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6:58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20:35
近期重读鲁迅,读了鲁迅早期作品《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比以往读起来别有感觉。别说他的观点当时有人骂,百年过去,相信依旧会招骂。好在他的名望今非昔比,即使有人想骂,也只在心里或私下骂几句,更何况,想骂的人或许根本就不读他的书呢,那就更好了。
看完他的文章,我很有冲动,想写一篇《我们怎样做老人》,不知是不是有攀龙附凤之嫌。好在我写的也没人看,自然也招不来多少骂,自娱自乐罢了😁
《我们怎样做老人》题目就不好,仿佛要给别人做指南,想改成《我怎样做老人》又像是成功人士的经验介绍,怎样都不好。想想,鲁迅还没做父亲就写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我都快做老人了,写写又怎样呢?
首先我要说,能做老人是幸福的。毕竟有很多人,来世上一趟,却没有做老人的机会。他们或勇敢的牺牲了,或被病魔夺走了,或死于意外灾难……总之,他们的人生没到老年就终止了。
我们有幸活到了老年,这就意味着,我们幸运的养大了我们的子女,赡养了我们的老人,完成了我们的职业生涯。仿佛该尽的义务都尽了,所以我们的亲人也都幸运的。
其实写这篇文章的初衷,还有一个,就是没有人写。因为中国是个重“孝”的国家,每每看到教人如何敬老孝老,仿佛年龄天生就是个高尚的东西。不管你年轻时如何荒唐、无德、不负责任,当你拥有了一大把的年纪,你就有资格被供奉了。如果这就是所谓的传统文化,我想还是不继承的好。
也许是我读的书少,反正从未看到教人如何做老人的书。大约人老了,便自然会做了。那么,何以会有如何做子女?如何做妻子?如何做丈夫……的书呢?难道不是一出生便为人子女,一结婚便为人夫妻了吗?很显然,他们是需要被教化的,而成为老人门槛要低的多。即便是我们行尸走肉般的混下去,我们慢慢也要进入被孝敬的行列。
但,对此我却是心虚的。
当我领了老年卡可以享受免费公交时,我也会为了几分钱的价差从东城跑到西城吗?我也会理直气壮的占领球场跳广场舞吗?我也会把日子过成期待,扳着指头盼儿女回家吗?我也会把孩子当成情绪垃圾桶,尽情倾倒吗?我也会活在回忆中,拒绝学习吗?我也会认为“孩子多大也是孩子”,而去嵌入他们的生活,不肯放手吗?我也会看不惯新事物,而抱怨一代不如一代吗?我也会认为孝顺天经地义,而不感恩年轻人的帮助吗?……
我警示自己,世界是年轻人的,当时代在飞快进步时,我们吃过再多的盐,走过再多的路也未必就是经验。身体的衰老是自然规律,不要变成惊弓之鸟,把自己埋进药物和保健品中。儿女的孩子是儿女的,喜欢可以,但只要儿女在,我们对孙辈既没有权利也没有义务。爱,既不要期待儿女的感恩,更不要期待孙辈的报答。节俭有度,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尊严优雅的生活,因为和省吃俭用的遗产相比,儿女更希望我们安康。
我希望孩子能有耐心教会我一些东西,而不是一味地顺着我,任我快速的被时代淘汰。我也希望自己很勇敢,去尝试陌生的东西,尽管步履蹒跚,却始终向前走。
有人说西方文化,使老人和子女疏离,西方老人实际比中国老人孤独。但感觉上中国老人却更为凄苦、可怜。原因是养儿防老的观念让老人不能接受孤独,在中国老人心里,没有后代要比没有生活技能更可怕,儿女是他们的天。吃好喝好身体好都不是幸福,儿孙绕膝才是幸福。所以幸福要靠别人的给予,幸福感的低,也正是因为对别人的期待值太高了。期待孩子光宗耀祖,也期待孩子守在家里。更畸形的是只要在身边,啃老也愿意,给人一种死死抓牢的绝望感。根本原因这个社会从不提倡老人需要自立的生活,他们也是独立的个体,老人和孩子之间不应该是相互纠缠的藤蔓。鸟儿大了总要飞翔,孩子都会有自己的天空,希望孩子再飞回到老巢里,无异于痴心妄想,不科学也不符合进化论。任何一种哺乳动物都会养育子女并教会他生存技能,这一点人并不比他们更高尚无私,倘若用父爱、母爱、甚至祖爱来*,以祈求报答,那么,这种无私和高尚便更经不起推敲了。
其实,我们比西方老人更懂得防老,存钱、买房、甚至把儿女拉回身边,说是为了帮助儿女,实则是对于孤独的恐惧和焦虑。不遗余力的进入孩子的生活,催婚、催生、给钱、出力,刷有用性,用情感把孩子套紧。媒体也一边倒的劝孩子”常回家看看”,苦口婆心的讲“子欲养而亲不待”,大约都是认为前辈有恩于后辈,但老人自己万万不可生这种念想。看看一个个老人倚门远望或眼巴巴等电话的镜头实在让人心酸……媒体不要再制造一种虚幻,让老人活在对孩子的期待、依赖和抱怨中。不能再用传统文化给老人以精神鸦片,这样只会让他们觉得时代在毁掉他们向往的几世同堂和天伦之乐,更痛苦的抱怨人心不古……老人们也是时候解放自己了!
如何爱自己而让子女不为我们分心,如何爱孩子而让彼此舒心,我想,这大约是怎样做老人最重要的一课。
过一种自己可以选择的生活吧,不要再沉溺于在对孩子的比较中获得幸福感,仿佛孩子少回来两趟,或者官职小,挣钱少便觉得没面子,没幸福感。怀健康心态,怀宽容心态,让家成为孩子的心灵驿站和加油站,不要把自己的生活过成孩子的回头路。放下吧,解放孩子也解放自己。
如果说鲁迅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呼吁解救孩子,那么我呼吁的是老人们自觉和自立。
也许多年后我也会不能自理,也会老年痴呆,但我不能活在对未来的担忧中。那时候我也需要人照顾,但我不能因此而不让孩子飞翔。老年很长,尽管一年年走向衰弱,但实现自己一个个小小的梦想,也同样会有成就感。老年又很短,所以需要趁腿还能走、眼还能看、耳还能听、脑还能思时,去感受一切美好。
我们何不任性一把,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交性情相投的朋友……更多的目光去关注老伴儿而不是孙子,做自己和老伴儿爱吃的而不是迎合儿孙口味,更多的计划眼前的每一天而不是怀念过去的好时光,读书、听曲、赏花、散步、喝茶、聊天……每一件力所能及的小快乐串起来就是个幸福的老年生活😊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20:36
特别好,作为父母,感觉现在就需要这些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