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6:57
共8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6-19 06:54
慧能的佛教学说是从哪里来的?下面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探索。
一、关于人人皆有佛性
这 个问题,早在公元五世纪,道生就提出来了。但由于他的理论当时没有译出的经典作根据,所以一问世便受到很多非难。不久,《大般涅槃经》译出,那里承认“一 阐提迦”也可以成佛,即承认了人人皆有佛性,道生的理论因此才受到普遍的重视。但是,后来情况有所变化,即人人是否皆有佛性的问题,又发生争论。其原因, 一者,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当政,门第等级制度十分森严。承认人人皆有佛性,就可能导致在政治上消弱士族的特权。因此,这种学说并不为士族所欢 迎。再者,《大般湼槃经》译出后,相继又译出《楞伽经》、《摄大乘论》,这些经、论又否认了一阐提可以成佛。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人人皆有佛性”并未能 成为定说。
到 了隋唐时期,门阀士族受到严重打击。再者,统治阶级需要欺骗更多的群众。这种政治上的要求,反映到宗教学说上来,人人皆有佛性的说法便又占了上风。隋唐时 期成立的天台宗、华严宗都持这种看法。玄奘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感到经典本身对这个问题的说法不统一,令人无所适从。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他不远万里,亲赴 印度(玄奘去印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取经。玄奘到印度以后,向当时著名瑜伽行派高僧,戒贤学习。瑜伽行派不主张人人皆有佛性。玄奘感到这 种说法不合乎中国国情,想变通一下,结果受到戒贤的批评。玄奘回国后,恪守师说。他和窥基所创立的唯识法相宗,始终坚持一阐提没有佛性、不能成佛的主张。 但其他学派,都主张人人皆有佛性。可见,慧能关于人人皆有佛性的理论,只不过是接受了他以前大多数佛教徒,或佛教派别的说法而已。在这个问题上,慧能并没 有什么创新。
二、关于无念为宗
无念也就是无相,即对外界不执取。无相的思想,最早是在《金刚经》中提出来的。可以说,《金刚经》的主旨就在于宣扬无相。它说: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离一切诸相,即各诸佛。
《金刚经》主要是宣扬无相,这一点是佛教学者,或佛教徒所共认的。如《金刚般若经解义序》说:
夫《金刚经》者,无相为宗。
有人说《金刚般若经解义序》就是慧能作的,也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不管这篇序文的作者是谁,这里说《金刚经》以无相为宗是抓住该经的基本精神了,又如明成祖说:
是经也,发三乘之奥旨,启万法之玄微,论不空之空,见无相之相。(《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集注序》)
可见,《金刚经》以无相为宗是公认的。慧能、神会的无念思想,就是从《金刚经》来的。这就是慧能、神会特别推崇《金刚经》的原因。但是,“无念”一词,《金刚经》是没有的。这一词来源于《大乘起信论》。那里说:
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
这就可以看出,慧能、神会无念为宗的思想,除继承《金刚经》外,还继承了《大乘起信论》。
三、关于顿悟
提出顿悟理论的开山祖是道生。可惜,道生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著已不存。慧皎对道生的这个观点,有简要地记述:
生既潜思日久,彻悟言外……校阅真俗,研思因果,乃立“善不受报,顿悟成佛”。(《高僧传》卷九《竺道生传》)
可见,慧能的顿悟理论也来源于前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4:02
有人认为慧能“顿悟”说出自道生,从佛学的传承来看,我们不能否认前代学说对后代思想所形成的影响,但也不能否认两种理论说在形式上的接近,以及在内容上有某种联系。但若不带陈见地看,便容易发现,慧能的顿悟和道生的顿悟说在历史背景、思想渊源以及具体内涵方面都有重大的分野,甚至可以说,它们之间并无直接的渊源和沿袭关系。
道生的“顿悟”,是从当时佛学宗派的角度提出来的,是一种经院主义学僧的教理体现,是门阀士族经济的产物。而慧能的“顿悟”,则是从修行的角度,以佛教宗派的形式予以表现,具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特点,反映了在门阀士族经济日趋式微的时期,佛教改革的基本情势。
道生的佛教思想是在充分吸纳印度佛典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虽然道生采取了不拘泥字句的方法,大胆求证,但他始终未曾背离佛典的基本精神,“顿悟”说便是在他“校阅真俗,研思因果”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佛典的“慧解”、“研思”的结果。慧能的理论与佛教传统派别靠他力求得解脱的做法相反,在中国佛教中,另外开创了只相信自力、只依凭个人主观体悟,无须引经用典的一派。道生的“顿悟”,摆脱不了经疏章句的束缚和对印度佛祖、佛典的崇拜,慧能的“顿悟”,却可导致焚烧佛像、毁辱经典,呵佛骂祖的离经叛道行为。
在“顿悟”说的具体内涵上,道生的“大顿悟”是从对支道林等人的“小顿悟”学说进行批判吸收的过程中演绎出来的,它沿袭了“理不可分”的理论根据,但否认了顿悟的阶段性,所以,道生在倡导“顿悟”的同时,极力宣扬“见理”、“明理”的重要,以为这是除情垢、去烦恼、最后成佛的根本路径。而慧能的“顿悟”学说否认通常意义上的认识活动,有意取消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等思维活动和表述方式,以对自心佛性的直觉取代对“理”的认识。在解脱论上,强调“心生一切法生,心灭一切法灭”,把世间万象归结为心的作用,所以慧能的“顿悟”容不下“见理”、“明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5:20
从他经历的人生阅历和事情,然后也看到了很多人的经历,也从佛经当中的一些道理顿悟而来。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6:54
有人说这种顿悟来自于前世的修行,我觉得不是,我觉得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一定是思考懂得的东西很多,然后就很自然的顿悟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8:46
其实这就是佛家中的一句禅语,而且这句话经常会出自一些佛经当中,意思就是对很多道理大彻大悟。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0:54
小学生读书。有些孩子一点就通,有些孩子放在墨水泡多少年,还是难以成就。说明了什么呢?一点就通的孩子,说明他再来之前就是文化人。放在墨水泡也不能成就的孩子,上辈子就没有读过书。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3:18
一通百通,悟一切法空。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6:00
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