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奇石的资料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8:2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19:55
1、水成:凡以地下水或是地表水,不论是以动态水或是静态水为主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类赏石,皆可称为水成赏石 。
2、火成:凡赏石石质来源,多以火山及岩浆话动及各类变质作用为主者,皆可称为火成赏石(其中亦包括后期为其作用者) 。
3、风成:凡以其外部形成为风砂所吹蚀和磨砺者,皆可称为风砺石(不论其石质成分如何) 。
4、古生物化石类:此类包括史前生物遗骸和活动遗迹等 。
5、各种天外陨石和事件石及不可多得的稀珍石:该类奇石在众多的赏石中属最少有,最稀贵的,因而就无力去刻求其造形和大小…… 。
、各类赏石的形成
1、地下水及地表水的作用:通常是以含二氧化碳的水及地表由植物所产生的有机酸和其他矿物所衍生出来的无机酸共同作用在富含碳酸盐质的岩石(通常称为灰岩和含碳酸盐质较多的其他岩石)上所形成的腐蚀性化学作用,把岩石冲刷和腐蚀成千奇百态的形态及各种各样的空洞,披麻状的沟纹……如大湖石、英石、墨石、文石……等。或因如上作用水将钙质溶解在水中后又沿岩石裂隙重新将钙质沉积在其他环境中,比如各类的钟乳石和与其有关的碳酸钙沉积物。在我国南方较潮湿的自然环境中这种化学作用就更加普遍和强烈,它们平均每年能以0.5一 lmm的高速进行腐蚀和沉积。
凡被山体所解离出来的灰岩个体和块体,在这样的地质化学环境下,经水蚀(实际以酸蚀为主)作用,就能形成各种各样的奇石。另有些碳酸盐质的岩石被深埋在红土层发育较好的地方,靠近地表层较近的潜水,在溶解土层里的有机和无机酸后财岩石产生酸蚀作用也可形成万千变化的赏石,我国著名的赏石灵壁石,即以此方式形成。
另一种就是指地表的动态水包括江、河、湖、海在流动时,尤其是在洪水暴涨横流时对山体岩石所进行的冲撞搬运这种外营力的作用对赏石的形成,也是不可以忽视的“神工妙手”;也就是说,有些赏石除了被稀酸常年进行腐蚀作用以外,还有地表水的长距离搬运,磨擦,撞击等作用是同时进行的,所以说任何一种过程绝不是单一的过程,更不仅仅是创造过程,也可能是破坏过程。……我国的红河卵石、黄河石、雨花石、彩陶石及三峡石等形态的形成皆与此固有关。大凡赏石都是在漫长的自然史中短暂的瞬间产物。因此,得到一块好的赏石实属不易 。
2、火成(其中包括各种变质)作用:所谓火成作用类,是指火山及岩浆岩的话动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金属及非金属矿物单体(结晶体)和各种类型的矿物共生组合的晶簇。比如水晶的单晶、辰砂、黄铁矿、重晶石、辉锑矿、萤石及方解石等和它们所组成的各种晶簇的聚合体。色彩艳丽、结晶完好。这类奇石,它不仅可作为现货用,也可为地质科学成矿理论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还有与此有关的各种矿物交代变质作用所产生的各类奇石也很有特色。如河南的牡丹石、梅花玉,山东的崂山绿石、我国各地的玛瑙等均与此有成因上的联系。
在我国,不论是地方还是全国规模的历次赏石展览中,贵州、湖南、江西等地所展出的各类矿物晶簇和单晶的聚合体,晶莹剔透、色彩绚丽,可称得上奇石园中的一朵奇苑。
3、风成作用:所谓风成作用是指各类岩石,在戈壁大漠风砂吹蚀磨砺下所形成的奇石。它有着特殊的外貌和天然抛光的光洁度。
戈壁的风砂,常常以5一10米/秒的速度夹杂着大量的粗细不等的砂粒,对岩石进行滚动式的吹蚀和打磨。再加之戈壁的特殊自然地理环境,昼夜温差极大,夏日自昼地表温度常达60一65℃,然而夕阳西下后,地表温度却骤然下降至10一15℃ 。岩石长期处于热胀冷缩的恶劣环境中,因而岩石解离崩裂的速率要远远超过一般的风化环境。所以风砺石处在优胜劣汰的条件中,低于摩氏硬度6级的岩石绝大多数被吹磨殆尽,存者的摩氏硬度多高于6级。另一个特点就是风砺石地处广袤无垠的戈壁之中相互撞碰的机率较低,所以它们都以单体的平均磨损为主,保持原始形态均匀的缩小 。
4、古生物化石类:所谓古生物化石是指古生物遗骸在地层中留下的模架和遗留下的话动印痕。在冥冥而漫长的地质及地理发展过程中,人类的存在仅仅是短暂的一刻,从人类起源到现在也不过是一千万年左右。然而生物的起源和种属的发展、演化、消亡、绝灭,却是极其悠远漫长的历史。低级的藻类从十亿年前就开始萌生,直到进化成各种低等的动植物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 。其中包括由于生物体不适应环境而绝灭的各类动植物及其演变进化的各类古生物群落的遗迹等,均在地质层中相应地留下了他们自身一页“悲壮”的史诗。留给了大自然,也留给了人们对他们的“缅怀”和研究,从而也为赏石界提供了一门新的石种一一化石类。
一幅身态扭曲的远古动物化石一一“贵州龙”,让你联想它曾怎样挣扎着想摆脱命运的桎梏,然而…… 。一帧生机勃勃的古海百合或者是古鳞木,蕨类的枝茎和叶片,使你似乎看到那生机盎然的浅海景象……和海滨那一望无根的高大乔木丛林……,然而由于地壳的变迁和岁月的更迭,沧海桑田却换了人间。在我国乃至世界各地,几乎都有较丰富的动植物化石和标本;各种恐龙和他们演变的种属,各种爬行类、鸟类、鱼类、昆虫类……陆地和浅海的古植物群落等,均被大量发现,供人们观赏和研究。
5、各种天外陨石和事件石及稀珍石:该类奇石在众多的赏石中属最少有、最罕见、最稀贵。
天外星体在运行中突然偏离了自身的轨道,靠近地球者受地球的强大磁场所吸引,就会很容易地陨落到地球上来,但在冲过地球的浓密大气层时多半都已熔融殆尽了,所以能以实体落下来的不多,再加上发现的机遇,搜查得到的陨石就更少了。所谓事件石,往往是指某一重大历史时期与其一重大事件有关的石头,比如一块圆明园石头,就能让你想起八国联军火挠圆明园的事件等;稀珍石是指在地球上人迹罕到的地方所取到的石头。如珠蜂、南北极的石样。如上所述,其石无论大小、形状、色彩芯纹如何,均属难能可贵。
三、观赏石形态及颜色形成的环境
1、象形石象形石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整体象形;另一种是局部象形。
①整体象形:奇石的整体外部轮廓造型,似虎、似龙、似牛……完全是由于自然界的鬼斧神工天然的造化。这种造化,一般是遵守着一种自然平衡原则,实际上各种生物自体的结构都是平衡的,失去平衡就无法生存,无法保护自己,也无法延续。果我们把象形这一概念引入生物界,就只能求得神似,而不可能求得完全的形似。非要求得到形似就得动刀弄斧,则失去了天然的奇特性。
另外,石头的自身平衡,也是欣赏石头的一个重要方面,石头过奇,过怪除极特殊者)就根难让人理解和接受。此石就有人工之嫌。因为石头在自然界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受到各种自然界外部和内部营力的直接成非直接的破坏作用。
自然界所有石头,无论经历多长的历史时期,它最终要变成砂粒、粉尘,然后随风、水流移至江河湖海,再经沉积变成岩石,再造山,再破碎……,这就是自然界的自然轮回,也就是绝灭一再生一再绝灭一再生的过程。
②局部象形:局部象形多与岩石后期所受到的变质、交代作用及沿岩石裂隙入侵的细小岩脉有关联。其次,岩石是由色彩、硬度不同的成分所组成,或是色彩象某生物,或是较坚硬部分突出而组成象形的框架。如长江三峡石所组成的千变万化的多种图形,多与若干浅色石英细脉或是方解石细脉,侵入在深色变质板岩中或其他深色岩石中有关。另一种图形石,则与含铁的氧化物沿岩石裂隙及两侧侵染有关,有时含铁的物质略有突出,组成某些景观形,如红河石的图案皆与此有关。
2、赏石颜色形成的环境机制
①先期环境:先期环境往往是指原始的产出环境或是由原始的各种矿物组合而形成不同色彩的环境。形成的这些色彩,绝大多数与高价铁或是低价铁的含量有关,低者红、高者黑;另一种较普遍的色彩是较复杂的绿色系列组合,该种色彩一部分是与酸化铜硫酸、磷酸、硅酸等有关;另外就是一些镁、铝、镍、铬等矿物的硅酸盐及其结合物。所以,各种矿物的不同组合的矿物数量的多寡。加之氧化、还原条件以及暴露和埋藏的不同环境,处于开放环境还是封闭环境等不同条件,都可能组成岩石的绚丽多彩的颜色。
另外有些矿物的色彩,是自身特有的色彩,如辰砂本身就显血红色,孔雀石常显翠绿色,萤石常呈紫色、绿色等;灰岩虽成分大致相同,但因所含杂质不同颜色也有差异,如含微量铁质,含微量泥质及矿物颗粒。结晶粗细等不同条件,颜色也会产生差别。
②后期环境所谓后期环境是与岩石在自然界经长期搬运、腐蚀、风化后再着色有关。这一过程中可使岩石自身的表面色彩产生异化或假色。但所附色彩多与铁染有关。如黄腊石,原系含多金属硫化物的石英脉体,经解离、破碎成为个体岩石。一经解离破碎后,再经河水长期冲剧滚动摩擦使岩石中的金属硫化物发生解离氧化,结果不仅使岩石遗留下很多形态不一的空洞外形,而且铁的氧化物谍留在岩石表面,使原本洁白的石英罩上了一层深浅不一的黄褐色,泛出一层油光发亮的腊*。当然色泽的深浅也和石英的纯度和被冲刷、浸渍的时间长短有关。有些风砺石的表面也附有一层铁染的游离硅质,这种假色或是伪色,常常改变并丰富着赏石的格调和价值。但也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使原本是晶莹剔透的赏石表面敷上一层很无奈的黑色,变得不美了。
有些赏石如梅花玉、牡丹石等,之所以色彩艳泽,状如梅花、牡丹,皆是由于状浆岩的后期蚀变,使微斜长石重结晶呈花辫状,并显红或粉红色,熬是诱人。还有玉类的颜色多是由于岩石经蚀变,矿物发生产低作用而产生一些新的矿物,即一些显绿颜色的矿物。这些绿色矿物多交代为蛇纹石。叶腊石.绿帘石.董青石等。
值得一提的是山东的劳山绿石,它是产出在一个强大的剪切动力变质带上的一种以蛇纹石为主的岩石。蛇纹石、叶腊石这类矿物是典型的蚀变矿物。它是由于定向压力错位,高压拉伸,致使岩石中基性矿物合铁矿物)产生蛇纹石、叶腊石化并重结晶威条纹状,或象发丝、或象绳状。如被扭曲拉弯,则会出现淡缘。深绿。墨绿色的组合。这类赏石晶莹圆润,唯石质较软。
总之,不论先期的固有色还是后期的附加色,他们都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很难分清先后次序
参考资料:http://news.nmgnews.com.cn/spec/article/20051024/23146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