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思路有那些重点?4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09 03:41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30 22:59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前后照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等.... 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就是常见的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等
思路清晰 结构严谨
(议论文)
考点精析
通常所说的结构,指作文中的材料或内容的安排;结构完整,指作文中要用清晰的思路来组织安排写作的内容和条理。其具体表现为:(1)完整性。有头有尾,首尾照应;文体要素齐备,符合文体格式要求。(2)条理性。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段落安排合理,剪裁组合恰当。(3)严密性。布局周密,前后呼应;过渡自然,上下连贯。具体说来,不同问题对“完整”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记叙文中叙事主要看事件的开端、发展、*、结局是否清晰,写人主要看人物形象是否鲜明;议论文主要看论点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典型、充分,论证过程是否清楚。在安排材料上,记叙文变化较多,安排得波澜起伏,以吸引读者;议论文则一般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安排结构为宜。总之,不管怎样安排,材料的使用要完全服务于中心的需要,这是保证结构完整的前提。如果对表达中心无用或用处不大,材料本身即使十分生动也是应该坚决舍去的。
写作指津
怎样来安排文章的结构呢?
1.准确把握写作对象的完整性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结构特点,文章在表现这一事物时,其结构就不能完全背离这一事物本身的结构特点。所以要使文章结构完整,首先就要对这一事物的结构有完整、细致、全面的了解与把握。这是文章结构完整的基础、前提。
2.多向联想 定向思考
开启思路
一般说来,可以针对某个话题从“评价、怎样、结果、时间、空间、对象”这六个范畴来开发思路。下面以“人格”为例,加以具体解说。
(1)评价 ――对话题进行价值评判,如好与坏、利与弊、善与恶等,通过表达自己赞成或反对、肯定或否定的立场来确立文章的中心题旨。如:“人格”有高下之分,贵贱之别。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已然明白。
(2)怎样 ――即话题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可以通过形象的事实展开叙事,也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例来阐释话题的内涵,如“先*,后成才”是主旨句。
(3)结果――将话题作为前提,可以考虑其导致何种结果。如健全人格会使人成才,反之,则相反。
(4)时间 ――即过去、现在、未来。可以在特定的时间背景中叙事,也可以将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对于“人格”的重要性的认识,自古已然,现在和将来也不会改变。
(5)空间 ――包括领域、地点、场合等,往往不同的空间背景会赋予话题不同的内容。中西方对于“人格”问题的认识有不同之处。
(6)对象 ――从不同的人或对象出发可以引发对话题的不同理解。同样,不同的人对“人格”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整体构思
“结构严谨”就是要求行文首尾一贯,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掌握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议论文的结构方式一般有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对照式、启感式。其中启感式的写法是考场作文的常用结构方式。“启”是指启示类,“感”是指感想类。共同特点是先叙材料,后发感想。感想类可以先叙材料后发感想,也可以边读边感,如文学评论。这种写法一般由“引”、“议”、“联”、“结”四步构成。当然也可以采取“联”、“引”、“议”、“结”或“引”、“联”、“议”、“结”的步骤。
一般来说,应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也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或怎么办”。
提出问题,即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话题,明确论述的中心。这里没必要展开,更不必举例论述,因而文字要求简练概括,一般在百字左右。其方法可采用开门见山叙述入题、引用入题、故事入题等。
分析问题,即摆事实、讲道理。一般来说,可安排三到四段(600字以上),分别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或列出几个分论点加以论述。或并列展开(包括正反对比)、或层层递进。每一段有每一段的任务,每一段有每一段的作用,每一段都有它的目的。要突出论理,重在讲清“为什么”,不能让一个事例就占了一段,几个事例一摆就完事。
解决问题,即文章结论部分。一要紧扣中心,水到渠成;二要强化中心,增加力度;三要简明扼要;四是要具有鼓动性、感召力。此外,要使结构严谨,还需在开头、结尾、详略、过渡、照应等方面下功夫。
开头、结尾是文章的关键处。有头有尾是文章结构完整的基本要求。因为,即使时间不够了,难以完篇,也得想法子匆匆煞尾,给人以完整无缺的印象。同时,还要做到首尾呼应,这样才能给人结构严谨之感。
文章布局讲究匀称,详略得当,不可头重脚轻。如果作文开头就占了篇幅的一半,真正展开后又急忙收尾,这样的文章就成了大头矮子。总之,文章结构安排要做到像古人所说的“风头、猪肚、豹尾”,这样的布局才匀称,才有美感。
衔接是利用一定的词语和相应的句式巧妙连接,常常用在意思联系较紧密的段落之间,使篇章前后连贯,脉络分明。其主要方式有:(1)意合。相邻的段落之间靠一定的语义关系自然组合。(2)明接。相邻的段落之间,用一定的语言材料连接起来。如记叙性的文章,用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连接;议论性的文章,用关联词语“然而”“因此”“不仅如此”等连接。
过渡常常用在意思转折较大的段落之间,如两个不同的事件,两种不同的内容,两个不同的场面等等。主要方式有用“段”过渡,用“句”过渡,用“词”过渡等。
3.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作文是作者思路的展开。作者有怎样的构思过程或思路,文章就会有怎样的结构。写前想清楚了,想周到细致了,作文结构自然就会完整。因此,考生必须养成写作前先列提纲的习惯。尤其是考场作文,时间短,几乎不可能全文起草,若没有提纲就很难保证思路有步骤、有次序地展开。
构思文章结构时,文体不同,文章思路、段落安排也不同。记叙文,应有时间、地点、人物、事由等要素,有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情节安排可以按时间顺序、事件顺序、情感顺序或逻辑顺序等展开。议论文,应有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等要素,结构或并列,或对照,或层进,或总分。散文,应做到形散神聚,结构展开或情感、或时间、或空间等。
然而不少学生在平时已积累了不少作文材料,练笔文章也写了不少,但到了高考时还是写不出文字通顺、条理清晰的议论文来。究其原因,除了文字基本功外,思路不对头是其主要症结所在。
【例文评点】
根据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一位台湾女作家,在她的散文中,写了这样的句子:“初夏的日子,阳光改变了空气的气味。”一位*评论家说:“这样写很好,用的是美文笔法,善用通感,讲究炼字,刻意经营。”我看了不禁哑然失笑,因为我的女儿4岁时就“通感”过。冬天里我时常晒被子,晚上睡觉时女儿说:“妈妈,我最喜欢睡晒过的被子,里面有太阳的味道。”撇开母女亲情不说,平心而论,我觉得女儿的话说得比散文家更生动些。记得一位大画家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艺术家。”不知什么缘故,有不少孩子长大了反而变蠢了呢!
自然才是美
一位台湾女作家在她的散文中这样写道:“初夏的日子,阳光改变了空气的气味。”无独有偶,一个小女孩也这样告诉她的妈妈:“我最喜欢睡晒过的被子,里面有太阳的味道。”小女孩的话和女作家的话意思相近,可是小女孩的话却要生动得多。究其原因,是因为小女孩是非常自然地说出这句话的。她说话的时候,无须考虑要讲究语言的修辞;女作家则不然,她要刻意雕琢语言,而过分的雕琢反失却自然。可见,自然才是美。
当今青年学子中,像那位台湾女作家那样刻意为文的并不少,其作品矫揉造作有余,清新自然不足,尤其在华丽文风盛行的风气下,不少的人竞相追求一种飘浮、朦胧的意境。结果,朦胧过度,反成晦涩,令人不知所云。我曾在《大学生》上看见过这样一首诗:“明月高悬/孤星冷照/离开了你/我的世界/只剩下/一根冷冷的弦”。这就是典型的“为赋新词强说愁”。除了把读者弄得一头雾水之外,还给读者心中平添一股怒气:这也叫诗?
追求纯朴自然是我国诗文家的传统。李白曾经说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可见他也是不赞同刻意为文的。不只李白,还有清代的袁枚,他主张“性灵说”,也认为文章贵在自然,不能有空泛的话。中国近代有“才女”之称的张爱玲,她的小说《金锁记》就由于过分讲究技巧而招致许多文学家的批评。著名文学家傅雷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中这样写道:“技巧将是张女士的最大的敌人。”看来,刻意雕饰是写不出好作品的,文章贵在自然。
当然,我们提倡写文章要自然,并不是要大家不注重语言的锤炼,而是反对刻意为文;诚心诚意希望青年学子们多写一些自然、清新的文章。
【点评】本文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之一──“我觉得女儿的话比散文家说得更生动些”,从文风角度立论,联系当前青年学生文风不正的实际,有感而发,有的放矢,针对性强。文章首先以台湾女作家与小女孩的话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原因,推出论点;然后联系当今青年学生文风不正的现象,强调端正文风的必要性;再以李白、袁枚、张爱玲的正反事例论证追求纯朴自然是我国文章家的传统,强调端正文风的重要性;最后特别说明“提倡写文章要自然,并不是要大家不注重语言的锤炼,而是反对刻意为文”,是“诚心诚意希望青年学子们多写一些自然、清新的文章”,在辩证说理的同时,照应了观点,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1)从确定中心论点中理清思路
确定中心论点的思路主要体现在动笔之前的构思和观点的确立。
首先是动笔之前的构思。鲁迅先生写文章,即使是写一篇几百字的短文,也不是马上摊开纸就动笔。他总要先“打腹稿”,这就是构思过程。
动笔写文章之前,怎样进行构思呢?
我们知道,阅读是一个发现中心思想的过程。反过来可以说,构思的中心环节是提炼文章的主题,而文章的主题不是主观臆想的,外加上去的,而是通过把现实生活的材料所蕴涵着的思想意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开掘出来的。如鲁迅的《祝福》,对于祥林嫂性格的广泛的社会性、历史的必然性及其悲剧深刻性的挖掘,就是一个寓意深刻的艺术构思的范例。
文章的构思首先是吃透题材内容,而题材内容又来自于生活素材。构思的方法,是一个“消化”材料的过程。因此,构思首先是理解生活,没有活生生的材料,就无从构思。在文章构思过程中,随着对生活理解的深入,文章主题思想会逐步明确。然后根据主题的需要,对材料加以整理、选择,分出主次、真伪,进而深化主题。构思好比是设计文章的草图,我们可以采用编写提纲的方式来对文章进行构思。
如命题《为“班门弄斧”叫好》的构思提纲:
①“班门弄斧”通常是贬义的,是“不自量力”的意思,为常人所否定。
②确立观点:敢于在“班门”(权威面前)弄斧,突破常规思维,不为传统观念束缚,好!
③正面论证:*作的发表;普通人的发明创造;甚至于科学家的新发现,正是敢于在“班门”弄斧而又有所突破的结果。
④反面论证:如果人人都不敢在“班门”弄斧,“班门”永远是至高无上的,“班门”终将消失;正如“长江后浪推前浪”,如果取消“后浪”,长江就成了一潭死水,最终摆脱不了干涸的命运。人类社会也是一样,没人“班门弄斧”,社会就不可能进步。
⑤总结全文: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敢于向“班门”弄斧应给予鼓励,这样才能与日俱新,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其次是确立观点。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确立观点是写好议论文的基础,应注重把握观点的提炼方法。观点的确立除了要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外,还可通过质疑、深思、联想、想象、类比等方法来拓宽思路。
如对“诚信”这一命题,首先应理解什么是诚信(诚实、信用),接着追问人为什么要有诚信(立身之本),诚信对不同社会角色的影响,以及没有诚信对个人、社会将会产生什么恶果,最后才是如何落实诚信的问题。而材料作文的一般思路为:引述材料、提炼观点、论证观点(先正面论述,然后再反面论述)、联系现实、解决方案、深化观点。可以先概述提供的材料,然后分析“为什么”,接着就提出观点,再分析论证你的观点(可从正面、反面比较分析),接着联系现实,最后深化观点。
如引用一则材料:宋代建隆年间,有个管理工程竹木材料的*,对库存的圆木长短不齐颇为忧虑,就上书宋太祖,请求把长圆木锯短一些,使这些圆木长短划一。宋太祖在他的奏章上批道:“你的手指、脚趾难道就没有长短吗?为什么不把长的指头截去,使它们也长短一律呢?长的就让它依旧长着吧,短的就让它依旧短着吧。”如何从这则材料中引出观点?首先引导学生对材料加以分析认识,把握住材料是确立观点的关键。宋太祖的御批,肯定的是木材长短不一,可以物尽其用。由此可联想到人尽其才,再联想到历史上刘邦善用人才,然后联想到国企改革知人善任,使国企起死回生,联想到我国的**改革及领导干部的公开聘用等。可见,只要拓宽思路,让思绪插上翅膀,进行联想和想象,即可达到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所说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境界。
(2)从文章的整体布局中构建思路
结构布局往往可以反映一篇文章的思路如何,写作议论文应学会运用结构模式去强化写作思路。议论文的总体结构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而常见的议论文结构模式有:层进式、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综合式等。
层进式(纵式结构),就是先提出问题,然后纵向思维、逐层深入论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以“话说诚信危机”为题让学生作文,先引导学生从社会现实入题,摆出由于价值观念的改变,不少企业弄虚作假,造成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诚信危机”现象;然后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人目光短浅,急功近利,钱迷心窍)及危害(管理人员素质低下,影响经济建设和社会安定稳定);再进一步阐述业绩的形成一靠技术,二靠管理,否则必然在激烈的竞争中失败的道理……如此一层一层往深处想,文章就会思路酣畅,一气贯之。掌握这种结构形式的关键在于逐层深入地提出分论点,并进行分析论证,它们之间是逐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后一个分论点是由前一个分论点派生出来的,论据由表及里,由浅到深,部分之间环环相扣,共同为中心服务。这就好比盖房子,一层比一层高,但每一层都是建立在前一层的基础之上,而不能一步到顶,成为空中楼阁。
并列式和总分式(分说部分),即先提出论点,然后横向思维,并列地从几个方面论证。如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为题作文,先要针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论调,总提新世纪还应提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主张。然后从三个方面论述为什么还应提倡:①一根筷子易断,一把筷子难折,团结就是力量,兼驳个人英雄主义;②1+1结果可能大于2,也可能小于2,团队精神的极端重要性,兼驳极端个人主义(如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③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需要提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兼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最后总结全文:现在应是提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时候了。掌握这种模式的关键是从并列的几个方面多角度地观察、分析、认识事物。可按事物的性质并列,也可按事物的特点并列,也可按“首先”、“其次”、“再次”等排列。
对照式结构(对比式),即先提出观点,然后反向思维,正反对比论证。如论证“不能忽视微小力量”这个论点,可先引导学生从正面举例入手:“滴水可以穿石”,“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湖海”。然后再引导学生从反面论证:一颗螺丝故障,可使飞机爆炸,从而造成重大伤亡事故,“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等。掌握这种结构的关键在于从对比中阐明主张,让事物在比较鉴别中得到论证。
综合式结构,即综合运用几个结构模式,而不是使各种结构模式截然分开。一般来说,命题作文的写作思路是提出论点、阐明道理、举证例子、正反论证、作者建议、结论归纳。材料作文的写作思路是根据问题提出论点、就事论事初证论点、联想发挥深化论点、驳斥谬论强化论点、辩证分析圆融论点、提出建议落实论点、展望未来美化论点、发出号召升华论点等。
(3)从段落行文中落实思路
在确定了全文的中心论点,设计好了全文的结构思路(好比盖房子设计好了图纸,形成了主体框架结构)之后,下一歩就要在整体设计的指导下分解任务,一段一段地写,一个句群一个句群地写,表达好完整的段落意思,否则整篇文章就很难写好。有些学生作文常常出现文章脱节、衔接不紧的现象,这就是段落行文思路混乱的一种表现。因此,把握段落行文的语脉流向,使文意贯通,逻辑性强,是中学生议论文写作思路的重要一环。
首先是段内层次的安排。写文章时,随着确定好的思路,不是一句一句盲目地写下去,有一个先后秩序问题。这一句为什么要先写,那一句为什么要后写,这一层为什么要放在前面表达,而那一层为什么又必须放在后面表达,这并不是随意安排的,而是有合理的顺序的。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同学只重视全文结构的安排,却忽视了每一段段内层次的安排,信手而写,以致语意不连贯,表达不清楚。对这一类同学,我们特别强调:写作时一定要围绕全文的中心和段意来安排好段内的层次和句群的层次,做到合乎事理,合乎习惯,恰当得体。段内的层次,包括句子与句子、句子与句群、句群与句群的顺序安排。议论文段内层次关系,有并列、承接、转折、因果和总分等关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结合讲读课文选出典型例子,并选用学生优秀作文的句群、语段,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揣摸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组合顺序。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单项练习,包括句群、语段的仿写训练,从而培养学生行文思路畅通,达到文从字顺的效果。
其次是注重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语言感受能力差,思路就很难流畅。我们采用朗读、默读等方法来加强语感培养,特别强调课文中规定背诵的段落,一定要熟读成诵;同时鼓励学生精读一些课外的奇文美文,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感受他人成功的写作思路。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语言训练,通过口头复述、口头作文、书面作文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练习,以达到学生在表述过程中清晰、准确、系统、生动的目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30 23:00
所谓的表现力应该就是术语文采,“文采”的本义是“华丽的色彩”,是专指语言而言的。但是语言有了“华丽的色彩”是不是就有了文采呢?与之相反,朴素的语言就没有文采?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搞清看待“文采”的角度。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有文采”就是辞藻华丽;从审美角度考虑,“文采”有“华丽”和“朴素”之分。作家徐迟说:“美是多种多样的,雄浑阔大是美,激昂慷慨是美,热情澎湃是美,而含蓄朴素同样是美,而且往往是美的极至。朴素不是没有文采,而是至巧近拙的文采。”(《说散文》)即“有文采”不等于华丽,而朴素不是没文采。
讲究文采是我国文学的优良传统。刘勰说:“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雕缛”就是修辞和文采。他又说:“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 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孔子则认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见文采之重要。
那麽,中学生在作文中怎样做到“有文采”呢?我以为“有文采”不等于华丽,还需要思想作支撑;“朴素”不是没文采,但“朴素”也不是直白、浅陋。“有文采”的应具备如下特点:
(1)富含哲理,耐人寻味。
(2)富于变化,错落有致。
(3)节奏感强,朗朗上口。
要使你的语言具备上述特点,需要从下列几方面加以练习。
1、巧用修辞
修辞的作用就是使语言生动、形象,恰当的修辞会使你的语言文采斐然。如:
如果一直向上看,那麽就会觉得一直在下面;如果一直向下看,那麽就会觉得一直在上面。如果一直觉得在后面,那麽肯定是一直向前看;如果一直觉得在前面,那麽肯定是一直在向后看。目光决定不了位置,但位置却永远为目光而存在。(其次《位置》)
这段文字巧用排比和对比,从不同角度论述目光和位置的关系,使“目光决定不了位置,但位置却永远为目光而存在”这一结论的得出有水到渠成之感,虽然文字平实,却耐人寻味。再如: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毕淑敏《孝心无价》)
排比与比喻的结合,把“孝”具体化,深刻化,让读者明了于心又回味无穷。再如:
左思为写《三都赋》闭门谢客,数载耕耘。三九严冬,笔耕不辍;三伏酷暑,意兴犹酣。多少白日,三餐忘食;多少夜晚,独对孤灯。(张彦金《无悔的付出》)
这段文字精练生动,寥寥数语把左思的付出表达得淋漓尽致,其功劳在于作者巧用了对偶这一修辞手法。再如:
春天必然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扑哧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张晓风《春之怀古》)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春天的到来写得有形有声有色,在作者笔下春天会笑会唱会行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春之图。
2、巧用联想
联想和想象是写做的最基本能力,也是高考作文要考查的最重要的方面。巧用联想和想象不仅可以开拓思路,还可以增强文章的文采,可谓一举两得。如:
雪夜,该有多少点燃的蜡烛,在倾听着 天空飘洒的言语;该有多少诗人升腾着灵感的火焰,澎湃着艺术的*,吟唱着“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该有多少跃跃欲试的画家无力画出雪白的精神;该有多少涌动的琴声用音符描绘着春的到来,再巧的手指怎能弹出落雪美妙的音韵;该有多少美妙的迎春花藤伸出梦境之外,每一处结开的苞蕾都酝酿着春的经历;该有多少爱雪的人,想象落雪的情景,喜悦如雨;潮湿的心灵,长出新绿的叶片;该有多少情人,借每一片雪花,飘飞着对爱情和人生的祝福。(刘兰鹏《落雪》)
这段文字作者用想象写成,写出了雪夜的灵动,写出了雪夜的美。没有想象,不管用细描还是白描,都不会有如此美丽的雪夜展示在读者面前。再如:
赶快为你的父母进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毕淑敏《孝心无价》)
这段文字用联想写成。通过排比和正反对比告诉读者赶快尽一份孝心,无论以怎样的方式,但在“孝”的天平上是等值的。若没有联想,怎样尽孝的问题就得不到解答。
3、巧用动词
要做到“有文采”,就需要有“一字传神”的效果,而要收到这样的效果,就需选择锤炼动词。如: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象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鲁迅《药》)
这里表述手的动作一共用了13个动词,其准确程度、生动程度几乎达到了无可更改的地步。一个“摊”字把刽子手索款的架势活现了出来;而“抢”“扯”“裹”“塞”,既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手所触到的四个不同对象,又贴切地反映出动作的急迫利索。对于洋钱,只一个“抓”,就可看出讹诈式的攫取。为了使所用动词准确贴切传神,在选用同义词时,需要根据表达对象的要求,严格区分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又如:
如果我们惶惶不可终日,始终感到没有一个合适的位置,那麽周围的一切就会变成主人,我们得跑前跑后地伺候着,我们得忽左忽右地奉承着,我们得上窜下跳地迎合着,我们得内揣外度地恭维着。(其次《位置》)
作者用“跑前跑后”“忽左忽右”“上窜下跳”“内揣外度”四个表示方向的词和“伺候”“迎合”“奉承”“恭维”四个表示态度的词,使语言错落有致,避免了重复,给人以美感。
4、巧用句式
现代汉语有多种句式,有肯定句、否定句,有主动句、被动句,有倒装句,还有文言句式,写作时要根据不同需要选择恰当的句式,可以使语言准确、凝练,增强表达效果,而使语言有文采。如:
将军一面走,一面四下里看着,他被这劳动的场面感动了。(王愿坚《普通劳动者》)
三句话,一、二两句是主动句,第三句是被动句。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三个分句主语的一致性,从而突出陈述重点;否则语意的连贯、语气的流畅就会受影响。又如:
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鲁迅《狂人日记》)
“未必不会吃我”同“大概也会吃我”意思相同,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准确地反映出“狂人”当时对情况进行估量的那种微妙的心理变化。再如:
那位宰相舍弃了自己面子上的威严,以宽仁礼让的胸襟,大度能容之气概,化干戈为玉帛,止争斗于未起。如果没有超出常人的高风亮节,怎会作出如此的舍弃?(张彦金《学会舍弃》)
上段文字中的“止争斗于未起”是文言句式——状语后置,用在这里使语句整齐,节奏感强。
现代中学生写文章,当然要以散句为主,但是全用散句就难免单调、散漫,显不出文采。“物相杂故曰文”(《易经 ·系辞》),因而散句中要杂以整句。整句庄重有力,匀称谐调,能显出一种整饬美。如:
历史是一段长长的有始无终的距离,它贯穿着人类的血脉,沉淀着先人用生命写给后人的启示。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荡涤了风波亭上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然而,*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颗丹心,早已深深地印在了历史的书页中,化做了民族的魂,随着日月的更替,让人们深味着其中的永恒。(张彦金《距离产生美》)
上面这段文字整散结合,参差错落,既有流畅的旋律,又有铿锵的节奏。
5、巧用名言警句
写作时,巧妙地引用一些名言警句,不仅可以使行文流畅,增强节奏感,还可以丰富语言的内涵。如:
那夜,华子失眠了,他又一次把教师这两个字放在心的天平上,苦苦衡量。李国强的话又响在他的耳边,“像您一样”,他的脸不由地发起烧来 。华子翻身下炕,打开灯,在日记本上郑重写道:青春是追逐太阳的壮丽,绝不是守侯月亮的无聊,我永远是大山的儿子。(将艳君《无声的诺言》)
这是一段记叙性文字,句式长短结合,徐疾交替,在最关键的时刻引用了一个警句:青春是追逐太阳的壮丽,绝不是守候月亮的无聊。既含蓄又深刻地表达了华子的心声,凝练,厚重。又如:
认识自己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否则我们就会像乌云下生长的花儿,失去了充满阳光的世界。请牢记:是鱼儿,就不要向往天空,是鸟儿就不要留恋海洋。(梁倩《认识自己》)
这段文字中加点部分引自汪国真的一首诗,放在这里警策、含蓄,又有力量,增强了语言的文采。
6、注重节奏
古人作文特别讲究语言的音乐美,这是中国文学的特色。虽说现代语体文不必像文言文那样严格,但是正如老舍先生所说:好的文章要“让句子念起来叮当响”“让人家愿意念,也愿意听”(《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所以至少还要讲究一些节奏。如果有了节奏感,文采也就氤氲其中了。如:
你向往山居的清净,就必须舍弃都市的繁华;你仰慕奋斗者的成功,就必须舍弃安逸闲散的生活;你希望走遍千山万水,就必须舍弃乡土乡音的温馨与柔美。(张彦金《距离产生美》)
虽然这段文字的最后一个字在平仄上并不谐调,但是读起来却有节奏感,若把“千山万水”“温馨和柔美”句换至最前边就失去了这个效果 。句式的长短决定了句子的节奏。
有时也要讲究点平仄。前一句是仄声煞尾,后一句煞尾的就应是平声。这样可使声调起伏跌宕,抑扬有致。如:
南国之秋,当然是有它特异的地方,比如二十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郁达夫《故都的秋》)
四个排比句的末一字是仄平仄平,读起来抑扬抗坠,铿锵和鸣。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30 23:00
不太明白你这句话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