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历史简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8:0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18:56
这个问题我喜欢,几天前刚好也想知道,就问了下度娘:
同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一样,众说纷纭。流传比较广泛的说法有几种。
最常见的说法是:潘安、宋玉、兰陵王、卫玠;
第二种说法是:潘安、曹植、沈约、卫玠;
这些美男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才貌双全,或文学、音乐修养极高,或文治武功威震华夏。据说这些人出行的时候都曾造成万人空巷,争相目睹的场面。
人们常用“貌比潘安”来夸赞一个男人的美貌,潘安俨然成了千古美男的“代言人”,潘安(247年―300年),即潘岳,字安仁,西晋著名文学家。史书上直接说潘安长得漂亮的就三个字———“美、姿、仪”。他自然是外貌又好,气质又好。虽说书上并没有详细记载潘安到底五官如何、身高几尺,他的美貌却是件毋庸置疑的事情。潘安在当时已经拥有一大批死忠的“粉丝”了。《世说新语》中记载,潘安每次出去游玩,都会有大批少女追着他。追着潘安的一批批少女又是给他献花,又是给他献果。潘安每次回家,都能够满载而归,这就是“掷果盈车”这个典故的由来。
潘安的长相是没得说,也算得上是个感情专一的好丈夫,但他的人生道路却并不像他的外貌一样令人欣羡,反而带有些悲剧色彩。他的*道路还很坎坷,早年不被重用,后期投靠了贾南风和她的侄子贾谧为首的贾氏集团。那个时候正是贾氏集团呼风唤雨的时候。贾南风想废掉太子,潘安不幸被搅入了这场阴谋之中。一次太子喝醉了酒,潘安就被安排写了一篇祭神的文章,并让太子抄写。太子早已醉得神志不清,依葫芦画瓢地写了一通。潘安拿到太子写的文章以后,再勾勒几笔,把它变成了一篇谋逆的文章,导致太子被废,太子的生母被处死。虽不是策划者,但潘安在这起阴谋中显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这次奸计得逞,潘安终也不得善果。八王之乱后,赵王司马伦夺权成功,他立刻抓了潘安,并判了他一个灭三族。
纵观潘安这一生,他集才情、美貌、专情和*上的罪恶于一身, 是个复杂矛盾的生命个体。如若后人只记得他的美貌,那无疑是把他简单化了。在灿若星辰的芸芸美男当中,潘安能够在千百年岁月的洗礼之后,仍然作为一个美男子的符号被现代人所熟知,他英俊的外表和横溢的才华都是其流芳百世的原因。美男想不做昙花,内外兼修才是硬道理。 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自古潘安与陆机齐名。潘安诗歌名列钟嵘《诗品》上品,另外唐太宗亲自为《晋书》陆机传作序,则证明了陆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今存的作品《寡妇赋》、《袁永逝文》、《悼亡诗》等名篇都以善叙哀情著称,而潘安在西晋时期将赋这一文体发扬光大,其中他的《西征赋》、《闲居赋》、《籍田赋》、《沧海赋》、《秋兴赋》、《芙蓉赋》、《射雉赋》等都是名垂千古的不朽之作。
兰陵王,北齐战神,面具下的悲情美男子,这两个词语都是用来形容兰陵王的,可见兰陵王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即是战神又是美男,可谓是文武双全的绝世美男子啊,可正是这样的一个男人最后却因太过完美,而惨遭嫉妒,含冤而死。
北齐的徐州兰陵王也是给后世留下无限遐想的美男之一。他有着成为传奇所需要的一切必要条件,比如神秘的出身,比如骁勇善战,比如他那充满血腥和杀戮的家族,又比如盛年时的含冤而死。而这传奇中最绚烂的一笔,无疑是他那摄人心魄的美貌。
高长恭(541年―573年),又名高孝瓘、高肃,祖籍渤海调蓨(今河北景县南),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第四子,生母不详,南北朝时期北齐宗室、将领,封爵兰陵王。
关于兰陵王,有一个十分著名的传说——他相貌过于柔美,不足以威摄敌人,因此每每戴面具上战场。邙山之战,北周攻击洛阳一带地区,围城却没有攻下。段韶、斛律光与高长恭奉命前往救援。段韶利用谋略打败北周军队,高长恭带了500名骑兵冲进北周的军队,到达被围的金墉(现今河南洛阳东北故城)城下,因为高长恭戴着面具,城中的人不确定其是敌军还是我军,高长恭摘下面具,露出一张美貌绝伦的脸,军心振奋,于是大捷。
但究其真实历史,并未有兰陵王因面貌过美而带面具的记载。《北齐书》等史*载:“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明确记载他戴的是头盔不是面具。史书中的东魏北齐西魏都有“铁面”装备的军人出现,也就是头盔和铁护面一体的,必须摘下头盔才能露出脸的重骑兵防护装备,并非后世所流传的面具。尽管如此,兰陵王的美貌却是不容置疑、超凡脱俗的。《北齐书》、《北史》中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兰陵忠武王碑》中说他“风调开爽,器彩韶澈”;《旧唐书·音乐志》中说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美类妇人”。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
兰陵王半生戎马,战功赫赫。可这给他带来荣耀的同时,也带来了厄运,因太过完美。邙山大捷后,后主高纬问他:“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对曰:“家事亲切,不觉遂然。”高纬猜忌拥有兵权的兰陵王是否想取而代之,想把“国事”变成“家事”,开始有所忌讳。兰陵王察觉皇上对他的敌意,便开始收受他人贿赂希望以此保全性命(爱财的人不爱权),后又听从别人建议称病对朝政退避三舍。可就是如此小心谨慎,兰陵王依然没有躲过被赐死的命运。武平四年(公元573年)五月的一天,后主高纬派使者看望皇兄高肃,送来的礼物竟是一杯毒酒。兰陵王悲愤至极,对自己的爱妃郑氏说:“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郑妃劝他说:“何不求见天颜?”天真的郑妃以为可能只是兄弟之间的一场误会,只要高肃向皇帝求情,就可能讨回性命。而兰陵王自己心里明白,向后主高纬讨个说法根本没有用。年前,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将斛律光,不也是无辜被引诱入宫、用弓弦残忍勒死的吗?万念俱灰的兰陵王,扔下一句“天颜何由可见”,遂将鸩酒一饮而尽,死前烧掉所有债券。
宋玉(约公元前298年-约公元前222年),又名子渊,相传他是屈原的学生。汉族,战国时鄢(今襄樊宜城)人。曾事楚顷襄王。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后世常将两人合称为“屈宋”,与唐勒、景差齐名。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但后3篇有人怀疑不是他所作。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来。 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
古代的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当中,往往以美如宋玉、貌若潘安来形容男子的俊美。宋玉不但漂亮,而且才华卓越,让许多女性心驰神往。
根据《登徒子好色赋》的记载,登徒子跟楚王汇报说宋玉是个美男子,他能说会道,但是生性好色,所以千万不要让宋玉跑到后宫。听了这话,宋玉自要反击。他跑去跟楚王说,请您来做公证人,看一看到底是我好色还是登徒子好色?宋玉首先说,天下的美女莫过于楚国,楚国的美女又莫过于我的家乡,家乡的美女又莫过于我隔壁的一个邻居———东邻之女。我家隔壁这位美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施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毛像鸟的羽毛那样挺拔,肌肤像白雪,腰很细,牙很白。就是这样一个绝代佳人趴在墙上,看了我三年,我也毫不动心,我难道也算得上是好色之徒吗?相反登徒子不是个好东西。登徒子家有丑妻,他老婆一头乱发,两耳畸形,嘴唇外翻,牙齿凹凸不平,走路一瘸一瘸,再加上驼背,又满身是疥疮。登徒子却很喜欢她,跟她一连生了五个孩子。你看只要是个女人,登徒子就会喜欢,所以他比我更好色。其实用当今的观点来评判,登徒子不弃糟糠之妻是件值得称赞的事情。但宋玉口才非凡,被他这样一忽悠,楚王竟然给说晕了,判定登徒子是个好色之人。这一判竟然使登徒子从此以后就背上了好色的骂名,成了后世*的代名词。
宋玉并非徒有其表,他同样有着卓越的文学才能,在文坛有着宗师级的地位,创造了好几个第一。他是第一个写悲秋的,也第一个写女性的。他对女性经典性的描述,对后世曹植等人影响非常大。宋玉《神女赋》中的神女,体现了先秦女性美的观念,他在汉民族集体意识中积淀为一个具有永久生命力的原型,从曹植一直到曹雪芹,每当文人欲表达女性的美艳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回溯到这个原型。宋玉名篇《神女赋》和《高唐赋》把巫山的女神(巫山神女)的美貌描述得让后人垂涎了几千年。他留存下来的作品共16篇,其中《九辩》确信为他所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可以和屈原的《离*》相媲美,堪称楚辞中的双璧。
关于宋玉身世的记载并不多。只知道他出生于贫寒之家,为了谋求*上的出路,曾经到过楚国的京城,在楚王的身边做了文学侍从,据说也一度受到楚王的赏识。但宋玉实际上不善为官的,不合于时,最后还是离开了朝廷,重归乡野,带着满腔的遗憾走完了人生。
卫玠(286年—312年6月20日),字叔宝,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晋朝玄学家、*,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其祖父卫瓘,晋惠帝时位至太尉,父亲卫恒,官至尚书郎,著名书法家。卫玠是魏晋之际继何晏、王弼之后的著名清谈名士和玄学家,官至太子冼马。永嘉四年(310年),迁移南方。 永嘉六年(312年),卫玠去世,时年二十七岁。
卫玠五岁时神态异于常人,他的祖父卫瓘说卫玠与众不同,只是自己年纪大了,看不到他长大*的那一天。卫玠年少时乘坐羊车到街市去,看到他的人都以为是玉人,人们都去观看他。骠骑将军王济是卫阶的舅舅,英俊豪爽有风度姿容,每次见到卫玠,就叹息说珠玉在身旁,就觉得自己形貌丑陋。又曾对别人说,与卫玠一同出游,就像有光亮的珠子在旁边,光彩照人。
卫玠长大后,好谈玄理。其后多病体弱,他的母亲王氏常不让他多说话。遇到有好日子,亲友有时请他说几句,没有不赞叹的,认为他说到了精微之处。琅邪人王澄有名望,很少推崇别人,每当听到卫玠的言论,就叹息倾倒。为此当时的人说:“卫玠谈道,王澄倾倒。”王澄与王玄、王济都有盛名,都在卫玠之下,世人说:“王家三子,不如卫家一儿”。卫玠的岳父乐广全国闻名,评论的人认为“岳父像冰一般清明,女婿像玉一样光润”。后来,朝廷多次征召卫玠入朝为官,征召命令到来,卫玠都不赴任。很久以后,担任太傅西阁祭酒、太子冼马。卫玠的兄长卫璪担任散骑侍郎,在宫内侍奉晋怀帝司马炽。
永嘉四年(310年),当时中原战乱渐起,卫玠因天下大乱,打算搬家到南方,他母亲王氏说她不能舍下你哥哥卫璪离开。卫玠把道理讲得深透,为了门户大计,王氏流着泪答应了他。卫玠临别前,对兄长卫璪说:“恭敬父、师、君的道义,是人们所看重的。如今可以说是献身事君,哥哥自勉。”于是护送母亲搬到江夏(今湖北武汉)居住。
卫玠的妻子乐氏很早去世,征南将军山简见到卫玠,很是器重钦佩他。山简说:“过去戴叔鸾嫁女,只嫁给贤人,不问地位贵贱,何况卫氏是权贵门户有名的人呢!”于是把女儿嫁给卫玠。接着卫玠进入豫章(今江西南昌)。当时大将军王敦镇守豫章,长史谢鲲先前就一直尊重卫玠,相见后很高兴,交谈了一整天。王敦对谢鲲说:“过去王弼在朝中的谈吐像金声,此人在江表的言论如玉振,精微言论,断绝了又续接。没想到永嘉末年,又听到正始年间的声音,何晏如果还在,一定倾倒。”卫玠经常认为人无完人,可以宽恕;不是故意冒犯,可以按情理处理,因而终身看不到他喜怒的容颜。
卫玠因王敦豪爽不合群,好居人上,恐怕不是国家的忠臣,于是谋求到建邺(今江苏南京)。京师的人听说其姿容,看他的人挤*墙。卫玠因劳累成疾而加重病情,于永嘉六年(312年)去世,时年二十七岁,当时的人都说卫玠是被看死的。卫玠死后葬在南昌。卫玠死时谢鲲哭他很悲痛,有人问他为何如此悲伤,谢鲲回答说栋梁断了,因而悲哀。咸和年间(326年―334年),卫玠改葬于江宁。丞相王导告论说:“卫洗马确实该改葬。此人是风流名士,海内仰望,可以准备薄祭,来勉励旧日好友。”后来刘惔、谢尚共同议论朝中人士,有人问杜乂可以和卫玠相比吗?谢尚说他们二人怎能相比,他们之间的差距容得下几个人。刘恢又说杜乂是貌清,卫玠是神清。卫玠就是这样受到有识之士的器重。当时中兴名士,只有王承和卫玠为当时第一。
卫玠从豫章郡到京都时,人们早已听到他的名声,出来看他的人围得像一堵墙。卫玠本来就有虚弱的病,身体受不了劳累,最终形成重病而死。当时的人说是看死了卫玠。此即成语“看杀卫玠”的典故出处。唐朝仍有人感叹卫玠之死,诗云“京城媛女无端痴,看杀玉人浑不知。”
清谈而死
卫玠避乱渡江之初,去拜见大将军王敦。由于夜坐清谈,王敦便邀来谢幼舆。见到谢幼舆,非常喜欢他,再也不理会王敦,两人便一直清谈到第二天早晨,王敦整夜也插不上嘴,其向来体质虚弱,常常被他母亲管束住,不让他多谈论;这一夜突然感到疲乏,从此病情加重,最终去世。[8]
思梦患病
卫玠幼年时,询问尚书令乐广人为什么会做梦,乐广说是因为心有所想。卫玠说:“身体和精神都不曾接触过的却在梦里出现,这哪里是心有所想呢?”乐广说:“是沿袭做过的事。人们不曾梦见坐车进老鼠洞,或者捣碎姜蒜去喂铁杵,这都是因为没有这些想法,没有这些可模仿的先例。”卫玠便思索沿袭问题,成天思索也得不出答案,最终想得生了病。乐广听说后,特意坐车去给他分析这个问题。卫玠的病有了起色以后,乐广感慨他说:“这孩子心里一定不会得无法医治的病!”一代美男英年早逝。
曹植,三国时魏武帝曹操之子。他生得“神清骨秀”,气宇轩昂,而且“性慧敏,善文章”。被后世广为传诵,堪称才貌 双绝。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2] 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诗品》的作者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作为《诗品》全书中品第最高的诗人、中国诗歌抒情品格的确立者,在诗史上具有“一代诗宗”的历史地位。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魏文帝曹丕曾经命令东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作不出的话,就要动用死刑。曹植应声便作成一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听了深感惭愧。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竟陵八友”之一,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西)人,先后在宋、齐、梁三朝做官,旧史一般称他是梁朝人。沈约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足见其家族社会地位的显赫。沈约从少年时代起就很用功读书,白天读的书,夜间一定要温习。他母亲担心他的身体支持不了这样刻苦的学习,常常减少他的灯油,早早撤去供他取暖的火。青年时期的沈约,已经“博通群籍”,写得一手好文章,并且对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从二十几岁的时候起,用了整整二十年时间,终于写成一部晋史。可惜,这部晋史没有能够流传下来。沈约是诗文俱佳的大文豪,在当时文声名动天下,身为永明体的创立者之一,他的山水诗、离别诗和悼亡诗以“长于清怨”闻名。南唐后主、著名词人李煜词中有“沈腰潘鬓消磨”一句,指的便是沈约。后来,明代诗人夏完淳也有“酒杯千古思陶令,腰带三围恨沈郎”之诗句,这个细腰男子指的即沈约。著名词人李煜词中有“沈腰潘鬓消磨”一句,指的也是沈约。
个人比较喜欢腹黑霸气的范儿,所以比较喜欢曹植,兰陵王也很帅气,这个北齐战神身世太过神秘,结局太过悲惨,让人很是惋惜。
还有一个不在百度百科四大美男里面排有名字的一个绝世美男——韩子高,这个男人可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差点当上男皇后的人!这个人物可不是小说里虚构的。
可见其美貌绝动天下,一代帝王为之情根深重。
下面是他的资料:
韩子高(538年—567年),本名韩蛮子,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北朝时期陈朝*。
韩子高家世寒微,侯景之乱时,寄居于建康(今江苏南京)。侯景之乱平定后,与时任吴兴太守的陈文帝陈蒨相遇。韩子高时年十六岁,尚梳总角,他容貌美丽,看上去像美女一般。后侍奉陈蒨。
韩子高生性恭敬谨慎,尽心尽力地侍奉陈蒨,陈蒨性子急,韩子高总能领悟其意。陈蒨十分宠幸他,不曾让他离开身边。
永定三年(559年),陈蒨即位,任命韩子高为右军将军。天嘉元年(560),封文招县子,食邑三百户。韩子高所统之兵很多,将士依附于他的,他都尽力加以提拔,陈蒨也都加以任用。
天嘉二年(561年),升任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后任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天嘉五年(564年),平定晋安有功,升任通直散骑常侍,晋爵为伯。天嘉六年(565年),任右卫将军。废帝陈伯宗即位后,升任散骑常侍,仍为右卫将军,移屯新安寺。
陈伯宗即位后,由其叔父陈顼辅政。韩子高因兵权过重,心中很是不安。光大元年(567年),前上虞县令陆昉和韩子高的军帅举报他谋反,后与到仲举一同赐死,时年三十岁。
这些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美男子,却都活不长久,真是可惜了美貌又可惜了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