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3:44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2:51
《红楼梦》中的节日风俗《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最主要集中在节日、宴会、婚嫁、丧葬、祭祀、日常生活等等方面。可谓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首先我们来看看,《红楼梦》中的节日风俗 在中国最大的节日应该是“过年”了。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曹雪芹对此的描写可谓是浓墨重彩。专写过年的就有第五十三回、五十四回,其中涉及到了大量的民俗文化。 相传“年”是一种可怕的动物。先民一年之中不遇到它便是幸事,为了庆贺都要在春王正月第一天前后烧一推篝火,再弄一些好吃的东西,以便祈求来年平安。这就变成后来的“新年”和“过年”了。现在“过年”已被改叫“过春节”形式和内容已改变并简化了许多,但像“买年货”“吃年夜饭”“包饺子”等民俗还保存了下来。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云:“当下已是腊月,离年日近,王夫人和凤姐治办年事。”这是《红楼梦》中写年的开头,到五十五回“将年事忙过”这中间已经隔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曹雪芹用了洋洋洒洒将近两万字来描写,画面与场景可谓是花团锦绣、如火如荼。 《红楼梦》中“过年”的开头是腊月初,结束是正月十八,但此时尚还有“亲友来请,或来赴宴的”可见正月十八之后,新春饭宴,请吃春酒,尚时有举行者。这是“过年”的余波,一直拖拖拉拉,到二月二“龙抬头”那天为止。可见昔时所说“过年”差不多年前年年后陆陆续续有两个月的时间了。 《红楼梦》中所写过年,大体说是那时北京过年的风俗反映。一进腊月,初八这日就是“腊八”,要吃腊八粥,馈赠亲友。《红楼梦》第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贾宝玉讲“林子洞”故事所说的就是这日。吃腊八粥的风俗一直延续到现在,南北皆有此风俗。在北京的旧俗中,腊月八这日还要以蒜浸醋,到大年除夕拿出来和饺子一起吃,这称为腊八粥和腊八蒜。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写道: 且说贾珍那边开了宗祠,着人打扫,收拾供器,请神主,又打扫上屋,以备悬供遗真影像…… 过了腊月初八,积极进入年事的准备阶段,首先就是大扫除,这在《红楼梦》中如上略略一写。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也是很古老的风俗。在《红楼梦》中没有具体细写,也提到“那晚各处佛堂,灶王前焚香上供。”腊月二十九日,宁荣二府年事准备就绪。“次日由贾母有诰封者,皆按品级着朝服…… 进宫朝贺行礼”,回来之后再到宗祠,这便是年三十请神、祭祖诸般大典,是除夕最重要的礼仪,无论是豪门贵族还是贫寒小户都要举行。这是过去习俗所谓的“岁朝祭祀大典”,它是由“除夕祭宗祠”“供天地”“供佛堂”“送灶王”开始,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七日为止,在这十七八天中每天早中晚三次都要烧香、供菜、行礼。 清代让廉《京师风俗志》记载: 除夕,人家或有祀先,或焚冥钱。早晨,官府有谒上司之仪,谓之拜官年。都人不论*,俱多市食物……家庭举宴,少长欢喜。儿女终夜博戏玩耍。妇女治酒食,其刀坫之声,远近相闻,门户不闭,鸡犬相安,或有往亲友家拜贺者,谓之“辞岁”。夜静更深,则爆竹之声渐起,是既接神者,而升平之世,于斯可见其概也。 夕夜祭过祖宗,全家上下不管守岁于否,都是热闹非凡。第二天便是大年初一,《红楼梦》中写道:至次日五鼓,贾母等又按品大妆, 摆全副执事进宫朝贺,兼祝元春千秋。领宴回来,又至宁府祭过列祖,方回来受礼毕,便换衣歇息。所有贺节来的亲友一概不会,只和薛姨妈李婶二人说话取便,或者同宝玉、宝琴、宝钗、黛玉等姊妹赶围棋抹牌作戏。 无论在《京师风俗志》还是《红楼梦》正文描写中都提到了“*游戏”这正是当年的社会风俗,是比较普遍的。当时一般家庭,平时禁止子弟*,但是新正过年期间则可以开放,允许孩子们作一些*游戏。 在北京的旧历风俗中过年时以正月初一作为分水岭的,年前将近一个月的忙碌都以“准备年事”为主要,年后的半个多月也是忙碌,但是却是以“拜年”“走亲戚”“吃春酒”“游玩”等为主要。从初一到初五为第一阶段。初五是破五,一般商店才开门营业。 初一至初五拜年、饭宴都有一定的顺序的,一般来说,元旦是本家近支;初二本家远支,五服内外互拜;初三回亲戚、同年、同寅、世交等。初六女眷出门、女儿归宁,春酒欢宴,络绎不绝。如《红楼梦》中描写道: 王夫人和风姐天天忙着请人吃年酒,那边厅上和院内皆是戏酒,亲友络绎不绝,一连忙了七八天,才完了,早又元宵将近,宁荣二府皆张灯结彩。十一日是贾赦请贾母等,次日贾珍又请贾母。王夫人和风姐也连日被人请去吃年酒,不能胜记。 正月十五俗称“元宵”在我国风俗中是一个古老的节日,所以历代文学作品中以“元宵”为题材的诗文、戏剧、小说等等就多如牛毛了。《红楼梦》中也用了重彩来描绘元宵的气氛。 “早又元宵将近,宁荣二府皆张灯结彩……至十五这一晚上,贾母便在大花厅上命摆几席酒,定一班小戏,满挂各色花灯,带领宁荣二府各子侄孙男孙媳等家宴…… 元宵的风俗首先重在灯,重在烟火。所以《红楼梦》中又细写贾母家宴的花厅上灯云: 两边大梁上, 挂着一对联三聚五玻璃芙蓉彩穗灯。每一席前竖一柄漆干倒垂荷叶,叶上有烛信插着彩烛。这荷叶乃是錾珐琅的,活信可以扭转,如今皆将荷叶扭转向外,将灯影*住全向外照,看戏分外真切。窗格门户一齐摘下,全挂彩穗各种宫灯。廊檐内外及两边游廊罩棚,将各色羊角、玻璃、戳纱、料丝、或绣、或画、或堆、或抠、或绢、或纸诸灯挂满。 这细腻的描写中,足见当时富贵豪门之家华灯辉煌的富丽气派。任何节日都离不开吃,元宵也必有宴席,但是“开家宴”的目的还不在于吃,而在于节日的游乐。家宴之外还有“戏”,但“戏”并非元宵特有,所以《红楼梦》中的元宵夜从风俗上讲,灯和烟火才是特有的。 红楼梦》中的婚嫁风俗 《红楼梦》中的婚嫁风俗表现了清代民间婚俗的特点。我国的婚俗,时代越远礼仪越繁,时代越近礼仪就越简单。清代的婚俗起着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所涉及的婚俗是零星的,但从这些零星的透视中我们也能略见清代民间婚俗的面貌。 婚俗一般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订婚,二是举行结婚典礼,三是婚后的风俗习惯。“订婚”和“举行婚礼”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基本没有涉及,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中却描写得比较多,在此我们略微介绍。 订婚时要下彩礼,又叫纳彩。在《乡言解颐》中记载“乡人谓纳彩曰下定,又曰下茶。”是由男方向女方下彩礼。如果女方同意便要发“泥金帖子”上面写上女方订婚者的姓名、籍贯、生辰、八字及祖宗三代史略等等。“泥金帖子”是用金末金屑和胶水制成的一种笺帖表示祝贺喜庆。五代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下�6�1喜信》中记载:“新进士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于家书中,用抱登科之喜,至乡亲戚,倒以声乐相庆,谓之喜信。” 男方接到女方发来的“泥金帖子”之后,便回发“通书”。“通书”是通知女方结婚的确切日期。“通书”下达之后,便要拜堂成亲了。 拜堂成亲就是举行结婚典礼,有着一系列的风俗习惯。首先新娘要蒙上盖头用花轿抬入男家。在正堂拜天地、祖宗、父母,然后送入洞房。在新房中要“坐床撒帐”,新婚夫妇并坐在床沿上,由妇女用金钱、彩果、敬掷于地。最后是新婚夫妇共饮交杯酒。《东京梦华录》记载:“用两盏以采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酒,掷盏并花冠子于床下,一盏一仰一合,俗云大吉,则众喜贺。” 订了婚,举行了结婚典礼便是真正的夫妻了。婚后的生活和婚前却大不一样。《红楼梦》前八十回有着这方面的描写。例如第二十回晴雯说过一句话:“交杯酒还没吃,倒上头了!”。“上头”是清代民间女子婚后的一种习俗。古代女子十五岁即到成年,开始用簪束发,簪即笄,叫及笄,笄年,俗称“上头”。后来束发上头便成了已婚的象征,到了清代,女子一结婚便首先来梳发髻,成了风俗习惯。 《红楼梦》第十六回贾琏说:“谁知就是上京来买的那个丫头,名叫香菱的,竟与那薛大傻子作了房里人,开了脸,越发出挑的标致了。”这里提到的“开脸”也是女子出嫁后的风俗。出嫁后,便用棉线绞净了脸上的汗毛,修齐了自己的鬓角,俗称开脸。 清代女子结婚,如果家庭有经济实力,随嫁要带去身边的男女仆人,或丫环,这些随嫁的仆人被称为“陪房”。女子结婚后第三天要回娘家称为“回门”。第九天也要回娘家叫“回九”。 《红楼梦》中的祭祀风俗《红楼梦》中的祭祀风俗集中描写是在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中: 众人围随着贾母至正堂上,影前锦幔高挂,彩屏张护,香烛辉煌。上面正居中悬着宁荣二祖遗像, 皆是披蟒腰玉,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遗影。贾荇贾芷等从内仪门挨次列站,直到正堂廊下。槛外方是贾敬贾赦,槛内是各女眷。众家人小厮皆在仪门之外。 每一道菜至,传至仪门,贾荇贾芷等便接了,按次传至阶上贾敬手中。贾蓉系长房长孙, 独他随女眷在槛内。每贾敬捧菜至,传于贾蓉,贾蓉便传于他妻子,又传于凤姐尤氏诸人,直传至供桌前,方传于王夫人。王夫人传于贾母,贾母方捧放在桌上。邢夫人在供桌之西,东向立,同贾母供放。直至将菜饭汤点酒茶传完,贾蓉方退出下阶,归入贾芹阶位之首。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下则从玉者,贾珍为首,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将五间大厅, 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墀内,花团锦簇,塞的无一隙空地……懂得一些民俗文化的人都能看出这种祭祀礼仪即不是汉俗也不是满俗。而是曹雪芹用艺术手法把满汉祭祀风俗融合后的一个特殊文化现象。在《红楼梦》的祭祀描写中,是贾母带着儿子儿孙、侄儿侄孙、儿媳孙媳等等,上上下下所有族中之人一起祭祀,规模宏大,秩序井然,男人同祭。那么这种祭祀和满、汉风俗有什么不同呢?汉族崇奉儒教,在祭祀宗祠时,女性是不得入祠的。在《颜氏族谱》中记载:“古者礼重,所生男女俱以子称,然男以继先祖之后,女则以夫为家者也。今略而不载。”可见女性是不入娘家族谱的。在祭祀时主祭是男性,焚香、献礼、献帛、献爵均由主祭去做,族中女性是不得参与的。然而满俗祭祀刚好与汉俗相反。在满俗中女性是主祭,这已是满族祭祀的古老风俗了。满族大祭时,上好供品,留下主妇,其余族人到门外静候,关门,这时主妇在神殿内行九跪九叩首礼……所以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描写的贾府祭祀宗祠的习俗是满汉相结合的产物。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2:52
1 贾宝玉抓阄,我小时候也玩过的,好像是周岁时的活动,现在很少见了,一张四方桌,放一张席子,然后四角放上让小孩子抓的东西,看抓到什么,然后有什么寓意,我抓到计算机和报纸,爸爸妈妈说会成为作家,我现在在网上写文章……是不是真灵呢?2民间观念,像巧姐犯天花时请“痘娘”……3刘姥姥给巧姐取名字,旧风俗,让生活贫困,有比较丰富阅历的人取名,小孩子会比较好养,还有的会直接把孩子寄在穷人家养。4过节,红楼梦是一部大百科,书中元宵节、花神节等诸多节日有比较详细的描述 中国地广人多,不同民族聚在一起,因此习俗各异,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发展宣传,确实有利于本地经济的发展。像我们这边,闽南,春节、清明等几个大节日不说,元宵除花灯、灯谜外。还有失传了的“褒歌”活动,农历四月的某一天,永宁“陷城洗街”,那天如果没下雨,人们会拿水出来泼到街上。端午划龙舟吃粽子抓鸭子,这些习俗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保护,宣传,继承,是硬道理。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2:51
《红楼梦》中的节日风俗《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最主要集中在节日、宴会、婚嫁、丧葬、祭祀、日常生活等等方面。可谓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首先我们来看看,《红楼梦》中的节日风俗 在中国最大的节日应该是“过年”了。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曹雪芹对此的描写可谓是浓墨重彩。专写过年的就有第五十三回、五十四回,其中涉及到了大量的民俗文化。 相传“年”是一种可怕的动物。先民一年之中不遇到它便是幸事,为了庆贺都要在春王正月第一天前后烧一推篝火,再弄一些好吃的东西,以便祈求来年平安。这就变成后来的“新年”和“过年”了。现在“过年”已被改叫“过春节”形式和内容已改变并简化了许多,但像“买年货”“吃年夜饭”“包饺子”等民俗还保存了下来。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云:“当下已是腊月,离年日近,王夫人和凤姐治办年事。”这是《红楼梦》中写年的开头,到五十五回“将年事忙过”这中间已经隔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曹雪芹用了洋洋洒洒将近两万字来描写,画面与场景可谓是花团锦绣、如火如荼。 《红楼梦》中“过年”的开头是腊月初,结束是正月十八,但此时尚还有“亲友来请,或来赴宴的”可见正月十八之后,新春饭宴,请吃春酒,尚时有举行者。这是“过年”的余波,一直拖拖拉拉,到二月二“龙抬头”那天为止。可见昔时所说“过年”差不多年前年年后陆陆续续有两个月的时间了。 《红楼梦》中所写过年,大体说是那时北京过年的风俗反映。一进腊月,初八这日就是“腊八”,要吃腊八粥,馈赠亲友。《红楼梦》第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贾宝玉讲“林子洞”故事所说的就是这日。吃腊八粥的风俗一直延续到现在,南北皆有此风俗。在北京的旧俗中,腊月八这日还要以蒜浸醋,到大年除夕拿出来和饺子一起吃,这称为腊八粥和腊八蒜。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写道: 且说贾珍那边开了宗祠,着人打扫,收拾供器,请神主,又打扫上屋,以备悬供遗真影像…… 过了腊月初八,积极进入年事的准备阶段,首先就是大扫除,这在《红楼梦》中如上略略一写。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也是很古老的风俗。在《红楼梦》中没有具体细写,也提到“那晚各处佛堂,灶王前焚香上供。”腊月二十九日,宁荣二府年事准备就绪。“次日由贾母有诰封者,皆按品级着朝服…… 进宫朝贺行礼”,回来之后再到宗祠,这便是年三十请神、祭祖诸般大典,是除夕最重要的礼仪,无论是豪门贵族还是贫寒小户都要举行。这是过去习俗所谓的“岁朝祭祀大典”,它是由“除夕祭宗祠”“供天地”“供佛堂”“送灶王”开始,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七日为止,在这十七八天中每天早中晚三次都要烧香、供菜、行礼。 清代让廉《京师风俗志》记载: 除夕,人家或有祀先,或焚冥钱。早晨,官府有谒上司之仪,谓之拜官年。都人不论*,俱多市食物……家庭举宴,少长欢喜。儿女终夜博戏玩耍。妇女治酒食,其刀坫之声,远近相闻,门户不闭,鸡犬相安,或有往亲友家拜贺者,谓之“辞岁”。夜静更深,则爆竹之声渐起,是既接神者,而升平之世,于斯可见其概也。 夕夜祭过祖宗,全家上下不管守岁于否,都是热闹非凡。第二天便是大年初一,《红楼梦》中写道:至次日五鼓,贾母等又按品大妆, 摆全副执事进宫朝贺,兼祝元春千秋。领宴回来,又至宁府祭过列祖,方回来受礼毕,便换衣歇息。所有贺节来的亲友一概不会,只和薛姨妈李婶二人说话取便,或者同宝玉、宝琴、宝钗、黛玉等姊妹赶围棋抹牌作戏。 无论在《京师风俗志》还是《红楼梦》正文描写中都提到了“*游戏”这正是当年的社会风俗,是比较普遍的。当时一般家庭,平时禁止子弟*,但是新正过年期间则可以开放,允许孩子们作一些*游戏。 在北京的旧历风俗中过年时以正月初一作为分水岭的,年前将近一个月的忙碌都以“准备年事”为主要,年后的半个多月也是忙碌,但是却是以“拜年”“走亲戚”“吃春酒”“游玩”等为主要。从初一到初五为第一阶段。初五是破五,一般商店才开门营业。 初一至初五拜年、饭宴都有一定的顺序的,一般来说,元旦是本家近支;初二本家远支,五服内外互拜;初三回亲戚、同年、同寅、世交等。初六女眷出门、女儿归宁,春酒欢宴,络绎不绝。如《红楼梦》中描写道: 王夫人和风姐天天忙着请人吃年酒,那边厅上和院内皆是戏酒,亲友络绎不绝,一连忙了七八天,才完了,早又元宵将近,宁荣二府皆张灯结彩。十一日是贾赦请贾母等,次日贾珍又请贾母。王夫人和风姐也连日被人请去吃年酒,不能胜记。 正月十五俗称“元宵”在我国风俗中是一个古老的节日,所以历代文学作品中以“元宵”为题材的诗文、戏剧、小说等等就多如牛毛了。《红楼梦》中也用了重彩来描绘元宵的气氛。 “早又元宵将近,宁荣二府皆张灯结彩……至十五这一晚上,贾母便在大花厅上命摆几席酒,定一班小戏,满挂各色花灯,带领宁荣二府各子侄孙男孙媳等家宴…… 元宵的风俗首先重在灯,重在烟火。所以《红楼梦》中又细写贾母家宴的花厅上灯云: 两边大梁上, 挂着一对联三聚五玻璃芙蓉彩穗灯。每一席前竖一柄漆干倒垂荷叶,叶上有烛信插着彩烛。这荷叶乃是錾珐琅的,活信可以扭转,如今皆将荷叶扭转向外,将灯影*住全向外照,看戏分外真切。窗格门户一齐摘下,全挂彩穗各种宫灯。廊檐内外及两边游廊罩棚,将各色羊角、玻璃、戳纱、料丝、或绣、或画、或堆、或抠、或绢、或纸诸灯挂满。 这细腻的描写中,足见当时富贵豪门之家华灯辉煌的富丽气派。任何节日都离不开吃,元宵也必有宴席,但是“开家宴”的目的还不在于吃,而在于节日的游乐。家宴之外还有“戏”,但“戏”并非元宵特有,所以《红楼梦》中的元宵夜从风俗上讲,灯和烟火才是特有的。 红楼梦》中的婚嫁风俗 《红楼梦》中的婚嫁风俗表现了清代民间婚俗的特点。我国的婚俗,时代越远礼仪越繁,时代越近礼仪就越简单。清代的婚俗起着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所涉及的婚俗是零星的,但从这些零星的透视中我们也能略见清代民间婚俗的面貌。 婚俗一般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订婚,二是举行结婚典礼,三是婚后的风俗习惯。“订婚”和“举行婚礼”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基本没有涉及,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中却描写得比较多,在此我们略微介绍。 订婚时要下彩礼,又叫纳彩。在《乡言解颐》中记载“乡人谓纳彩曰下定,又曰下茶。”是由男方向女方下彩礼。如果女方同意便要发“泥金帖子”上面写上女方订婚者的姓名、籍贯、生辰、八字及祖宗三代史略等等。“泥金帖子”是用金末金屑和胶水制成的一种笺帖表示祝贺喜庆。五代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下�6�1喜信》中记载:“新进士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于家书中,用抱登科之喜,至乡亲戚,倒以声乐相庆,谓之喜信。” 男方接到女方发来的“泥金帖子”之后,便回发“通书”。“通书”是通知女方结婚的确切日期。“通书”下达之后,便要拜堂成亲了。 拜堂成亲就是举行结婚典礼,有着一系列的风俗习惯。首先新娘要蒙上盖头用花轿抬入男家。在正堂拜天地、祖宗、父母,然后送入洞房。在新房中要“坐床撒帐”,新婚夫妇并坐在床沿上,由妇女用金钱、彩果、敬掷于地。最后是新婚夫妇共饮交杯酒。《东京梦华录》记载:“用两盏以采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酒,掷盏并花冠子于床下,一盏一仰一合,俗云大吉,则众喜贺。” 订了婚,举行了结婚典礼便是真正的夫妻了。婚后的生活和婚前却大不一样。《红楼梦》前八十回有着这方面的描写。例如第二十回晴雯说过一句话:“交杯酒还没吃,倒上头了!”。“上头”是清代民间女子婚后的一种习俗。古代女子十五岁即到成年,开始用簪束发,簪即笄,叫及笄,笄年,俗称“上头”。后来束发上头便成了已婚的象征,到了清代,女子一结婚便首先来梳发髻,成了风俗习惯。 《红楼梦》第十六回贾琏说:“谁知就是上京来买的那个丫头,名叫香菱的,竟与那薛大傻子作了房里人,开了脸,越发出挑的标致了。”这里提到的“开脸”也是女子出嫁后的风俗。出嫁后,便用棉线绞净了脸上的汗毛,修齐了自己的鬓角,俗称开脸。 清代女子结婚,如果家庭有经济实力,随嫁要带去身边的男女仆人,或丫环,这些随嫁的仆人被称为“陪房”。女子结婚后第三天要回娘家称为“回门”。第九天也要回娘家叫“回九”。 《红楼梦》中的祭祀风俗《红楼梦》中的祭祀风俗集中描写是在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中: 众人围随着贾母至正堂上,影前锦幔高挂,彩屏张护,香烛辉煌。上面正居中悬着宁荣二祖遗像, 皆是披蟒腰玉,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遗影。贾荇贾芷等从内仪门挨次列站,直到正堂廊下。槛外方是贾敬贾赦,槛内是各女眷。众家人小厮皆在仪门之外。 每一道菜至,传至仪门,贾荇贾芷等便接了,按次传至阶上贾敬手中。贾蓉系长房长孙, 独他随女眷在槛内。每贾敬捧菜至,传于贾蓉,贾蓉便传于他妻子,又传于凤姐尤氏诸人,直传至供桌前,方传于王夫人。王夫人传于贾母,贾母方捧放在桌上。邢夫人在供桌之西,东向立,同贾母供放。直至将菜饭汤点酒茶传完,贾蓉方退出下阶,归入贾芹阶位之首。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下则从玉者,贾珍为首,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将五间大厅, 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墀内,花团锦簇,塞的无一隙空地……懂得一些民俗文化的人都能看出这种祭祀礼仪即不是汉俗也不是满俗。而是曹雪芹用艺术手法把满汉祭祀风俗融合后的一个特殊文化现象。在《红楼梦》的祭祀描写中,是贾母带着儿子儿孙、侄儿侄孙、儿媳孙媳等等,上上下下所有族中之人一起祭祀,规模宏大,秩序井然,男人同祭。那么这种祭祀和满、汉风俗有什么不同呢?汉族崇奉儒教,在祭祀宗祠时,女性是不得入祠的。在《颜氏族谱》中记载:“古者礼重,所生男女俱以子称,然男以继先祖之后,女则以夫为家者也。今略而不载。”可见女性是不入娘家族谱的。在祭祀时主祭是男性,焚香、献礼、献帛、献爵均由主祭去做,族中女性是不得参与的。然而满俗祭祀刚好与汉俗相反。在满俗中女性是主祭,这已是满族祭祀的古老风俗了。满族大祭时,上好供品,留下主妇,其余族人到门外静候,关门,这时主妇在神殿内行九跪九叩首礼……所以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描写的贾府祭祀宗祠的习俗是满汉相结合的产物。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2:52
1 贾宝玉抓阄,我小时候也玩过的,好像是周岁时的活动,现在很少见了,一张四方桌,放一张席子,然后四角放上让小孩子抓的东西,看抓到什么,然后有什么寓意,我抓到计算机和报纸,爸爸妈妈说会成为作家,我现在在网上写文章……是不是真灵呢?2民间观念,像巧姐犯天花时请“痘娘”……3刘姥姥给巧姐取名字,旧风俗,让生活贫困,有比较丰富阅历的人取名,小孩子会比较好养,还有的会直接把孩子寄在穷人家养。4过节,红楼梦是一部大百科,书中元宵节、花神节等诸多节日有比较详细的描述 中国地广人多,不同民族聚在一起,因此习俗各异,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发展宣传,确实有利于本地经济的发展。像我们这边,闽南,春节、清明等几个大节日不说,元宵除花灯、灯谜外。还有失传了的“褒歌”活动,农历四月的某一天,永宁“陷城洗街”,那天如果没下雨,人们会拿水出来泼到街上。端午划龙舟吃粽子抓鸭子,这些习俗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保护,宣传,继承,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