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人是善的还是恶的?详细原因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3:31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3:20

《论人性》

人性,即人类所拥有的维持自身稳定的本性。

前贤对人性的探讨,较为积极而深入,往往停留在善恶层面。因而,围绕人性的善恶,大抵有四个观点:性本善;性本恶;性无善无恶;性有善有恶。

争来论去,似乎支持“无善无恶论”的人,逐渐成了主流。告子有云:“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王阳明有云:“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事实正是如此:人之初生,心智未开,与动物无异,并无善恶之分。譬如虫,本无益害之分:利于人,则益;不利于人,则害。——事物的善恶美丑,实是人心善恶美丑之念的幻影。

鼻塞的人,不分香臭;色盲的人,只见黑白:若事物的特征,是其本性,则不会随人变化;若随人变化,则并非本性。

皆有的,则为同;不同,方有异。形同,便无大小之别;财同,便无*之差;性同,便无善恶之分。

若思虑更为深入,能明白善恶一体,则世事人生的诸多迷惑,都将烟消云散。有昼无夜,有晴无雨,物必不生;有雄无雌,有长无衰,物必绝后——唯有阴阳调和,方能长久。若人性从始至终,均无善恶之分,人类早已消亡——只一个庸德庸行,才是人生最好的归宿。

人性,大抵可分为两类:可分善恶的人性;不分善恶的人性。随着时间的流逝,前者逐渐向善与恶分化;后者,要么逐渐丧失(如拥抱反射),要么终身不变(如渴而思饮,饥而思食)。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即便是终身不变的人性,也可能因为身心疾病而暂时隐抑,甚至永久丧失。

可分善恶的人性,还能再分:善恶分性;善恶合性。前者是内心对于外界,所最初呈现的善念或恶念;后者是内心对于外界,所最终呈现的善恶之念。

再恶的人,内心也有善念;再善的人,内心也有恶念。善恶两念,交织于心,不相容而相争,可共存而相抵:善多恶少,则善显于外;恶多善少,则恶显于外。越善的人,善恶合性越善;越恶的人,善恶合性越恶。

不论是成长过程中,还是感知外界时,善恶分性的出现,均晚于不分善恶的人性,而早于善恶合性。归根结底,其是后两者的过渡状态。所以,心智愈是幼稚,愈容易体现出不分善恶的人性;愈是成熟,愈容易体现出善恶合性。

据此,不难明白,为何心理学上有“本我”“自我”“超我”之分。

正因为人性本无善恶之分,如同素丝,而逐渐有着善恶之分,所以“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也”(语出墨子)。这与孔子所说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可谓异曲同工。

人性的分化,在早期,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心智成熟后,则受自身与环境的双重影响。若人成长于完全相同的环境,则性格不会有丝毫差异。即便是同卵双胞胎,所处的环境,也有微妙的区别——这足以诱发两者性格的差异。

《菜根谭》有云:“把握未定,宜当绝迹尘嚣,使此心不见可欲而不乱,以澄吾静体;操持既坚,又当混迹风尘,使此心见可欲而亦不乱,以养吾圆机。”又云:“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见心体之真机。”

所以,心性未定,要守好门窗,入善拒恶,以自澄静;心性稍坚,又当逐渐纳小恶而拒大恶;若外恶不足以乱于内,便可混迹风尘,于动中取静,在苦中作乐。

居家忌奢,而尤忌太俭;治家忌宽,而尤忌太严。(化用于《格言连璧》。)教育子女,当宽严互存:太宽,则心性乱;太严,则真性失。环境愈是杂乱,愈要注重渐正其心,渐任其行;生活愈是优渥,愈要注重贫养其身,富养其心。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欲人向善,己必先善——不能正己,焉能正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3:20

〈七〉积善
我问佛:为何人有善恶之分?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
“人性”本是空白,何来善恶之分
【善恶是时。时非善恶。善恶是法。法非善恶。所谓的善恶 也只是由你的心来决定】
善恶四种标准∶
(一) 对己对他都有利的是善;
(二) 对己不利但对他人有利的是大善;
(三) 对己对他都不利的是恶;
(四) 对己有利对他人不利的是大恶。
“慈心”为希望他人得到快乐,
“慈行”为帮助他人得到快乐。
“悲心”为希望他人解除痛苦,
“悲行”为帮助他人解除痛苦。
善与恶的定义∶
害他终害己,而致己他俱害,故为恶。
利他终利己,而成己他俱利,故为善。
作善天降之百祥,作恶天降之百殃。
善事须贪,恶事莫乐。
见善如渴,闻恶如聋。
为善最乐,道理最大。
积善逢善,积恶逢恶,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若还不报,时辰未到。
时辰一到,一切都报。
为子作富贵计者,十败其九。
为人行善积德者,其后必惠。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善恶之报,如影随身。
人起善心,吉神随之,
人起恶念,凶神随之。
上品之人,不教而善,
中品之人,教而后善,
下品之人,教亦不善。
不教而善,非圣而何,
教而后善,非贤而何,
教亦不善,非愚而何。
善为至宝,一生享用不尽。
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
终日言善,不如行一善。
终生行善,须防行一恶。
当势可为恶,而不为恶,即是善者。
当力可行善,而不行善,即是恶者。
富贵之家,若无宽容之心,易遭横祸。
聪明之人,若无宽厚之心,易损福寿。
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但日有所增。
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消,但日有所损。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积善而望报于天者无福。
施恩而求报于人者无德。
为善而欲人知之,称为阳善,徒得虚名。
为善而不欲人知,称为阴德,天必赐福。
贫者而好施,其功德倍于富者。
为善最乐,天理昭昭报应无差,
为恶难逃,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报之以祸。
善气迎人,如沐春风;
恶气迎人,如逢炎夏。
世间第一好事,莫如救急济贫;
人若不遭天祸,施舍第一良方。
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
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
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一个人能有一颗善良的心,就等于给后代子孙种下了幸福的根苗,这如同栽花植树一样,把花木栽在土地,再浇水施肥〔行善积德〕,就能使花木枝叶繁茂,而开花结果。
人存慈悲祥和的念头,就可创造人际间和平之气氛。
人保持纯洁清白心地,就可使美名流传而千古不朽。
(一)不蒙蔽自己的良心,
(二)不作绝情绝义的事,
(三)不浪费物力,假如能够做到这三件事,就可以为天地树立善良的榜样,为社会创造无穷的财富,为后 代子孙创造永恒的幸福。
心地善良的人,言行举止都极其温和慈祥,性情凶暴的人,谈笑之间充满恐怖的杀气。
心地光明磊落的人,即使身处黑夜,犹如置身于阳光灿烂的晴空之下。
心地阴险*的人,即使在大白天,像被魔鬼缠身一般终日战战兢兢。
作了坏事而怕人知道,这种人尚存羞耻心,还保留一点改过向善的良知。
作了善事急着让人知,这种人目的贪图虚名,已经种下了可耻的伪善祸根。
一个人真诚施恩惠帮助别人,就绝对不会希望得到别人的报答,所以想要帮助别人,应 该帮助那些根本*力回报你的人。
例如∶病、老、残、弱者。
人间私语,天闻如雷。
暗室亏心,神目如电。
人可欺,天不可欺,
人可瞒,天不可瞒。
人善人欺天不欺,皇天不负善心人。
人恶人怕天不怕,皇天必惩恶心人。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
善恶必有报,天律必无私。
见人之善,而寻己之善。
见人之恶,而寻己之恶。
乐见善人,乐闻善事,乐道善言,乐行善行。
闻人之恶,如负芒刺,闻人之善,如佩兰蕙。
迁善当如风之速,改过当如雷之烈。
积榖帛者,不忧饥寒。
积道德者,不畏邪凶。
积善故事
宋朝名宰相范仲淹,年青时极穷,生活艰难,心想将来若能出人头地,定要救济贫 苦者。后来当了宰相,便把俸禄拿出来购置义田,给贫穷无田地者耕作。
有一次在苏州买屋居住,一位风水先生盛赞此屋,风水极佳,后代必出公卿。范仲 淹心想,既然此屋风水能使后代显贵不如改为学堂,让苏州城百姓的子弟入学,将来众 人的子弟都能贤达显贵,较之自己一家的子弟显贵,岂不是更为有益吗?于是立刻把住 宅捐出来,改作学堂。实践了年青穷苦时念念利益众生的宿愿。
不久范仲淹四个儿子长大*,均聪颖非凡德才兼备,分别官至宰相、公卿、侍郎, 范家的曾孙都贤达显贵,绵延不绝,传至今已八百年了,苏州一带范氏后人依然兴旺。 范仲淹善心为他人谋福利,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其功德是无法估量的,而上天所回报给 范氏子子孙孙的福禄,是范仲淹当时所付出的几十倍、几百倍,是范仲淹毫无利己之心, 播下了意想不到的善种,八百年来不断地开花结果,无意之中为子孙万代谋福利,成为 行善的典范,受世人的敬仰赞颂。
所以,世人若要为子孙谋福利的话,范仲淹的善行值得效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3:21

善。
孟子有四德说,首先是“仁”人都有恻隐之心,不忍之心,“仁”是做人的起码原则,也是仁最本质的属性,“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只有时时处处“以仁存心”,才能保身、保家、保国、保天下。“仁人无敌于天下。”“义”即知荣辱的羞恶之心,“耻之于*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不用耻者,不耻……何若之有?”“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羞耻心是人的本性之一,可以醇化道德,人人争先恐后,由此孜孜不倦,自强不息,而犯罪的原因便是“耻”的结果。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要“以礼存心”,“以礼敬人”,这也是君子不同于一般人之处。“智”,即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本能,根据不同的对象予以不同的态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3:21

人本无分善恶。
但是人类文化千万年以来,都是崇尚和谐、文明、进步的。(也就是你说的善)
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就有不同的价值判断。例如,古代女子不能改嫁,那个时候,不改嫁的女子都被视为是伟大的,贞洁的女子,是好的;但是现在就是离婚再婚也不能说那个女的是坏人。
同样一个人,如果从小让他学习好事,做好人的道理,就会变成好人,让他去*的基地学习坏人坏事,做*,那他长大就会变成*,在其他人眼里就是坏人,可是在*基地里都觉得他表现的很好,是个伟大的人。

人是善是恶,不光看这个人,还要看他生活在什么环境中。他长大是谁教的他(好环境,善环境就能教成好人,坏环境,恶环境就能教成坏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3:20

《论人性》

人性,即人类所拥有的维持自身稳定的本性。

前贤对人性的探讨,较为积极而深入,往往停留在善恶层面。因而,围绕人性的善恶,大抵有四个观点:性本善;性本恶;性无善无恶;性有善有恶。

争来论去,似乎支持“无善无恶论”的人,逐渐成了主流。告子有云:“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王阳明有云:“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事实正是如此:人之初生,心智未开,与动物无异,并无善恶之分。譬如虫,本无益害之分:利于人,则益;不利于人,则害。——事物的善恶美丑,实是人心善恶美丑之念的幻影。

鼻塞的人,不分香臭;色盲的人,只见黑白:若事物的特征,是其本性,则不会随人变化;若随人变化,则并非本性。

皆有的,则为同;不同,方有异。形同,便无大小之别;财同,便无*之差;性同,便无善恶之分。

若思虑更为深入,能明白善恶一体,则世事人生的诸多迷惑,都将烟消云散。有昼无夜,有晴无雨,物必不生;有雄无雌,有长无衰,物必绝后——唯有阴阳调和,方能长久。若人性从始至终,均无善恶之分,人类早已消亡——只一个庸德庸行,才是人生最好的归宿。

人性,大抵可分为两类:可分善恶的人性;不分善恶的人性。随着时间的流逝,前者逐渐向善与恶分化;后者,要么逐渐丧失(如拥抱反射),要么终身不变(如渴而思饮,饥而思食)。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即便是终身不变的人性,也可能因为身心疾病而暂时隐抑,甚至永久丧失。

可分善恶的人性,还能再分:善恶分性;善恶合性。前者是内心对于外界,所最初呈现的善念或恶念;后者是内心对于外界,所最终呈现的善恶之念。

再恶的人,内心也有善念;再善的人,内心也有恶念。善恶两念,交织于心,不相容而相争,可共存而相抵:善多恶少,则善显于外;恶多善少,则恶显于外。越善的人,善恶合性越善;越恶的人,善恶合性越恶。

不论是成长过程中,还是感知外界时,善恶分性的出现,均晚于不分善恶的人性,而早于善恶合性。归根结底,其是后两者的过渡状态。所以,心智愈是幼稚,愈容易体现出不分善恶的人性;愈是成熟,愈容易体现出善恶合性。

据此,不难明白,为何心理学上有“本我”“自我”“超我”之分。

正因为人性本无善恶之分,如同素丝,而逐渐有着善恶之分,所以“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也”(语出墨子)。这与孔子所说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可谓异曲同工。

人性的分化,在早期,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心智成熟后,则受自身与环境的双重影响。若人成长于完全相同的环境,则性格不会有丝毫差异。即便是同卵双胞胎,所处的环境,也有微妙的区别——这足以诱发两者性格的差异。

《菜根谭》有云:“把握未定,宜当绝迹尘嚣,使此心不见可欲而不乱,以澄吾静体;操持既坚,又当混迹风尘,使此心见可欲而亦不乱,以养吾圆机。”又云:“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见心体之真机。”

所以,心性未定,要守好门窗,入善拒恶,以自澄静;心性稍坚,又当逐渐纳小恶而拒大恶;若外恶不足以乱于内,便可混迹风尘,于动中取静,在苦中作乐。

居家忌奢,而尤忌太俭;治家忌宽,而尤忌太严。(化用于《格言连璧》。)教育子女,当宽严互存:太宽,则心性乱;太严,则真性失。环境愈是杂乱,愈要注重渐正其心,渐任其行;生活愈是优渥,愈要注重贫养其身,富养其心。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欲人向善,己必先善——不能正己,焉能正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3:20

〈七〉积善
我问佛:为何人有善恶之分?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
“人性”本是空白,何来善恶之分
【善恶是时。时非善恶。善恶是法。法非善恶。所谓的善恶 也只是由你的心来决定】
善恶四种标准∶
(一) 对己对他都有利的是善;
(二) 对己不利但对他人有利的是大善;
(三) 对己对他都不利的是恶;
(四) 对己有利对他人不利的是大恶。
“慈心”为希望他人得到快乐,
“慈行”为帮助他人得到快乐。
“悲心”为希望他人解除痛苦,
“悲行”为帮助他人解除痛苦。
善与恶的定义∶
害他终害己,而致己他俱害,故为恶。
利他终利己,而成己他俱利,故为善。
作善天降之百祥,作恶天降之百殃。
善事须贪,恶事莫乐。
见善如渴,闻恶如聋。
为善最乐,道理最大。
积善逢善,积恶逢恶,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若还不报,时辰未到。
时辰一到,一切都报。
为子作富贵计者,十败其九。
为人行善积德者,其后必惠。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善恶之报,如影随身。
人起善心,吉神随之,
人起恶念,凶神随之。
上品之人,不教而善,
中品之人,教而后善,
下品之人,教亦不善。
不教而善,非圣而何,
教而后善,非贤而何,
教亦不善,非愚而何。
善为至宝,一生享用不尽。
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
终日言善,不如行一善。
终生行善,须防行一恶。
当势可为恶,而不为恶,即是善者。
当力可行善,而不行善,即是恶者。
富贵之家,若无宽容之心,易遭横祸。
聪明之人,若无宽厚之心,易损福寿。
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但日有所增。
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消,但日有所损。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积善而望报于天者无福。
施恩而求报于人者无德。
为善而欲人知之,称为阳善,徒得虚名。
为善而不欲人知,称为阴德,天必赐福。
贫者而好施,其功德倍于富者。
为善最乐,天理昭昭报应无差,
为恶难逃,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报之以祸。
善气迎人,如沐春风;
恶气迎人,如逢炎夏。
世间第一好事,莫如救急济贫;
人若不遭天祸,施舍第一良方。
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
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
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一个人能有一颗善良的心,就等于给后代子孙种下了幸福的根苗,这如同栽花植树一样,把花木栽在土地,再浇水施肥〔行善积德〕,就能使花木枝叶繁茂,而开花结果。
人存慈悲祥和的念头,就可创造人际间和平之气氛。
人保持纯洁清白心地,就可使美名流传而千古不朽。
(一)不蒙蔽自己的良心,
(二)不作绝情绝义的事,
(三)不浪费物力,假如能够做到这三件事,就可以为天地树立善良的榜样,为社会创造无穷的财富,为后 代子孙创造永恒的幸福。
心地善良的人,言行举止都极其温和慈祥,性情凶暴的人,谈笑之间充满恐怖的杀气。
心地光明磊落的人,即使身处黑夜,犹如置身于阳光灿烂的晴空之下。
心地阴险*的人,即使在大白天,像被魔鬼缠身一般终日战战兢兢。
作了坏事而怕人知道,这种人尚存羞耻心,还保留一点改过向善的良知。
作了善事急着让人知,这种人目的贪图虚名,已经种下了可耻的伪善祸根。
一个人真诚施恩惠帮助别人,就绝对不会希望得到别人的报答,所以想要帮助别人,应 该帮助那些根本*力回报你的人。
例如∶病、老、残、弱者。
人间私语,天闻如雷。
暗室亏心,神目如电。
人可欺,天不可欺,
人可瞒,天不可瞒。
人善人欺天不欺,皇天不负善心人。
人恶人怕天不怕,皇天必惩恶心人。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
善恶必有报,天律必无私。
见人之善,而寻己之善。
见人之恶,而寻己之恶。
乐见善人,乐闻善事,乐道善言,乐行善行。
闻人之恶,如负芒刺,闻人之善,如佩兰蕙。
迁善当如风之速,改过当如雷之烈。
积榖帛者,不忧饥寒。
积道德者,不畏邪凶。
积善故事
宋朝名宰相范仲淹,年青时极穷,生活艰难,心想将来若能出人头地,定要救济贫 苦者。后来当了宰相,便把俸禄拿出来购置义田,给贫穷无田地者耕作。
有一次在苏州买屋居住,一位风水先生盛赞此屋,风水极佳,后代必出公卿。范仲 淹心想,既然此屋风水能使后代显贵不如改为学堂,让苏州城百姓的子弟入学,将来众 人的子弟都能贤达显贵,较之自己一家的子弟显贵,岂不是更为有益吗?于是立刻把住 宅捐出来,改作学堂。实践了年青穷苦时念念利益众生的宿愿。
不久范仲淹四个儿子长大*,均聪颖非凡德才兼备,分别官至宰相、公卿、侍郎, 范家的曾孙都贤达显贵,绵延不绝,传至今已八百年了,苏州一带范氏后人依然兴旺。 范仲淹善心为他人谋福利,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其功德是无法估量的,而上天所回报给 范氏子子孙孙的福禄,是范仲淹当时所付出的几十倍、几百倍,是范仲淹毫无利己之心, 播下了意想不到的善种,八百年来不断地开花结果,无意之中为子孙万代谋福利,成为 行善的典范,受世人的敬仰赞颂。
所以,世人若要为子孙谋福利的话,范仲淹的善行值得效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3:21

善。
孟子有四德说,首先是“仁”人都有恻隐之心,不忍之心,“仁”是做人的起码原则,也是仁最本质的属性,“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只有时时处处“以仁存心”,才能保身、保家、保国、保天下。“仁人无敌于天下。”“义”即知荣辱的羞恶之心,“耻之于*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不用耻者,不耻……何若之有?”“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羞耻心是人的本性之一,可以醇化道德,人人争先恐后,由此孜孜不倦,自强不息,而犯罪的原因便是“耻”的结果。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要“以礼存心”,“以礼敬人”,这也是君子不同于一般人之处。“智”,即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本能,根据不同的对象予以不同的态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3:21

人本无分善恶。
但是人类文化千万年以来,都是崇尚和谐、文明、进步的。(也就是你说的善)
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就有不同的价值判断。例如,古代女子不能改嫁,那个时候,不改嫁的女子都被视为是伟大的,贞洁的女子,是好的;但是现在就是离婚再婚也不能说那个女的是坏人。
同样一个人,如果从小让他学习好事,做好人的道理,就会变成好人,让他去*的基地学习坏人坏事,做*,那他长大就会变成*,在其他人眼里就是坏人,可是在*基地里都觉得他表现的很好,是个伟大的人。

人是善是恶,不光看这个人,还要看他生活在什么环境中。他长大是谁教的他(好环境,善环境就能教成好人,坏环境,恶环境就能教成坏人。)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挖矿笔记本电脑一般什么配置 ...全五分截图就可以返现两元,可是我截图了发了好评,他们就问我支付宝... 桂林数之城澜庭值得买吗? 华联都市澜庭可以买吗 云荟澜庭可以买吗 海和澜庭值得买吗 澜庭雅致能买吗 仿"瞧"写四个与"看"有关的词 用目旁表示眼的器官的字有那些 用瞅,瞧,盯,瞪,眺,瞥填空。你不要一直怎么着我,我又没做错事 闻什么都是臭的? 民间的狄仁杰断案如神、摘奸除恶,真实的狄仁杰是怎么样一个人呢? 牛栏山属于什么类型的白酒? 只见新人笑,谁闻旧人哭,是什么意思? 二锅头到底是一种白酒还是一个品牌 “农家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出自哪里 曹操闻愈恶之的之指什么 佛教中说一个人种下了恶因,要他偿恶果了,可是那个恶果也是别人导致的,别人也因使他造恶果 求宿舍文化标语 中学关于新学期的手抄报 求新学期讲文明懂礼貌手抄报的资料 节约粮食的名言作者 待客礼仪宣传标语 ppt怎么添加背景文字 怎么在PPT插入背景图片啊 海尔冰箱刚用10个小时了也没结冰正常吗 海尔冰箱冷冻不结冰是什么故障 海尔冰箱的冷冻室不结冰是怎么回是 温度在0上几度呢 求救,海尔冰箱不结冰的毛病 海尔冰箱的冷冻室不结冰是什么原因?冷 css当中的@import怎么用?我搜索了,没说详细!!! 人究竟是善好还是恶好 贾静雯在《我们与恶的距离》中表演怎么样? 同一个微信把和头昵称都重新都改了别人还知道你是同一个人吗? 我改了微信名和 以前和别人的聊天记录说不是我的可以吗? 为什么我改了昵称,再别人的微信里还是以前的名字,再重新加别人,还是以前的名字吗 微信改昵称,别人会不会因此找不到我 加个对方的微信又删除了,现在把自己的和名称改了,对方再加还知道吗? 外地人在南京上班离职怎么提取公积金? 南京市本地人户口或外地人户口离职了公积金怎么提取? 南京离职后如何提取公积金,不知有哪些公积金提取流程 低值易耗品的管理制度 《低值易耗品的管理制度》有什么? 在南京辞职后公积金怎么取出来。外地户口。 低值易耗品的管理办法? 低值易耗品管理办法 低值易耗品如何管理?有具体的管理方案吗? 低值易耗品的发放制度 南京本地户口离职后公积金能提取吗? 幼儿园低值易耗品包括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