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6:03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5:05
:首先,它教人言谈举止上讲究分寸、适可而止,凡事寻求合宜状态。这便逐渐塑造了处事恭顺、恪尽职守的民族心态。然而,它又包含了向均衡论转化的可能,且有“宁不及勿过”的戒惧之嫌,加之中国人谋求行动体系和谐共处和“向后看”的传统心理,便演化为一种趋同避异、安于既往的价值倾向。培养出明伦守礼的同时却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左右逢源。其次,它影响到中华民族对待外来文化的基本态度——融而圆通、和而不同。这便使得中国文化极少被异质文化所同化,却总是化解对方及其价值冲突,使之中国化而非本土外化,有利于保持民族的自性。然而,它又使华夏文化持守有余而开放不足,加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封闭的民族特质,导致舶来文化的精神内核难以介入,不利于吸收外国先进文化。五千年来从未发生过文化断裂不但是民族的骄傲,而且是民族的缺憾。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5:05
在“义”与“利”之间,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利”要符合道义、合理适度,不要太过,对对方做的好的方面要恰到好处的表示赞许,对其缺点要持中立的态度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5:06
很难拿捏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5:06
不偏不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