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3:4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2:49
手机理财、手机购物、手机缴纳各项生活费用……从社交圈子里火热的微信红包游戏,到两大巨头打车软件的烧钱之争,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名词: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这块“宝地”各大机构争相圈占,新动作频频:微信推出了“面对面收钱”和升级的“转账给朋友”功能。此外,互联网金融也纷纷转战移动战场,近期P2P平台争相开发APP端口,抢占手机理财入口。
各方积极布局移动支付,几个数据或许能解释原因。《2014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洞察报告》数据显示,手机购物、移动金融等有望成为2014年爆发性的增长点。另有数据也显示,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1857亿元,到2017年,市场规模将增长约4.5倍,接近6000亿元。
有分析认为,未来几年将是移动支付产业取得突破式发展的关键时期。突破,从何开始?
“融合”二字,将成为移动支付高飞的关键词。
行业融合
今年上半年,移动支付领域最让人印象深刻的的大战莫过于“滴滴”和“快的”的烧钱战。两大金主烧钱最多的那段时间,各种打车省钱攻略满天飞,甚至有人靠打车赚了钱。但不可否认的是,整个打车软件使用过程中,用户的移动支付习惯被迅速培养起来。
杭州鲁先生夫妻有一次打车,结果赚回9块钱。当时他用快的叫到车,司机说他当天获得奖励的笔数还没做完,需要帮忙。的哥马上给鲁先生夫妇安排起了付款方式,先用鲁夫人的手机打开支付宝钱包,扫码付了11元。下车前又让鲁先生用软件付了11元,支付宝补贴返还后,鲁先生发现这次打车赚了9元。
现在打车软件大战已经停火,二马也为培育移动支付市场交了不少学费。北京咨询公司易观国际电子商务专家王健估计,1—6月间双方在这场对决中总共投入了大约20亿元人民币(合3.25亿美元)。
互联网企业与出租车公司的这次跨行业融合,是个双赢的探索。打车软件可以精准定位租客和出租车的位置,既为租客最快寻找到附近的出租车,又为出租车找到最合适的租客,实际上降低了双方的成本,成功对接了供给和需求。同时,一旦软件多次在用户有需求时及时满足他们的愿望,便能培养出用户对平台的信任感,继而构建一个移动支付的消费闭环。
O2O,让线上庞大的市场和线下诸多业务结合,移动支付以其便捷、易用等诸多优点与营销的无缝对接。用户在地铁,在街上看到一些电影、餐饮、KTV的促销广告,由于单价不高,用户会产生冲动性消费,随即用手机购买。
据阿里巴巴公开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其移动端占总交易量的比重增长迅速达到20%,京东最新公布的财报显示,今年二季度,通过移动端渠道完成的订单量约占京东总完成订单量的24%,而国内最大的O2O平台美团网这一数据就更高。
可以看出,移动支付涉及多行业,它的发展一定是整个产业链的发展。移动支付市场的扩大,带来的将是更多行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和更多需求的产生。这也许就是易宝支付CEO唐彬曾说的移动支付的成功在于“打通生态链”,以支付为纽带搭建一个移动支付生态系统。
产业链融合
手机轻轻一刷,这个动作你可知道给多少人带来收益?
“我感觉手机支付市场发展之后产业链各个环节都能不同程度受益,只是大小和时间有所区别而已。”易观国际分析师王留生这样回答。举个例子,运营商和银联采购和推广POS机,将给POS机终端生产商、芯片厂商,以及后台的软硬件服务提供商带来相应的机会。
从上游的芯片制造,到中游的支付平台设计、安全服务,再到下游专用读卡器如POS机制造商,移动支付市场的繁荣,远非是个别企业“孤军作战”。事实上,移动支付领域呈现出多样化的产业链模式,大体分为三类,运营商系、金融机构系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系。
竞争与混战,在这些寡头中从未停止过,就连支付宝,在这场战争中也是战战兢兢。寡头的势力曾让原支付宝无线事业部总经理诸寅嘉压力山大,“我们的支付过程有时需要用户短信确认,有短信成本。而且我们无法直接拿到电话号码,但运营商不需要,他对用户的了解也比我们多。对于其他的支付公司,甚至是银行都没有这样的优势。”
他又这样证明银联的实力:“银联和银行之间合作基本是由银联来定价的,而第三方支付公司和银行之间合作大多是由银行定价。”
而第三方支付机构,则从“夹缝”中觅得生计,他们在服务和用户体验上发挥专长,不断优化支付产品,让其更加安全方便。但无论是从资金还是用户资源来看,它在行业内却显得相对弱小,缺乏竞争实力。
移动支付主要包括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两类,目前第三方支付公司普遍以远程支付为主,应用于线上的移动电子商务中,而运营商主推的近场支付主要应用于传统的线下购物,让人们在线下付款时从刷银行卡过渡到刷手机。
多方割据却酿成了技术标准混乱的恶果。一直以来,市场上出现的技术标准有中国银联主推的13.56MHz标准和中国移动力推的2.4GHz标准是国内两大主流支付标准。银联、电信运营商都希望通过自己的标准确立其在移动支付行业的主导权。但涉及金融和通信两个行业中的庞大产业链,以及央行与工信部两大监管部门,多头利益博弈激烈,技术标准迟迟不能确定,阻碍了移动支付的大规模应用和发展。
支付是移动互联时代的管道核心,只有把多个管道连接到一个系统中,才能保持产业血液的流畅。联合行动,是移动支付发展的必由之路。运营商有广泛的客户基础、渠道资源、灵活的市场运营机制,金融机构具有丰富的资金管理、账户管理、安全管理、风险防范等经验,第三方支付机构懂用户善创新,能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和安全的支付环境。
“一个人将难以成就移动支付这个伟大的市场,因此不能单兵作战,这个市场的门槛很高,因而更需要企业携手合作。”易观国际分析师陈寿送强调:“未来,移动支付产业链将进一步完善,参与者众多,合作模式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
监管融合
如果现在评选一下“最不能丢失的物品”,恐怕手机会高居榜首。原因显而易见,现在丢失手机,丢的不仅仅是通讯录和个人隐私,还可能是财富。随便翻翻各大门户网站和热门微博就可看到,类似支付宝如何防盗刷、手机丢失后挂失顺序之类的帖子满天飞,这戳中了每个移动支付用户的痛点:移动支付,怎么保证安全?
各大机构纷纷试水技术创新,以求达到便捷和安全的平衡。6月中旬,平安银行宣布与光启在移动支付领域展开合作,拟针对平安银行客户推出更安全、更便捷的新型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平安银行光子支付解决方案,“光子支付”或将在近期问世,届时手机闪光灯一亮,用户就可以支付,这或将引爆移动支付领域的创新。
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产品,监管层则是不断“叫停”不安全的创新产品。二维码技术从去年开始流行,但技术门槛低、安全性较差,上半年,央行曾发文就第三方支付机构相关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并暂停二维码支付业务。此后,又和银监会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业务管理的通知》。叫停后,近期二维码又开始悄悄流行,微信、支付宝、银行等机构还在不断推广此项业务。
此前,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表示,对于条码(二维码)支付,希望相关各方能够积极地协同,在技术规则、技术标准,特别是安全防控标准方面,能够尽快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在这个标准下,逐步稳妥地去推广。
移动支付主要涉及金融和通信两大行业的监管问题,在各机构跨界分享蛋糕的时候,不可忽视的是用户的体验和利益。缺乏国家移动支付统一标准和金融安全支付方案,制造商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支付的可靠性、安全性缺乏保障,无序的移动支付竞争加大了联合监管的难度。
不管移动支付有怎样美好的发展前景,对于监管层来说,如果让这样的愿望实现,的确需要呼唤有效、有序和安全的融合监管。欧盟在推动和电子货币和支付方面的基本做法是宽进严管,准入门槛低,但管理十分严格,他们对电子货币机构设置了最低资本要求,提出了投资活动*和风险管理要求,有效保证了货币持有人的合法权益。
相较而言,我国在规范和监管新型电子货币活动方面尚未有重大的立法突破,有些新型电子货币行为可能因缺乏法律依据和保障而难以健康发展,欧盟在该领域的立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从立法上规范和引导整个移动支付领域,使得融合监管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