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1:26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4 14:02
在幼儿心理健康这个问题上,很多的家庭都是不够重视的,因为在他们的心里都认为,孩子在幼儿园中只有学习本领和安全才是最重要的,而且孩子还那么小,怎么会有什么心理的问题呢?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他们的想法是不够正确和全面的。
在我看来,幼儿的心理健康才是促使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
早上吃完点心,我发现我们班的牛牛坐在位置上不动了,我就过去问他:“牛牛怎么啦,出了什么事啊,吃好了点心怎么不去放杯子、碟子?为什么不去漱口呢?”他跟我说:“老师,我忘记了。”我就说,“你天天做的事情为什么会忘记啊?”他说:“我在家里又不做的。”
学完本领后,我让幼儿自己去玩一会儿玩具,过了一会儿,我们班的伶伶哭了,我马上走到她的身边,问伶伶:“怎么啦,为什么哭呢?”伶伶说:“牛牛推我,我不给他玩我的玩具他就推我了。”我走到牛牛的身边,问他:“为什么要推伶伶?”牛牛说:“她不给我玩玩具,我不开心了。”我就跟他说:“玩具是伶伶的,她不借你玩你也不可以推别人的。而且推人是一种很不好的行为。”在经过我的一番教导后,他说知道了。
分析:
在这件事上,我认为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幼儿的行为上的偏差,还有在幼儿的心理方面的因素。
牛牛家最近事情很多,前一段时间经常请假不来幼儿园,后来问了他的父亲后得知,他父亲和他的母亲最近正在闹离婚,家里的情况也是比较的混乱的,而且牛牛的爸爸妈妈除了吵架就是经常很忙都不在家,都是由爷爷奶奶照顾的,而且爷爷奶奶因为他父母的事,觉得孩子特别的可怜,所以对孩子也是非常的宠爱,可以说是有求必应,在家里他就是最大的,所以,他是比较的自我中心而且很有独占欲的。
而且由于家庭中父母总是吵架的原因,所以牛牛也变得脾气较为胆小。而且他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得到,不然就会用一些较为极端的方式,这也是因为在家庭中没有人会逆他的意思,而且他不懂得分享和谦让。而且在日常的生活中,幼儿的自理能力也是交叉的,因为在家里所有的事情都是大人包办的,所以幼儿的能力就会偏差,这也是因为溺爱后的结果。
而且牛牛的心理会有一种怕被遗弃的感觉,他总是在吃完饭后或者睡觉后走到老师的身边告诉老师他的表现很好,想要得到老师的表扬。
措施:
对于牛牛的这种情况,要让这类孩子能够心理健康的成长就应该做到:
1、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
1)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以积极、愉快的情绪影响幼儿。
2)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幼儿。注意发展发现幼儿的优点、接纳他们的个体差异,不简单与同伴做横向比较。
3)幼儿做错事时要冷静处理,不厉声斥责,更不能打骂。
2、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情绪。
1)*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为幼儿做出榜样。如生气时不乱发脾气,不迁怒于人。
2)*和幼儿一起谈论自己高兴或生气的是,鼓励幼儿与人分享自己的情绪。
3)允许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并给与适当的引导,如幼儿发脾气时不硬性压制,等其平静后告诉他什么行为是可以接受的。
4)发现幼儿不高兴时,主动询问情况,帮助他们化解消极情绪。
除了老师要做努力外,家庭教育也是非常的重要的,家长应该做到:
1、对孩子应有正确的教育方式。
2、父母要坚持一直的教育理念。
3、不要只站在家长的立场上看孩子。
4、努力构建健全的家庭氛围。
希望每个幼儿都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不仅是身体上的,心理上的也要,幼儿就是我们的未来,所以我们必须更加努力的深造自己,让我们可以学到更多更好地东西。也能更加完善自己对幼儿的教育。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4 14:03
一直以来,儿童发展问题是教育心理学家研究的重点。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蒙台梭利是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她非常注重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学前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现象、问题、困惑和挑战也随之出现。目前,在关注儿童智力发展的同时,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也表现出了极大的重视。培养一个健康向上的孩子是每一位家长梦寐以求的,也是学前教育工作者密切关注和探讨的问题。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是幼儿教育的目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内在需求,已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现在社会的一些不正常因素让我们应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第1章 树立现代的健康教育观,明确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以前,人们常常将健康的概念理解为不得病。随着社会发展和各种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健康观念也随着发生了变化。最近,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新概念,指出所谓健康,就是在身体上、精神上、道德上、社会适应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也就是说,健康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心理健康;第二,生理健康;第三,道德健康,这构成了健康的初步的整体概念。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精神、情绪、意识方面的良好状态,包括智力发育正常、情绪乐观稳定、意志坚强、人际关系协调、生理心理年龄一致等方面。健康的内容是全面的、完整的,任何只注重儿童的生理健康或心理健康的做法都是片面的、不可取的。随着新的健康观的建立,一个健康的儿童,不仅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儿童,更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儿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既是幼儿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幼儿健康教育的目标。幼儿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常常表现为: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一般来说,幼儿心理健康有以下几个标准:
1.动作发展正常。
动作发展与脑的形成及功能的发展密切相关,幼儿躯体大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的发展水平处于正常范围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
2.认知发展正常。
一定的认知能力是幼儿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条件,儿童的认知发展存在个体差异,如一个儿童的认知水平明显低于同龄儿童,且不在正常范围之内,那么该儿童的认知能力属于偏低。在幼儿期要尽量避免任何有损于大脑的伤害或不适宜的环境刺激,以免导致幼儿心理不健康。
3.情绪积极向上。
积极的情绪反映了动作的协调性。儿童情绪正常,对受到别人的爱抚、关心、体贴、照顾感到高兴,从而心情愉快。反之,就有心理障碍。不良情绪是幼儿与他人进行交往和参与各种活动的障碍。长期紧张、压抑、恐惧,会使儿童产生种种行为问题。长期形成自闭的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4.人际关系融洽。
幼儿之间的交往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必要途径。幼儿从家庭进入集体环境,会有许多不适应,生活自理能力差;情绪上的依恋,不熟悉老师、同伴、环境,产生不安全感,人际关系上的不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