为敬王.但是子朝在周自立.四年后,晋国率诸侯拥敬王回朝.三十九年,齐田常杀其君简公这就是有名的"田姓代齐",也就是从这起,齐国的国君不是姜子牙的后裔了,而是田姓,四十一年,楚灭陈。孔子卒。
元前476年登基
元前468年去位
元王(仁)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68年(在位8年)
敬王子.
元前468年登基
元前441年去位
定王(介)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41年(在位27年)
元王子.定王十六年,三晋灭智伯,分有其地。这就是有名的"三家分晋".这是春秋和战国划分的标志..
元前441年登基
元前441年去位
哀王(去疾)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41年(在位0年)
定王长子.哀王即位三月,弟叔袭杀哀王而自立,就是思王。思王即位五月,少弟嵬攻杀思王而自立,就是考王。此三王皆定王之子。这里就将哀王,思王列在一起
元前440年登基
元前425年去位
考王(嵬)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25年(在位15年)
定王之子.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接替周公的官职。桓公死后,儿子威公代立。威公死后,儿子惠公代立,封他的小儿子在巩这个地方,号东周惠公。
元前425年登基
元前401年去位
威烈王(午)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01年(在位24年)
考王子.威烈王二十三年,正式给与韩、魏、赵诸侯的身份.
元前401年登基
元前375年去位
安王(骄)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375年(在位26年)
威烈王子.即位这一年,楚国盗杀楚声王
元前375年登基
元前367年去位
烈王(喜)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367年(在位8年)
安王子.
元前367年登基
元前321年去位
显王(扁)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321年(在位46年)
烈王弟.显王五年,秦献公称伯。四十四年,秦惠王称王。其后诸侯皆为王
元前320年登基
元前314年去位
慎靓王(定)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314年(在位6年)
显王子.
元前314年登基
元前256年去位
赧王(延)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256年(在位58年)
慎靓王子.王赧时东西周分治。王赧徙都西周
秦朝公元前221-207年,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二世而亡
始皇帝嬴政
秦二世嬴胡亥(前230年—前207年,在位时间前209年—前207年),也称二世皇帝。是秦始皇第二十六子(最小的儿子)、太子嬴扶苏的弟弟。
汉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汉高祖刘邦
前256-前195)
前206年称帝,在位12年
汉高祖刘邦,字季,出身农民家庭,陈胜反秦起义,刘邦响应,自称“沛公”,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后又与项羽争天下,经4年,打败项羽。与前202年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刘邦在位12年,死于前195年,时年62岁。
惠帝刘盈
(前211-前188)
前195年即位,在位8年
刘盈,刘邦的儿子,母吕后(雉)。刘盈为人软弱,吕后专权。在位8年,死于前188年,时年24岁。
吕后
(前241-前180)
(前188-前180)年称制掌权
吕后,姓吕名雉,刘邦妻子。她是刘邦定天下的得力助手。刘邦死后,惠帝立,吕后掌权,她手段残忍,野心勃勃。惠帝死后,她先后选立刘恭,刘弘为帝,自己掌握实权,又大封吕氏家族。她死于前180年,时年62岁。死后,吕氏家族就被陈平,周勃一网打尽。
文帝刘恒
(前202-前157年)
前180年即位,在位24年
文帝刘恒,刘邦第四子。前202年,吕后死,刘恒即位。即位后削弱诸侯势力,减轻农民赋税,重生产,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汉文帝还是一位十分节俭的皇帝,自己穿粗制丝绸,妃子衣不能拖地,建造的陵墓随葬品也只有陶器。死于前157年,时年46岁。
景帝刘启
(前188-前141)
前157年即位,在位17年
景帝,文帝的儿子。即位后,平定吴楚七国叛乱,汉朝统一的*集权统治大大加强。景帝继续推行减轻赋税和徭役,实行与民休息的*。形成历史上的“文景之治”。景帝死于前141年,时年48岁。
武帝刘彻
(前157-前87)
前141年即位,在位55年
武帝,景帝第九子。武帝在*上继续加强*集权,陆续夺去大批王,侯爵位。并与匈奴进行长期的战争,先后以卫青,霍去病为将,屡次大败匈奴。武帝时是西汉最强盛的时期。武帝死于前87年,时年71岁。
昭帝 (前95-前74)
前87年即位,在位14年
昭帝刘弗陵,武帝幼子。昭帝多次下令减轻人民负担,对匈奴的关系处理也较得当。昭帝死于前74年,时年21岁。
宣帝 (前91-前49)
前74年即位,在位26年
宣帝刘病已,一名询,汉武帝曾孙,祖父刘据,父刘进。昭帝无子,刘病已立。宣帝时,进一步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他多次下令减轻人民负担。史称“孝宣之治,信赏必罚,可谓中兴”。死于前49年,时年43岁。
元帝 (前75-前33)
前49年即位,在位17年
元帝刘奭,宣帝子。即位后封王皇后一家五司马,侯十余,埋下外戚专权的祸根。元帝时有王昭君出使匈奴,但元帝时汉朝国力开始衰弱。元帝死于前33年,时年43岁。
成帝 (前52-前7)
前33年即位,在位27年
成帝刘骜,元帝子。成帝时,汉王朝衰落,外戚专权,元帝终日与赵飞燕饮酒作乐,成帝死于前7年,时年46岁。
哀帝 (前26-前1)
前7年即位,在位6年
哀帝刘欣,元帝的庶孙,成帝的侄子。哀帝时,社会矛盾尖锐化,但哀帝却只信鬼神天地,宠幸男宠董贤,造成王莽专权。哀帝死于前1年,时年26岁。
平帝 (前9-5)
公元元年即位位,在位5年
平帝刘衎,元帝庶孙,中山孝王刘兴子。即位时9岁。王莽掌权。公元5年,被王莽毒死。时年14岁。
孺子婴
(5-25)
(6-8)年在位,在位2年
孺子婴,宣帝的元孙,刘显的儿子。即位时才2岁。公元8年,王莽自立,公元25年,孺子婴被杀,时年21岁。
新朝
9-23年
王莽
东汉{公元25-220年)都城洛阳今(河南洛阳)
汉光武帝刘秀(前6-57) 25年称帝,在位33年
光武帝,姓刘名秀,字文叔。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参加绿林起义军后,在昆阳以少胜多,打败王莽军。25年刘秀称帝。死于公元57年,时年64岁。
明帝刘庄(28-75)
57年即位,在位19年
明帝,刘秀的第四子。明帝在位时,吏治比较严明,赋税比较少,人民生活安定。死于75年,时年48岁。
章帝(58-88)
75年即位,在位14年
章帝,明帝第五子。章帝“好儒术”,在位时有班超出师西域。章帝还是一位书法家,尤善草书,后世称“章草”。死于88年,时年31岁。
和帝(79-105)
88年即位,在位18年
和帝刘肇,章帝第四子,即位时才10岁,由窦太后临朝称制,外戚窦宪掌实权。后杀窦宪掌权。在位18年,死于105年。时年27岁。
殇帝(105-106)
105年即位,在位1年
殇帝,和帝的小儿子,即位时刚满月,在位8个月死。
安帝(94-125)
106年即位,在位20年
安帝刘祜,章帝孙,父清河孝王刘庆,即位时才13岁,邓太后掌权。太后死后掌权。安帝时*黑暗,社会矛盾尖锐。死于125年,时年32岁。
顺帝(114-144)
125年即位,在位20年
顺帝刘保,安帝的儿子。顺帝是由宦官扶持上台的,朝政为宦官把持。*日益*。顺帝死于144年,时年30岁。
冲帝(143-145)
1444年即位,在位半年
冲帝刘炳,顺帝的儿子,在位半年死,时年才3岁。
质帝(138-146)
145年即位,在位1年
质帝刘缵,章帝的曾孙,渤海孝王刘鸿的儿子。即位时8岁,却颇伶俐。说大将军梁翼为“跋扈将军”,被梁翼毒死。时年9岁。
桓帝(132-167)
146年即位,在位22年
桓帝刘志,章帝的曾孙。蠡吾侯刘异的儿子。桓帝即位时15岁,外戚掌权。后又宦官专政。桓帝死于167年,时年36岁。
灵帝(156-189)
168年即位,在位22年
灵帝刘宏,章帝玄孙,桓帝死无子,刘宏即位。灵帝朝一团污气,宦官把持朝政,称“十常侍”。买卖官爵,横征暴敛,社会矛盾激化,终于于184年,爆发了黄巾大起义。灵帝死于189年,时年33岁。
献帝(181-234)
(189-220)年在位,在位32年
献帝刘协,灵帝的儿子,即位时9岁,董卓专权,后曹操迎献帝于许昌。220年,曹操死,曹丕自立为帝,建立魏国,汉亡,刘协被贬为山阳公,死于234年,时年54岁。献帝从未掌握朝政
三国
魏(220-265年)都城洛阳今河南洛阳
魏文帝曹丕(187-226) 220年称帝,在位7年 曹丕,曹操的儿子。220年废汉献帝自立,国号“魏”。 他继续推行曹操的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方针,确立了“九品中正制”。死于226年,时年40岁。
魏明帝曹睿(203-238) 226年即位,在位13年 曹睿,曹丕的儿子。即位后以司马懿为大将军,多次打败蜀相诸葛亮的进攻,但他好靡奢,喜女色。魏国*开始衰落。他死于239年,时年36岁。
魏齐王曹芳(232-274) (239-254)在位,在位15年 曹芳,曹操的曾孙,曹楷的儿子。明帝无子,死后由曹芳即位。在位时被司马懿篡权,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掌权,254年,曹芳被废,274年死,时年43岁。
魏高贵乡公曹髦(241-260) (254-260)在位,在位6年 曹髦,曹丕孙,曹霖的儿子。十四岁即位,260年,被司马昭杀死。时年19岁。留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谚语。
魏元帝曹奂(246-302) (260-265)在位,在位6年 曹奂,曹操孙,燕王曹宇的儿子。265年被司马炎所废,被封为陈留王。死于302年,时年57岁。
蜀汉
蜀汉(公元221年-263年)都城成都(今四川成都),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后主刘禅,共2帝。三国时期最弱小的国家
昭烈帝刘备(162-223) 221年称帝,在位3年 刘备,字玄德,河北涿县人。小时家境贫寒。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后,他*有功,任徐州牧。后经一系列征战,取荆州,益州,汉中,与魏,吴成三国鼎立之势。 221年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汉”。 219年,吴蜀江陵一战孙权夺荆州,关羽败死,刘备为收复荆州,于221年发动彝陵之战,后被吴将陆逊击败,223年,刘备死于白帝城,时年62岁。托孤于诸葛亮。
吴
三国时的吴国(公元222年-280年),建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始于吴大帝孙权,终于乌程侯孙皓,共4帝。吴国在三国中拥有地利,依靠长江天险与魏国抗衡。
吴皇帝谱
吴大帝孙权(182-252) 222年称帝,在位30年 吴大帝孙权,字仲谋,父孙坚,兄,孙策经征战,据有江东六郡,200年孙策死,孙权袭职,208年,于赤壁打败曹操,形成三国鼎立之势,222年,孙权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业(南京)。孙权制国有术,致使曹操也不无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死于252年,时年71岁,谥大皇帝,庙号太祖。
会稽王孙亮(243-) 252年即位,在位6年 会稽王孙亮,孙权幼子,250年立为太子,252年即位时才10岁,16岁时,被权臣孙琳所废,贬为会稽王。
吴景帝孙休(234-264) 258年即位,在位6年 吴景帝孙休,孙权第六子,258年即位,同年杀权臣孙琳,264年孙休死,时年30岁。
乌程侯孙皓(242-283) 264年即位,在位17年 孙皓,孙权的孙子,父孙和。孙皓即位后,大修宫舍,残暴好杀,穷奢极欲,终于于280年,被晋武帝司马炎所灭,死于283年,时年42岁。
晋
西晋(公元265年-316年)洛阳(河南洛阳),始于晋武帝司马炎,终于愍帝司马邺,共4帝。晋朝统一了全国,但由于皇帝昏庸,只4帝就土崩瓦解。国家又陷于*。
三国时期,司马懿成为魏国的实权人物。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先后掌权。司马昭权势极大,自封为晋王,封其子司马炎为太子。公元二六五年,司马昭卒,其子司马炎废魏帝曹奂,该国号为晋,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西晋王朝。
公元二八零年,晋军南下进攻建业(今南京),吴主孙皓出城请降,中国出现了暂时的统一。之后,武帝分封十余有功同姓为王,晋朝初年的经济并未有太大发展。 晋武帝司马炎病故,由次子惠帝司马衷继位。惠帝本是愚痴之人,并不能治理国家,于是便发生了晋朝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其中八王全部是晋皇室宗亲。“八王之乱”使晋朝原本就衰弱的统治进一步恶化。
公元三零八年,匈奴大单于刘渊称帝,开始了灭晋的历程。登基后,刘渊立即谴其子刘聪与大将王弥进攻西晋都城洛阳。攻克洛阳,掠走晋怀帝司马炽。怀帝被俘后,豫州刺史阎鼎与雍州刺史贾疋等人又拥立武帝之孙司马邺为帝,都于长安。至建安四年(公元316年)长安被围,晋愍帝司马邺出降,西晋王朝终结。
西晋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外族消灭的王朝
西晋皇帝谱
武帝司马炎(236-290) 265年称帝,在位26年 武帝司马炎,司马昭的长子,265年,司马炎即晋王。*迫曹奂禅位,建立晋朝,280年,攻下建业,吴国灭亡,完成了统一事业。 晋武帝生活十分荒淫,晋宫内宫女万人以上,并造成社会风气荒淫奢侈,有“王恺,石崇斗富”。司马炎死于290年,时年55岁。
惠帝司马衷(259-306) 290年即位,在位17年 惠帝,武帝第二子。司马衷是一个白痴。即位后,无力理政,发生诸王为争夺最高统治权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激化了阶级矛盾和*。司马衷死于306年,时年48岁。
怀帝司马炽(284-264) (306-312)年在位,在位6年 怀帝,晋武帝第二十五子。司马炽继承了惠帝的烂摊子,并无雄才大略。312年,匈奴军进攻洛阳,晋怀帝被俘,次年被杀。时年 30岁。
愍帝司马邺(300-317) (313-316)在位,在位4年 司马邺,晋武帝孙,吴孝王司马晏的儿子。司马邺即位时才13岁。,由琅邪王司马睿,南阳王司马保辅政。匈奴刘曜进攻长安,愍帝投降,受尽侮辱,317年被杀,时年18岁。
东晋(公元317-420)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
东晋皇帝谱
元帝司马睿(276-322) 317年称帝,在位6年 元帝司马睿,琅邪王司马觐的儿子。晋怀帝任命他为镇东大将军,都督扬州江南军事,西晋灭亡后,司马睿称帝,建都建康(南京),史称东晋。 元帝即位后,矛盾四伏。在位6年死,时年47岁。
明帝司马绍(298-325) 322年即位,在位4年 司马绍,元帝长子,从小就聪明伶俐,即位后,巩固了东晋的统治。死于325年,时年27岁。
成帝司马衍(321-342) 325年即位,在位18年 成帝司马衍,明帝长子。即位时5岁。死时22岁。
康帝司马岳(322-344) 342年即位,在位3年 康帝司马岳,明帝的儿子,成帝的弟弟,在位3年死,时年23岁。
穆帝司马聃(343-361) 344年即位,在位17年 穆帝,康帝子,即位时才2岁,死于361年,时年19岁。
哀帝司马丕(341-365) 361年即位,在位5年 司马丕,成帝长子,迷信黄老之术,常服长生不老之药,服食过量而死,时年25岁。
废帝司马奕(342-386) (365-371)年在位,在位5年 司马奕,成帝子,哀帝同母弟。在位5年被大将军桓温所废,死于386年,时年45岁。
简文帝司马昱(321-372) 371年即位,在位1年 司马昱,元帝的幼子,初封会稽王,371年,被桓温拥立为帝。在位1年死,时年53岁。
孝武帝司马曜(352-396) 372年即位,在位25年 孝武帝,简文帝第三子。383年,与前秦有“淝水之战”,在谢安领导下,大败前秦军。谢安死后,社会矛盾逐渐尖锐。加上,孝武帝“溺于酒色”,时**。孝武帝死于396年,时年45岁。
安帝司马德宗(382-418) 396年即位,在位23年 安帝,孝武帝长子,即位后,发生内乱,国势日衰,安帝没有什么*才能,信奉五斗米教的孙恩趁民心*动,于东方起事。他们在短短的十几天中就发展到数十万人,直至公元四零二年,才被彻底消灭。这次起义大大削弱了晋朝的力量,418年,被刘裕所杀。时年37岁。
恭帝司马德文(386-421) (418-420)年在位,在位2年 恭帝,安帝同母弟,在位2年,被废,421年被杀,时年36岁。
五胡十六国(公元304年-439年)。经过西晋短暂的统一后,中国又陷入纷乱的动荡中,南方仍是司马氏政权,历史称东晋,北方则较为混乱,政权分割交替,且多为少数民族政权,所以历史称五胡十六国。
南朝
宋420-479建康江苏南京宋武帝刘裕
齐479-502建康江苏南京齐高帝萧道成
梁502-557建康江苏南京梁武帝萧衍
陈557-589建康江苏南京 陈武帝陈霸先
北朝
北386-534平城山西大同魏道武帝拓跋珪
魏洛阳河南洛阳
东魏534-550邺河北临漳魏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535-556长安陕西西安魏文帝元宝炬
北齐550-577邺 河北临漳 齐文宣帝高洋
北周557-581长安陕西西安周孝闵帝宇文觉
隋朝581-618大兴陕西西安
隋文帝 杨坚 (581-604)
隋炀帝 杨广 (604-617)
隋恭帝 杨侑 (617-618)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长安陕西西安,始于高祖李渊,终于哀帝,共20帝。
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宗,名李治
武则天
唐中宗李显
唐睿宗,李旦
唐玄宗,李隆基
唐肃宗,李亨
唐代宗,李豫
唐顺宗李诵
唐宪宗李纯
唐穆宗李恒
唐敬宗李湛
唐文宗李昂
唐宣宗李忱
唐懿宗李漼
唐僖宗李儇
唐昭宗李晔
唐哀帝李拀
五代十国
后梁907-923汴河南开封梁太祖朱温
后唐923-936洛阳河南洛阳唐庄宗李存勖
后晋936-947汴河南开封晋高祖石敬瑭
后汉947-950汴河南开封 汉高祖刘暠
后周951-960汴 河南开封周太祖郭威
宋
北宋960-1127开封河南开封
宋太祖赵匡胤(960年—976年)
宋太宗 赵匡义(976年—997年)
宋真宗 赵恒 (997年—1022年)
宋仁宗 赵祯 (1022年—1063年)
宋英宗 赵曙 (1063年—1067年)
宋神宗 赵顼 (1067年—1085年)
宋哲宗 赵煦 (1085年—1100年)
宋徽宗 赵佶 (1100年—1125年)
宋钦宗 赵桓 (1125年—1127年
南宋1127-1279临安浙江临安
宋高宗 赵构 (1127年—1162年)
宋孝宗 赵昚 (1162年—1189年)
宋光宗 赵敦 (1189年—1194年)
宋宁宗 赵扩 (1194年—1224年)
宋理宗 赵昀 (1224年—1264年)
宋度宗 赵禥 (1264年—1274年)
宋恭帝 赵隰 (1274年—1276年)
宋端宗 赵是 (1276年—1278年)
宋幼主 赵昺 (1278年—1279年)
以下简要说下,具本的自己去了解了~
辽国907-1125皇都辽宁
耶律阿保机
大理937-1254太和城
西夏1032-1227兴庆府宁夏银川 元昊
金
1115-1234会宁阿城(黑)金太祖阿骨打 中都北京
元朝1206-1368大都北京 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1368-1644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1616-1911北京 皇太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3:01
夏朝(约公元前2146-1675年 ) 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传说中禹建立的,而后君主有:启,仲康,相,少康,槐,芒,不降, 桀为夏朝最后一位暴君
商朝(约公元前1675年-前1029年),都城亳 今(河南商丘)始于商汤,终于商纣,共30帝,享国646年。君主有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武丁, 祖庚 ,祖甲,廪辛 ,庚丁 ,武乙 ,太丁 ,帝乙 ,商纣
周
西周约公元前1029-771年镐京(今陕西西安)
文王 在位51年
文王姓姬名昌,父名季。姬昌即位后曾一度被商王所泅,后被释放。他礼贤下士,有姜子牙等名辰辅佐,为以后灭商打下基础。据传文王死时97岁。
武王 在位5年
武王姬发,父姬昌。即位后大举伐商,并于牧野,大败商军,纣王*,商亡。武王建都于镐京。史称西周。武王死时54岁。
成王
在位30年
成王姬诵,武王子,即位时12岁。由周公旦摄政。之中,平定武更(纣王子)叛乱,并大封诸侯。成王造东都洛邑。成王死时42岁。
康王
康王姬钊,成王子。康王是一位有作为的周王,史称“成康盛世”。康王时,周朝较强盛。
昭王
在位2年
昭王姬瑕,康王子。“昭王之时,王道微缺”,周国力开始下降,昭王南巡死于楚。
穆王
在位55年
穆王姬满,昭王子。穆王时作《吕刑》,是流传下来的我国最早的法典。穆王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周王。
共王
在位12年
共王姬伊扈,穆王子。
懿王
在位25年
懿王姬囏,共王子。懿王时,周室衰弱,外族入侵已无力抵抗。
孝王
在位15年
孝王姬辟方,穆王的儿子,共王的弟弟。
夷王
在位12年
夷王姬燮,周懿王的儿子。夷王时,周天子与诸侯的矛盾尖锐化,夷王曾烹杀齐哀公。
厉王
在位16年
厉王姬胡,夷王的儿子。厉王是一位暴君,对外战争屡败,国势日危。在位16年,竟被国人放逐。
周召共和 执政14年 周召共和是指周定公与召穆公共同执政。此二人均为宗周的大贵族。
宣王 在位46年
宣王姬静,厉王的儿子。即位后针对周王室的内忧外患,进行改革。取得成功,史称“宣王中兴”。
幽王 (前781-前771)年在位,在位11年
幽王姬宫生,宣王的儿子。贪淫无道,为博宠姬褒姒一笑,竟“烽火戏诸侯”,从而亡国被杀。这就是“一笑倾国”的由来
东周(公元前770-256年)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按历史分段为春秋(公元前770-476年)
战国(公元前475-221年)
周平王姬宜臼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720年(在位50年)
东迁于洛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而周室弱,齐、楚、秦、晋开始强大
元前719年登基
元前697年去位
桓王(林)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97年(在位22年)
平王孙,桓王三年,郑庄公朝,桓王不礼。十三年,伐郑,郑射伤桓王,就是史书说的“箭射王肩”。
元前696年登基
元前681年去位
庄王(佗)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81年(在位15年)
庄王四年,周公黑肩要杀庄王而要立王子克为王。辛伯告发,庄王杀死周公。王子克逃往燕国。
元前682年登基
元前677年去位
厘王(胡齐)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77年(在位5年)
庄王子.厘王三年时,齐桓公开始称霸.
元前677年登基
元前652年去位
惠王(阆)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52年(在位25年)
厘王子.即位初,庄王还有一子叫颓,而且很受宠。及惠王即位,颓联络众大夫边伯等五人作乱,计划召燕国、卫国的军队讨伐惠王。惠王逃至郑国。颓称王。郑国、虢国国君大怒。四年,郑国和虢国发兵讨伐,杀死颓,又立惠王。惠王十年的时候,赐齐桓公为伯。
元前651年登基
元前619年去位
襄王(郑)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19年(在位32年)
惠王子.惠王王后生子叔带,很受惠王宠爱,襄王也很畏惧他的势力。三年,叔带勾结戎、翟讨伐襄王,襄王要杀叔带,叔带逃往齐国。齐桓公派管仲平灭威胁周朝的外戎,派隰朋平灭威胁晋国的外戎。襄王以上卿之礼款待管仲。管仲拒绝.于是管仲接受下卿之礼的款待,回国。九年,齐桓公卒。二十四年,晋文公卒。三十一年,秦穆公卒。
元前619年登基 ]
元前613年去位
顷王(壬臣)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13年(在位6年)
襄王子.
元前612年登基
元前606年去位
匡王(班)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06年(在位6年)
顷王子.
元前606年登基
元前585年去位
定王(瑜)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585年(在位21年)
匡王弟.定王元年,楚庄王伐陆浑的敌人,第二年经过洛邑,让人问周朝索要九鼎。定王让王孙满出使拒绝,楚兵退去。十年,楚庄王围困郑国,郑伯投降,被放。十六年,楚庄王死。
元前585年登基
元前571年去位
简王(夷)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571年(在位14年)
定王子.简王十三年,晋国国君厉公被杀,晋国人迎回在周朝的公子子周,立为悼公。
元前571年登基
元前544年去位
灵王(泄心)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544年(在位27年)
简王子.灵王二十四年,齐国崔杼杀死齐国君庄公。
元前544年登基
元前521年去位
景王(贵)
出生:不详--死亡:不详(在位23年)
灵王子.
元前520年登基
元前520年去位
悼王(猛)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520年(在位0年)
景王子.景王喜爱儿子朝,但景王死后.国人立长子猛为王.但被子朝杀死.
元前519年登基
元前476年去位
敬王(丐)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76年(在位43年)
景王子.子朝杀猛后自立,但是晋国拥立丐为敬王.但是子朝在周自立.四年后,晋国率诸侯拥敬王回朝.三十九年,齐田常杀其君简公这就是有名的"田姓代齐",也就是从这起,齐国的国君不是姜子牙的后裔了,而是田姓,四十一年,楚灭陈。孔子卒。
元前476年登基
元前468年去位
元王(仁)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68年(在位8年)
敬王子.
元前468年登基
元前441年去位
定王(介)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41年(在位27年)
元王子.定王十六年,三晋灭智伯,分有其地。这就是有名的"三家分晋".这是春秋和战国划分的标志..
元前441年登基
元前441年去位
哀王(去疾)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41年(在位0年)
定王长子.哀王即位三月,弟叔袭杀哀王而自立,就是思王。思王即位五月,少弟嵬攻杀思王而自立,就是考王。此三王皆定王之子。这里就将哀王,思王列在一起
元前440年登基
元前425年去位
考王(嵬)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25年(在位15年)
定王之子.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接替周公的官职。桓公死后,儿子威公代立。威公死后,儿子惠公代立,封他的小儿子在巩这个地方,号东周惠公。
元前425年登基
元前401年去位
威烈王(午)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01年(在位24年)
考王子.威烈王二十三年,正式给与韩、魏、赵诸侯的身份.
元前401年登基
元前375年去位
安王(骄)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375年(在位26年)
威烈王子.即位这一年,楚国盗杀楚声王
元前375年登基
元前367年去位
烈王(喜)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367年(在位8年)
安王子.
元前367年登基
元前321年去位
显王(扁)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321年(在位46年)
烈王弟.显王五年,秦献公称伯。四十四年,秦惠王称王。其后诸侯皆为王
元前320年登基
元前314年去位
慎靓王(定)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314年(在位6年)
显王子.
元前314年登基
元前256年去位
赧王(延)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256年(在位58年)
慎靓王子.王赧时东西周分治。王赧徙都西周
秦朝公元前221-207年,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二世而亡
始皇帝嬴政
秦二世嬴胡亥(前230年—前207年,在位时间前209年—前207年),也称二世皇帝。是秦始皇第二十六子(最小的儿子)、太子嬴扶苏的弟弟。
汉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汉高祖刘邦
前256-前195)
前206年称帝,在位12年
汉高祖刘邦,字季,出身农民家庭,陈胜反秦起义,刘邦响应,自称“沛公”,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后又与项羽争天下,经4年,打败项羽。与前202年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刘邦在位12年,死于前195年,时年62岁。
惠帝刘盈
(前211-前188)
前195年即位,在位8年
刘盈,刘邦的儿子,母吕后(雉)。刘盈为人软弱,吕后专权。在位8年,死于前188年,时年24岁。
吕后
(前241-前180)
(前188-前180)年称制掌权
吕后,姓吕名雉,刘邦妻子。她是刘邦定天下的得力助手。刘邦死后,惠帝立,吕后掌权,她手段残忍,野心勃勃。惠帝死后,她先后选立刘恭,刘弘为帝,自己掌握实权,又大封吕氏家族。她死于前180年,时年62岁。死后,吕氏家族就被陈平,周勃一网打尽。
文帝刘恒
(前202-前157年)
前180年即位,在位24年
文帝刘恒,刘邦第四子。前202年,吕后死,刘恒即位。即位后削弱诸侯势力,减轻农民赋税,重生产,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汉文帝还是一位十分节俭的皇帝,自己穿粗制丝绸,妃子衣不能拖地,建造的陵墓随葬品也只有陶器。死于前157年,时年46岁。
景帝刘启
(前188-前141)
前157年即位,在位17年
景帝,文帝的儿子。即位后,平定吴楚七国叛乱,汉朝统一的*集权统治大大加强。景帝继续推行减轻赋税和徭役,实行与民休息的*。形成历史上的“文景之治”。景帝死于前141年,时年48岁。
武帝刘彻
(前157-前87)
前141年即位,在位55年
武帝,景帝第九子。武帝在*上继续加强*集权,陆续夺去大批王,侯爵位。并与匈奴进行长期的战争,先后以卫青,霍去病为将,屡次大败匈奴。武帝时是西汉最强盛的时期。武帝死于前87年,时年71岁。
昭帝 (前95-前74)
前87年即位,在位14年
昭帝刘弗陵,武帝幼子。昭帝多次下令减轻人民负担,对匈奴的关系处理也较得当。昭帝死于前74年,时年21岁。
宣帝 (前91-前49)
前74年即位,在位26年
宣帝刘病已,一名询,汉武帝曾孙,祖父刘据,父刘进。昭帝无子,刘病已立。宣帝时,进一步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他多次下令减轻人民负担。史称“孝宣之治,信赏必罚,可谓中兴”。死于前49年,时年43岁。
元帝 (前75-前33)
前49年即位,在位17年
元帝刘奭,宣帝子。即位后封王皇后一家五司马,侯十余,埋下外戚专权的祸根。元帝时有王昭君出使匈奴,但元帝时汉朝国力开始衰弱。元帝死于前33年,时年43岁。
成帝 (前52-前7)
前33年即位,在位27年
成帝刘骜,元帝子。成帝时,汉王朝衰落,外戚专权,元帝终日与赵飞燕饮酒作乐,成帝死于前7年,时年46岁。
哀帝 (前26-前1)
前7年即位,在位6年
哀帝刘欣,元帝的庶孙,成帝的侄子。哀帝时,社会矛盾尖锐化,但哀帝却只信鬼神天地,宠幸男宠董贤,造成王莽专权。哀帝死于前1年,时年26岁。
平帝 (前9-5)
公元元年即位位,在位5年
平帝刘衎,元帝庶孙,中山孝王刘兴子。即位时9岁。王莽掌权。公元5年,被王莽毒死。时年14岁。
孺子婴
(5-25)
(6-8)年在位,在位2年
孺子婴,宣帝的元孙,刘显的儿子。即位时才2岁。公元8年,王莽自立,公元25年,孺子婴被杀,时年21岁。
新朝
9-23年
王莽
东汉{公元25-220年)都城洛阳今(河南洛阳)
汉光武帝刘秀(前6-57) 25年称帝,在位33年
光武帝,姓刘名秀,字文叔。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参加绿林起义军后,在昆阳以少胜多,打败王莽军。25年刘秀称帝。死于公元57年,时年64岁。
明帝刘庄(28-75)
57年即位,在位19年
明帝,刘秀的第四子。明帝在位时,吏治比较严明,赋税比较少,人民生活安定。死于75年,时年48岁。
章帝(58-88)
75年即位,在位14年
章帝,明帝第五子。章帝“好儒术”,在位时有班超出师西域。章帝还是一位书法家,尤善草书,后世称“章草”。死于88年,时年31岁。
和帝(79-105)
88年即位,在位18年
和帝刘肇,章帝第四子,即位时才10岁,由窦太后临朝称制,外戚窦宪掌实权。后杀窦宪掌权。在位18年,死于105年。时年27岁。
殇帝(105-106)
105年即位,在位1年
殇帝,和帝的小儿子,即位时刚满月,在位8个月死。
安帝(94-125)
106年即位,在位20年
安帝刘祜,章帝孙,父清河孝王刘庆,即位时才13岁,邓太后掌权。太后死后掌权。安帝时*黑暗,社会矛盾尖锐。死于125年,时年32岁。
顺帝(114-144)
125年即位,在位20年
顺帝刘保,安帝的儿子。顺帝是由宦官扶持上台的,朝政为宦官把持。*日益*。顺帝死于144年,时年30岁。
冲帝(143-145)
1444年即位,在位半年
冲帝刘炳,顺帝的儿子,在位半年死,时年才3岁。
质帝(138-146)
145年即位,在位1年
质帝刘缵,章帝的曾孙,渤海孝王刘鸿的儿子。即位时8岁,却颇伶俐。说大将军梁翼为“跋扈将军”,被梁翼毒死。时年9岁。
桓帝(132-167)
146年即位,在位22年
桓帝刘志,章帝的曾孙。蠡吾侯刘异的儿子。桓帝即位时15岁,外戚掌权。后又宦官专政。桓帝死于167年,时年36岁。
灵帝(156-189)
168年即位,在位22年
灵帝刘宏,章帝玄孙,桓帝死无子,刘宏即位。灵帝朝一团污气,宦官把持朝政,称“十常侍”。买卖官爵,横征暴敛,社会矛盾激化,终于于184年,爆发了黄巾大起义。灵帝死于189年,时年33岁。
献帝(181-234)
(189-220)年在位,在位32年
献帝刘协,灵帝的儿子,即位时9岁,董卓专权,后曹操迎献帝于许昌。220年,曹操死,曹丕自立为帝,建立魏国,汉亡,刘协被贬为山阳公,死于234年,时年54岁。献帝从未掌握朝政
三国
魏(220-265年)都城洛阳今河南洛阳
魏文帝曹丕(187-226) 220年称帝,在位7年 曹丕,曹操的儿子。220年废汉献帝自立,国号“魏”。 他继续推行曹操的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方针,确立了“九品中正制”。死于226年,时年40岁。
魏明帝曹睿(203-238) 226年即位,在位13年 曹睿,曹丕的儿子。即位后以司马懿为大将军,多次打败蜀相诸葛亮的进攻,但他好靡奢,喜女色。魏国*开始衰落。他死于239年,时年36岁。
魏齐王曹芳(232-274) (239-254)在位,在位15年 曹芳,曹操的曾孙,曹楷的儿子。明帝无子,死后由曹芳即位。在位时被司马懿篡权,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掌权,254年,曹芳被废,274年死,时年43岁。
魏高贵乡公曹髦(241-260) (254-260)在位,在位6年 曹髦,曹丕孙,曹霖的儿子。十四岁即位,260年,被司马昭杀死。时年19岁。留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谚语。
魏元帝曹奂(246-302) (260-265)在位,在位6年 曹奂,曹操孙,燕王曹宇的儿子。265年被司马炎所废,被封为陈留王。死于302年,时年57岁。
蜀汉
蜀汉(公元221年-263年)都城成都(今四川成都),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后主刘禅,共2帝。三国时期最弱小的国家
昭烈帝刘备(162-223) 221年称帝,在位3年 刘备,字玄德,河北涿县人。小时家境贫寒。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后,他*有功,任徐州牧。后经一系列征战,取荆州,益州,汉中,与魏,吴成三国鼎立之势。 221年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汉”。 219年,吴蜀江陵一战孙权夺荆州,关羽败死,刘备为收复荆州,于221年发动彝陵之战,后被吴将陆逊击败,223年,刘备死于白帝城,时年62岁。托孤于诸葛亮。
吴
三国时的吴国(公元222年-280年),建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始于吴大帝孙权,终于乌程侯孙皓,共4帝。吴国在三国中拥有地利,依靠长江天险与魏国抗衡。
吴皇帝谱
吴大帝孙权(182-252) 222年称帝,在位30年 吴大帝孙权,字仲谋,父孙坚,兄,孙策经征战,据有江东六郡,200年孙策死,孙权袭职,208年,于赤壁打败曹操,形成三国鼎立之势,222年,孙权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业(南京)。孙权制国有术,致使曹操也不无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死于252年,时年71岁,谥大皇帝,庙号太祖。
会稽王孙亮(243-) 252年即位,在位6年 会稽王孙亮,孙权幼子,250年立为太子,252年即位时才10岁,16岁时,被权臣孙琳所废,贬为会稽王。
吴景帝孙休(234-264) 258年即位,在位6年 吴景帝孙休,孙权第六子,258年即位,同年杀权臣孙琳,264年孙休死,时年30岁。
乌程侯孙皓(242-283) 264年即位,在位17年 孙皓,孙权的孙子,父孙和。孙皓即位后,大修宫舍,残暴好杀,穷奢极欲,终于于280年,被晋武帝司马炎所灭,死于283年,时年42岁。
晋
西晋(公元265年-316年)洛阳(河南洛阳),始于晋武帝司马炎,终于愍帝司马邺,共4帝。晋朝统一了全国,但由于皇帝昏庸,只4帝就土崩瓦解。国家又陷于*。
三国时期,司马懿成为魏国的实权人物。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先后掌权。司马昭权势极大,自封为晋王,封其子司马炎为太子。公元二六五年,司马昭卒,其子司马炎废魏帝曹奂,该国号为晋,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西晋王朝。
公元二八零年,晋军南下进攻建业(今南京),吴主孙皓出城请降,中国出现了暂时的统一。之后,武帝分封十余有功同姓为王,晋朝初年的经济并未有太大发展。 晋武帝司马炎病故,由次子惠帝司马衷继位。惠帝本是愚痴之人,并不能治理国家,于是便发生了晋朝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其中八王全部是晋皇室宗亲。“八王之乱”使晋朝原本就衰弱的统治进一步恶化。
公元三零八年,匈奴大单于刘渊称帝,开始了灭晋的历程。登基后,刘渊立即谴其子刘聪与大将王弥进攻西晋都城洛阳。攻克洛阳,掠走晋怀帝司马炽。怀帝被俘后,豫州刺史阎鼎与雍州刺史贾疋等人又拥立武帝之孙司马邺为帝,都于长安。至建安四年(公元316年)长安被围,晋愍帝司马邺出降,西晋王朝终结。
西晋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外族消灭的王朝
西晋皇帝谱
武帝司马炎(236-290) 265年称帝,在位26年 武帝司马炎,司马昭的长子,265年,司马炎即晋王。*迫曹奂禅位,建立晋朝,280年,攻下建业,吴国灭亡,完成了统一事业。 晋武帝生活十分荒淫,晋宫内宫女万人以上,并造成社会风气荒淫奢侈,有“王恺,石崇斗富”。司马炎死于290年,时年55岁。
惠帝司马衷(259-306) 290年即位,在位17年 惠帝,武帝第二子。司马衷是一个白痴。即位后,无力理政,发生诸王为争夺最高统治权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激化了阶级矛盾和*。司马衷死于306年,时年48岁。
怀帝司马炽(284-264) (306-312)年在位,在位6年 怀帝,晋武帝第二十五子。司马炽继承了惠帝的烂摊子,并无雄才大略。312年,匈奴军进攻洛阳,晋怀帝被俘,次年被杀。时年 30岁。
愍帝司马邺(300-317) (313-316)在位,在位4年 司马邺,晋武帝孙,吴孝王司马晏的儿子。司马邺即位时才13岁。,由琅邪王司马睿,南阳王司马保辅政。匈奴刘曜进攻长安,愍帝投降,受尽侮辱,317年被杀,时年18岁。
东晋(公元317-420)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
东晋皇帝谱
元帝司马睿(276-322) 317年称帝,在位6年 元帝司马睿,琅邪王司马觐的儿子。晋怀帝任命他为镇东大将军,都督扬州江南军事,西晋灭亡后,司马睿称帝,建都建康(南京),史称东晋。 元帝即位后,矛盾四伏。在位6年死,时年47岁。
明帝司马绍(298-325) 322年即位,在位4年 司马绍,元帝长子,从小就聪明伶俐,即位后,巩固了东晋的统治。死于325年,时年27岁。
成帝司马衍(321-342) 325年即位,在位18年 成帝司马衍,明帝长子。即位时5岁。死时22岁。
康帝司马岳(322-344) 342年即位,在位3年 康帝司马岳,明帝的儿子,成帝的弟弟,在位3年死,时年23岁。
穆帝司马聃(343-361) 344年即位,在位17年 穆帝,康帝子,即位时才2岁,死于361年,时年19岁。
哀帝司马丕(341-365) 361年即位,在位5年 司马丕,成帝长子,迷信黄老之术,常服长生不老之药,服食过量而死,时年25岁。
废帝司马奕(342-386) (365-371)年在位,在位5年 司马奕,成帝子,哀帝同母弟。在位5年被大将军桓温所废,死于386年,时年45岁。
简文帝司马昱(321-372) 371年即位,在位1年 司马昱,元帝的幼子,初封会稽王,371年,被桓温拥立为帝。在位1年死,时年53岁。
孝武帝司马曜(352-396) 372年即位,在位25年 孝武帝,简文帝第三子。383年,与前秦有“淝水之战”,在谢安领导下,大败前秦军。谢安死后,社会矛盾逐渐尖锐。加上,孝武帝“溺于酒色”,时**。孝武帝死于396年,时年45岁。
安帝司马德宗(382-418) 396年即位,在位23年 安帝,孝武帝长子,即位后,发生内乱,国势日衰,安帝没有什么*才能,信奉五斗米教的孙恩趁民心*动,于东方起事。他们在短短的十几天中就发展到数十万人,直至公元四零二年,才被彻底消灭。这次起义大大削弱了晋朝的力量,418年,被刘裕所杀。时年37岁。
恭帝司马德文(386-421) (418-420)年在位,在位2年 恭帝,安帝同母弟,在位2年,被废,421年被杀,时年36岁。
五胡十六国(公元304年-439年)。经过西晋短暂的统一后,中国又陷入纷乱的动荡中,南方仍是司马氏政权,历史称东晋,北方则较为混乱,政权分割交替,且多为少数民族政权,所以历史称五胡十六国。
南朝
宋420-479建康江苏南京宋武帝刘裕
齐479-502建康江苏南京齐高帝萧道成
梁502-557建康江苏南京梁武帝萧衍
陈557-589建康江苏南京 陈武帝陈霸先
北朝
北386-534平城山西大同魏道武帝拓跋珪
魏洛阳河南洛阳
东魏534-550邺河北临漳魏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535-556长安陕西西安魏文帝元宝炬
北齐550-577邺 河北临漳 齐文宣帝高洋
北周557-581长安陕西西安周孝闵帝宇文觉
隋朝581-618大兴陕西西安
隋文帝 杨坚 (581-604)
隋炀帝 杨广 (604-617)
隋恭帝 杨侑 (617-618)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长安陕西西安,始于高祖李渊,终于哀帝,共20帝。
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宗,名李治
武则天
唐中宗李显
唐睿宗,李旦
唐玄宗,李隆基
唐肃宗,李亨
唐代宗,李豫
唐顺宗李诵
唐宪宗李纯
唐穆宗李恒
唐敬宗李湛
唐文宗李昂
唐宣宗李忱
唐懿宗李漼
唐僖宗李儇
唐昭宗李晔
唐哀帝李拀
五代十国
后梁907-923汴河南开封梁太祖朱温
后唐923-936洛阳河南洛阳唐庄宗李存勖
后晋936-947汴河南开封晋高祖石敬瑭
后汉947-950汴河南开封 汉高祖刘暠
后周951-960汴 河南开封周太祖郭威
宋
北宋960-1127开封河南开封
宋太祖赵匡胤(960年—976年)
宋太宗 赵匡义(976年—997年)
宋真宗 赵恒 (997年—1022年)
宋仁宗 赵祯 (1022年—1063年)
宋英宗 赵曙 (1063年—1067年)
宋神宗 赵顼 (1067年—1085年)
宋哲宗 赵煦 (1085年—1100年)
宋徽宗 赵佶 (1100年—1125年)
宋钦宗 赵桓 (1125年—1127年
南宋1127-1279临安浙江临安
宋高宗 赵构 (1127年—1162年)
宋孝宗 赵昚 (1162年—1189年)
宋光宗 赵敦 (1189年—1194年)
宋宁宗 赵扩 (1194年—1224年)
宋理宗 赵昀 (1224年—1264年)
宋度宗 赵禥 (1264年—1274年)
宋恭帝 赵隰 (1274年—1276年)
宋端宗 赵是 (1276年—1278年)
宋幼主 赵昺 (1278年—1279年)
以下简要说下,具本的自己去了解了~
辽国907-1125皇都辽宁
耶律阿保机
大理937-1254太和城
西夏1032-1227兴庆府宁夏银川 元昊
金
1115-1234会宁阿城(黑)金太祖阿骨打 中都北京
元朝1206-1368大都北京 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1368-1644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1616-1911北京 皇太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3:01
藏点首页
干支次序表
五 帝
夏
商前期
商后期
西 周
东 周
秦
西 汉
东 汉
>>
1、本表西周幽王(公元前781——前771年)以前的纪年,吸收了“夏商周断代工程”近日公布《夏商周年表》中的最新科研成果。
2、本表从“五帝”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
3、商盘庚迁殷 (公元前1300年)以前各帝王在位年代目前尚无确论,本表对盘庚迁殷以前只列帝王世系。
4、较小的王朝如“十六国”、“十国”、“西夏”等不列表。
5、各个时代或王朝,详列帝王名号(“帝号”或“庙号”,以习惯上常用者为据),年号,元年的干支和公元纪年,以资对照 (年号后用括号附列使用年数,年中改元时在干支后用数字注出改元的月份。)
干支次序表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l7、庚辰 l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3、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l、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五 帝 (约前26世纪初——约前21世纪初)
黄帝
颛顼[zhuānxū]
帝喾[kù]
尧
舜
夏(前2070——前1600)
禹
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杼
槐
芒
泄
不降
扃[jiōng]
廑[jǐn]
孔甲
皋[gāo]
发
癸(桀)
商前期(前1600——前1300)
汤
太丁
外丙
仲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仲丁
外壬
和亶[dǎn]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迁殷前)
商后期(前1300——前1046)
盘庚*(迁殷后)
(50)
前1300—前1251
小辛
小乙
武丁
(59)
前1250—前1192
祖庚
(44)
前1191—前1148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35)
前1147—前1113
文丁
(11)
前1112—前1102
帝乙
(26)
前1101—前1076
帝辛 (纣)
(30)
前1075—前1046
*盘庚迁都于殷后,商也称殷
周(前1046——前256)
西 周(前1046——前771)
武王(姬发)
(4)
前1046—前1043
成王(~诵)
(22)
前1042—前1021
康王(~钊)
(25)
前1020—前996
昭王(~瑕)
(19)
前995—前977
穆王(~满)
(55)(共王当年改元)
前976—前922
共王(~繄[yī]扈)
(23)
前922—前900
懿王(~囏 [jiān])
(8)
前899—前892
孝王(~辟方)
(6)
前891—前886
夷王(~燮[xiè])
(8)
前885—前878
厉王(~胡)
(37)(共和当年改元)
前877—前841
[共和]
(14)
庚申
前841
宣王(~静)
(46)
甲戌
前827
幽王(~宫湦[shēng])
(11)
庚申
前781
东 周(前770——前256)
平王(姬宜臼)
(51)
辛末
前770
桓王(~林)
(23)
壬戊
前719
庄王(~佗[tuó])
(15)
乙酉
前696
厘王(~胡齐)
(5)
庚子
前681
惠王(~阆[làng])
(25)
乙巳
前676
襄王(~郑)
(33)
庚午
前651
顷王(~壬臣)
(6)
癸卯
前618
匡王(~班)
(6)
己酉
前612
定王(~瑜)
(21)
乙卯
前606
简王(~夷)
(14)
丙子
前585
灵王(~泄心)
(27)
庚寅
前571
景王(~贵)
(25)
丁巳
前544
悼王(~猛)
(1)
辛巳
前520
敬王(~匄[gài])
(44)
壬午
前519
元王(~仁)
(7)
丙寅
前475
贞定王(~介)
(28)
癸酉
前468
哀王(~去疾)
(1)
庚子
前441
思王(~叔)
(1)
庚子
前441
考王(~嵬[wéi])
(15)
辛丑
前440
威烈王(~午)
(24)
丙辰
前425
安王(~骄)
(26)
庚辰
前401
烈王(~喜)
(7)
丙午
前375
显王(~扁)
(48)
癸丑
前368
慎靓[jìng]王(~定)
(6)
辛丑
前320
赧[nǎn]王(~延)
(59)
丁未
前314
秦[秦帝国(前221——前206)]
周赧王59年乙巳(前256),秦灭周。自次年(秦昭襄王52年丙午,前255)起至秦王政25年己卯(前222),史家以秦王纪年。秦王政26年庚辰(前221)完成统一,称始皇帝。
昭襄王(嬴则,又名稷)
(56)
乙卯
前306
孝文王(~柱)
(1)
辛亥
前250
庄襄王(~子楚)
(3)
壬子
前249
始皇帝(~政)
(37)
乙卯
前246
二世皇帝(~胡亥)
(3)
壬辰
前209
汉(前206——公元220)
西 汉(前206——公元25)
包括王莽(公元9—23)和更始帝(23——25)。
高帝(刘邦)
(12)
乙未
前206
惠帝(~盈)
(7)
丁未
前194
高后(吕雉)
(8)
甲寅
前187
文帝(刘恒)
(16)
壬戌
前179
(后元)(7)
戊寅
前163
景帝(~启)
(7)
乙酉
前156
(中元)(6)
壬辰
前149
(后元)(3)
戊戌
前143
武帝(~彻)
建元(6)
辛丑
前l40
元光(6)
丁未
前134
元朔(6)
癸丑
前128
元狩(6)
己未
前122
元鼎(6)
乙丑
前116
元封(6)
辛未
前110
太初(4)
丁丑
前104
天汉(4)
辛巳
前100
太始(4)
乙酉
前96
征和(4)
己丑
前92
后元(2)
癸巳
前88
昭帝(~弗陵)
始元(7)
乙未
前86
元凤(6)
辛丑(八)
前80
元平(1)
丁未
前74
宣帝(~询)
本始(4)
戊申
前73
地节(4)
壬子
前69
元康(5)
丙辰
前65
神爵(4)
庚申(三)
前61
五凤(4)
甲子
前57
甘露(4)
戊辰
前53
黄龙(1)
壬申
前49
元帝(~奭[shì])
初元(5)
癸酉
前48
永光(5)
戊寅
前43
建昭(5)
癸未
前38
竟宁(1)
戊子
前33
成帝(~骜[ào])
建始(4)
己丑
前32
河平(4)
癸巳(三)
前28
阳朔(4)
丁酉
前24
鸿嘉(4)
辛丑
前20
永始(4)
乙巳
前16
元延(4)
己酉
前12
绥和(2)
癸丑
前8
哀帝(刘欣)
建平(4)
乙卯
前6
元寿(2)
己未
前2
平帝(~衍)
元始(5)
辛酉
公元1
孺子婴(王莽摄政)
居摄(3)
丙寅
6
初始(1)
戊辰(十一)
8
[新]王莽
始建国(5)
己巳
9
天凤(6)
甲戌
14
地皇(4)
庚辰
20
更始帝(刘玄)
更始(3)
癸未(二)
23
东 汉(25—220)
光武帝(刘秀)
建武(32)
乙酉(六)
25
建武中元(2)
丙辰(四)
56
明帝(~庄)
永平(18)
戊午
58
章帝(~炟[dá])
建初(9)
丙子
76
元和(4)
甲申(八)
84
章和(2)
丁亥(七)
87
和帝(~肇)
永元(17)
己丑
89
元兴(1)
乙巳(四)
105
殇[shāng]帝(~隆)
延平(1)
丙午
106
安帝(~祜[hù])
永初(7)
丁未
107
元初(7)
甲寅
114
永宁(2)
庚申(四)
120
建光(2)
辛酉(七)
12l
延光(4)
壬戌(三)
122
顺帝(~保)
永建(7)
丙寅
126
阳嘉(4)
壬申(三)
132
永和(6)
丙子
136
汉安(3)
壬午
142
建康(1)
甲申(四)
144
冲帝(~炳)
永憙[xī](嘉)(1)
乙酉
145
质帝(~缵[zuǎn])
本初(1)
丙戌
146
桓帝(~志)
建和(3)
丁亥
147
和平(1)
庚寅
150
元嘉(3)
辛卯
151
永兴(2)
癸巳(五)
153
永寿(4)
乙未
155
延熹(10)
戊戌(六)
158
永康(1)
丁未(六)
167
灵帝(~宏)
建宁(5)
戊申
168
熹平(7)
壬子(五)
172
光和(7)
戊午(三)
178
中平(6)
甲子(十二)
184
献帝(~协)
初平(4)
庚午
190
兴平(2)
甲戌
194
建安(25)
丙子
196
延康(1)
庚子(三)
220
魏
蜀 汉
吴
西 普
东 晋
南 宋
齐
梁
陈
北 魏
东 魏
北 齐
西 魏
北 周
隋
唐
<< >>
三国(220——280)
魏(220一265)
文帝(曹丕)
黄初(7)
庚子(十)
220
明帝(~睿[ruì])
太和(7)
丁未
227
青龙(5)
癸丑(二)
233
景初(3)
丁巳(三)
237
齐王(~芳)
正始(10)
庚申
240
嘉平(6)
己巳(四)
249
高贵乡公(~髦[máo])
正元(3)
甲戌(十)
254
甘露(5)
丙子(六)
256
元帝(~奂[huàn])(陈留王)
景元(5)
庚辰(六)
260
咸熙(2)
甲申(五)
264
蜀汉(221—263)
昭烈帝(刘备)
章武(3)
辛丑(四)
221
后主(~禅[shàn])
建兴(15)
癸卯(五)
223
延熙(20)
戊午
238
景耀(6)
戊寅
258
炎兴(1)
癸未(八)
263
吴(222—280)
大帝(孙权)
黄武(8)
壬寅(十)
222
黄龙(3)
己酉(四)
229
嘉禾(7)
壬子
232
赤乌(14)
戊午(九)
238
太元(2)
辛未(五)
251
神凤(1)
壬申(二)
252
会稽王(~亮)
建兴(2)
壬申(四)
252
五凤(3)
甲戌
254
太平(3)
丙子(十)
256
景帝(~休)
永安(7)
戊寅(十)
258
乌程侯(~皓)
元兴(2)
甲申(七)
264
甘露(2)
乙酉(四)
265
宝鼎(4)
丙戌(八)
266
建衡(3)
己丑(十)
269
凤凰(3)
壬辰
272
天册(2)
乙未
275
天玺(1)
丙申(七)
276
天纪(4)
丁酉
277
晋(265—420)
西普(265—317)
武帝(司马炎)
泰始(10)
乙酉(十二)
265
咸宁(6)
乙未
275
太康(10)
庚子(四)
280
太熙(1)
庚戌
290
惠帝(司马衷)
永熙(1)
庚戌(四)
290
永平(1)
辛亥
291
元康(9)
辛亥(三)
291
永康(2)
庚申
300
永宁(2)
辛酉(四)
301
太安(2)
壬戌(十二)
302
永安(1)
甲子
304
建武(1)
甲子(七)
304
永安(1)
甲子(十一)
304
永兴(3)
甲子(十二)
304
光熙(1)
丙寅(六)
306
怀帝(~炽[chì])
永嘉(7)
丁卯
307
愍[mǐn]帝(~邺[yè])
建兴(5)
癸酉(四)
313
东晋(317—420)
元帝(司马睿[ruì])
建武(2)
丁丑(三)
317
大兴(4)
戊寅(三)
318
永昌(2)
壬午
322
明帝(~绍)
永昌
壬午(闰十一)
322
太宁(4)
癸未(三)
323
成帝(~衍)
太宁
乙酉(闰八)
325
咸和(9)
丙戌(二)
326
咸康(8)
乙未
335
康帝(~岳)
建元(2)
癸卯
343
穆帝(~聃[dān])
永和(12)
乙巳
345
升平(5)
丁巳
357
哀帝(~丕[pī])
隆和(2)
壬戌
362
兴宁(3)
癸亥(二)
363
海西公(~奕[yì])
太和(6)
丙寅
366
简文帝(~昱[yù])
咸安(2)
辛末(十一)
371
孝武帝(~曜[yào])
宁康(3)
癸酉
373
太元(21)
丙子
376
安帝(~德宗)
隆安(5)
丁酉
397
元兴(3)
壬寅
402
义熙(14)
乙巳
405
恭帝(~德文)
元熙(2)
己未
419
南北朝(420—589)
南朝 宋(420—479)
武帝(刘裕)
永初(3)
庚申(六)
420
少帝(~义符)
景平(2)
癸亥
423
文帝(~义隆)
元嘉(30)
甲子(八)
424
孝武帝(~骏)
孝建(3)
甲午
454
大明(8)
丁酉
457
前废帝(~子业)
永光(1)
乙巳
465
景和(1)
乙巳(八)
465
明帝(~彧[yù])
泰始(7)
乙巳(十二)
465
泰豫(1)
壬子
472
后废帝(~昱[yù])(苍梧王)
元徽(5)
癸丑
473
顺帝(~凖)
升明(3)
丁巳(七)
477
齐(479—502)
高帝(萧道成)
建元(4)
己未(四)
479
武帝(~赜[zé])
永明(11)
癸亥
483
郁[yù]林王(~昭业)
隆昌(1)
甲戌
494
海陵王(~昭文)
延兴(1)
甲戌(七)
494
明帝(~鸾)
建武(5)
甲戌(十)
494
永泰(1)
戊寅(四)
498
东昏侯(~宝卷)
永元(3)
己卯
499
和帝(~宝融)
中兴(2)
辛巳(三)
501
梁(502—557)
武帝(萧衍)
天监(18)
壬午(四)
502
普通(8)
庚子
520
大通(3)
丁未(三)
527
中大通(6)
己酉(十)
529
大同(12)
乙卯
535
中大同(2)
丙寅(四)
546
太清(3)
*丁卯(四)
547
简文帝(~纲)
大宝(2)
**庚午
550
元帝(~绎)
承圣(4)
壬申(十一)
552
敬帝(~方智)
绍泰(2)
乙亥(十)
555
太平(2)
丙子(九)
556
* 有的地区用至6年。
** 有的地区用至3年。
陈(557—589)
武帝(陈霸先)
永定(3)
丁丑(十)
557
文帝(~蒨[qiàn])
天嘉(7)
庚辰
560
天康(1)
丙戌(二)
566
废帝(~伯宗)(临海王)
光大(2)
丁亥
567
宣帝(~顼[xū])
太建(14)
己丑
569
后主(~叔宝)
至德(4)
癸卯
583
祯明(3)
丁未
587
北朝 北魏[拓跋氏,后改元氏](386—534)
北魏建国于丙戌(386年)正月,初称代国,至同年四月始改国号为魏,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
道武帝(拓跋登珪)
登国(11)
丙戌
386
皇始(3)
丙申(七)
396
天兴(7)
戊戌(十二)
398
天赐(6)
甲辰(十)
404
明元帝(~嗣)
永兴(5)
己酉(十)
409
神瑞(3)
甲寅
414
泰常(8)
丙辰(四)
416
太武帝(~焘)
始光(5)
甲子
424
神(上‘鹿’下‘加’)[jiā](4)
戊辰(二)
428
延和(3)
壬申
432
太延(6)
乙亥
435
太平真君(12)
庚辰(六)
440
正平(2)
辛卯(六)
451
南安王(拓跋余)
永(承)平(1)
壬辰(三)
452
文成帝(~浚[jùn])
兴安(3)
壬辰(十)
452
兴光(2)
甲午(七)
454
太安(5)
乙未(六)
455
和平(6)
庚子
460
献文帝(~弘)
天安(2)
丙午
466
皇兴(5)
丁未(八)
467
孝文帝(元宏)
延兴(6)
辛亥(八)
471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3:02
朝代简介
夏朝: 约前2146-1675年 安邑 山西夏县 禹
商朝: 约前1675-1029年 亳 河南商丘 汤
周朝:
西周:约前1029-771年 镐京 陕西西安 周武王姬发
东周:前770-256年 洛邑 河南洛阳 周平王姬宜臼
春秋:前770-476年
战国:前475-221年
秦朝:前221-207年 咸阳 陕西咸阳 始皇帝嬴政
汉朝:
西汉:前206-公元8年 长安 陕西西安 汉高祖刘邦
新朝:9-23年 王莽
东汉:25-220年 洛阳 河南洛阳 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
曹魏:220-265年 洛阳 河南洛阳 魏文帝曹丕
蜀汉:221-263年 成都 四川成都 汉昭烈帝刘备
孙吴:222-280年 建业 江苏南京 吴大帝孙权
晋朝:
西晋:265-316 洛阳 河南洛阳 晋武帝司马炎
东晋:317-420 建康 江苏南京 晋元帝司马睿
十六国 304-439
南北朝:
南朝:
宋:420-479 建康 江苏南京 宋武帝刘裕
齐:479-502 建康 江苏南京 齐高帝萧道成
梁:502-557 建康 江苏南京 梁武帝萧衍
陈:557-589 建康 江苏南京 陈武帝陈霸先
北朝:
北魏: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魏道武帝拓跋珪
洛阳 河南洛阳
东魏:534-550 邺 河北临漳 魏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535-556 长安 陕西西安 魏文帝元宝炬
北齐:550-577 邺 河北临漳 齐文宣帝高洋
北周:557-581 长安 陕西西安 周孝闵帝宇文觉
隋朝:581-618 大兴 陕西西安 隋文帝杨坚
唐朝:618-907 长安 陕西西安 唐高祖李渊
五代十国:
后梁:907-923 汴 河南开封 梁太祖朱晃
后唐:923-936 洛阳 河南洛阳 唐庄宗李存勖
后晋:936-947 汴 河南开封 晋高祖石敬瑭
后汉:947-950 汴 河南开封 汉高祖刘暠
后周:951-960 汴 河南开封 周太祖郭威
宋朝:
北宋:960-1127 开封 河南开封 宋太祖赵匡胤
南宋:1127-1279 临安 浙江杭州 宋高宗赵构
辽国:907-1125 皇都 辽宁 辽国耶律阿保机
大理:937-1254 太和城 云南大理
西夏:1032-1227 兴庆府 宁夏银川
金国:1115-1234 会宁 阿城(黑) 金太祖阿骨打
中都 北京
开封 河南开封
元朝:1206-1368 大都 北京 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1368-1644 北京 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1616-1911 北京 北京 清世祖福临
中华*:1911-1949 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 : 1949- 北京
夏朝--商朝--周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朝--汉朝(西汉\东汉)--三国--晋朝(西晋\东晋)--
南北朝(南朝\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北宋\南宋)--辽国--大理--西夏--金国--元朝--
明朝--清朝--中华*--中华人民共和国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424002.html?wtp=tt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3:02
神话时代,有黄帝,帝喾等
夏,姒姓,有禹,启,桀(履癸)等
商(盘庚迁都后称殷),子姓,有汤,纣等
周(平王迁都前称西周,后称东周),姬姓,有武王发,幽王宫涅(应该是SHENG,我 没找到)等
秦(周赧王59年秦灭周后开始用秦的纪年),嬴姓,有始皇政,二世胡亥
西楚(柏杨的书上的记法)霸王项羽(名籍字羽)
汉(西汉)刘姓,有高祖邦,武帝彻等
新,王姓,王莽
汉(玄汉,柏杨的书上的记法),更始帝刘玄
汉(东汉)光武帝刘秀,献帝刘协等
三国 魏 文帝曹丕,明帝曹睿等,蜀彰武帝刘备,后主刘禅,吴 大帝孙权等
晋 (西晋)武帝司马炎等
晋(东晋)司马睿等
五胡十六国 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指,成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夏。
有刘渊,石勒,石虎等
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有刘裕,陈霸先,萧衍等
北朝有北魏,后来*成东魏和西魏,东魏被北齐所灭,西魏为北周所灭。有宇文觉,高洋,元宝炬等
隋 文帝杨坚,炀帝杨广等
唐 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等
五代十国,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指北汉,南汉,前蜀,后蜀,吴,吴越,南唐,楚,闽,荆南,有李煜,朱温等
宋(北宋,南宋,其间有辽,金,西夏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赵匡胤,赵光义等
元(蒙古勃尔只斤氏)有铁木真(成吉思汗),忽必烈等
明,有朱元璋,朱棣等
清,(满族爱新觉罗氏)有玄烨(康熙),胤禛(雍正),弘历(乾隆)等
中华*
中华人民共和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3:03
以下列出中国历史上所有主要的朝代:
1. 夏朝 前2100年 - 前1600年
2. 商朝 前1600年 - 前1066年
3. 周朝 前1066年 - 前221年
1. 西周 前1066年 - 前771年
2. 东周 前770年 - 前256年
1. 春秋 前770年 - 前476年(三家分晋始为战国)
2. 战国 前475年 - 前221年
4. 秦朝 前221年 - 前206年
1. 西楚 前206年 - 前202年
5. 汉朝 前206年 - 220年
1. 西汉 前206年 - 23年
2. 新朝 8年 - 23年
3. 东汉 25年 - 220年
6. 三国 220年 - 280年
1. 曹魏 220年 - 265年
2. 西蜀 221年 - 263年
3. 孙吴 222年 - 280年
7. 晋朝 265年 - 420年
1. 西晋 265年 - 316年
2. 东晋 317年 - 420年
8. 十六国 304年 - 439年
1. 汉前赵 304年 - 330年
2. 成汉 304年 - 347年
3. 前凉 314年 - 376年
4. 后赵 319年 - 350年
5. 前燕 337年 - 370年
6. 前秦 350年 - 394年
7. 后秦 384年 - 416年
8. 后燕 384年 - 407年
9. 西秦 385年 - 431年
10. 后凉 385年 - 403年
11. 南凉 397年 - 414年
12. 南燕 398年 - 410年
13. 西凉 407年 - 421年
14. 夏 407年 - 431年
15. 北燕 407年 - 436年
16. 北凉 401年 - 439年
9. 南北朝 420年 - 581年
1. 南朝
1. 南朝宋 420年 - 479年
2. 南朝齐 479年 - 502年
3. 南朝梁 502年 - 557年
4. 南朝陈 557年 - 589年
2. 北朝
1. 北魏 386年 - 534年
2. 东魏 534年 - 550年
3. 北齐 550年 - 577年
4. 西魏 535年 - 557年
5. 北周 557年 - 581年
10. 隋朝 581年 - 618年
11. 唐朝 618年 - 907年
12. 五代十国 907年 - 979年
1. 五代 907年 - 960年
1. 后梁 907年 - 923年
2. 后唐 923年 - 936年
3. 后晋 936年 - 946年
4. 后汉 947年 - 950年
5. 后周 951年 - 960年
2. 十国(902年 - 979年)
1. 吴越(904年-978年)
2. 闽国[[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3. 荆南(906年-963年)
4. 楚国(907年-951年,楚创立者马殷实际自897年开始地方割据)
5. 吴国(904年-937年)
6. 南唐(937年-975年)
7. 南汉(917年-971年)
8. 北汉(951年-979年)
9. 前蜀(907年-925年)
10. 后蜀(934年-965年)
13. 宋朝
1. 北宋 960年 - 1127年
2. 南宋 1127年 - 1279年
3. 辽 916年 - 1125年
4. 西夏 1032年 - 1227年
5. 金朝 1115年 - 1234年
14. 元朝 1260年 - 1368年
15. 明朝 1368年 - 1644年
16. 清朝 1644年 - 1911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3:03
以下列出中国历史上所有主要的朝代:
1. 夏朝 前2100年 - 前1600年
2. 商朝 前1600年 - 前1066年
3. 周朝 前1066年 - 前221年
1. 西周 前1066年 - 前771年
2. 东周 前770年 - 前256年
1. 春秋 前770年 - 前476年(三家分晋始为战国)
2. 战国 前475年 - 前221年
4. 秦朝 前221年 - 前206年
1. 西楚 前206年 - 前202年
5. 汉朝 前206年 - 220年
1. 西汉 前206年 - 23年
2. 新朝 8年 - 23年
3. 东汉 25年 - 220年
6. 三国 220年 - 280年
1. 曹魏 220年 - 265年
2. 西蜀 221年 - 263年
3. 孙吴 222年 - 280年
7. 晋朝 265年 - 420年
1. 西晋 265年 - 316年
2. 东晋 317年 - 420年
8. 十六国 304年 - 439年
1. 汉前赵 304年 - 330年
2. 成汉 304年 - 347年
3. 前凉 314年 - 376年
4. 后赵 319年 - 350年
5. 前燕 337年 - 370年
6. 前秦 350年 - 394年
7. 后秦 384年 - 416年
8. 后燕 384年 - 407年
9. 西秦 385年 - 431年
10. 后凉 385年 - 403年
11. 南凉 397年 - 414年
12. 南燕 398年 - 410年
13. 西凉 407年 - 421年
14. 夏 407年 - 431年
15. 北燕 407年 - 436年
16. 北凉 401年 - 439年
9. 南北朝 420年 - 581年
1. 南朝
1. 南朝宋 420年 - 479年
2. 南朝齐 479年 - 502年
3. 南朝梁 502年 - 557年
4. 南朝陈 557年 - 589年
2. 北朝
1. 北魏 386年 - 534年
2. 东魏 534年 - 550年
3. 北齐 550年 - 577年
4. 西魏 535年 - 557年
5. 北周 557年 - 581年
10. 隋朝 581年 - 618年
11. 唐朝 618年 - 907年
12. 五代十国 907年 - 979年
1. 五代 907年 - 960年
1. 后梁 907年 - 923年
2. 后唐 923年 - 936年
3. 后晋 936年 - 946年
4. 后汉 947年 - 950年
5. 后周 951年 - 960年
2. 十国(902年 - 979年)
1. 吴越(904年-978年)
2. 闽国[[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3. 荆南(906年-963年)
4. 楚国(907年-951年,楚创立者马殷实际自897年开始地方割据)
5. 吴国(904年-937年)
6. 南唐(937年-975年)
7. 南汉(917年-971年)
8. 北汉(951年-979年)
9. 前蜀(907年-925年)
10. 后蜀(934年-965年)
13. 宋朝
1. 北宋 960年 - 1127年
2. 南宋 1127年 - 1279年
3. 辽 916年 - 1125年
4. 西夏 1032年 - 1227年
5. 金朝 1115年 - 1234年
14. 元朝 1260年 - 1368年
15. 明朝 1368年 - 1644年
16. 清朝 1644年 - 1911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3:01
夏朝(约公元前2146-1675年 ) 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传说中禹建立的,而后君主有:启,仲康,相,少康,槐,芒,不降, 桀为夏朝最后一位暴君
商朝(约公元前1675年-前1029年),都城亳 今(河南商丘)始于商汤,终于商纣,共30帝,享国646年。君主有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武丁, 祖庚 ,祖甲,廪辛 ,庚丁 ,武乙 ,太丁 ,帝乙 ,商纣
周
西周约公元前1029-771年镐京(今陕西西安)
文王 在位51年
文王姓姬名昌,父名季。姬昌即位后曾一度被商王所泅,后被释放。他礼贤下士,有姜子牙等名辰辅佐,为以后灭商打下基础。据传文王死时97岁。
武王 在位5年
武王姬发,父姬昌。即位后大举伐商,并于牧野,大败商军,纣王*,商亡。武王建都于镐京。史称西周。武王死时54岁。
成王
在位30年
成王姬诵,武王子,即位时12岁。由周公旦摄政。之中,平定武更(纣王子)叛乱,并大封诸侯。成王造东都洛邑。成王死时42岁。
康王
康王姬钊,成王子。康王是一位有作为的周王,史称“成康盛世”。康王时,周朝较强盛。
昭王
在位2年
昭王姬瑕,康王子。“昭王之时,王道微缺”,周国力开始下降,昭王南巡死于楚。
穆王
在位55年
穆王姬满,昭王子。穆王时作《吕刑》,是流传下来的我国最早的法典。穆王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周王。
共王
在位12年
共王姬伊扈,穆王子。
懿王
在位25年
懿王姬囏,共王子。懿王时,周室衰弱,外族入侵已无力抵抗。
孝王
在位15年
孝王姬辟方,穆王的儿子,共王的弟弟。
夷王
在位12年
夷王姬燮,周懿王的儿子。夷王时,周天子与诸侯的矛盾尖锐化,夷王曾烹杀齐哀公。
厉王
在位16年
厉王姬胡,夷王的儿子。厉王是一位暴君,对外战争屡败,国势日危。在位16年,竟被国人放逐。
周召共和 执政14年 周召共和是指周定公与召穆公共同执政。此二人均为宗周的大贵族。
宣王 在位46年
宣王姬静,厉王的儿子。即位后针对周王室的内忧外患,进行改革。取得成功,史称“宣王中兴”。
幽王 (前781-前771)年在位,在位11年
幽王姬宫生,宣王的儿子。贪淫无道,为博宠姬褒姒一笑,竟“烽火戏诸侯”,从而亡国被杀。这就是“一笑倾国”的由来
东周(公元前770-256年)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按历史分段为春秋(公元前770-476年)
战国(公元前475-221年)
周平王姬宜臼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720年(在位50年)
东迁于洛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而周室弱,齐、楚、秦、晋开始强大
元前719年登基
元前697年去位
桓王(林)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97年(在位22年)
平王孙,桓王三年,郑庄公朝,桓王不礼。十三年,伐郑,郑射伤桓王,就是史书说的“箭射王肩”。
元前696年登基
元前681年去位
庄王(佗)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81年(在位15年)
庄王四年,周公黑肩要杀庄王而要立王子克为王。辛伯告发,庄王杀死周公。王子克逃往燕国。
元前682年登基
元前677年去位
厘王(胡齐)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77年(在位5年)
庄王子.厘王三年时,齐桓公开始称霸.
元前677年登基
元前652年去位
惠王(阆)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52年(在位25年)
厘王子.即位初,庄王还有一子叫颓,而且很受宠。及惠王即位,颓联络众大夫边伯等五人作乱,计划召燕国、卫国的军队讨伐惠王。惠王逃至郑国。颓称王。郑国、虢国国君大怒。四年,郑国和虢国发兵讨伐,杀死颓,又立惠王。惠王十年的时候,赐齐桓公为伯。
元前651年登基
元前619年去位
襄王(郑)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19年(在位32年)
惠王子.惠王王后生子叔带,很受惠王宠爱,襄王也很畏惧他的势力。三年,叔带勾结戎、翟讨伐襄王,襄王要杀叔带,叔带逃往齐国。齐桓公派管仲平灭威胁周朝的外戎,派隰朋平灭威胁晋国的外戎。襄王以上卿之礼款待管仲。管仲拒绝.于是管仲接受下卿之礼的款待,回国。九年,齐桓公卒。二十四年,晋文公卒。三十一年,秦穆公卒。
元前619年登基 ]
元前613年去位
顷王(壬臣)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13年(在位6年)
襄王子.
元前612年登基
元前606年去位
匡王(班)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06年(在位6年)
顷王子.
元前606年登基
元前585年去位
定王(瑜)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585年(在位21年)
匡王弟.定王元年,楚庄王伐陆浑的敌人,第二年经过洛邑,让人问周朝索要九鼎。定王让王孙满出使拒绝,楚兵退去。十年,楚庄王围困郑国,郑伯投降,被放。十六年,楚庄王死。
元前585年登基
元前571年去位
简王(夷)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571年(在位14年)
定王子.简王十三年,晋国国君厉公被杀,晋国人迎回在周朝的公子子周,立为悼公。
元前571年登基
元前544年去位
灵王(泄心)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544年(在位27年)
简王子.灵王二十四年,齐国崔杼杀死齐国君庄公。
元前544年登基
元前521年去位
景王(贵)
出生:不详--死亡:不详(在位23年)
灵王子.
元前520年登基
元前520年去位
悼王(猛)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520年(在位0年)
景王子.景王喜爱儿子朝,但景王死后.国人立长子猛为王.但被子朝杀死.
元前519年登基
元前476年去位
敬王(丐)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76年(在位43年)
景王子.子朝杀猛后自立,但是晋国拥立丐为敬王.但是子朝在周自立.四年后,晋国率诸侯拥敬王回朝.三十九年,齐田常杀其君简公这就是有名的"田姓代齐",也就是从这起,齐国的国君不是姜子牙的后裔了,而是田姓,四十一年,楚灭陈。孔子卒。
元前476年登基
元前468年去位
元王(仁)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68年(在位8年)
敬王子.
元前468年登基
元前441年去位
定王(介)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41年(在位27年)
元王子.定王十六年,三晋灭智伯,分有其地。这就是有名的"三家分晋".这是春秋和战国划分的标志..
元前441年登基
元前441年去位
哀王(去疾)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41年(在位0年)
定王长子.哀王即位三月,弟叔袭杀哀王而自立,就是思王。思王即位五月,少弟嵬攻杀思王而自立,就是考王。此三王皆定王之子。这里就将哀王,思王列在一起
元前440年登基
元前425年去位
考王(嵬)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25年(在位15年)
定王之子.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接替周公的官职。桓公死后,儿子威公代立。威公死后,儿子惠公代立,封他的小儿子在巩这个地方,号东周惠公。
元前425年登基
元前401年去位
威烈王(午)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01年(在位24年)
考王子.威烈王二十三年,正式给与韩、魏、赵诸侯的身份.
元前401年登基
元前375年去位
安王(骄)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375年(在位26年)
威烈王子.即位这一年,楚国盗杀楚声王
元前375年登基
元前367年去位
烈王(喜)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367年(在位8年)
安王子.
元前367年登基
元前321年去位
显王(扁)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321年(在位46年)
烈王弟.显王五年,秦献公称伯。四十四年,秦惠王称王。其后诸侯皆为王
元前320年登基
元前314年去位
慎靓王(定)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314年(在位6年)
显王子.
元前314年登基
元前256年去位
赧王(延)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256年(在位58年)
慎靓王子.王赧时东西周分治。王赧徙都西周
秦朝公元前221-207年,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二世而亡
始皇帝嬴政
秦二世嬴胡亥(前230年—前207年,在位时间前209年—前207年),也称二世皇帝。是秦始皇第二十六子(最小的儿子)、太子嬴扶苏的弟弟。
汉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汉高祖刘邦
前256-前195)
前206年称帝,在位12年
汉高祖刘邦,字季,出身农民家庭,陈胜反秦起义,刘邦响应,自称“沛公”,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后又与项羽争天下,经4年,打败项羽。与前202年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刘邦在位12年,死于前195年,时年62岁。
惠帝刘盈
(前211-前188)
前195年即位,在位8年
刘盈,刘邦的儿子,母吕后(雉)。刘盈为人软弱,吕后专权。在位8年,死于前188年,时年24岁。
吕后
(前241-前180)
(前188-前180)年称制掌权
吕后,姓吕名雉,刘邦妻子。她是刘邦定天下的得力助手。刘邦死后,惠帝立,吕后掌权,她手段残忍,野心勃勃。惠帝死后,她先后选立刘恭,刘弘为帝,自己掌握实权,又大封吕氏家族。她死于前180年,时年62岁。死后,吕氏家族就被陈平,周勃一网打尽。
文帝刘恒
(前202-前157年)
前180年即位,在位24年
文帝刘恒,刘邦第四子。前202年,吕后死,刘恒即位。即位后削弱诸侯势力,减轻农民赋税,重生产,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汉文帝还是一位十分节俭的皇帝,自己穿粗制丝绸,妃子衣不能拖地,建造的陵墓随葬品也只有陶器。死于前157年,时年46岁。
景帝刘启
(前188-前141)
前157年即位,在位17年
景帝,文帝的儿子。即位后,平定吴楚七国叛乱,汉朝统一的*集权统治大大加强。景帝继续推行减轻赋税和徭役,实行与民休息的*。形成历史上的“文景之治”。景帝死于前141年,时年48岁。
武帝刘彻
(前157-前87)
前141年即位,在位55年
武帝,景帝第九子。武帝在*上继续加强*集权,陆续夺去大批王,侯爵位。并与匈奴进行长期的战争,先后以卫青,霍去病为将,屡次大败匈奴。武帝时是西汉最强盛的时期。武帝死于前87年,时年71岁。
昭帝 (前95-前74)
前87年即位,在位14年
昭帝刘弗陵,武帝幼子。昭帝多次下令减轻人民负担,对匈奴的关系处理也较得当。昭帝死于前74年,时年21岁。
宣帝 (前91-前49)
前74年即位,在位26年
宣帝刘病已,一名询,汉武帝曾孙,祖父刘据,父刘进。昭帝无子,刘病已立。宣帝时,进一步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他多次下令减轻人民负担。史称“孝宣之治,信赏必罚,可谓中兴”。死于前49年,时年43岁。
元帝 (前75-前33)
前49年即位,在位17年
元帝刘奭,宣帝子。即位后封王皇后一家五司马,侯十余,埋下外戚专权的祸根。元帝时有王昭君出使匈奴,但元帝时汉朝国力开始衰弱。元帝死于前33年,时年43岁。
成帝 (前52-前7)
前33年即位,在位27年
成帝刘骜,元帝子。成帝时,汉王朝衰落,外戚专权,元帝终日与赵飞燕饮酒作乐,成帝死于前7年,时年46岁。
哀帝 (前26-前1)
前7年即位,在位6年
哀帝刘欣,元帝的庶孙,成帝的侄子。哀帝时,社会矛盾尖锐化,但哀帝却只信鬼神天地,宠幸男宠董贤,造成王莽专权。哀帝死于前1年,时年26岁。
平帝 (前9-5)
公元元年即位位,在位5年
平帝刘衎,元帝庶孙,中山孝王刘兴子。即位时9岁。王莽掌权。公元5年,被王莽毒死。时年14岁。
孺子婴
(5-25)
(6-8)年在位,在位2年
孺子婴,宣帝的元孙,刘显的儿子。即位时才2岁。公元8年,王莽自立,公元25年,孺子婴被杀,时年21岁。
新朝
9-23年
王莽
东汉{公元25-220年)都城洛阳今(河南洛阳)
汉光武帝刘秀(前6-57) 25年称帝,在位33年
光武帝,姓刘名秀,字文叔。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参加绿林起义军后,在昆阳以少胜多,打败王莽军。25年刘秀称帝。死于公元57年,时年64岁。
明帝刘庄(28-75)
57年即位,在位19年
明帝,刘秀的第四子。明帝在位时,吏治比较严明,赋税比较少,人民生活安定。死于75年,时年48岁。
章帝(58-88)
75年即位,在位14年
章帝,明帝第五子。章帝“好儒术”,在位时有班超出师西域。章帝还是一位书法家,尤善草书,后世称“章草”。死于88年,时年31岁。
和帝(79-105)
88年即位,在位18年
和帝刘肇,章帝第四子,即位时才10岁,由窦太后临朝称制,外戚窦宪掌实权。后杀窦宪掌权。在位18年,死于105年。时年27岁。
殇帝(105-106)
105年即位,在位1年
殇帝,和帝的小儿子,即位时刚满月,在位8个月死。
安帝(94-125)
106年即位,在位20年
安帝刘祜,章帝孙,父清河孝王刘庆,即位时才13岁,邓太后掌权。太后死后掌权。安帝时*黑暗,社会矛盾尖锐。死于125年,时年32岁。
顺帝(114-144)
125年即位,在位20年
顺帝刘保,安帝的儿子。顺帝是由宦官扶持上台的,朝政为宦官把持。*日益*。顺帝死于144年,时年30岁。
冲帝(143-145)
1444年即位,在位半年
冲帝刘炳,顺帝的儿子,在位半年死,时年才3岁。
质帝(138-146)
145年即位,在位1年
质帝刘缵,章帝的曾孙,渤海孝王刘鸿的儿子。即位时8岁,却颇伶俐。说大将军梁翼为“跋扈将军”,被梁翼毒死。时年9岁。
桓帝(132-167)
146年即位,在位22年
桓帝刘志,章帝的曾孙。蠡吾侯刘异的儿子。桓帝即位时15岁,外戚掌权。后又宦官专政。桓帝死于167年,时年36岁。
灵帝(156-189)
168年即位,在位22年
灵帝刘宏,章帝玄孙,桓帝死无子,刘宏即位。灵帝朝一团污气,宦官把持朝政,称“十常侍”。买卖官爵,横征暴敛,社会矛盾激化,终于于184年,爆发了黄巾大起义。灵帝死于189年,时年33岁。
献帝(181-234)
(189-220)年在位,在位32年
献帝刘协,灵帝的儿子,即位时9岁,董卓专权,后曹操迎献帝于许昌。220年,曹操死,曹丕自立为帝,建立魏国,汉亡,刘协被贬为山阳公,死于234年,时年54岁。献帝从未掌握朝政
三国
魏(220-265年)都城洛阳今河南洛阳
魏文帝曹丕(187-226) 220年称帝,在位7年 曹丕,曹操的儿子。220年废汉献帝自立,国号“魏”。 他继续推行曹操的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方针,确立了“九品中正制”。死于226年,时年40岁。
魏明帝曹睿(203-238) 226年即位,在位13年 曹睿,曹丕的儿子。即位后以司马懿为大将军,多次打败蜀相诸葛亮的进攻,但他好靡奢,喜女色。魏国*开始衰落。他死于239年,时年36岁。
魏齐王曹芳(232-274) (239-254)在位,在位15年 曹芳,曹操的曾孙,曹楷的儿子。明帝无子,死后由曹芳即位。在位时被司马懿篡权,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掌权,254年,曹芳被废,274年死,时年43岁。
魏高贵乡公曹髦(241-260) (254-260)在位,在位6年 曹髦,曹丕孙,曹霖的儿子。十四岁即位,260年,被司马昭杀死。时年19岁。留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谚语。
魏元帝曹奂(246-302) (260-265)在位,在位6年 曹奂,曹操孙,燕王曹宇的儿子。265年被司马炎所废,被封为陈留王。死于302年,时年57岁。
蜀汉
蜀汉(公元221年-263年)都城成都(今四川成都),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后主刘禅,共2帝。三国时期最弱小的国家
昭烈帝刘备(162-223) 221年称帝,在位3年 刘备,字玄德,河北涿县人。小时家境贫寒。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后,他*有功,任徐州牧。后经一系列征战,取荆州,益州,汉中,与魏,吴成三国鼎立之势。 221年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汉”。 219年,吴蜀江陵一战孙权夺荆州,关羽败死,刘备为收复荆州,于221年发动彝陵之战,后被吴将陆逊击败,223年,刘备死于白帝城,时年62岁。托孤于诸葛亮。
吴
三国时的吴国(公元222年-280年),建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始于吴大帝孙权,终于乌程侯孙皓,共4帝。吴国在三国中拥有地利,依靠长江天险与魏国抗衡。
吴皇帝谱
吴大帝孙权(182-252) 222年称帝,在位30年 吴大帝孙权,字仲谋,父孙坚,兄,孙策经征战,据有江东六郡,200年孙策死,孙权袭职,208年,于赤壁打败曹操,形成三国鼎立之势,222年,孙权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业(南京)。孙权制国有术,致使曹操也不无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死于252年,时年71岁,谥大皇帝,庙号太祖。
会稽王孙亮(243-) 252年即位,在位6年 会稽王孙亮,孙权幼子,250年立为太子,252年即位时才10岁,16岁时,被权臣孙琳所废,贬为会稽王。
吴景帝孙休(234-264) 258年即位,在位6年 吴景帝孙休,孙权第六子,258年即位,同年杀权臣孙琳,264年孙休死,时年30岁。
乌程侯孙皓(242-283) 264年即位,在位17年 孙皓,孙权的孙子,父孙和。孙皓即位后,大修宫舍,残暴好杀,穷奢极欲,终于于280年,被晋武帝司马炎所灭,死于283年,时年42岁。
晋
西晋(公元265年-316年)洛阳(河南洛阳),始于晋武帝司马炎,终于愍帝司马邺,共4帝。晋朝统一了全国,但由于皇帝昏庸,只4帝就土崩瓦解。国家又陷于*。
三国时期,司马懿成为魏国的实权人物。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先后掌权。司马昭权势极大,自封为晋王,封其子司马炎为太子。公元二六五年,司马昭卒,其子司马炎废魏帝曹奂,该国号为晋,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西晋王朝。
公元二八零年,晋军南下进攻建业(今南京),吴主孙皓出城请降,中国出现了暂时的统一。之后,武帝分封十余有功同姓为王,晋朝初年的经济并未有太大发展。 晋武帝司马炎病故,由次子惠帝司马衷继位。惠帝本是愚痴之人,并不能治理国家,于是便发生了晋朝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其中八王全部是晋皇室宗亲。“八王之乱”使晋朝原本就衰弱的统治进一步恶化。
公元三零八年,匈奴大单于刘渊称帝,开始了灭晋的历程。登基后,刘渊立即谴其子刘聪与大将王弥进攻西晋都城洛阳。攻克洛阳,掠走晋怀帝司马炽。怀帝被俘后,豫州刺史阎鼎与雍州刺史贾疋等人又拥立武帝之孙司马邺为帝,都于长安。至建安四年(公元316年)长安被围,晋愍帝司马邺出降,西晋王朝终结。
西晋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外族消灭的王朝
西晋皇帝谱
武帝司马炎(236-290) 265年称帝,在位26年 武帝司马炎,司马昭的长子,265年,司马炎即晋王。*迫曹奂禅位,建立晋朝,280年,攻下建业,吴国灭亡,完成了统一事业。 晋武帝生活十分荒淫,晋宫内宫女万人以上,并造成社会风气荒淫奢侈,有“王恺,石崇斗富”。司马炎死于290年,时年55岁。
惠帝司马衷(259-306) 290年即位,在位17年 惠帝,武帝第二子。司马衷是一个白痴。即位后,无力理政,发生诸王为争夺最高统治权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激化了阶级矛盾和*。司马衷死于306年,时年48岁。
怀帝司马炽(284-264) (306-312)年在位,在位6年 怀帝,晋武帝第二十五子。司马炽继承了惠帝的烂摊子,并无雄才大略。312年,匈奴军进攻洛阳,晋怀帝被俘,次年被杀。时年 30岁。
愍帝司马邺(300-317) (313-316)在位,在位4年 司马邺,晋武帝孙,吴孝王司马晏的儿子。司马邺即位时才13岁。,由琅邪王司马睿,南阳王司马保辅政。匈奴刘曜进攻长安,愍帝投降,受尽侮辱,317年被杀,时年18岁。
东晋(公元317-420)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
东晋皇帝谱
元帝司马睿(276-322) 317年称帝,在位6年 元帝司马睿,琅邪王司马觐的儿子。晋怀帝任命他为镇东大将军,都督扬州江南军事,西晋灭亡后,司马睿称帝,建都建康(南京),史称东晋。 元帝即位后,矛盾四伏。在位6年死,时年47岁。
明帝司马绍(298-325) 322年即位,在位4年 司马绍,元帝长子,从小就聪明伶俐,即位后,巩固了东晋的统治。死于325年,时年27岁。
成帝司马衍(321-342) 325年即位,在位18年 成帝司马衍,明帝长子。即位时5岁。死时22岁。
康帝司马岳(322-344) 342年即位,在位3年 康帝司马岳,明帝的儿子,成帝的弟弟,在位3年死,时年23岁。
穆帝司马聃(343-361) 344年即位,在位17年 穆帝,康帝子,即位时才2岁,死于361年,时年19岁。
哀帝司马丕(341-365) 361年即位,在位5年 司马丕,成帝长子,迷信黄老之术,常服长生不老之药,服食过量而死,时年25岁。
废帝司马奕(342-386) (365-371)年在位,在位5年 司马奕,成帝子,哀帝同母弟。在位5年被大将军桓温所废,死于386年,时年45岁。
简文帝司马昱(321-372) 371年即位,在位1年 司马昱,元帝的幼子,初封会稽王,371年,被桓温拥立为帝。在位1年死,时年53岁。
孝武帝司马曜(352-396) 372年即位,在位25年 孝武帝,简文帝第三子。383年,与前秦有“淝水之战”,在谢安领导下,大败前秦军。谢安死后,社会矛盾逐渐尖锐。加上,孝武帝“溺于酒色”,时**。孝武帝死于396年,时年45岁。
安帝司马德宗(382-418) 396年即位,在位23年 安帝,孝武帝长子,即位后,发生内乱,国势日衰,安帝没有什么*才能,信奉五斗米教的孙恩趁民心*动,于东方起事。他们在短短的十几天中就发展到数十万人,直至公元四零二年,才被彻底消灭。这次起义大大削弱了晋朝的力量,418年,被刘裕所杀。时年37岁。
恭帝司马德文(386-421) (418-420)年在位,在位2年 恭帝,安帝同母弟,在位2年,被废,421年被杀,时年36岁。
五胡十六国(公元304年-439年)。经过西晋短暂的统一后,中国又陷入纷乱的动荡中,南方仍是司马氏政权,历史称东晋,北方则较为混乱,政权分割交替,且多为少数民族政权,所以历史称五胡十六国。
南朝
宋420-479建康江苏南京宋武帝刘裕
齐479-502建康江苏南京齐高帝萧道成
梁502-557建康江苏南京梁武帝萧衍
陈557-589建康江苏南京 陈武帝陈霸先
北朝
北386-534平城山西大同魏道武帝拓跋珪
魏洛阳河南洛阳
东魏534-550邺河北临漳魏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535-556长安陕西西安魏文帝元宝炬
北齐550-577邺 河北临漳 齐文宣帝高洋
北周557-581长安陕西西安周孝闵帝宇文觉
隋朝581-618大兴陕西西安
隋文帝 杨坚 (581-604)
隋炀帝 杨广 (604-617)
隋恭帝 杨侑 (617-618)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长安陕西西安,始于高祖李渊,终于哀帝,共20帝。
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宗,名李治
武则天
唐中宗李显
唐睿宗,李旦
唐玄宗,李隆基
唐肃宗,李亨
唐代宗,李豫
唐顺宗李诵
唐宪宗李纯
唐穆宗李恒
唐敬宗李湛
唐文宗李昂
唐宣宗李忱
唐懿宗李漼
唐僖宗李儇
唐昭宗李晔
唐哀帝李拀
五代十国
后梁907-923汴河南开封梁太祖朱温
后唐923-936洛阳河南洛阳唐庄宗李存勖
后晋936-947汴河南开封晋高祖石敬瑭
后汉947-950汴河南开封 汉高祖刘暠
后周951-960汴 河南开封周太祖郭威
宋
北宋960-1127开封河南开封
宋太祖赵匡胤(960年—976年)
宋太宗 赵匡义(976年—997年)
宋真宗 赵恒 (997年—1022年)
宋仁宗 赵祯 (1022年—1063年)
宋英宗 赵曙 (1063年—1067年)
宋神宗 赵顼 (1067年—1085年)
宋哲宗 赵煦 (1085年—1100年)
宋徽宗 赵佶 (1100年—1125年)
宋钦宗 赵桓 (1125年—1127年
南宋1127-1279临安浙江临安
宋高宗 赵构 (1127年—1162年)
宋孝宗 赵昚 (1162年—1189年)
宋光宗 赵敦 (1189年—1194年)
宋宁宗 赵扩 (1194年—1224年)
宋理宗 赵昀 (1224年—1264年)
宋度宗 赵禥 (1264年—1274年)
宋恭帝 赵隰 (1274年—1276年)
宋端宗 赵是 (1276年—1278年)
宋幼主 赵昺 (1278年—1279年)
以下简要说下,具本的自己去了解了~
辽国907-1125皇都辽宁
耶律阿保机
大理937-1254太和城
西夏1032-1227兴庆府宁夏银川 元昊
金
1115-1234会宁阿城(黑)金太祖阿骨打 中都北京
元朝1206-1368大都北京 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1368-1644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1616-1911北京 皇太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3:01
藏点首页
干支次序表
五 帝
夏
商前期
商后期
西 周
东 周
秦
西 汉
东 汉
>>
1、本表西周幽王(公元前781——前771年)以前的纪年,吸收了“夏商周断代工程”近日公布《夏商周年表》中的最新科研成果。
2、本表从“五帝”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
3、商盘庚迁殷 (公元前1300年)以前各帝王在位年代目前尚无确论,本表对盘庚迁殷以前只列帝王世系。
4、较小的王朝如“十六国”、“十国”、“西夏”等不列表。
5、各个时代或王朝,详列帝王名号(“帝号”或“庙号”,以习惯上常用者为据),年号,元年的干支和公元纪年,以资对照 (年号后用括号附列使用年数,年中改元时在干支后用数字注出改元的月份。)
干支次序表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l7、庚辰 l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3、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l、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五 帝 (约前26世纪初——约前21世纪初)
黄帝
颛顼[zhuānxū]
帝喾[kù]
尧
舜
夏(前2070——前1600)
禹
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杼
槐
芒
泄
不降
扃[jiōng]
廑[jǐn]
孔甲
皋[gāo]
发
癸(桀)
商前期(前1600——前1300)
汤
太丁
外丙
仲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仲丁
外壬
和亶[dǎn]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迁殷前)
商后期(前1300——前1046)
盘庚*(迁殷后)
(50)
前1300—前1251
小辛
小乙
武丁
(59)
前1250—前1192
祖庚
(44)
前1191—前1148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35)
前1147—前1113
文丁
(11)
前1112—前1102
帝乙
(26)
前1101—前1076
帝辛 (纣)
(30)
前1075—前1046
*盘庚迁都于殷后,商也称殷
周(前1046——前256)
西 周(前1046——前771)
武王(姬发)
(4)
前1046—前1043
成王(~诵)
(22)
前1042—前1021
康王(~钊)
(25)
前1020—前996
昭王(~瑕)
(19)
前995—前977
穆王(~满)
(55)(共王当年改元)
前976—前922
共王(~繄[yī]扈)
(23)
前922—前900
懿王(~囏 [jiān])
(8)
前899—前892
孝王(~辟方)
(6)
前891—前886
夷王(~燮[xiè])
(8)
前885—前878
厉王(~胡)
(37)(共和当年改元)
前877—前841
[共和]
(14)
庚申
前841
宣王(~静)
(46)
甲戌
前827
幽王(~宫湦[shēng])
(11)
庚申
前781
东 周(前770——前256)
平王(姬宜臼)
(51)
辛末
前770
桓王(~林)
(23)
壬戊
前719
庄王(~佗[tuó])
(15)
乙酉
前696
厘王(~胡齐)
(5)
庚子
前681
惠王(~阆[làng])
(25)
乙巳
前676
襄王(~郑)
(33)
庚午
前651
顷王(~壬臣)
(6)
癸卯
前618
匡王(~班)
(6)
己酉
前612
定王(~瑜)
(21)
乙卯
前606
简王(~夷)
(14)
丙子
前585
灵王(~泄心)
(27)
庚寅
前571
景王(~贵)
(25)
丁巳
前544
悼王(~猛)
(1)
辛巳
前520
敬王(~匄[gài])
(44)
壬午
前519
元王(~仁)
(7)
丙寅
前475
贞定王(~介)
(28)
癸酉
前468
哀王(~去疾)
(1)
庚子
前441
思王(~叔)
(1)
庚子
前441
考王(~嵬[wéi])
(15)
辛丑
前440
威烈王(~午)
(24)
丙辰
前425
安王(~骄)
(26)
庚辰
前401
烈王(~喜)
(7)
丙午
前375
显王(~扁)
(48)
癸丑
前368
慎靓[jìng]王(~定)
(6)
辛丑
前320
赧[nǎn]王(~延)
(59)
丁未
前314
秦[秦帝国(前221——前206)]
周赧王59年乙巳(前256),秦灭周。自次年(秦昭襄王52年丙午,前255)起至秦王政25年己卯(前222),史家以秦王纪年。秦王政26年庚辰(前221)完成统一,称始皇帝。
昭襄王(嬴则,又名稷)
(56)
乙卯
前306
孝文王(~柱)
(1)
辛亥
前250
庄襄王(~子楚)
(3)
壬子
前249
始皇帝(~政)
(37)
乙卯
前246
二世皇帝(~胡亥)
(3)
壬辰
前209
汉(前206——公元220)
西 汉(前206——公元25)
包括王莽(公元9—23)和更始帝(23——25)。
高帝(刘邦)
(12)
乙未
前206
惠帝(~盈)
(7)
丁未
前194
高后(吕雉)
(8)
甲寅
前187
文帝(刘恒)
(16)
壬戌
前179
(后元)(7)
戊寅
前163
景帝(~启)
(7)
乙酉
前156
(中元)(6)
壬辰
前149
(后元)(3)
戊戌
前143
武帝(~彻)
建元(6)
辛丑
前l40
元光(6)
丁未
前134
元朔(6)
癸丑
前128
元狩(6)
己未
前122
元鼎(6)
乙丑
前116
元封(6)
辛未
前110
太初(4)
丁丑
前104
天汉(4)
辛巳
前100
太始(4)
乙酉
前96
征和(4)
己丑
前92
后元(2)
癸巳
前88
昭帝(~弗陵)
始元(7)
乙未
前86
元凤(6)
辛丑(八)
前80
元平(1)
丁未
前74
宣帝(~询)
本始(4)
戊申
前73
地节(4)
壬子
前69
元康(5)
丙辰
前65
神爵(4)
庚申(三)
前61
五凤(4)
甲子
前57
甘露(4)
戊辰
前53
黄龙(1)
壬申
前49
元帝(~奭[shì])
初元(5)
癸酉
前48
永光(5)
戊寅
前43
建昭(5)
癸未
前38
竟宁(1)
戊子
前33
成帝(~骜[ào])
建始(4)
己丑
前32
河平(4)
癸巳(三)
前28
阳朔(4)
丁酉
前24
鸿嘉(4)
辛丑
前20
永始(4)
乙巳
前16
元延(4)
己酉
前12
绥和(2)
癸丑
前8
哀帝(刘欣)
建平(4)
乙卯
前6
元寿(2)
己未
前2
平帝(~衍)
元始(5)
辛酉
公元1
孺子婴(王莽摄政)
居摄(3)
丙寅
6
初始(1)
戊辰(十一)
8
[新]王莽
始建国(5)
己巳
9
天凤(6)
甲戌
14
地皇(4)
庚辰
20
更始帝(刘玄)
更始(3)
癸未(二)
23
东 汉(25—220)
光武帝(刘秀)
建武(32)
乙酉(六)
25
建武中元(2)
丙辰(四)
56
明帝(~庄)
永平(18)
戊午
58
章帝(~炟[dá])
建初(9)
丙子
76
元和(4)
甲申(八)
84
章和(2)
丁亥(七)
87
和帝(~肇)
永元(17)
己丑
89
元兴(1)
乙巳(四)
105
殇[shāng]帝(~隆)
延平(1)
丙午
106
安帝(~祜[hù])
永初(7)
丁未
107
元初(7)
甲寅
114
永宁(2)
庚申(四)
120
建光(2)
辛酉(七)
12l
延光(4)
壬戌(三)
122
顺帝(~保)
永建(7)
丙寅
126
阳嘉(4)
壬申(三)
132
永和(6)
丙子
136
汉安(3)
壬午
142
建康(1)
甲申(四)
144
冲帝(~炳)
永憙[xī](嘉)(1)
乙酉
145
质帝(~缵[zuǎn])
本初(1)
丙戌
146
桓帝(~志)
建和(3)
丁亥
147
和平(1)
庚寅
150
元嘉(3)
辛卯
151
永兴(2)
癸巳(五)
153
永寿(4)
乙未
155
延熹(10)
戊戌(六)
158
永康(1)
丁未(六)
167
灵帝(~宏)
建宁(5)
戊申
168
熹平(7)
壬子(五)
172
光和(7)
戊午(三)
178
中平(6)
甲子(十二)
184
献帝(~协)
初平(4)
庚午
190
兴平(2)
甲戌
194
建安(25)
丙子
196
延康(1)
庚子(三)
220
魏
蜀 汉
吴
西 普
东 晋
南 宋
齐
梁
陈
北 魏
东 魏
北 齐
西 魏
北 周
隋
唐
<< >>
三国(220——280)
魏(220一265)
文帝(曹丕)
黄初(7)
庚子(十)
220
明帝(~睿[ruì])
太和(7)
丁未
227
青龙(5)
癸丑(二)
233
景初(3)
丁巳(三)
237
齐王(~芳)
正始(10)
庚申
240
嘉平(6)
己巳(四)
249
高贵乡公(~髦[máo])
正元(3)
甲戌(十)
254
甘露(5)
丙子(六)
256
元帝(~奂[huàn])(陈留王)
景元(5)
庚辰(六)
260
咸熙(2)
甲申(五)
264
蜀汉(221—263)
昭烈帝(刘备)
章武(3)
辛丑(四)
221
后主(~禅[shàn])
建兴(15)
癸卯(五)
223
延熙(20)
戊午
238
景耀(6)
戊寅
258
炎兴(1)
癸未(八)
263
吴(222—280)
大帝(孙权)
黄武(8)
壬寅(十)
222
黄龙(3)
己酉(四)
229
嘉禾(7)
壬子
232
赤乌(14)
戊午(九)
238
太元(2)
辛未(五)
251
神凤(1)
壬申(二)
252
会稽王(~亮)
建兴(2)
壬申(四)
252
五凤(3)
甲戌
254
太平(3)
丙子(十)
256
景帝(~休)
永安(7)
戊寅(十)
258
乌程侯(~皓)
元兴(2)
甲申(七)
264
甘露(2)
乙酉(四)
265
宝鼎(4)
丙戌(八)
266
建衡(3)
己丑(十)
269
凤凰(3)
壬辰
272
天册(2)
乙未
275
天玺(1)
丙申(七)
276
天纪(4)
丁酉
277
晋(265—420)
西普(265—317)
武帝(司马炎)
泰始(10)
乙酉(十二)
265
咸宁(6)
乙未
275
太康(10)
庚子(四)
280
太熙(1)
庚戌
290
惠帝(司马衷)
永熙(1)
庚戌(四)
290
永平(1)
辛亥
291
元康(9)
辛亥(三)
291
永康(2)
庚申
300
永宁(2)
辛酉(四)
301
太安(2)
壬戌(十二)
302
永安(1)
甲子
304
建武(1)
甲子(七)
304
永安(1)
甲子(十一)
304
永兴(3)
甲子(十二)
304
光熙(1)
丙寅(六)
306
怀帝(~炽[chì])
永嘉(7)
丁卯
307
愍[mǐn]帝(~邺[yè])
建兴(5)
癸酉(四)
313
东晋(317—420)
元帝(司马睿[ruì])
建武(2)
丁丑(三)
317
大兴(4)
戊寅(三)
318
永昌(2)
壬午
322
明帝(~绍)
永昌
壬午(闰十一)
322
太宁(4)
癸未(三)
323
成帝(~衍)
太宁
乙酉(闰八)
325
咸和(9)
丙戌(二)
326
咸康(8)
乙未
335
康帝(~岳)
建元(2)
癸卯
343
穆帝(~聃[dān])
永和(12)
乙巳
345
升平(5)
丁巳
357
哀帝(~丕[pī])
隆和(2)
壬戌
362
兴宁(3)
癸亥(二)
363
海西公(~奕[yì])
太和(6)
丙寅
366
简文帝(~昱[yù])
咸安(2)
辛末(十一)
371
孝武帝(~曜[yào])
宁康(3)
癸酉
373
太元(21)
丙子
376
安帝(~德宗)
隆安(5)
丁酉
397
元兴(3)
壬寅
402
义熙(14)
乙巳
405
恭帝(~德文)
元熙(2)
己未
419
南北朝(420—589)
南朝 宋(420—479)
武帝(刘裕)
永初(3)
庚申(六)
420
少帝(~义符)
景平(2)
癸亥
423
文帝(~义隆)
元嘉(30)
甲子(八)
424
孝武帝(~骏)
孝建(3)
甲午
454
大明(8)
丁酉
457
前废帝(~子业)
永光(1)
乙巳
465
景和(1)
乙巳(八)
465
明帝(~彧[yù])
泰始(7)
乙巳(十二)
465
泰豫(1)
壬子
472
后废帝(~昱[yù])(苍梧王)
元徽(5)
癸丑
473
顺帝(~凖)
升明(3)
丁巳(七)
477
齐(479—502)
高帝(萧道成)
建元(4)
己未(四)
479
武帝(~赜[zé])
永明(11)
癸亥
483
郁[yù]林王(~昭业)
隆昌(1)
甲戌
494
海陵王(~昭文)
延兴(1)
甲戌(七)
494
明帝(~鸾)
建武(5)
甲戌(十)
494
永泰(1)
戊寅(四)
498
东昏侯(~宝卷)
永元(3)
己卯
499
和帝(~宝融)
中兴(2)
辛巳(三)
501
梁(502—557)
武帝(萧衍)
天监(18)
壬午(四)
502
普通(8)
庚子
520
大通(3)
丁未(三)
527
中大通(6)
己酉(十)
529
大同(12)
乙卯
535
中大同(2)
丙寅(四)
546
太清(3)
*丁卯(四)
547
简文帝(~纲)
大宝(2)
**庚午
550
元帝(~绎)
承圣(4)
壬申(十一)
552
敬帝(~方智)
绍泰(2)
乙亥(十)
555
太平(2)
丙子(九)
556
* 有的地区用至6年。
** 有的地区用至3年。
陈(557—589)
武帝(陈霸先)
永定(3)
丁丑(十)
557
文帝(~蒨[qiàn])
天嘉(7)
庚辰
560
天康(1)
丙戌(二)
566
废帝(~伯宗)(临海王)
光大(2)
丁亥
567
宣帝(~顼[xū])
太建(14)
己丑
569
后主(~叔宝)
至德(4)
癸卯
583
祯明(3)
丁未
587
北朝 北魏[拓跋氏,后改元氏](386—534)
北魏建国于丙戌(386年)正月,初称代国,至同年四月始改国号为魏,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
道武帝(拓跋登珪)
登国(11)
丙戌
386
皇始(3)
丙申(七)
396
天兴(7)
戊戌(十二)
398
天赐(6)
甲辰(十)
404
明元帝(~嗣)
永兴(5)
己酉(十)
409
神瑞(3)
甲寅
414
泰常(8)
丙辰(四)
416
太武帝(~焘)
始光(5)
甲子
424
神(上‘鹿’下‘加’)[jiā](4)
戊辰(二)
428
延和(3)
壬申
432
太延(6)
乙亥
435
太平真君(12)
庚辰(六)
440
正平(2)
辛卯(六)
451
南安王(拓跋余)
永(承)平(1)
壬辰(三)
452
文成帝(~浚[jùn])
兴安(3)
壬辰(十)
452
兴光(2)
甲午(七)
454
太安(5)
乙未(六)
455
和平(6)
庚子
460
献文帝(~弘)
天安(2)
丙午
466
皇兴(5)
丁未(八)
467
孝文帝(元宏)
延兴(6)
辛亥(八)
471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3:02
朝代简介
夏朝: 约前2146-1675年 安邑 山西夏县 禹
商朝: 约前1675-1029年 亳 河南商丘 汤
周朝:
西周:约前1029-771年 镐京 陕西西安 周武王姬发
东周:前770-256年 洛邑 河南洛阳 周平王姬宜臼
春秋:前770-476年
战国:前475-221年
秦朝:前221-207年 咸阳 陕西咸阳 始皇帝嬴政
汉朝:
西汉:前206-公元8年 长安 陕西西安 汉高祖刘邦
新朝:9-23年 王莽
东汉:25-220年 洛阳 河南洛阳 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
曹魏:220-265年 洛阳 河南洛阳 魏文帝曹丕
蜀汉:221-263年 成都 四川成都 汉昭烈帝刘备
孙吴:222-280年 建业 江苏南京 吴大帝孙权
晋朝:
西晋:265-316 洛阳 河南洛阳 晋武帝司马炎
东晋:317-420 建康 江苏南京 晋元帝司马睿
十六国 304-439
南北朝:
南朝:
宋:420-479 建康 江苏南京 宋武帝刘裕
齐:479-502 建康 江苏南京 齐高帝萧道成
梁:502-557 建康 江苏南京 梁武帝萧衍
陈:557-589 建康 江苏南京 陈武帝陈霸先
北朝:
北魏: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魏道武帝拓跋珪
洛阳 河南洛阳
东魏:534-550 邺 河北临漳 魏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535-556 长安 陕西西安 魏文帝元宝炬
北齐:550-577 邺 河北临漳 齐文宣帝高洋
北周:557-581 长安 陕西西安 周孝闵帝宇文觉
隋朝:581-618 大兴 陕西西安 隋文帝杨坚
唐朝:618-907 长安 陕西西安 唐高祖李渊
五代十国:
后梁:907-923 汴 河南开封 梁太祖朱晃
后唐:923-936 洛阳 河南洛阳 唐庄宗李存勖
后晋:936-947 汴 河南开封 晋高祖石敬瑭
后汉:947-950 汴 河南开封 汉高祖刘暠
后周:951-960 汴 河南开封 周太祖郭威
宋朝:
北宋:960-1127 开封 河南开封 宋太祖赵匡胤
南宋:1127-1279 临安 浙江杭州 宋高宗赵构
辽国:907-1125 皇都 辽宁 辽国耶律阿保机
大理:937-1254 太和城 云南大理
西夏:1032-1227 兴庆府 宁夏银川
金国:1115-1234 会宁 阿城(黑) 金太祖阿骨打
中都 北京
开封 河南开封
元朝:1206-1368 大都 北京 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1368-1644 北京 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1616-1911 北京 北京 清世祖福临
中华*:1911-1949 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 : 1949- 北京
夏朝--商朝--周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朝--汉朝(西汉\东汉)--三国--晋朝(西晋\东晋)--
南北朝(南朝\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北宋\南宋)--辽国--大理--西夏--金国--元朝--
明朝--清朝--中华*--中华人民共和国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424002.html?wtp=tt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3:02
神话时代,有黄帝,帝喾等
夏,姒姓,有禹,启,桀(履癸)等
商(盘庚迁都后称殷),子姓,有汤,纣等
周(平王迁都前称西周,后称东周),姬姓,有武王发,幽王宫涅(应该是SHENG,我 没找到)等
秦(周赧王59年秦灭周后开始用秦的纪年),嬴姓,有始皇政,二世胡亥
西楚(柏杨的书上的记法)霸王项羽(名籍字羽)
汉(西汉)刘姓,有高祖邦,武帝彻等
新,王姓,王莽
汉(玄汉,柏杨的书上的记法),更始帝刘玄
汉(东汉)光武帝刘秀,献帝刘协等
三国 魏 文帝曹丕,明帝曹睿等,蜀彰武帝刘备,后主刘禅,吴 大帝孙权等
晋 (西晋)武帝司马炎等
晋(东晋)司马睿等
五胡十六国 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指,成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夏。
有刘渊,石勒,石虎等
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有刘裕,陈霸先,萧衍等
北朝有北魏,后来*成东魏和西魏,东魏被北齐所灭,西魏为北周所灭。有宇文觉,高洋,元宝炬等
隋 文帝杨坚,炀帝杨广等
唐 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等
五代十国,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指北汉,南汉,前蜀,后蜀,吴,吴越,南唐,楚,闽,荆南,有李煜,朱温等
宋(北宋,南宋,其间有辽,金,西夏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赵匡胤,赵光义等
元(蒙古勃尔只斤氏)有铁木真(成吉思汗),忽必烈等
明,有朱元璋,朱棣等
清,(满族爱新觉罗氏)有玄烨(康熙),胤禛(雍正),弘历(乾隆)等
中华*
中华人民共和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3:01
藏点首页
干支次序表
五 帝
夏
商前期
商后期
西 周
东 周
秦
西 汉
东 汉
>>
1、本表西周幽王(公元前781——前771年)以前的纪年,吸收了“夏商周断代工程”近日公布《夏商周年表》中的最新科研成果。
2、本表从“五帝”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
3、商盘庚迁殷 (公元前1300年)以前各帝王在位年代目前尚无确论,本表对盘庚迁殷以前只列帝王世系。
4、较小的王朝如“十六国”、“十国”、“西夏”等不列表。
5、各个时代或王朝,详列帝王名号(“帝号”或“庙号”,以习惯上常用者为据),年号,元年的干支和公元纪年,以资对照 (年号后用括号附列使用年数,年中改元时在干支后用数字注出改元的月份。)
干支次序表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l7、庚辰 l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3、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l、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五 帝 (约前26世纪初——约前21世纪初)
黄帝
颛顼[zhuānxū]
帝喾[kù]
尧
舜
夏(前2070——前1600)
禹
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杼
槐
芒
泄
不降
扃[jiōng]
廑[jǐn]
孔甲
皋[gāo]
发
癸(桀)
商前期(前1600——前1300)
汤
太丁
外丙
仲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仲丁
外壬
和亶[dǎn]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迁殷前)
商后期(前1300——前1046)
盘庚*(迁殷后)
(50)
前1300—前1251
小辛
小乙
武丁
(59)
前1250—前1192
祖庚
(44)
前1191—前1148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35)
前1147—前1113
文丁
(11)
前1112—前1102
帝乙
(26)
前1101—前1076
帝辛 (纣)
(30)
前1075—前1046
*盘庚迁都于殷后,商也称殷
周(前1046——前256)
西 周(前1046——前771)
武王(姬发)
(4)
前1046—前1043
成王(~诵)
(22)
前1042—前1021
康王(~钊)
(25)
前1020—前996
昭王(~瑕)
(19)
前995—前977
穆王(~满)
(55)(共王当年改元)
前976—前922
共王(~繄[yī]扈)
(23)
前922—前900
懿王(~囏 [jiān])
(8)
前899—前892
孝王(~辟方)
(6)
前891—前886
夷王(~燮[xiè])
(8)
前885—前878
厉王(~胡)
(37)(共和当年改元)
前877—前841
[共和]
(14)
庚申
前841
宣王(~静)
(46)
甲戌
前827
幽王(~宫湦[shēng])
(11)
庚申
前781
东 周(前770——前256)
平王(姬宜臼)
(51)
辛末
前770
桓王(~林)
(23)
壬戊
前719
庄王(~佗[tuó])
(15)
乙酉
前696
厘王(~胡齐)
(5)
庚子
前681
惠王(~阆[làng])
(25)
乙巳
前676
襄王(~郑)
(33)
庚午
前651
顷王(~壬臣)
(6)
癸卯
前618
匡王(~班)
(6)
己酉
前612
定王(~瑜)
(21)
乙卯
前606
简王(~夷)
(14)
丙子
前585
灵王(~泄心)
(27)
庚寅
前571
景王(~贵)
(25)
丁巳
前544
悼王(~猛)
(1)
辛巳
前520
敬王(~匄[gài])
(44)
壬午
前519
元王(~仁)
(7)
丙寅
前475
贞定王(~介)
(28)
癸酉
前468
哀王(~去疾)
(1)
庚子
前441
思王(~叔)
(1)
庚子
前441
考王(~嵬[wéi])
(15)
辛丑
前440
威烈王(~午)
(24)
丙辰
前425
安王(~骄)
(26)
庚辰
前401
烈王(~喜)
(7)
丙午
前375
显王(~扁)
(48)
癸丑
前368
慎靓[jìng]王(~定)
(6)
辛丑
前320
赧[nǎn]王(~延)
(59)
丁未
前314
秦[秦帝国(前221——前206)]
周赧王59年乙巳(前256),秦灭周。自次年(秦昭襄王52年丙午,前255)起至秦王政25年己卯(前222),史家以秦王纪年。秦王政26年庚辰(前221)完成统一,称始皇帝。
昭襄王(嬴则,又名稷)
(56)
乙卯
前306
孝文王(~柱)
(1)
辛亥
前250
庄襄王(~子楚)
(3)
壬子
前249
始皇帝(~政)
(37)
乙卯
前246
二世皇帝(~胡亥)
(3)
壬辰
前209
汉(前206——公元220)
西 汉(前206——公元25)
包括王莽(公元9—23)和更始帝(23——25)。
高帝(刘邦)
(12)
乙未
前206
惠帝(~盈)
(7)
丁未
前194
高后(吕雉)
(8)
甲寅
前187
文帝(刘恒)
(16)
壬戌
前179
(后元)(7)
戊寅
前163
景帝(~启)
(7)
乙酉
前156
(中元)(6)
壬辰
前149
(后元)(3)
戊戌
前143
武帝(~彻)
建元(6)
辛丑
前l40
元光(6)
丁未
前134
元朔(6)
癸丑
前128
元狩(6)
己未
前122
元鼎(6)
乙丑
前116
元封(6)
辛未
前110
太初(4)
丁丑
前104
天汉(4)
辛巳
前100
太始(4)
乙酉
前96
征和(4)
己丑
前92
后元(2)
癸巳
前88
昭帝(~弗陵)
始元(7)
乙未
前86
元凤(6)
辛丑(八)
前80
元平(1)
丁未
前74
宣帝(~询)
本始(4)
戊申
前73
地节(4)
壬子
前69
元康(5)
丙辰
前65
神爵(4)
庚申(三)
前61
五凤(4)
甲子
前57
甘露(4)
戊辰
前53
黄龙(1)
壬申
前49
元帝(~奭[shì])
初元(5)
癸酉
前48
永光(5)
戊寅
前43
建昭(5)
癸未
前38
竟宁(1)
戊子
前33
成帝(~骜[ào])
建始(4)
己丑
前32
河平(4)
癸巳(三)
前28
阳朔(4)
丁酉
前24
鸿嘉(4)
辛丑
前20
永始(4)
乙巳
前16
元延(4)
己酉
前12
绥和(2)
癸丑
前8
哀帝(刘欣)
建平(4)
乙卯
前6
元寿(2)
己未
前2
平帝(~衍)
元始(5)
辛酉
公元1
孺子婴(王莽摄政)
居摄(3)
丙寅
6
初始(1)
戊辰(十一)
8
[新]王莽
始建国(5)
己巳
9
天凤(6)
甲戌
14
地皇(4)
庚辰
20
更始帝(刘玄)
更始(3)
癸未(二)
23
东 汉(25—220)
光武帝(刘秀)
建武(32)
乙酉(六)
25
建武中元(2)
丙辰(四)
56
明帝(~庄)
永平(18)
戊午
58
章帝(~炟[dá])
建初(9)
丙子
76
元和(4)
甲申(八)
84
章和(2)
丁亥(七)
87
和帝(~肇)
永元(17)
己丑
89
元兴(1)
乙巳(四)
105
殇[shāng]帝(~隆)
延平(1)
丙午
106
安帝(~祜[hù])
永初(7)
丁未
107
元初(7)
甲寅
114
永宁(2)
庚申(四)
120
建光(2)
辛酉(七)
12l
延光(4)
壬戌(三)
122
顺帝(~保)
永建(7)
丙寅
126
阳嘉(4)
壬申(三)
132
永和(6)
丙子
136
汉安(3)
壬午
142
建康(1)
甲申(四)
144
冲帝(~炳)
永憙[xī](嘉)(1)
乙酉
145
质帝(~缵[zuǎn])
本初(1)
丙戌
146
桓帝(~志)
建和(3)
丁亥
147
和平(1)
庚寅
150
元嘉(3)
辛卯
151
永兴(2)
癸巳(五)
153
永寿(4)
乙未
155
延熹(10)
戊戌(六)
158
永康(1)
丁未(六)
167
灵帝(~宏)
建宁(5)
戊申
168
熹平(7)
壬子(五)
172
光和(7)
戊午(三)
178
中平(6)
甲子(十二)
184
献帝(~协)
初平(4)
庚午
190
兴平(2)
甲戌
194
建安(25)
丙子
196
延康(1)
庚子(三)
220
魏
蜀 汉
吴
西 普
东 晋
南 宋
齐
梁
陈
北 魏
东 魏
北 齐
西 魏
北 周
隋
唐
<< >>
三国(220——280)
魏(220一265)
文帝(曹丕)
黄初(7)
庚子(十)
220
明帝(~睿[ruì])
太和(7)
丁未
227
青龙(5)
癸丑(二)
233
景初(3)
丁巳(三)
237
齐王(~芳)
正始(10)
庚申
240
嘉平(6)
己巳(四)
249
高贵乡公(~髦[máo])
正元(3)
甲戌(十)
254
甘露(5)
丙子(六)
256
元帝(~奂[huàn])(陈留王)
景元(5)
庚辰(六)
260
咸熙(2)
甲申(五)
264
蜀汉(221—263)
昭烈帝(刘备)
章武(3)
辛丑(四)
221
后主(~禅[shàn])
建兴(15)
癸卯(五)
223
延熙(20)
戊午
238
景耀(6)
戊寅
258
炎兴(1)
癸未(八)
263
吴(222—280)
大帝(孙权)
黄武(8)
壬寅(十)
222
黄龙(3)
己酉(四)
229
嘉禾(7)
壬子
232
赤乌(14)
戊午(九)
238
太元(2)
辛未(五)
251
神凤(1)
壬申(二)
252
会稽王(~亮)
建兴(2)
壬申(四)
252
五凤(3)
甲戌
254
太平(3)
丙子(十)
256
景帝(~休)
永安(7)
戊寅(十)
258
乌程侯(~皓)
元兴(2)
甲申(七)
264
甘露(2)
乙酉(四)
265
宝鼎(4)
丙戌(八)
266
建衡(3)
己丑(十)
269
凤凰(3)
壬辰
272
天册(2)
乙未
275
天玺(1)
丙申(七)
276
天纪(4)
丁酉
277
晋(265—420)
西普(265—317)
武帝(司马炎)
泰始(10)
乙酉(十二)
265
咸宁(6)
乙未
275
太康(10)
庚子(四)
280
太熙(1)
庚戌
290
惠帝(司马衷)
永熙(1)
庚戌(四)
290
永平(1)
辛亥
291
元康(9)
辛亥(三)
291
永康(2)
庚申
300
永宁(2)
辛酉(四)
301
太安(2)
壬戌(十二)
302
永安(1)
甲子
304
建武(1)
甲子(七)
304
永安(1)
甲子(十一)
304
永兴(3)
甲子(十二)
304
光熙(1)
丙寅(六)
306
怀帝(~炽[chì])
永嘉(7)
丁卯
307
愍[mǐn]帝(~邺[yè])
建兴(5)
癸酉(四)
313
东晋(317—420)
元帝(司马睿[ruì])
建武(2)
丁丑(三)
317
大兴(4)
戊寅(三)
318
永昌(2)
壬午
322
明帝(~绍)
永昌
壬午(闰十一)
322
太宁(4)
癸未(三)
323
成帝(~衍)
太宁
乙酉(闰八)
325
咸和(9)
丙戌(二)
326
咸康(8)
乙未
335
康帝(~岳)
建元(2)
癸卯
343
穆帝(~聃[dān])
永和(12)
乙巳
345
升平(5)
丁巳
357
哀帝(~丕[pī])
隆和(2)
壬戌
362
兴宁(3)
癸亥(二)
363
海西公(~奕[yì])
太和(6)
丙寅
366
简文帝(~昱[yù])
咸安(2)
辛末(十一)
371
孝武帝(~曜[yào])
宁康(3)
癸酉
373
太元(21)
丙子
376
安帝(~德宗)
隆安(5)
丁酉
397
元兴(3)
壬寅
402
义熙(14)
乙巳
405
恭帝(~德文)
元熙(2)
己未
419
南北朝(420—589)
南朝 宋(420—479)
武帝(刘裕)
永初(3)
庚申(六)
420
少帝(~义符)
景平(2)
癸亥
423
文帝(~义隆)
元嘉(30)
甲子(八)
424
孝武帝(~骏)
孝建(3)
甲午
454
大明(8)
丁酉
457
前废帝(~子业)
永光(1)
乙巳
465
景和(1)
乙巳(八)
465
明帝(~彧[yù])
泰始(7)
乙巳(十二)
465
泰豫(1)
壬子
472
后废帝(~昱[yù])(苍梧王)
元徽(5)
癸丑
473
顺帝(~凖)
升明(3)
丁巳(七)
477
齐(479—502)
高帝(萧道成)
建元(4)
己未(四)
479
武帝(~赜[zé])
永明(11)
癸亥
483
郁[yù]林王(~昭业)
隆昌(1)
甲戌
494
海陵王(~昭文)
延兴(1)
甲戌(七)
494
明帝(~鸾)
建武(5)
甲戌(十)
494
永泰(1)
戊寅(四)
498
东昏侯(~宝卷)
永元(3)
己卯
499
和帝(~宝融)
中兴(2)
辛巳(三)
501
梁(502—557)
武帝(萧衍)
天监(18)
壬午(四)
502
普通(8)
庚子
520
大通(3)
丁未(三)
527
中大通(6)
己酉(十)
529
大同(12)
乙卯
535
中大同(2)
丙寅(四)
546
太清(3)
*丁卯(四)
547
简文帝(~纲)
大宝(2)
**庚午
550
元帝(~绎)
承圣(4)
壬申(十一)
552
敬帝(~方智)
绍泰(2)
乙亥(十)
555
太平(2)
丙子(九)
556
* 有的地区用至6年。
** 有的地区用至3年。
陈(557—589)
武帝(陈霸先)
永定(3)
丁丑(十)
557
文帝(~蒨[qiàn])
天嘉(7)
庚辰
560
天康(1)
丙戌(二)
566
废帝(~伯宗)(临海王)
光大(2)
丁亥
567
宣帝(~顼[xū])
太建(14)
己丑
569
后主(~叔宝)
至德(4)
癸卯
583
祯明(3)
丁未
587
北朝 北魏[拓跋氏,后改元氏](386—534)
北魏建国于丙戌(386年)正月,初称代国,至同年四月始改国号为魏,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
道武帝(拓跋登珪)
登国(11)
丙戌
386
皇始(3)
丙申(七)
396
天兴(7)
戊戌(十二)
398
天赐(6)
甲辰(十)
404
明元帝(~嗣)
永兴(5)
己酉(十)
409
神瑞(3)
甲寅
414
泰常(8)
丙辰(四)
416
太武帝(~焘)
始光(5)
甲子
424
神(上‘鹿’下‘加’)[jiā](4)
戊辰(二)
428
延和(3)
壬申
432
太延(6)
乙亥
435
太平真君(12)
庚辰(六)
440
正平(2)
辛卯(六)
451
南安王(拓跋余)
永(承)平(1)
壬辰(三)
452
文成帝(~浚[jùn])
兴安(3)
壬辰(十)
452
兴光(2)
甲午(七)
454
太安(5)
乙未(六)
455
和平(6)
庚子
460
献文帝(~弘)
天安(2)
丙午
466
皇兴(5)
丁未(八)
467
孝文帝(元宏)
延兴(6)
辛亥(八)
471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3:03
以下列出中国历史上所有主要的朝代:
1. 夏朝 前2100年 - 前1600年
2. 商朝 前1600年 - 前1066年
3. 周朝 前1066年 - 前221年
1. 西周 前1066年 - 前771年
2. 东周 前770年 - 前256年
1. 春秋 前770年 - 前476年(三家分晋始为战国)
2. 战国 前475年 - 前221年
4. 秦朝 前221年 - 前206年
1. 西楚 前206年 - 前202年
5. 汉朝 前206年 - 220年
1. 西汉 前206年 - 23年
2. 新朝 8年 - 23年
3. 东汉 25年 - 220年
6. 三国 220年 - 280年
1. 曹魏 220年 - 265年
2. 西蜀 221年 - 263年
3. 孙吴 222年 - 280年
7. 晋朝 265年 - 420年
1. 西晋 265年 - 316年
2. 东晋 317年 - 420年
8. 十六国 304年 - 439年
1. 汉前赵 304年 - 330年
2. 成汉 304年 - 347年
3. 前凉 314年 - 376年
4. 后赵 319年 - 350年
5. 前燕 337年 - 370年
6. 前秦 350年 - 394年
7. 后秦 384年 - 416年
8. 后燕 384年 - 407年
9. 西秦 385年 - 431年
10. 后凉 385年 - 403年
11. 南凉 397年 - 414年
12. 南燕 398年 - 410年
13. 西凉 407年 - 421年
14. 夏 407年 - 431年
15. 北燕 407年 - 436年
16. 北凉 401年 - 439年
9. 南北朝 420年 - 581年
1. 南朝
1. 南朝宋 420年 - 479年
2. 南朝齐 479年 - 502年
3. 南朝梁 502年 - 557年
4. 南朝陈 557年 - 589年
2. 北朝
1. 北魏 386年 - 534年
2. 东魏 534年 - 550年
3. 北齐 550年 - 577年
4. 西魏 535年 - 557年
5. 北周 557年 - 581年
10. 隋朝 581年 - 618年
11. 唐朝 618年 - 907年
12. 五代十国 907年 - 979年
1. 五代 907年 - 960年
1. 后梁 907年 - 923年
2. 后唐 923年 - 936年
3. 后晋 936年 - 946年
4. 后汉 947年 - 950年
5. 后周 951年 - 960年
2. 十国(902年 - 979年)
1. 吴越(904年-978年)
2. 闽国[[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3. 荆南(906年-963年)
4. 楚国(907年-951年,楚创立者马殷实际自897年开始地方割据)
5. 吴国(904年-937年)
6. 南唐(937年-975年)
7. 南汉(917年-971年)
8. 北汉(951年-979年)
9. 前蜀(907年-925年)
10. 后蜀(934年-965年)
13. 宋朝
1. 北宋 960年 - 1127年
2. 南宋 1127年 - 1279年
3. 辽 916年 - 1125年
4. 西夏 1032年 - 1227年
5. 金朝 1115年 - 1234年
14. 元朝 1260年 - 1368年
15. 明朝 1368年 - 1644年
16. 清朝 1644年 - 1911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3:02
朝代简介
夏朝: 约前2146-1675年 安邑 山西夏县 禹
商朝: 约前1675-1029年 亳 河南商丘 汤
周朝:
西周:约前1029-771年 镐京 陕西西安 周武王姬发
东周:前770-256年 洛邑 河南洛阳 周平王姬宜臼
春秋:前770-476年
战国:前475-221年
秦朝:前221-207年 咸阳 陕西咸阳 始皇帝嬴政
汉朝:
西汉:前206-公元8年 长安 陕西西安 汉高祖刘邦
新朝:9-23年 王莽
东汉:25-220年 洛阳 河南洛阳 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
曹魏:220-265年 洛阳 河南洛阳 魏文帝曹丕
蜀汉:221-263年 成都 四川成都 汉昭烈帝刘备
孙吴:222-280年 建业 江苏南京 吴大帝孙权
晋朝:
西晋:265-316 洛阳 河南洛阳 晋武帝司马炎
东晋:317-420 建康 江苏南京 晋元帝司马睿
十六国 304-439
南北朝:
南朝:
宋:420-479 建康 江苏南京 宋武帝刘裕
齐:479-502 建康 江苏南京 齐高帝萧道成
梁:502-557 建康 江苏南京 梁武帝萧衍
陈:557-589 建康 江苏南京 陈武帝陈霸先
北朝:
北魏: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魏道武帝拓跋珪
洛阳 河南洛阳
东魏:534-550 邺 河北临漳 魏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535-556 长安 陕西西安 魏文帝元宝炬
北齐:550-577 邺 河北临漳 齐文宣帝高洋
北周:557-581 长安 陕西西安 周孝闵帝宇文觉
隋朝:581-618 大兴 陕西西安 隋文帝杨坚
唐朝:618-907 长安 陕西西安 唐高祖李渊
五代十国:
后梁:907-923 汴 河南开封 梁太祖朱晃
后唐:923-936 洛阳 河南洛阳 唐庄宗李存勖
后晋:936-947 汴 河南开封 晋高祖石敬瑭
后汉:947-950 汴 河南开封 汉高祖刘暠
后周:951-960 汴 河南开封 周太祖郭威
宋朝:
北宋:960-1127 开封 河南开封 宋太祖赵匡胤
南宋:1127-1279 临安 浙江杭州 宋高宗赵构
辽国:907-1125 皇都 辽宁 辽国耶律阿保机
大理:937-1254 太和城 云南大理
西夏:1032-1227 兴庆府 宁夏银川
金国:1115-1234 会宁 阿城(黑) 金太祖阿骨打
中都 北京
开封 河南开封
元朝:1206-1368 大都 北京 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1368-1644 北京 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1616-1911 北京 北京 清世祖福临
中华*:1911-1949 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 : 1949- 北京
夏朝--商朝--周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朝--汉朝(西汉\东汉)--三国--晋朝(西晋\东晋)--
南北朝(南朝\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北宋\南宋)--辽国--大理--西夏--金国--元朝--
明朝--清朝--中华*--中华人民共和国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424002.html?wtp=tt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3:02
神话时代,有黄帝,帝喾等
夏,姒姓,有禹,启,桀(履癸)等
商(盘庚迁都后称殷),子姓,有汤,纣等
周(平王迁都前称西周,后称东周),姬姓,有武王发,幽王宫涅(应该是SHENG,我 没找到)等
秦(周赧王59年秦灭周后开始用秦的纪年),嬴姓,有始皇政,二世胡亥
西楚(柏杨的书上的记法)霸王项羽(名籍字羽)
汉(西汉)刘姓,有高祖邦,武帝彻等
新,王姓,王莽
汉(玄汉,柏杨的书上的记法),更始帝刘玄
汉(东汉)光武帝刘秀,献帝刘协等
三国 魏 文帝曹丕,明帝曹睿等,蜀彰武帝刘备,后主刘禅,吴 大帝孙权等
晋 (西晋)武帝司马炎等
晋(东晋)司马睿等
五胡十六国 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指,成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夏。
有刘渊,石勒,石虎等
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有刘裕,陈霸先,萧衍等
北朝有北魏,后来*成东魏和西魏,东魏被北齐所灭,西魏为北周所灭。有宇文觉,高洋,元宝炬等
隋 文帝杨坚,炀帝杨广等
唐 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等
五代十国,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指北汉,南汉,前蜀,后蜀,吴,吴越,南唐,楚,闽,荆南,有李煜,朱温等
宋(北宋,南宋,其间有辽,金,西夏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赵匡胤,赵光义等
元(蒙古勃尔只斤氏)有铁木真(成吉思汗),忽必烈等
明,有朱元璋,朱棣等
清,(满族爱新觉罗氏)有玄烨(康熙),胤禛(雍正),弘历(乾隆)等
中华*
中华人民共和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3:03
以下列出中国历史上所有主要的朝代:
1. 夏朝 前2100年 - 前1600年
2. 商朝 前1600年 - 前1066年
3. 周朝 前1066年 - 前221年
1. 西周 前1066年 - 前771年
2. 东周 前770年 - 前256年
1. 春秋 前770年 - 前476年(三家分晋始为战国)
2. 战国 前475年 - 前221年
4. 秦朝 前221年 - 前206年
1. 西楚 前206年 - 前202年
5. 汉朝 前206年 - 220年
1. 西汉 前206年 - 23年
2. 新朝 8年 - 23年
3. 东汉 25年 - 220年
6. 三国 220年 - 280年
1. 曹魏 220年 - 265年
2. 西蜀 221年 - 263年
3. 孙吴 222年 - 280年
7. 晋朝 265年 - 420年
1. 西晋 265年 - 316年
2. 东晋 317年 - 420年
8. 十六国 304年 - 439年
1. 汉前赵 304年 - 330年
2. 成汉 304年 - 347年
3. 前凉 314年 - 376年
4. 后赵 319年 - 350年
5. 前燕 337年 - 370年
6. 前秦 350年 - 394年
7. 后秦 384年 - 416年
8. 后燕 384年 - 407年
9. 西秦 385年 - 431年
10. 后凉 385年 - 403年
11. 南凉 397年 - 414年
12. 南燕 398年 - 410年
13. 西凉 407年 - 421年
14. 夏 407年 - 431年
15. 北燕 407年 - 436年
16. 北凉 401年 - 439年
9. 南北朝 420年 - 581年
1. 南朝
1. 南朝宋 420年 - 479年
2. 南朝齐 479年 - 502年
3. 南朝梁 502年 - 557年
4. 南朝陈 557年 - 589年
2. 北朝
1. 北魏 386年 - 534年
2. 东魏 534年 - 550年
3. 北齐 550年 - 577年
4. 西魏 535年 - 557年
5. 北周 557年 - 581年
10. 隋朝 581年 - 618年
11. 唐朝 618年 - 907年
12. 五代十国 907年 - 979年
1. 五代 907年 - 960年
1. 后梁 907年 - 923年
2. 后唐 923年 - 936年
3. 后晋 936年 - 946年
4. 后汉 947年 - 950年
5. 后周 951年 - 960年
2. 十国(902年 - 979年)
1. 吴越(904年-978年)
2. 闽国[[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3. 荆南(906年-963年)
4. 楚国(907年-951年,楚创立者马殷实际自897年开始地方割据)
5. 吴国(904年-937年)
6. 南唐(937年-975年)
7. 南汉(917年-971年)
8. 北汉(951年-979年)
9. 前蜀(907年-925年)
10. 后蜀(934年-965年)
13. 宋朝
1. 北宋 960年 - 1127年
2. 南宋 1127年 - 1279年
3. 辽 916年 - 1125年
4. 西夏 1032年 - 1227年
5. 金朝 1115年 - 1234年
14. 元朝 1260年 - 1368年
15. 明朝 1368年 - 1644年
16. 清朝 1644年 - 19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