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最基本的世界观是什么?一切都是空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4:29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4:30
佛教最基本的世界观是四圣谛中的前两个圣谛,而后两种圣谛则是方*。四圣谛是苦、集、灭、道四种。其中:
苦圣谛:简单的讲,这是佛教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佛教认为五取蕴即是苦。五取蕴是佛教对世界的分析,他将世界分析成五种现象,即色、受、想、行、识,我们一般是分析成两种现象,即物质与精神。佛教的色取蕴相当于物质现象,而受、想、行、识四取蕴则相当于精神现象。佛教认为这五种现象归根揭底是苦。为什么这样看呢?因为佛教发现,这些现象都具有三种共同的特征,即无常(生起即迅速消亡,也叫刹那生灭)、苦(诸如生、老、病、死等无法避免的现象,一生中虽有快乐亦极短暂而各种烦恼则是常常相伴,五取蕴中即包括各种痛苦体验,也为这些体验提供了基础)、无我(这是最关键的教义,即不应当认为任何现象中有我,或为我所有,或就是我本身,那一切只是现象而已)。无我,这种特征也有时可以称为“空”,这里的“空”并不是指什么也不存在,而是指无主宰。基于世界具有这样的三种特征,所以它是不*的,说到底,它是苦。
苦集圣谛:这是对苦生起之因的分析。为什么会有苦的生起呢?佛陀发现是渴爱。由于有这它,这苦则是一再的生起。人死则一了百了,这是错误的见解,佛教发现轮回的存在,轮回中充满了种种苦难,而推动轮回的力量来自渴爱,由于人们有各种贪爱、执着,轮回则一直进行下去。
苦灭圣谛:佛教发现苦是能够止息的,渴爱是可以断尽的,涅槃的寂静是存在的,解脱是有希望的。这是苦灭圣谛的基本含义。
苦灭之道圣谛:这是讲消灭一切苦的方法需要具备这八种要素: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归纳起来其实就是戒定慧三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4:30
空不是没有,妙空,可以借用量子物理来理解。
量子物理研究出,世界其实是由concept(概念)information(信息)idea(想法)组成的。
传统机械物理,受制于当时的科研条件,得出了的结论是相对狭隘的,现代量子物理已经突破了这个狭隘的世界观,研究出,分子、原子、电子,再分到夸克,继续分下去,最后的基本粒子,其实是不存在的,所谓基本粒子,就是波动(弦),也就是“一念不觉”,本来世界是清净的,平等的,没有波动,“一念不觉”,就产生波动,产生波动,就是“而生无名”,波动形成种种基本粒子就是「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基本粒子就构成世界。
这方面可以参考量子物理电影《我们懂个X》(2004):
上: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zFsQRylqJU/
下: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1jhrfUAQ2qg/
加上看续集会更加清楚(或者直接看续集也行):
《我们懂个X》续集 2006 上: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t6RkOq6giE/
《我们懂个X》续集 2006 中: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l1Clap3CVOg/
《我们懂个X》续集 2006 下: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WYUirvL6X6Y/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八十多岁的杨振宁,在清华大学,有一场演讲,题目是《物理与美》,里面就提到,内容大致如下:物理学,确实是建筑在非常美的结构上面的,这种结构非常准确,然后底下就有一个问题了,为什么有这种结构?这些美的结构,使得你了解了以后,觉得很难是偶然的,这个结构越准确,越妙,就越不偶然。我相信,这个不是科学能够解决的问题,大概也不是哲学可以解决的问题,宗教能不能解决呢?那要看你问谁,有人觉得宗教也不能解决,但是我们知道,有很多人是认为宗教可以解决的。
+++++++++++++++++++++++++++++++++++++++++++++++++++++++++++++
关于学佛,可以先看看
《释迦牟尼佛传》 http://www.amtf.cn/other/shijiafo/ebook1-000.htm
了解佛的一生,然后开始系统学佛。
附:学佛次第及相关资源
净空法师网站 http://www.amtb.tw/
儒释道网路电视台http://www.amtb.tw/tvchannel/live8_js1.htm
视频版「认识佛教」http://www.amtb.tw/baen/jiangtang.asp?web_choice=17&web_rel_index=207
视频版「三皈传授」http://www.amtb.tw/baen/jiangtang.asp?web_choice=17&web_rel_index=204
转自净空法师网站,(Q&A 讯问台)http://www.amtb.tw/section2/qa.htm?web_index=1&web_sub_index=1
给新进*-初学导引
问:我对佛教还不认识,如何著手?
答:请先於网站上收看净空法师讲的「认识佛教」及「三皈传授」的讲演,此能帮忙您先对佛教有正确的认识,以及明白学佛之目的与意义,以提高学佛之兴趣与信心,进而能深入学习。
问:初学要如何修学?
答:净宗修学是以「净业三福」为基础。
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如何落实?我们采取儒家的《弟子规》。《弟子规》的内容,就是在家做一个孝顺的儿女,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真正将这两句话落实在生活当中。「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则落实在《十善业道经》,一定要认真努力学习。
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在家同学至少要学习《五戒相经笺要》和三皈传授。三皈传授有录相带,也有文字教材。出家的同学一定要学《沙弥律仪要略》,最低的水平是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具足众戒」,就是十条戒圆*满。「不犯威仪」,是二十四门威仪落实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中。
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落实在《地藏菩萨本愿经》。「地」是心地,「藏」是心地的宝藏。这一条就是《地藏经》的宗旨,我们要从学习《地藏经》来开发心地宝藏。这是前两年的基础课程。
佛言:「净业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说得多重!多麼重要!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我们从凡夫修行作菩萨,将来成佛,真正根本的因就是这三条。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皆以此三条为基础。若无此基础,就不能成就;犹如盖房打地基一样,无论盖什麼房子,地基一定要坚固,有了坚固的基础,才能学法门。
+++++++++++++++++++++++++++++++++++++++++++++++++++++++++++++++++++++
《佛藏经》云: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者,非佛弟子。
而学小乘的教材很多,弟子规是其中非常不错的一个选择。
《弟子规》与佛法的修学(蔡礼旭老师主讲)
http://www.amtb.tw/rsd/jiangtang_ch.asp?web_choice=68&web_rel_index=876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4:31
所说的空不是没有,是指缘起性空,也就是说缘聚则生,缘尽则灭,时时迁变,生灭无常。
就拿楼主说的举例,棍子打我之时,我感觉疼,之前不疼,之后也不疼,疼在那里?棍子打也就是因缘汇聚的时候。再说棍子,一开始是树,最后要烂,棍子也就存在短暂的时间。因缘聚有个棍子,缘灭棍子也没了。
从宏观上说,没有任何东西,因为都是在变化的。但是当下因缘成熟,有种种暂时存在的东西。所以不落空有,一味说有是看不开,一味说空随便乱来更可怕。空有就像硬币两面,相辅相成,不可二分。一真法界,平等不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4:31
佛教最基本的世界观是四圣谛中的前两个圣谛,而后两种圣谛则是方*。四圣谛是苦、集、灭、道四种。
详细解说:
苦圣谛:简单的讲,这是佛教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佛教认为五取蕴即是苦。五取蕴是佛教对世界的分析,他将世界分析成五种现象,即色、受、想、行、识,我们一般是分析成两种现象,即物质与精神。佛教的色取蕴相当于物质现象,而受、想、行、识四取蕴则相当于精神现象。佛教认为这五种现象归根揭底是苦。为什么这样看呢?因为佛教发现,这些现象都具有三种共同的特征,即无常(生起即迅速消亡,也叫刹那生灭)、苦(诸如生、老、病、死等无法避免的现象,一生中虽有快乐亦极短暂而各种烦恼则是常常相伴,五取蕴中即包括各种痛苦体验,也为这些体验提供了基础)、无我(这是最关键的教义,即不应当认为任何现象中有我,或为我所有,或就是我本身,那一切只是现象而已)。无我,这种特征也有时可以称为“空”,这里的“空”并不是指什么也不存在,而是指无主宰。基于世界具有这样的三种特征,所以它是不*的,说到底,它是苦。
苦集圣谛:这是对苦生起之因的分析。为什么会有苦的生起呢?佛陀发现是渴爱。由于有这它,这苦则是一再的生起。人死则一了百了,这是错误的见解,佛教发现轮回的存在,轮回中充满了种种苦难,而推动轮回的力量来自渴爱,由于人们有各种贪爱、执着,轮回则一直进行下去。
苦灭圣谛:佛教发现苦是能够止息的,渴爱是可以断尽的,涅槃的寂静是存在的,解脱是有希望的。这是苦灭圣谛的基本含义。
苦灭之道圣谛:这是讲消灭一切苦的方法需要具备这八种要素: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归纳起来其实就是戒定慧三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4:32
基本的认识应该是——无常。也就是没有永恒,没有固定不变。因此才说“空”,意思是在事物的理解认识层面上(法象),是空泛无边际的,不值得执著。
至于说唯心和唯物,您的认识有些偏颇,主要是对某些佛法概念的不了解。
佛法主要是心的精神世界对物的物质世界如何理解、如何思维的问题,所以不会把心与物分开。世界和自我的认知是五蕴的集合。世界上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叫色蕴;我们通过六根,就是以自身眼的视觉、耳的听觉、鼻的嗅觉、舌的味觉、身体的触觉、心理意识的思维判断等六根来接受外界世界(色蕴)的信息,然后产生受、想、行、识各种蕴集,也就是通过接收外界世界的认识产生心理的认知感受、思维联想、行动控制、意识综合判断的各种能力。
因此,外界事物是通过内心的各种功能的蕴集来反馈才能被认知,并不是说他们在被认知前不存在,只能说是没有被“发觉”而已。
正因为世界的这种“空”性,所以没有可能完全透彻的去认识世界,也由于这种“空”性,所以在因、缘的无常变化下才会有无常的果。
以你的例子来说:未觉察有棍子的时候,自然没有发现,但只是说没有发现有这样东西存在于身边,不是说不承认有这样东西存在于世。只要有了你的击打,就会通过身体的各种感受功能来判断,发现击打来源于这个棍子。
我这里所理解的心与物,是辨证看的。单纯的物,而不发生分别判断,那么人对物的控制改造意义就无法理解,可称机械唯物主义;单纯的心,不发生实际的认识和发现,只会产生自我的幻想,产生精神疾病,所谓主观唯心。如果以哲学词语来定义,归于客观唯心主义还算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