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4:4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7:26
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翁丁寨”被烧毁后,不少人对此表示很痛心。作为当地重点打造的景点,翁丁寨的防火措施按理来说应该是十分完备的,但是为何会出现如此惨象呢?其实是过度的商业化给景区带去的隐患。
其实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有些景区像翁丁寨一样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也有的景区因为过度的商业化被警告:乔家大院被撤5A,山海关被撤5A……这些案例警示世人:旅游业发展要重视可持续化,以人为本。
商业化发展的收益确实高,但这种发展模式具有时效性和短视性——你不是商场,你是旅游景点,你可以依托自身特色、当地文化以及旅游者切实需要适度发展商业,这样做可以弘扬当地文化,也可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同时可以在旅游者中收获很好的口碑,从长远来看,这种发展模式可以发挥旅游景点的最佳经济效益。
反其道而行之,商业化发展,就会掩盖景点自身特色与价值,影响旅游者心情,进而影响口碑,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古色古香的文化建筑挂上了格格不入的商业招牌,祥和静谧的石板小巷挤满了着喧嚣的商铺小贩,庄严肃穆的殿堂成为了人们摆拍作乐的背景板,文化感染人、塑造人的魅力还从何体现?文化栖息生存之所,从来都不是物欲横流、利益至上的金钱市场。
商业化除了让景区的观赏性降低,也带来了不少的安全隐患,其背后也表现出有关部门的监管不力。景区本应该禁烟的,但是总有游客不顾警示,随意吸烟并将烟头乱扔。许多景区的建筑都是木制,而且年久失修一旦被一点火星沾染,那后果也是不堪设想!
游客的大量流入,必然会对景区的环境造成破坏,如果有关部门为了节省成本,不加以定期维护,那么景区也会不堪重负。
加之一些地区成为景区后,会大量迁出土著居民,供商业化栖息。这样就使一些原始村落失去了“人气”,而且没有人口长期居住,一旦发生灾害,人们很难会及时赶到救灾。
商业只能做一个辅助功能,是旅游和文化产品的附属品,而不是反过来。破除商业化魔咒,只有从根本上也就是发展观念上改变,转变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改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形成以景区自身特色为中心的多元化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