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天的托物言志的作文,初一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8:05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3 22:43
3. 花的美
绢花,纸花,塑料花……假的花也是美的。放在那边,直到积满
了灰。
我却是不太爱假花的,虽然,它是好看的,仅仅好看,而已,没
有灵魂。
热爱真花,因为,她是有生命的,能绽放光彩,会黯然凋零。正
是那花落前的瞬间震撼着我。假的,是没有那分临别的灿烂的。
花的精神,对人,也是一样的。
我 喜 欢 秋 天
曾有许多人问过我“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我总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喜欢秋天!”
我喜欢秋天,虽然它没有春天生机勃勃之貌,没有夏天姹紫嫣红之景,也没有冬天银妆素裹之纯,但我仍对它情有独钟。
如果说绿是春天的使者,红是夏天的色彩,白是冬天的打扮,那么黄便属于秋天。在送走夏姑娘的同时,秋婆婆迈着她那矫健的步伐向我们走来,她的到来,使万物脱下了旧衣,换上新装。树儿们都脱下了绿衣裳。换上了秋婆婆精心缝制的新衣。花儿都收敛起绽开的笑容,鸟儿也都成群结队地飞向南方——另一个更加温暖的世界。似乎一切都显出几分无奈,几分孤独,几分凄美。过往行人也来去匆匆,无暇观赏两旁风景。这也许是秋天不能受到大众欢迎的原因吧。
但让我们把目光从这些令人倍感哀伤的景色中移开,移向那金灿灿的田野。田里的庄稼经过几个月的培养,现在已经成熟了,这给人们带来了无可比拟的喜悦。辛勤工作许久的农民们带着满面的笑容,走向金色的田野,收获他们劳动的果实。他们在金色的大海中干得热火朝天,一时间,春天的生机勃勃,夏天的活泼热情,秋天的丰收喜悦全来到了这广阔的田间。一阵秋风吹过,“大海”泛起层层浪,夹杂着人们清脆欣慰的笑声。看着此情此景,还有多少人会不喜欢上秋天呢?
有时会有一场小雨,秋雨小小的柔柔的扑打在人们的脸上,凉凉的。这时,人们忘记了一切不幸,尽情接受秋雨的洗礼。
我喜欢秋天,喜欢那萧条的美,喜欢那丰收的喜悦,喜欢那绵绵的小雨……喜欢它的所有所有。
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喜欢秋天!”尽管它并不很出众。
人 生 如 萍
一池浮萍,青青绿绿,其中也有点点水色,无风时它像一块布平铺塘面上,没有一丝一毫的皱纹,又像一块天然的青绿铜镜浮在池中。
其中也有几支树杈直插过池面,萍面略显得有些破痕——可是却不能完全划破,这之中更显示出了它的生机。杂草和翠鸟也时不时地打扰着萍面,一漾一漾的,鱼波纹是不能不出现的,使浮萍更显得拥挤和紧张。
狂风大作,起皱折的是浮萍;弯身摆头的是杂草;早已无踪影的是翠鸟,皱折只是一刻,风稍微小时,萍面又恢复了原状。尔后,又是皱折,浮动不定。有时也有鱼儿的“拜访”。风是魔鬼,杂草是细菌,然而却破坏不了它。
风后,萍面依然是完整的——除了少许的杂物。
这,使我不由地想起了文天祥的诗句“身世浮沉雨打萍”。是啊,人生又何尝不像浮萍,平静的人生里时刻都有风波;而风浪又蕴藏着平静的人生。
曲折的人生,又何尝不是风中生存的浮萍,浮萍是为了生根于水中,而人是为了在大千世界中生存。
坎坎坷坷,漫漫人生,对着苍天长叹,叹已逝人生;对黄河咏赞,赞黄河雄姿;对着小草低泣,泣小草无人知晓;站在高山上高唱,唱高山的威武;对小河低吟,吟小河的涓涓……
若人生只有浮萍的平静,没有狂风,那人生就是一杯淡水无味可言;若只有小河的自私,那人间处处是冷若冰霜;若只有大山的高傲,那人间没有无私的爱……
自己的人生,自己的道路,都在自己的脚下,由自己掌握。
人生!浮萍!
叶子的风姿
窗前有一棵树,树上有一片叶子。我望着它,它也望着我。
叶总是微微的摇摆着。我很好奇,问:“叶,为什么你老是摆动?”
“我想飞。”它说。
“叶即是叶,永远不可能像鸟一样飞的。”
“看着吧。”它纯纯的笑着,不再说话。
叶从春天摆到夏天,执著热烈。
我感到诧异:“为什么?一季的时间你已长大,应该明白了……”
“可能吧,”它望着天际,轻轻叹出一口气,“一季的时间使我懂得叶永远无法像鸟一样飞翔,可我依然无法阻止自己去飞。有时,明知是不可能的,但无法自己,不是吗?”
“既然知道是不可能的,又怎么会无法停止呢?”我糊涂了。
“可能,是因为在我心底,还想着飞翔……”它朝我笑笑,笑容里含着一抹淡淡的悲哀……
秋天到了。
我望着摇摇欲坠,即将凋残的叶子,说:“你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你还追逐着那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吗?”
“是的。”叶抬起头,眼里焕发着不可抑制的光彩,“你知道吗?人,现在我很快乐。”
“快乐?”
“嗯,这段时间,我明白了许多。我在这树梢头看着许多人来来去去,忙忙碌碌,却一直无法得到满足,你知道为什么吗?”
“是他们没有得到想要的?”
“不,是因为他们在追求‘结果’的同时,忽视了‘过程’。要知道,‘结果’的欢乐是由‘过程’带来的。没有‘结果’的‘过程’固然可惜,但没有‘过程’的‘结果’却更为可悲……你明白吗?”
我轻轻摇了摇头:“你……究竟想和我说什么呢?”
它再次展开了笑颜:“我正品味着过程啊!”
冬天,到了。
我迈着沉重的步子来到窗前。忽然,一个景象使我呆住了——干瘪的叶,在飞!
时间如同停流了一般,它用身子散发出年轻时的光彩。它离开了树的怀抱,在四溢的冬日暖阳中,在天空这个舞台上,飞旋着、飘舞着。虽然是如此简单的动作,却舞出了风姿,舞出了韵味,舞得比鸟更轻盈、更动人……它更像一位吉普赛少女,虽然衣着陈旧,裙袄破损,却舞得意志飞扬、旁若无人,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那是平静的热烈,超脱的欢呼!空际间划过一圈一圈的元户,那是生�墓旒!�?
突然,像是风中的精灵在开玩笑,一阵疾风刮起,叶失去了平衡,像一只折翼的黄蝴蝶,在空中翻腾着,在坠地前作着最后的努力。最终,“蝴蝶”飘落到了地上,夕阳将它染成了金色,如同天边即将逝去的火烧云……
泪,从我的眼眶里缓缓淌了下来:“你的梦成真了,但为此付出了一生的等待,耗尽了全部的精力,你……不后悔吗?”
它没有回答,依旧是静静的微笑着,渐渐的,合上了眼睛……
晚上,我做了一个梦。在白色的天国里,天使奏着圣歌,叶子安详的飞舞着,留下一道道闪亮的痕迹……
有一个声音在说:梦的存在,是为了追求!
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它们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里。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中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而唯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
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或者就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他们寻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的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又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
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作野菜。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贫瘠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却光泽;只有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似那柔中有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它们已经不能再去为人们做佐餐的鲜嫩的野菜,却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痂着伤疤。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地艰难。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住,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
如果一切的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会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飞鸟无处栖身,一切借花草树木赖以生存的生命就要绝迹,那里便会沦为永无开化之日的永远的黑暗。如果一切的生命都只贪恋于黑黝黝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世界就是如此奇妙。试想,那石缝间的野草,一旦将它们的草子撒落到肥沃的大地上,它们一定会比未经过风雨考验的娇嫩的种子具有更为旺盛的生机,长得更显繁茂;试想,那石缝间的蒲公英,一旦它们的种子,撑着团团的絮伞,随风飘向湿润的乡野,它们一定会比其他的花卉生长得茁壮,更能经暑耐寒;至于那顽强的松柏,它本来就是生命的崇高体现,是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象征,它给一切的生命以鼓舞,以榜样。
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期期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它展现给你的不仅是装点荒山秃岭的层层葱绿,它更向你揭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撼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9995298.html?si=1
回答者: 敏别 - 举人 四级 3-8 14:25
借景抒情,就是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景物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其中,情由景所背负,景为情而浸蘸;情是灵魂,景是载体。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7年7月的散文名篇。由于蒋介石叛变*,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作者“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作者在文章中描述了一幅清幽美妙的图画——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曲曲折折的荷塘,密密田田的荷叶,星星点点的荷花,淡淡的月色,脉脉的荷香”,都交融着作者那隐隐的、却又深沉的孤独与苦闷的心绪,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表现出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
当代女作家张洁在《挖荠菜》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
太阳落山了,琥珀色的晚霞渐渐地从天边退去。远处,庙里的钟声在薄暮中响起来。羊儿咩咩地叫着,由放羊的孩子赶着回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夜色越来越浓了,村落啦,树林子啦,坑洼啦,沟渠啦,好象一下子全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
这一段描写选取了一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画了一幅美丽、和平、静穆的晚归图,它同“我”当时那种孤独、寂寞、焦急、悲伤,有家不敢回的复杂心情完全融注在一起,有力的反衬“我” 的悲苦境遇。
古人云:“夺人心者,莫先乎情。”刘勰也曾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作家以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绘景物,所写之景自然是充满主观情志。我们在写作时,要善于借景物来抒发感情,使景中含情。
作文中,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借助对某种事物的赞美或贬斥,抒发自己的某种心态,成为常用技巧之一。这种思想感情寄托于物的笔法,就叫做托物言志。托物言志一般通过象征手法来实现。
茅盾在《白杨礼赞》一文中,所“托”之物是白杨树:
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保持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它伟岸、正直、朴素,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在这篇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了抗日时期我国北方农民,并与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民族精神相合。
巴金的《灯》也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灯》里写了三种灯光,都包含着深邃的象征意义——
故居大门内亮起的昏暗的灯光,是旧家庭、旧社会走向没落、崩溃的象征。爱尔克的灯光,象征旧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我的心灵的灯光” 象征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托物,不是随便取一物勉强比附就可奏效。刘勰说:“比类虽繁,以至切为贵。”“至切”,就是取物与立意要相合。否则,文章就有牵强附会之嫌。
总之,言志抒情是写景状物的灵魂,因此,我们要善于使客观景物与主观情志交融在一起,使山水含情,草木有意。
【名篇精段】
花事最盛的去处数着西山华庭寺。不到寺门,远远就闻见一股细细的清香,直渗进人的心肺。这是梅花,有红梅、白梅、绿梅,还有朱砂梅,一树一树的,每一树梅花都是一树诗。白玉兰花有点儿残,娇黄的迎春正当时,那一片春色啊,比起滇池的水来不知还要深多少倍。
究其实这还不是最深的春色。且请看那一树,齐着华庭寺的廊檐一般高,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样红艳,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这就是有名的茶花。不见茶花,你是不容易懂得“春深似海”这句话的的妙处的。
——杨朔《茶花赋》
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或者就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他们寻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和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又自己生长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
——林希《石缝间的生命》
【他山之石】
我 喜 欢 秋 天
陆秋艳
曾有许多人问过我“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我总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喜欢秋天!”
我喜欢秋天,虽然它没有春天生机勃勃之貌,没有夏天姹紫嫣红之景,也没有冬天银妆素裹之纯,但我仍对它情有独钟。
如果说绿是春天的使者,红是夏天的色彩,白是冬天的打扮,那么黄便属于秋天。在送走夏姑娘的同时,秋婆婆迈着她那矫健的步伐向我们走来,她的到来,使万物脱下了旧衣,换上新装。树儿们都脱下了绿衣裳。换上了秋婆婆精心缝制的新衣。花儿都收敛起绽开的笑容,鸟儿也都成群结队地飞向南方——另一个更加温暖的世界。似乎一切都显出几分无奈,几分孤独,几分凄美。过往行人也来去匆匆,无暇观赏两旁风景。这也许是秋天不能受到大众欢迎的原因吧。
但让我们把目光从这些令人倍感哀伤的景色中移开,移向那金灿灿的田野。田里的庄稼经过几个月的培养,现在已经成熟了,这给人们带来了无可比拟的喜悦。辛勤工作许久的农民们带着满面的笑容,走向金色的田野,收获他们劳动的果实。他们在金色的大海中干得热火朝天,一时间,春天的生机勃勃,夏天的活泼热情,秋天的丰收喜悦全来到了这广阔的田间。一阵秋风吹过,“大海”泛起层层浪,夹杂着人们清脆欣慰的笑声。看着此情此景,还有多少人会不喜欢上秋天呢?
有时会有一场小雨,秋雨小小的柔柔的扑打在人们的脸上,凉凉的。这时,人们忘记了一切不幸,尽情接受秋雨的洗礼。
我喜欢秋天,喜欢那萧条的美,喜欢那丰收的喜悦,喜欢那绵绵的小雨……喜欢它的所有所有。
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喜欢秋天!”尽管它并不很出众。
〖点评〗 面对秋天,作者有独特的眼光:纵然有几分肃杀,有几分萧条,但从秋的成熟中,从丰收的喜悦里,作者读出了美。作者巧妙地把对秋的赞美之情,融进了对秋景的描绘之中。
人 生 如 萍
刘 懿
一池浮萍,青青绿绿,其中也有点点水色,无风时它像一块布平铺塘面上,没有一丝一毫的皱纹,又像一块天然的青绿铜镜浮在池中。
其中也有几支树杈直插过池面,萍面略显得有些破痕——可是却不能完全划破,这之中更显示出了它的生机。杂草和翠鸟也时不时地打扰着萍面,一漾一漾的,鱼波纹是不能不出现的,使浮萍更显得拥挤和紧张。
狂风大作,起皱折的是浮萍;弯身摆头的是杂草;早已无踪影的是翠鸟,皱折只是一刻,风稍微小时,萍面又恢复了原状。尔后,又是皱折,浮动不定。有时也有鱼儿的“拜访”。风是魔鬼,杂草是细菌,然而却破坏不了它。
风后,萍面依然是完整的——除了少许的杂物。
这,使我不由地想起了文天祥的诗句“身世浮沉雨打萍”。是啊,人生又何尝不像浮萍,平静的人生里时刻都有风波;而风浪又蕴藏着平静的人生。
曲折的人生,又何尝不是风中生存的浮萍,浮萍是为了生根于水中,而人是为了在大千世界中生存。
坎坎坷坷,漫漫人生,对着苍天长叹,叹已逝人生;对黄河咏赞,赞黄河雄姿;对着小草低泣,泣小草无人知晓;站在高山上高唱,唱高山的威武;对小河低吟,吟小河的涓涓……
若人生只有浮萍的平静,没有狂风,那人生就是一杯淡水无味可言;若只有小河的自私,那人间处处是冷若冰霜;若只有大山的高傲,那人间没有无私的爱……
自己的人生,自己的道路,都在自己的脚下,由自己掌握。
人生!浮萍!
〖点评〗 “平静中有风波,风浪中有平静”是在写浮萍,更是在写人生。作者将对人生的感悟寄寓在对浮萍的描绘之中,这就是托物言志。
【写写练练】
课内作文
1.冬天,小草藏匿了踪迹。你能用独特的眼光去发现小草吗?请以此为题,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2.寒冬的风,许多人是惧怕的。你能发现她的可敬可爱吗?请以“寒冬,风也在唱”为题,写一篇写景散文。
课外练笔
1.以冬天的某一植物为描写对象,写一段300字左右的借景抒情的文字。
2.以冬天的某一植物为描写对象,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托物言志的文字
回答者: 涨价回复 - 秀才 * 3-8 15:21
当我们深入到《春》的艺术境界中时,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春》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当人在观照外物的时候,他的情感就会投射到外物中去,使外物也好像有了人的感情。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他说:“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你看,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春天的“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太阳的脸也红起来了;“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风“像母亲的手*着你”;“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通过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使景物变得鲜活生动,形象*真。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真’等于俗语所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而且活像是真的。”可以说,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达到了这样的艺术境界。
《春》描写细腻,富于情致。盼春,是文章的开端。作者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连用两个“盼望着”,可见期待春天来临的心情是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了春天的消息,你听,那春天的脚步声近了。短短的十几个字,就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细致地观察了初春的山、水和太阳。“山朗润起来了”,写积雪消融、春光明媚、嫩草新绿,显得格外清爽和滋润。“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将太阳拟人化,既表现了春天太阳的温暖,抓住了春阳的特征,更表现了春天太阳的内在神韵。写初春的山、水和太阳,是从大处落笔,勾勒出一个总的轮廓,为下文细致的描绘张本。在下面的文字中,作者就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等几个方面来描绘春天的景象。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钻”字用得何等传神;“嫩嫩的,绿绿的”,“草软绵绵的”,又是何等简洁而富有质感地写出了初春草的特点。
春天里的花更美。那花儿开得多么热烈:“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那花儿的色彩多么美丽:“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那花儿的味道多么怡人:“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还有野花呢,“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当春天的阳光照临大地,杨柳吐出了新绿,微风轻拂,吹到人们的脸上,是那样温暖柔和,已经感觉不到一丝的寒意了。作者以“吹面不寒杨柳风”引起对春风的描写,接着撷取了一个生活化的令人倍感亲切的比喻“像母亲的手*着你”,写尽了春风的气韵神情。然后,作者又以极细腻的笔触,写春风的味道:“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最后是写春风中的乐音——鸟儿的宛转的曲子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作者通过细腻的感受,运用生动的笔墨,将难以状写的春风写得神韵透彻。
作者写春雨,先写春雨的特点:“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然后写雨中的景致,描绘出一幅宁静优美的水墨春雨图。
春景如此,春天里的人们是怎样的呢?春天来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写出“蛰伏”了一冬的人们迎来风和日暖的喜悦。人们充满了希望,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的最后,作者用三个比喻总写春天。春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是美的,是活泼生动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是健壮有力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文章描写的顺序也耐人寻味,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
《春》的结构严谨精美,作者先总写春天,继而又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其构思布局、修辞润色,颇具匠心。至于语言的秀雅清新、朴实隽永,则更能令人感受到那“味道极正而且醇厚”的情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3 22:44
当我们深入到《春》的艺术境界中时,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春》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当人在观照外物的时候,他的情感就会投射到外物中去,使外物也好像有了人的感情。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他说:“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你看,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春天的“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太阳的脸也红起来了;“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风“像母亲的手*着你”;“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通过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使景物变得鲜活生动,形象*真。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真’等于俗语所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而且活像是真的。”可以说,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达到了这样的艺术境界。
《春》描写细腻,富于情致。盼春,是文章的开端。作者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连用两个“盼望着”,可见期待春天来临的心情是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了春天的消息,你听,那春天的脚步声近了。短短的十几个字,就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细致地观察了初春的山、水和太阳。“山朗润起来了”,写积雪消融、春光明媚、嫩草新绿,显得格外清爽和滋润。“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将太阳拟人化,既表现了春天太阳的温暖,抓住了春阳的特征,更表现了春天太阳的内在神韵。写初春的山、水和太阳,是从大处落笔,勾勒出一个总的轮廓,为下文细致的描绘张本。在下面的文字中,作者就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等几个方面来描绘春天的景象。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钻”字用得何等传神;“嫩嫩的,绿绿的”,“草软绵绵的”,又是何等简洁而富有质感地写出了初春草的特点。
春天里的花更美。那花儿开得多么热烈:“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那花儿的色彩多么美丽:“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那花儿的味道多么怡人:“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还有野花呢,“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当春天的阳光照临大地,杨柳吐出了新绿,微风轻拂,吹到人们的脸上,是那样温暖柔和,已经感觉不到一丝的寒意了。作者以“吹面不寒杨柳风”引起对春风的描写,接着撷取了一个生活化的令人倍感亲切的比喻“像母亲的手*着你”,写尽了春风的气韵神情。然后,作者又以极细腻的笔触,写春风的味道:“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最后是写春风中的乐音——鸟儿的宛转的曲子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作者通过细腻的感受,运用生动的笔墨,将难以状写的春风写得神韵透彻。
作者写春雨,先写春雨的特点:“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然后写雨中的景致,描绘出一幅宁静优美的水墨春雨图。
春景如此,春天里的人们是怎样的呢?春天来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写出“蛰伏”了一冬的人们迎来风和日暖的喜悦。人们充满了希望,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的最后,作者用三个比喻总写春天。春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是美的,是活泼生动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是健壮有力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文章描写的顺序也耐人寻味,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
《春》的结构严谨精美,作者先总写春天,继而又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其构思布局、修辞润色,颇具匠心。至于语言的秀雅清新、朴实隽永,则更能令人感受到那“味道极正而且醇厚”的情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3 22:44
1.托物言志的作文
那棵树
十几年的经历让我不禁觉得,本该精彩的人生却淡而无味。每一天都在重复着同样枯燥的事情,让我厌烦。
经历过几次不顺心的事,我开始想逃离这尘世。
我对母亲说:“我不想再这样下去了。再多的努力看来也只是徒劳,那么多人在我之上。我不如返璞归真,学习古人,过隐居的生活。”母亲没有说话。过了几天,母亲带我来到一座山前。那是一座我不知名的山,虽算不上高,却可用险来形容。我望着母亲,猜测着她的意图。
“你看到那棵树了么?”母亲指了指山崖。我抬头望去。陡峭的山崖间,赫然有一棵树,似已被山崖的细缝挤得弯了腰,却不乏生机。
“嗯,看到了。那是······”
“走,我带你上去。”母亲拉着我,寻了一个较缓的山坡,一步步向上走。
看着母亲额头上的汗水,我虽不解她的用意,却告诉自己一定要走上去。山顶。这确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
母亲拉着我,来到了那棵树前。“你看。”我愕然。那棵树竟是从石头中生长起来的!
“这,怎么会······”
“你看,这棵树要生长,就必须穿透坚硬的岩石。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我想你会懂的。”母亲不再多说。我小心地俯下身子,看着山崖上的那棵树。它的根确是生长在岩石中,坚韧有力地向四周伸展,似乎要汲取周围所有可以利用的养分。
顿悟。
我回头看着母亲:“我懂了。要想在世间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努力克服所有挫折,顽强的面对人生。”
在这之前,还要先磨炼自己。有了真本领,才能克服挫折啊!”母亲满意的说。
“嗯,我再也不说隐居这种傻话了。”
回去的时候,我回头望了望那棵树。在蓝天下,它恍若一柄宝剑直插云霄。它在告诉我,它要和逆境作斗争。
感谢母亲让我见到了那棵树。感谢那棵破岩而出的树,它让我懂得,再难渡过的逆境,再难克服的挫折,只要顽强拼搏,它们最终只会成为成功路上的垫脚石,帮助我们登上胜利的顶峰。
那棵树,永远生长在我心中。
2.做一朵昙花,只有香如故。
昙花一现,定格记忆。
许久过后依旧不能忘却初见昙花开放的刹那,皎洁如玉的月光下,它就那样轻盈地展开自己的双臂,拥抱这看似美好的世界,如同超脱凡世的精灵,不含一丝一毫的杂念,让人窒息的美。
但却又如此短暂。
为这惊艳的美付出的代价,便是生命的短暂。没有眼泪,没有悲伤,没有犹豫,有的只是忠实于自己的倔强。就这样悄悄地绽放又凋谢,留给人无限的感慨。
再艳丽再娇贵的花,最终的命运仍旧是一天一天老去,仍旧是最终凋谢,与其如此,倒不如像昙花,虽然短暂,却可以芳香永留于世,不曾让世俗的残枝败叶玷污了自己的清白,只等来年又开出绚丽的花朵。
昙花的美,在于它所展现的生命的极致。那让人惊心动魄、为之倾倒的绝美无比。大千世界,真正能打动人心的美,莫过于昙花一现的瞬间。短暂却又可以在心永驻。像是深夜的一杯热茶,抚过泪颊的一双轻柔,面队困难的一次无畏,独上高楼的一次超脱,绝境中的一次安慰,世俗中的一泪感动,永驻在人心中一般。
不要说昙花的短暂,它们只是服从了自己的内在力量,在最适当的时候,从内心一迸而发,展现给世间一抹惊艳,一点孤傲,一些洒脱。让它们最美的记忆活在人们心里,经历千百年,依旧美丽。
肉体逝去,记忆永存。
不要再流连于世俗的花园,因为没有不败的花;不要再空虚地过着生活,因为那只是行尸走肉。
做一朵昙花吧,就是昙花,留下永存于心灵的一抹孤傲美丽。那才是极致。
3. 花的美
绢花,纸花,塑料花……假的花也是美的。放在那边,直到积满
了灰。
我却是不太爱假花的,虽然,它是好看的,仅仅好看,而已,没
有灵魂。
热爱真花,因为,她是有生命的,能绽放光彩,会黯然凋零。正
是那花落前的瞬间震撼着我。假的,是没有那分临别的灿烂的。
花的精神,对人,也是一样的。
我 喜 欢 秋 天
曾有许多人问过我“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我总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喜欢秋天!”
我喜欢秋天,虽然它没有春天生机勃勃之貌,没有夏天姹紫嫣红之景,也没有冬天银妆素裹之纯,但我仍对它情有独钟。
如果说绿是春天的使者,红是夏天的色彩,白是冬天的打扮,那么黄便属于秋天。在送走夏姑娘的同时,秋婆婆迈着她那矫健的步伐向我们走来,她的到来,使万物脱下了旧衣,换上新装。树儿们都脱下了绿衣裳。换上了秋婆婆精心缝制的新衣。花儿都收敛起绽开的笑容,鸟儿也都成群结队地飞向南方——另一个更加温暖的世界。似乎一切都显出几分无奈,几分孤独,几分凄美。过往行人也来去匆匆,无暇观赏两旁风景。这也许是秋天不能受到大众欢迎的原因吧。
但让我们把目光从这些令人倍感哀伤的景色中移开,移向那金灿灿的田野。田里的庄稼经过几个月的培养,现在已经成熟了,这给人们带来了无可比拟的喜悦。辛勤工作许久的农民们带着满面的笑容,走向金色的田野,收获他们劳动的果实。他们在金色的大海中干得热火朝天,一时间,春天的生机勃勃,夏天的活泼热情,秋天的丰收喜悦全来到了这广阔的田间。一阵秋风吹过,“大海”泛起层层浪,夹杂着人们清脆欣慰的笑声。看着此情此景,还有多少人会不喜欢上秋天呢?
有时会有一场小雨,秋雨小小的柔柔的扑打在人们的脸上,凉凉的。这时,人们忘记了一切不幸,尽情接受秋雨的洗礼。
我喜欢秋天,喜欢那萧条的美,喜欢那丰收的喜悦,喜欢那绵绵的小雨……喜欢它的所有所有。
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喜欢秋天!”尽管它并不很出众。
人 生 如 萍
一池浮萍,青青绿绿,其中也有点点水色,无风时它像一块布平铺塘面上,没有一丝一毫的皱纹,又像一块天然的青绿铜镜浮在池中。
其中也有几支树杈直插过池面,萍面略显得有些破痕——可是却不能完全划破,这之中更显示出了它的生机。杂草和翠鸟也时不时地打扰着萍面,一漾一漾的,鱼波纹是不能不出现的,使浮萍更显得拥挤和紧张。
狂风大作,起皱折的是浮萍;弯身摆头的是杂草;早已无踪影的是翠鸟,皱折只是一刻,风稍微小时,萍面又恢复了原状。尔后,又是皱折,浮动不定。有时也有鱼儿的“拜访”。风是魔鬼,杂草是细菌,然而却破坏不了它。
风后,萍面依然是完整的——除了少许的杂物。
这,使我不由地想起了文天祥的诗句“身世浮沉雨打萍”。是啊,人生又何尝不像浮萍,平静的人生里时刻都有风波;而风浪又蕴藏着平静的人生。
曲折的人生,又何尝不是风中生存的浮萍,浮萍是为了生根于水中,而人是为了在大千世界中生存。
坎坎坷坷,漫漫人生,对着苍天长叹,叹已逝人生;对黄河咏赞,赞黄河雄姿;对着小草低泣,泣小草无人知晓;站在高山上高唱,唱高山的威武;对小河低吟,吟小河的涓涓……
若人生只有浮萍的平静,没有狂风,那人生就是一杯淡水无味可言;若只有小河的自私,那人间处处是冷若冰霜;若只有大山的高傲,那人间没有无私的爱……
自己的人生,自己的道路,都在自己的脚下,由自己掌握。
人生!浮萍!
叶子的风姿
窗前有一棵树,树上有一片叶子。我望着它,它也望着我。
叶总是微微的摇摆着。我很好奇,问:“叶,为什么你老是摆动?”
“我想飞。”它说。
“叶即是叶,永远不可能像鸟一样飞的。”
“看着吧。”它纯纯的笑着,不再说话。
叶从春天摆到夏天,执著热烈。
我感到诧异:“为什么?一季的时间你已长大,应该明白了……”
“可能吧,”它望着天际,轻轻叹出一口气,“一季的时间使我懂得叶永远无法像鸟一样飞翔,可我依然无法阻止自己去飞。有时,明知是不可能的,但无法自己,不是吗?”
“既然知道是不可能的,又怎么会无法停止呢?”我糊涂了。
“可能,是因为在我心底,还想着飞翔……”它朝我笑笑,笑容里含着一抹淡淡的悲哀……
秋天到了。
我望着摇摇欲坠,即将凋残的叶子,说:“你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你还追逐着那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吗?”
“是的。”叶抬起头,眼里焕发着不可抑制的光彩,“你知道吗?人,现在我很快乐。”
“快乐?”
“嗯,这段时间,我明白了许多。我在这树梢头看着许多人来来去去,忙忙碌碌,却一直无法得到满足,你知道为什么吗?”
“是他们没有得到想要的?”
“不,是因为他们在追求‘结果’的同时,忽视了‘过程’。要知道,‘结果’的欢乐是由‘过程’带来的。没有‘结果’的‘过程’固然可惜,但没有‘过程’的‘结果’却更为可悲……你明白吗?”
我轻轻摇了摇头:“你……究竟想和我说什么呢?”
它再次展开了笑颜:“我正品味着过程啊!”
冬天,到了。
我迈着沉重的步子来到窗前。忽然,一个景象使我呆住了——干瘪的叶,在飞!
时间如同停流了一般,它用身子散发出年轻时的光彩。它离开了树的怀抱,在四溢的冬日暖阳中,在天空这个舞台上,飞旋着、飘舞着。虽然是如此简单的动作,却舞出了风姿,舞出了韵味,舞得比鸟更轻盈、更动人……它更像一位吉普赛少女,虽然衣着陈旧,裙袄破损,却舞得意志飞扬、旁若无人,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那是平静的热烈,超脱的欢呼!空际间划过一圈一圈的元户,那是生�墓旒!�?
突然,像是风中的精灵在开玩笑,一阵疾风刮起,叶失去了平衡,像一只折翼的黄蝴蝶,在空中翻腾着,在坠地前作着最后的努力。最终,“蝴蝶”飘落到了地上,夕阳将它染成了金色,如同天边即将逝去的火烧云……
泪,从我的眼眶里缓缓淌了下来:“你的梦成真了,但为此付出了一生的等待,耗尽了全部的精力,你……不后悔吗?”
它没有回答,依旧是静静的微笑着,渐渐的,合上了眼睛……
晚上,我做了一个梦。在白色的天国里,天使奏着圣歌,叶子安详的飞舞着,留下一道道闪亮的痕迹……
有一个声音在说:梦的存在,是为了追求!
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它们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里。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中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而唯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
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或者就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他们寻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的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又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
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作野菜。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贫瘠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却光泽;只有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似那柔中有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它们已经不能再去为人们做佐餐的鲜嫩的野菜,却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痂着伤疤。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地艰难。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住,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
如果一切的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会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飞鸟无处栖身,一切借花草树木赖以生存的生命就要绝迹,那里便会沦为永无开化之日的永远的黑暗。如果一切的生命都只贪恋于黑黝黝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世界就是如此奇妙。试想,那石缝间的野草,一旦将它们的草子撒落到肥沃的大地上,它们一定会比未经过风雨考验的娇嫩的种子具有更为旺盛的生机,长得更显繁茂;试想,那石缝间的蒲公英,一旦它们的种子,撑着团团的絮伞,随风飘向湿润的乡野,它们一定会比其他的花卉生长得茁壮,更能经暑耐寒;至于那顽强的松柏,它本来就是生命的崇高体现,是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象征,它给一切的生命以鼓舞,以榜样。
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期期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它展现给你的不仅是装点荒山秃岭的层层葱绿,它更向你揭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撼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9995298.html?si=1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3 22:45
借景抒情,就是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景物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其中,情由景所背负,景为情而浸蘸;情是灵魂,景是载体。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7年7月的散文名篇。由于蒋介石叛变*,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作者“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作者在文章中描述了一幅清幽美妙的图画——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曲曲折折的荷塘,密密田田的荷叶,星星点点的荷花,淡淡的月色,脉脉的荷香”,都交融着作者那隐隐的、却又深沉的孤独与苦闷的心绪,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表现出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
当代女作家张洁在《挖荠菜》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
太阳落山了,琥珀色的晚霞渐渐地从天边退去。远处,庙里的钟声在薄暮中响起来。羊儿咩咩地叫着,由放羊的孩子赶着回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夜色越来越浓了,村落啦,树林子啦,坑洼啦,沟渠啦,好象一下子全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
这一段描写选取了一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画了一幅美丽、和平、静穆的晚归图,它同“我”当时那种孤独、寂寞、焦急、悲伤,有家不敢回的复杂心情完全融注在一起,有力的反衬“我” 的悲苦境遇。
古人云:“夺人心者,莫先乎情。”刘勰也曾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作家以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绘景物,所写之景自然是充满主观情志。我们在写作时,要善于借景物来抒发感情,使景中含情。
作文中,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借助对某种事物的赞美或贬斥,抒发自己的某种心态,成为常用技巧之一。这种思想感情寄托于物的笔法,就叫做托物言志。托物言志一般通过象征手法来实现。
茅盾在《白杨礼赞》一文中,所“托”之物是白杨树:
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保持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它伟岸、正直、朴素,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在这篇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了抗日时期我国北方农民,并与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民族精神相合。
巴金的《灯》也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灯》里写了三种灯光,都包含着深邃的象征意义——
故居大门内亮起的昏暗的灯光,是旧家庭、旧社会走向没落、崩溃的象征。爱尔克的灯光,象征旧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我的心灵的灯光” 象征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托物,不是随便取一物勉强比附就可奏效。刘勰说:“比类虽繁,以至切为贵。”“至切”,就是取物与立意要相合。否则,文章就有牵强附会之嫌。
总之,言志抒情是写景状物的灵魂,因此,我们要善于使客观景物与主观情志交融在一起,使山水含情,草木有意。
【名篇精段】
花事最盛的去处数着西山华庭寺。不到寺门,远远就闻见一股细细的清香,直渗进人的心肺。这是梅花,有红梅、白梅、绿梅,还有朱砂梅,一树一树的,每一树梅花都是一树诗。白玉兰花有点儿残,娇黄的迎春正当时,那一片春色啊,比起滇池的水来不知还要深多少倍。
究其实这还不是最深的春色。且请看那一树,齐着华庭寺的廊檐一般高,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样红艳,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这就是有名的茶花。不见茶花,你是不容易懂得“春深似海”这句话的的妙处的。
——杨朔《茶花赋》
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或者就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他们寻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和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又自己生长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
——林希《石缝间的生命》
【他山之石】
我 喜 欢 秋 天
陆秋艳
曾有许多人问过我“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我总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喜欢秋天!”
我喜欢秋天,虽然它没有春天生机勃勃之貌,没有夏天姹紫嫣红之景,也没有冬天银妆素裹之纯,但我仍对它情有独钟。
如果说绿是春天的使者,红是夏天的色彩,白是冬天的打扮,那么黄便属于秋天。在送走夏姑娘的同时,秋婆婆迈着她那矫健的步伐向我们走来,她的到来,使万物脱下了旧衣,换上新装。树儿们都脱下了绿衣裳。换上了秋婆婆精心缝制的新衣。花儿都收敛起绽开的笑容,鸟儿也都成群结队地飞向南方——另一个更加温暖的世界。似乎一切都显出几分无奈,几分孤独,几分凄美。过往行人也来去匆匆,无暇观赏两旁风景。这也许是秋天不能受到大众欢迎的原因吧。
但让我们把目光从这些令人倍感哀伤的景色中移开,移向那金灿灿的田野。田里的庄稼经过几个月的培养,现在已经成熟了,这给人们带来了无可比拟的喜悦。辛勤工作许久的农民们带着满面的笑容,走向金色的田野,收获他们劳动的果实。他们在金色的大海中干得热火朝天,一时间,春天的生机勃勃,夏天的活泼热情,秋天的丰收喜悦全来到了这广阔的田间。一阵秋风吹过,“大海”泛起层层浪,夹杂着人们清脆欣慰的笑声。看着此情此景,还有多少人会不喜欢上秋天呢?
有时会有一场小雨,秋雨小小的柔柔的扑打在人们的脸上,凉凉的。这时,人们忘记了一切不幸,尽情接受秋雨的洗礼。
我喜欢秋天,喜欢那萧条的美,喜欢那丰收的喜悦,喜欢那绵绵的小雨……喜欢它的所有所有。
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喜欢秋天!”尽管它并不很出众。
〖点评〗 面对秋天,作者有独特的眼光:纵然有几分肃杀,有几分萧条,但从秋的成熟中,从丰收的喜悦里,作者读出了美。作者巧妙地把对秋的赞美之情,融进了对秋景的描绘之中。
人 生 如 萍
刘 懿
一池浮萍,青青绿绿,其中也有点点水色,无风时它像一块布平铺塘面上,没有一丝一毫的皱纹,又像一块天然的青绿铜镜浮在池中。
其中也有几支树杈直插过池面,萍面略显得有些破痕——可是却不能完全划破,这之中更显示出了它的生机。杂草和翠鸟也时不时地打扰着萍面,一漾一漾的,鱼波纹是不能不出现的,使浮萍更显得拥挤和紧张。
狂风大作,起皱折的是浮萍;弯身摆头的是杂草;早已无踪影的是翠鸟,皱折只是一刻,风稍微小时,萍面又恢复了原状。尔后,又是皱折,浮动不定。有时也有鱼儿的“拜访”。风是魔鬼,杂草是细菌,然而却破坏不了它。
风后,萍面依然是完整的——除了少许的杂物。
这,使我不由地想起了文天祥的诗句“身世浮沉雨打萍”。是啊,人生又何尝不像浮萍,平静的人生里时刻都有风波;而风浪又蕴藏着平静的人生。
曲折的人生,又何尝不是风中生存的浮萍,浮萍是为了生根于水中,而人是为了在大千世界中生存。
坎坎坷坷,漫漫人生,对着苍天长叹,叹已逝人生;对黄河咏赞,赞黄河雄姿;对着小草低泣,泣小草无人知晓;站在高山上高唱,唱高山的威武;对小河低吟,吟小河的涓涓……
若人生只有浮萍的平静,没有狂风,那人生就是一杯淡水无味可言;若只有小河的自私,那人间处处是冷若冰霜;若只有大山的高傲,那人间没有无私的爱……
自己的人生,自己的道路,都在自己的脚下,由自己掌握。
人生!浮萍!
〖点评〗 “平静中有风波,风浪中有平静”是在写浮萍,更是在写人生。作者将对人生的感悟寄寓在对浮萍的描绘之中,这就是托物言志。
【写写练练】
课内作文
1.冬天,小草藏匿了踪迹。你能用独特的眼光去发现小草吗?请以此为题,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2.寒冬的风,许多人是惧怕的。你能发现她的可敬可爱吗?请以“寒冬,风也在唱”为题,写一篇写景散文。
课外练笔
1.以冬天的某一植物为描写对象,写一段300字左右的借景抒情的文字。
2.以冬天的某一植物为描写对象,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托物言志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