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6:43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8:44
讲了很多东西啊!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8:45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①退回去几十年,在山东乡下,并不把阳历年当年。那时,在人们的心目中,只有春节才是年。这与物质生活的贫困有关——因为,多一个节日就多一次奢侈的机会,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观念问题。“看似寻常最奇崛”,时光如水,有些烙印却永驻心中。家乡人不把阳历年当年,不只是因为经济拮据、物质匮乏,更重要的是春节的地位无可取代。
②对小孩子来说,春节就是一个可以吃好饭、穿新衣、痛痛快快玩几天的节日,当然还有许多的热闹和神秘。
③我小时候,特别盼望过年,往往是一跨进腊月,就开始掰着指头数日子,好像春节是一个遥远的、很难到达的目的地。对于我们这种焦急的心态,大人们总是发出深沉的感叹,好像他们不但不喜欢过年,而且还惧怕过年。他们的态度,令当时的孩子感到失望和困惑,当然,现在我完全能够理解了。
比喻可谓是莫言小说中最为常用的修辞格之一,不落俗套,形象生动,给人体验感。小孩、大人对春节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果真是责任不同,感受不同。越是物质匮乏时期,小孩子对年的盼望就越热切。故乡的年,即将拉开序幕。
④熬到腊月初八,是盼年的第一站。这天的早晨要熬一锅粥,粥里要有八种粮食——其实只需七种,不可缺少的大枣算是配料。据说,解放前腊月初八凌晨,富裕的寺庙,或者慈善的大户人家,都会在街上支起大锅施粥,叫花子和穷人们都可以免费果腹。
一个“熬”字,尽显期盼之切、时间之久。腊八粥带着种种传闻登场。
⑤我曾经十分向往这种施粥的盛典,想想那些巨大无比的铁锅,支在露天里,成麻袋的米豆倒进去,黏稠的粥在锅里翻滚着,鼓起无数的气泡,浓浓的香气弥漫在凌晨清冷的空气里。一群手捧着大碗的孩子,排着队焦急地等待着,他们小脸儿冻得通红,鼻尖儿上挂着清鼻涕。为了抵抗寒冷,人们不停地蹦跳着,喊叫着。我经常幻想着我就等在领粥的队伍里,虽然饥饿,虽然寒冷,但心中充满了欢乐。后来,我在作品中,数次描写了想象中的施粥场面,但写出来的远不如想象中的辉煌。
腊八粥,已由传统美食而逐渐演变成文化符号。甜糯糯、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对小孩子有着无穷的吸引力。关于排队领腊八粥的想象,无论之后怎样描摹,都无法超越想象。可见, 想象的次数之多,场景之真,期盼之切。这甜丝丝的盼望,带来天虽寒、心犹暖的感受,写出了童心童趣。
希望对你有帮助
提问读后感20字
回答岁月匆匆,作者已经从儿时的记忆中抽离出来。年,对于小孩子而言是期盼与欢笑,对于大人而言则是提示与承担。不同时期的孩子,有着不同的年的欢乐。相信每个人回望曾经的年,都有着迥然的味道。但让孩子过好年,则成为中国人传承不变的关于年的主题。
提问《故乡过年》
回答莫言的故乡过年不是吗
这个是读后感
提问是
好的
回答嗯嗯给个赞哦谢谢了
提问那故乡过年的启发是什么
回答上面那个观后感跟启发也可以都能用
年,对于小孩子而言是期盼与欢笑,对于大人而言则是提示与承担。不同时期的孩子,有着不同的年的欢乐。相信每个人回望曾经的年,都有着迥然的味道。但让孩子过好年,则成为中国人传承不变的关于年的主题。
这样就可以了
把上面那个去掉
提问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