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3:41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23:22
身为家庭主妇的我们,话题总会落到孩子身上。
芝芝突然叹了口气:"牛牛昨天又和我闹脾气了……我现在是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教他了,"
我有些惊讶,我来过芝芝家几次,牛牛每次都会很有礼貌地和我打招呼,很懂事,看起来不是容易耍性子闹脾气的小孩。
芝芝接着同我诉苦:"昨晚我还是跟往常一样辅导他功课,我看了他的错题跟之前还是错的一样,我心里就有些控制不住想发火。"
"更气的是,我叫了他几遍他都不过来改,说想要休息一下,我一下子没控制住,就呵斥了他几句,没想到他就和我顶起嘴来了。"
我听着听着,似乎明白了这场矛盾的缘由。
生活中,我们总会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即使这并不是我们的本意,但总会有那么一个时刻,我们会爆发。
但这样长此以往,不仅对孩子,对父母的身心也有极大的影响,真正的理性育儿,实际上要做到"去情绪管理"。
这便要先提一下什么是"情绪化"了。情绪化是指,指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容易因为一些或大或小的因素发生情绪波动,喜怒哀乐经常会不经意间转换。
前一秒可能还是高兴的,后一秒就可能闷闷不乐、焦躁不安。
也可以理解为是人在不理性的情感下所产生的行为状态,简单点来说就是喜怒无常。
那么"去情绪化管理",则是通过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情绪处于一种平和之中,让与之对话的人也感到舒服和愉快。
这在父母与孩子的对话中十分需要的一种管理,在现实生活中,父母总会因为一些事情而发生情绪的易怒和吼叫。
但这也会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学会理性育儿,还要学会"去情绪管理"六法则。
家长有时候总会陷入一种过来人的身份,看到孩子犯错便忍不住喋喋不休,恨不得将自己一生的经验传授给孩子。
"你这样做迟早会吃亏!"
"听我的,把志愿改掉。"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孩子知道自己可能犯错了,也会觉得不耐烦,不愿意改正。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即指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因此当我们在对孩子说教时,为了避免此类情况,家长要做到"少说话",努力让自己语气平和,言简意赅,而不是冗长的说教
有时候亲子沟通总会出现问题,很大原因是因为家长没有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在孩子犯错时只会一味的发怒吼叫,批评教育。
这样的做法容易形成习惯,易怒的情绪也会容易养成。
当我们接纳了孩子的情绪,就意味着我们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我们也因此不会产生极端的情绪。
而当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时,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接纳,因此也会更愿意和父母产开心扉。
但是在这里要注意,接纳"情绪"并不意味着接纳"行为"。当孩子犯错时,我们要接纳和理解孩子的情绪,但同时也要告诉孩子他们行为的不当。
这让孩子明白,我们理解他们的情绪并不代表承认他的行为。
这也是父母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容易带着"情绪"的情况。当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的行为与自己期待的不符,或者是看到孩子犯错时,总是会忍不住批评说教。
更甚者,会翻出以前的事情,综合起来一起说教,而这是孩子最不愿意听到的。
因此要做到'去情绪化管理',我们就要克制自己'说教'的*,并且养成'就事论事'的习惯。最好的教育方式、表达方式就是:简单叙述自己看到的。
比如,孩子吃完饭忘记洗碗。
错误的方法是:
"你看看你,连个碗都懒得洗,每天在家里这么闲也不见你打扫一下家务,上次也是,让你擦下桌子都难……"
正确的做法是:
"我刚看到你又忘记洗碗了哦!"
当我们看到孩子行为不对时,我们只需要简单陈述自己看到的东西,而孩子也能一下子明白我们的话外之意,因此也不容易产生反感,于是这便打开了良好沟通的大门。
这一点大家一定会感到很奇怪,当孩子犯错时,应该是由父母来管教孩子,怎么能让孩子参与管教呢?
这便是传统教育的误区。在孩子犯错时,父母总是管教的一方,而孩子总是处于被管教的一方。
但是我们不清楚孩子内心是否真正接受了教导,是否真的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甚至孩子被一味说教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也会激发不良情绪。
因而我们可以采取'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这样的方式,家长和孩子可以进行一次合作的、双向的的对话,而不是单向地批评说教。
比如:孩子哭闹打翻了水。
我们在对孩子这一行为进行管教时,可以通过和孩子对话的方式。
"为什么要打翻水呢?"
"因为我很生气!"
"我知道你很生气,但因为你打翻了水,妈妈就要收拾很久了,怎么办?"
有时候我们将解决方式抛给孩子,孩子就会思考,慢慢地会把问题归结到自己身上,或者道歉,或者和家长一起解决。
这是什么意思呢?
当孩子产生玩闹行为,或者提出无理要求时,发怒地拒绝其实是最无效的方式,我们要如何用不发怒不责备的行为去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呢?
就是选择:用有条件的肯定表示反对,即鼓励性的、肯定性的叙述去委婉地拒绝孩子的要求。
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孩子在无形中便接纳了事情的结果,即使家长并没有认同孩子的行为。
这也是很多父母常常会忽略的一点,出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家长总是会经常性地看到孩子的不足,而常常忽略孩子的优点。
这也是许多家长容易发怒的原因,因为他们眼中只有孩子的不足。
因而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多看事情的积极一面,把重心放在积极的东西上。
与其强调孩子的消极行为,不如聚焦到积极的方向上,这样能够避免我们产生负面的情绪,从而让事情往越来越差的方向发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23:22
身为家庭主妇的我们,话题总会落到孩子身上。
芝芝突然叹了口气:"牛牛昨天又和我闹脾气了……我现在是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教他了,"
我有些惊讶,我来过芝芝家几次,牛牛每次都会很有礼貌地和我打招呼,很懂事,看起来不是容易耍性子闹脾气的小孩。
芝芝接着同我诉苦:"昨晚我还是跟往常一样辅导他功课,我看了他的错题跟之前还是错的一样,我心里就有些控制不住想发火。"
"更气的是,我叫了他几遍他都不过来改,说想要休息一下,我一下子没控制住,就呵斥了他几句,没想到他就和我顶起嘴来了。"
我听着听着,似乎明白了这场矛盾的缘由。
生活中,我们总会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即使这并不是我们的本意,但总会有那么一个时刻,我们会爆发。
但这样长此以往,不仅对孩子,对父母的身心也有极大的影响,真正的理性育儿,实际上要做到"去情绪管理"。
这便要先提一下什么是"情绪化"了。情绪化是指,指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容易因为一些或大或小的因素发生情绪波动,喜怒哀乐经常会不经意间转换。
前一秒可能还是高兴的,后一秒就可能闷闷不乐、焦躁不安。
也可以理解为是人在不理性的情感下所产生的行为状态,简单点来说就是喜怒无常。
那么"去情绪化管理",则是通过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情绪处于一种平和之中,让与之对话的人也感到舒服和愉快。
这在父母与孩子的对话中十分需要的一种管理,在现实生活中,父母总会因为一些事情而发生情绪的易怒和吼叫。
但这也会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学会理性育儿,还要学会"去情绪管理"六法则。
家长有时候总会陷入一种过来人的身份,看到孩子犯错便忍不住喋喋不休,恨不得将自己一生的经验传授给孩子。
"你这样做迟早会吃亏!"
"听我的,把志愿改掉。"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孩子知道自己可能犯错了,也会觉得不耐烦,不愿意改正。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即指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因此当我们在对孩子说教时,为了避免此类情况,家长要做到"少说话",努力让自己语气平和,言简意赅,而不是冗长的说教
有时候亲子沟通总会出现问题,很大原因是因为家长没有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在孩子犯错时只会一味的发怒吼叫,批评教育。
这样的做法容易形成习惯,易怒的情绪也会容易养成。
当我们接纳了孩子的情绪,就意味着我们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我们也因此不会产生极端的情绪。
而当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时,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接纳,因此也会更愿意和父母产开心扉。
但是在这里要注意,接纳"情绪"并不意味着接纳"行为"。当孩子犯错时,我们要接纳和理解孩子的情绪,但同时也要告诉孩子他们行为的不当。
这让孩子明白,我们理解他们的情绪并不代表承认他的行为。
这也是父母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容易带着"情绪"的情况。当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的行为与自己期待的不符,或者是看到孩子犯错时,总是会忍不住批评说教。
更甚者,会翻出以前的事情,综合起来一起说教,而这是孩子最不愿意听到的。
因此要做到'去情绪化管理',我们就要克制自己'说教'的*,并且养成'就事论事'的习惯。最好的教育方式、表达方式就是:简单叙述自己看到的。
比如,孩子吃完饭忘记洗碗。
错误的方法是:
"你看看你,连个碗都懒得洗,每天在家里这么闲也不见你打扫一下家务,上次也是,让你擦下桌子都难……"
正确的做法是:
"我刚看到你又忘记洗碗了哦!"
当我们看到孩子行为不对时,我们只需要简单陈述自己看到的东西,而孩子也能一下子明白我们的话外之意,因此也不容易产生反感,于是这便打开了良好沟通的大门。
这一点大家一定会感到很奇怪,当孩子犯错时,应该是由父母来管教孩子,怎么能让孩子参与管教呢?
这便是传统教育的误区。在孩子犯错时,父母总是管教的一方,而孩子总是处于被管教的一方。
但是我们不清楚孩子内心是否真正接受了教导,是否真的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甚至孩子被一味说教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也会激发不良情绪。
因而我们可以采取'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这样的方式,家长和孩子可以进行一次合作的、双向的的对话,而不是单向地批评说教。
比如:孩子哭闹打翻了水。
我们在对孩子这一行为进行管教时,可以通过和孩子对话的方式。
"为什么要打翻水呢?"
"因为我很生气!"
"我知道你很生气,但因为你打翻了水,妈妈就要收拾很久了,怎么办?"
有时候我们将解决方式抛给孩子,孩子就会思考,慢慢地会把问题归结到自己身上,或者道歉,或者和家长一起解决。
这是什么意思呢?
当孩子产生玩闹行为,或者提出无理要求时,发怒地拒绝其实是最无效的方式,我们要如何用不发怒不责备的行为去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呢?
就是选择:用有条件的肯定表示反对,即鼓励性的、肯定性的叙述去委婉地拒绝孩子的要求。
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孩子在无形中便接纳了事情的结果,即使家长并没有认同孩子的行为。
这也是很多父母常常会忽略的一点,出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家长总是会经常性地看到孩子的不足,而常常忽略孩子的优点。
这也是许多家长容易发怒的原因,因为他们眼中只有孩子的不足。
因而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多看事情的积极一面,把重心放在积极的东西上。
与其强调孩子的消极行为,不如聚焦到积极的方向上,这样能够避免我们产生负面的情绪,从而让事情往越来越差的方向发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23:22
我觉得不可以,情绪这个东西上头了很难被几条文字性的东西给平复下来,一定是要自己慢慢平复的。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23:22
我觉得不可以,情绪这个东西上头了很难被几条文字性的东西给平复下来,一定是要自己慢慢平复的。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23:23
了解到"去情绪化管理"6法则如下,一是少说话;二是接纳对方的情绪;三是就事论事,拒绝说教;四是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五是用有条件的肯定表示反对;六是多看积极面。觉得是有用的,生活中我应该有做到了二三五六。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23:23
我认为可以。因为这个情绪管理法则非常实用,能让自己有效的控制情绪。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23:23
了解到"去情绪化管理"6法则如下,一是少说话;二是接纳对方的情绪;三是就事论事,拒绝说教;四是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五是用有条件的肯定表示反对;六是多看积极面。觉得是有用的,生活中我应该有做到了二三五六。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23:23
我认为可以。因为这个情绪管理法则非常实用,能让自己有效的控制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