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3:56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5:08
瘦金体美则美矣,但不符中华书法文化的内敛气质。国展不仅是展示我国古今文化,更是表现出一种中华儿女的气度,瘦金体便不太符合我国民众的特点。
锋芒毕露、笔笔刺心——宋徽宗首创瘦金体。
从古自今有很多有名的书法家,他们共性都是笔锋内收,字的轮廓温润且强硬。宋徽宗是宋朝君主中书法最高的,艺术成就最高的。他通过研究多为书法家的著作,开创出自己的特色书法——瘦金体。瘦金体的一笔一划都异常凌厉,落笔处似刀锋一般,看上去气势十足但或有些不适感。宋徽宗发明这种字体,一方面是爱好使然,另一方面却是身居帝王之位却无功名成就,便或将这种不甘藏匿于瘦金体中。
瘦金体一直都不太受传统书法家喜爱,总被称之旁门左道,但是随着审美的改变,现在越来越多的看到瘦金体写就的书法作品了,在文档中常用的仿宋体就是瘦金体的变体,很是好看!
束手束脚、难成一家特色——瘦金体不适合初学者。
如果初学书法,书法老师都建议不要接触瘦金体,不然会受到局限,以后再难写其他字体。书法练就的是运笔力道、性情品质,对于写出的字体模样并不太看重,多年练习书法的人最后都有一套专属于自己的字体体系。但是瘦金体练习时运笔着力单一、字形显著,和练习书法的本意大相径庭。
一般练习瘦金体的人,都是学习书法几十年的老手,心中已有本心所向,便不会被这瘦金体“迷住”了。也正是因瘦金体的这种特点、形态,终究难登国展类的“大雅之堂”。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5:08
当下书坛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很少有“瘦金体”书法作品能登上国展。
什么原因导致这问题的如此突出?究竟是瘦金体的个性与当下国展的需求有出入,还是今世学者所具备的能力欠佳呢?
我从以下几个点开始深入探讨一下。
第一,宋朝楷书与魏晋唐楷书之间的差异。
瘦金体属于楷书,入选国展要划分到楷书门类。
而说起楷书,整个书法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有三个朝代,魏晋,南北朝,唐朝。
魏晋看韵,南北朝观势,唐楷尚法。其中以唐朝楷书为最,唐楷是楷书发展到完备,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无论在字形还是笔法上,都已经达到了非常严谨的程度,好比人之学书,到了人书俱老的阶段。
而魏晋楷书,最重要的一个关键点在“韵”,追求的是点画意趣。
刚柔备焉,点划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馀
观之南北朝魏碑楷书,关键点在“势”,则用笔较为随意,点画不尽工整,故可任意挥洒而不失其趣,结字也是因势赋形,并无一定之跪,追求的是结字上的意趣。
总结一下,魏晋追求点画布白之妙,南北朝追求体势变化之妙,而到了唐朝,欧阳询把这两种精妙之处结合到一起,就形成了既有规矩又有变化的唐楷,可以说楷书之法尽于此。
而宋朝楷书呢?
是比较典型的“尚意”楷书,意在行草书中,很容易表现,尤其行书中更加自如,但是在楷书上的可开发性很低,不如魏晋唐。
故,不单单是瘦金体,即便苏轼和黄庭坚的楷书,也少有入了国展的。这并不是瘦金体的问题,而是整个宋代书风的问题。
在书风的选择上,宋代并不占优势,但真正把瘦金体*入死门的是这个原因。它与其他字体的“可溶性”不高。
国展是“竞技”舞台,在一定程度上比拼的并不是纯纯的书法功力,乃是一种技术和艺术丰富的表现力,当然,这需要功底做支撑。
好比写易入选的唐楷,如只写纯欧楷的的话,是非常难出彩的,毕竟这是比赛,一定要分出高低。有些情况下,并非投稿人水平不够,而是写的不够精彩,换句话说就是没新意。
如另一投展欧楷的人,用了褚遂良的笔意,加了二王笔法,有飞白之墨色变化,即便功力稍逊色一些,也是可以打败写纯欧楷的人的。
鉴于国展这个标准,那就可以分析一下瘦金体的劣势了。
瘦金体是宋徽宗独创的书法字体,在本质上,他的笔法他的工具都自成一格,与其他书体都格格不入,这个世界上很多前辈都曾试图融化过瘦金体,想吸取其中的养分,但是很难成功,要么失了神采,要么失了细节,总之无尽善尽美处。
能表现瘦金体之美的,只有瘦金体本身,不能掺杂任何杂质,所以瘦金体的变化空间和可融合空间并不如其他楷书一样自由。
这在比赛中来说,是处于弱势的。好比别人上战场带了十八般兵器,而你只有一把弯刀,想要战胜别人,就只能建立在纯功夫上,而非五颜六色的形式上。
故而,在投展来说,对瘦金体作者的要求更高,所以很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5:09
瘦金体是宋徽宗创造的,他是亡国之君,而且当时平民是不敢临摹皇上的书法的,而且瘦金体很难,要有工笔画的功底才能写出来,导致很少人会瘦金体,所以没进入国展。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5:09
因为瘦金体从书法传承上来讲没有起到多少演化作用,而它的创造者宋徽宗在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昏君,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所以进不了国展。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5:10
宋徽宗是一位书画大家,同时北宋王朝也是在他的折腾之下亡国。因此,瘦金体书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宋徽宗,进而想到这是亡国、破家之书法。因此这种不吉利的联想,导致自古以来,乐于研习瘦金体书法的人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