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法是什么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8:09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4 00:06
你懂得生活吗?
-----《生活》赏析
《生活》,一篇蕴含着深刻哲理的散文诗,百读不厌,耐人寻味。
生活,是一个现实的话题,又是一个抽象的话题。以《生活》为题,未免有空泛之嫌,因而行文难免有一种老虎吃天,有口难下的感觉。《生活》这篇精悍的短文,却是举重若轻,巧妙地选取了一个角度,深入浅出,娓娓写来,道出了生活的真谛。这个角度,是作者匠心锤炼的结果,厚积薄发,一以当十。
作者以水对人的重要和水的甘美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体味得到为比喻,落笔及题,鞭辟入里,别开生面。短文前两个自然段,写饮水的不同方式,或用金杯,或用土杯,或用手,仅仅是饮水的方式不同而已,而水则是对于一切人,对于任何生命都同等重要的东西。短文三,四,五自然段,由上文意思生发开去,写只有疲惫交加的旅行者、农夫、牧羊人才能体味到水的甘美,认识到水对于生活的重要,对于生命的重要。六,七两自然段与三,四,五自然段作鲜明对比,指出那些不劳动而生活优裕的人却永远体味不出水的甘美和重要,体味不到生活真正的快乐与幸福。最后一自然段由水的话题,顺理成章地揭示出生活的真谛:无论什么人,只要他没有尝过饥与渴是什么味道,就不懂得生活到底是什么滋味。
本文所揭示的生活真谛,作者并没有把它完全说透,只是点到为止,言近旨远,可谓尾如撞钟,余韵不绝,醇厚隽永,发人深思。
是的,你懂得的生活吗?你懂得生活到底是什么滋味吗?生活是失与得的统一,是幼稚与成熟的统一,是苦恼与欢乐的统一,是浅薄与深刻的统一,是困惑与彻悟的统一,是失败与成功的统一,是磨难与幸福的统一。你想拥有“得”就必须拥有“失”;你想拥有快乐,就必须拥有苦恼;你想变得深刻,就必须经历浅薄并勇于反省浅薄;你想心灵彻悟,就必须经历困惑;你想获得成功,就必须经历且勇于承受失败;你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须经历生活的磨难――这就是《生活》一文给予我们的启示,这就是《生活》一文展示给我们的辨正哲思。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正是这样一个道理。
有的文章让人百读不厌,《生活》就是这样的好文章。
(256652 山东滨州市滨城区张集中学 孟* )电子信箱: bzmxf110@sina.com 家庭电话:0543---3510567
附原文:
生 活
[阿富汗]乌尔法特
同是一溪中的水,可是有的人用金杯盛它,有的人却用泥制的土杯饮用;那些即无金杯又无土杯的人就只好用手捧着喝了。
水,本来是没有任何差别的。差别就在于盛水的器皿。君王与乞丐的差别就在“器皿”上面。
只有那些最渴的人才最了解水的甜美,从沙漠中走来的疲惫交加的旅行者是知道水的滋味的人。
在烈日炎炎的正午,当农民们忙于耕种而大汗淋漓的时候,水对于他们是最宝贵的东西。
当一牧羊人从山上下来,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能够趴在河边痛饮一顿,那就是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
可是,另外一个人,尽管他坐在绿荫下的靠椅上,身边放着漂亮的水壶,拿着精美的茶杯喝上几口,也仍然品不出这水的甜美来。
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旅行者和牧羊人那样的干渴,没有在烈日当头的中午耕过地。所以他不会觉得那样需要水。
无论什么人,只要他没有尝过饥与渴是什么味道,他就永远也享受不到饭与水的甜美,不懂得生活到底是什么滋味。
----选自《知音》
朴实隽永 撼人心扉
――《两本小学课本》赏析
令人心酸的情节。《两本小学课本》描述了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一个不识字的母亲竟用一对银手镯换了两本废书。而这对银手镯是“妈妈起早摸黑喂了两口猪”换来的,是母亲辛劳的“硕果”,而且还是母亲“入土为安”的“宝物”,足见它在母亲心里的分量之重。可是,母亲为了能使儿子成才,还是带着一种重大的责任感和神圣感,颇为神秘地用银镯子“买了两本考大学的书”,足见母亲的用心良苦,拳拳厚爱。然而,面对深受欺骗和愚弄的母亲,“我”又不能道破*而使母亲伤心,只能“强压下泪水和屈辱”。
以小见大的主旨。文章写的无非是两本小学课本,两本无用的书。就是这两本让母亲受骗、令人愤懑的书,却充分体现了母亲对儿子前途的殷切期望,对儿子命运的分外关切。两本小学课本,母亲的拳拳爱心,母亲的阳光雨露,多么纯洁无私、浓烈厚重的爱!由此看来,谁又能说这是两本无用的书呢?它已成为“我”奋发上进的动力,化为“我”决不辜负母亲期望的坚定信念,它时刻敦促“我”苦学不已,终于考上大学。而“我”考上大学的成功使得母亲缥缈的精神寄托有了*的归宿,使两册废书变成了“宝书”。母亲因此赢得了比“口里必须含银(或金)才能入土为安”的更大的安慰。这酸涩的“因”与可喜的“果”似乎有着内在的联系,耐人寻味。
淡中存奇的笔法。本文语言朴实无华,却隽永耐品。全文少有咏叹抒情的语句,其底蕴却憾人心扉。如“人家说,只要用这书,考大学包中”一句话,既表明了母亲的无知又表现了母亲的慈爱;文章末尾的“没有。我永远都不会让她知道”一句话,使文章意蕴横生;“行,妈,行的”这句美丽的谎言,则令读者怦然心动,感思万千。精心锤炼的对话使文章富有简洁隽永之美。文章结构巧妙。倒叙,插叙的运用,为文章省却了许多笔墨,详略得当,很值得揣摩借鉴。
(256652 山东滨州市滨城区张集中学 孟* )电子信箱:bzmxf110@sina.com 家庭电话:0543---3510567
附原文:
两本小学课本
袁国良
一天,我收拾屋子,找出两本布满尘土的小学课本。女友说还不扔了?我抚摩着书半晌没说话。
妈妈是个一字不识的苗家妇女。家乡有种风俗,一个女人在逝去时,口里必须含银(或金)才能入土为安。所以在贫困人家,积攒块小小的银饰便成了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那一年,妈妈起早摸黑喂了两口猪,终于置了一对银手镯。
在临近高考的那段日子,妈妈时常进城给我送些吃的。她知道我复习忙,每次都是匆匆来匆匆去。有一天,妈妈去了不久又回来,拉我到僻静处:“伢,我替你买了两本考大学的书。”“什么?”我心里咯噔一下。常听人说学校外面时常有人用假书、假资料蒙骗那些来自山区一字不识的家长。
“人家说,只要用这书,考大学包中。”
“哪来的钱?”
“镯子换的。”
我抢过书,撕去包装,一阵巨大的绝望顿时袭上心头:两本小学课本竟然就骗走了妈妈的镯子!
“伢,行吧?”
望着满怀期望的母亲,我强压下泪水和屈辱:“行,妈,行的!”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妈妈高兴极了,说是两个镯子花得值。她甚至想找卖给她书的人道谢!
“你妈后来知道*了吗?”女友问。
“没有。我永远都不会让她知道。”
(选自《深圳青年》1998年第8期)
“垂钓”善良和美丽
——《垂钓蝴蝶》赏析
“垂钓蝴蝶”是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题目,其内容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又可视之为一个美丽的童话。文中的小姑娘垂钓的是美丽的蝴蝶,是纯真的童心,是美好的希望。
小姑娘“不忍心看到尖锐的鱼钩刺破鱼儿的嘴”,不忍心看到“淌血的鱼”,这是多么可贵的慈悲善良的心灵。从小姑娘身上,我们看到了童心的纯真可爱,人性的美好亮丽。这也是作者所渴望的:珍爱生命,纯洁心灵,使我们这个世界更加美好。
其实,“垂钓蝴蝶”可看作一个虚构的故事,这个故事驰骋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从而生动地表达了意旨。想象力是写出一篇妙文的重要思维方法,也是极为重要的写作能力之一。
(256652 山东滨州市滨城区张集中学 孟* )电子信箱:
bzmxf110@sina.com 家庭电话:0543---3510567
『附原文』:
垂钓蝴蝶
逸茗
邻居有个7岁的小女孩,总不能跟父母去郊外钓鱼,她说,一看到淌血的鱼就心疼。所以,她宁愿每周六一个人在家,也不跟父母去钓鱼。
又是一个周末,我听见小女孩的哭声,原来她还是不愿去钓鱼,被父母打*了。
当我午睡后下楼活动时,看见小女孩在她家3楼的阳台上,挥动着一把美丽的垂钓鱼竿。
我很好奇地走过去,仰头问她在干什么。
小女孩高兴地告诉我,她钓了一只蝴蝶,而钓饵是一朵美丽的玫瑰花。
其实,她也喜欢垂钓,但不忍心看到尖锐的鱼钩刺破鱼儿的嘴,而选择一朵花做钓饵。当然这只会吸引蝴蝶或小蜜蜂,这已令她十分满足。
我为小女孩的美丽温柔而感动了。仰头看她时,阳光斜斜地照在她的脸上,看上去像小天使般动人。
我想,美丽和善良原来是同一回事。
------- 原文摘自《新青年》
淡抹素描江南图
-----《江南》赏析
散文诗《江南》是一篇美文:美在具有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美在其清丽隽永的妙语佳句。情感美同语言美融合成了本文的特殊格调。《江南》是一篇秀美的江南水乡图,读来令人陶然神往。
以《江南》为题,写起来有一定难度:偌大江南,可写景物风情太多,如何下笔,如何选取角度都是颇费斟酌的。此文恰到好处地选取了“江南水乡”这个独具特色的地域,以舒展而简洁的笔墨对水景、人物淡笔勾画,全文仅285字,所写的仅是江南的一角。但这一角是江南的缩影,是凸现了江南特色的典型化的江南。确有一叶而知秋之妙。
波清水秀是江南的特色。“水景”自然成为《江南》一文描写的文眼。文章开首要言不烦,落笔点睛:“水上,拱着古老的石桥,像一弯清秀的眉毛。”作者用一个“拱”字,一个清新比喻,呈献给读者一个水乡小桥流水的画面,可谓“开门见图”,一言立骨,引人入胜。第二自然段写人、物、情景。不是直接描述,而是描述其水中的影子,如此烘云托月,虚实相映,反笔曲描,别开生面,情趣盎然,激人遐想,诱人神往。第三自然段写狭窄而陡峭的河岸及依岸而建的房屋建筑,这更成为水乡一大景色。“有伸向河面的茶楼,书场,酒肆”,这一描写充满情趣,让人感到分外新奇。接着写临岸而居的“住宅户”:“后门的石梯坎,姐儿妹儿们蹲在石梯坎上,洗菜,濯足,淘米”,由物及人,画龙点睛,让人非常羡慕生活在这清秀恬适环境中的人们。第四、五自然段承接第三段,着力描写江南娇柔水灵的少女,像速写一样,抓住特点,简笔勾勒,着意写她们的“印花头巾”“轻柔的话语”,用了两个生动的比喻,就把妩媚的江南少女形象凸现了出来,呼之欲出,跃然纸上――斯景斯人,地灵人秀。第六,七,八自然段写水乡处处有丰富的水产,“腥也腥得有味儿······”:江南秀美而富饶。
文章最后三个自然段,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热爱之情,若喃喃絮语,如痴如醉。这种真挚的热爱之情沉淀为文章基调隐于字里行间,所以,作者笔下所描绘的一切才那么宛然美丽,富有灵气,文字才那么清丽畅达,珠圆玉润。可谓:因情生文,文字感人。
本文标点的妙用,使文字生色不少。如“石桥下,还有水中的桥,还有,人和伞,狗和栀子花,竹笠,卖蒸糕的担子,都在潋滟的波光中,晃着影儿”句,其逗号的妙用,使文字自然生发简明之美。通篇前七个自然段段末不用句号用分号,营造了一气呵成的文调,结构浑然天成。
《江南》好,意美语清丽。
(256652 山东滨州市滨城区张集中学 孟* )电子信箱: bzmxf110@sina.com 家庭电话:0543---3510567
-----附原文:
江 南
陈 犀
水上,拱着古老的石桥,像一弯清秀的眉毛;
石桥下,还有水中的桥,还有,人和伞,狗和栀子花,竹笠,卖蒸糕的担子,都在潋滟的波光中,晃着影儿;
河的两岸,是窄而陡峭的;岸上有走马转阁的回廊,有伸向河面的茶楼,书场,酒肆;还有住家户,住家户后门的石梯坎,姐儿妹儿们蹲在石梯坎上,洗菜,濯足,淘米;
她们的印花巾,像一朵朵彩色的香草;
她们轻柔的话语,像紫燕归来,在弹奏呢喃的春歌;
在桥上,桥下,篾箩里,是活鲜鲜的鲋鱼,刀鱼,鳜鱼;
竹篮里,是水淋淋的荸荠,莲藕,茨菰,菱角;
小街,虽是用石板铺的,但却像泡在水里,像一条条河道港湾,腥也腥得有味儿······
也许,这就是江南。江南一角的素描。
那苏州评弹,那轻柔俏丽的丝弦之声;
那比西施更美,更为聪慧的少女;也许,这就是江南的形象和性格······
――选自《中学生阅读文粹》
言约意丰 立意新奇
-----《母亲的羽衣》赏析
讴歌母爱,一个古今中外永恒的主题。
席慕蓉《母亲的羽衣》从一个新奇的角度讴歌了神圣而伟大的母爱,脱俗生新,匠心独具。
文章开首一个反问句,说所有的母亲都是由仙女变成的。这个比喻奇特巧妙。作者文思若春蚕吐丝,又若汨汨细流,由此生发不止——“她们终日临水自照,惊讶于自己美丽的羽衣和美丽的肌肤,她们久久凝注着自己的青春,被那份光华弄得痴然如醉。”——“羽衣”是本文的 “戏眼”。那美丽的羽衣是什么?是少女们亮丽的青春,美妙的年华,是她们独有的潇洒,是无羁无绊的幸福自由。
“而有一天,她的羽衣不见了,她换上了人间的粗衣,她已经决定做一个母亲。”身为人母,意味着灿烂美妙的年华将黯然无光,意味着要牺牲自己青春去奉献毕生的爱,需要饱尝生活的艰辛而无怨无悔。所扮演的这个贤妻良母的角色,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身为人母,青春年华化作了绚丽的梦,她们难免时常思恋、重温旧梦,“甚至会惆怅地开启箱子,用忧伤的目光*那柔软的羽衣,她知道,只要羽衣一着身,她就会重新回到云端,可是她把柔软白亮的羽衣拍了又拍,仍然无声无息地关上箱子,藏好钥匙”。这就是一个母亲的取舍,一个母亲的胸怀。默默牺牲自己,换取亲人的幸福快乐,这就是伟大母亲的形象。
《母亲的羽衣》不足400字,就把一个深刻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有“尺幅藏千里,寸水养尺鱼”之妙。这当归功于它新奇的立意。这一点很值得学习。自然,这一立意的生发,当建立的作者对母爱有深刻感受理解的基础上。
该文语言婉转清丽,生动感人,行文自然流畅,一气呵成,结构严谨天成。
(256652 山东滨州市滨城区张集中学 孟* )电子信箱: bzmxf110@sina.com 家庭电话:0543---3510567
---附原文:
母亲的羽衣
席慕蓉
哪一个母亲不是仙女变的?
像故事中的小织女,每一个女孩都曾住在星河之畔,她们织虹纺霓,藏云捉月,她们几曾烦心挂虑?她们是天神最偏怜的小女儿,她们终日临水自照,惊讶于自己美丽的羽衣和美丽的肌肤,她们久久凝注着自己的青春,被那份光华弄得痴然如醉。
而有一天,她的羽衣不见了,她换上了人间的粗布,她已经决定做一个母亲,有人说她的羽衣被锁在箱子里,她再也不能飞翔了,人们还说是她丈夫锁上的,钥匙藏在极秘密的地方。
可是,所有的母亲都明白那仙女根本就知道箱子在哪里,她也知道钥匙的所在,在某个无人的时候,她甚至会惆怅地开启箱子,用忧伤的目光*那柔软的羽衣,她知道,只要羽衣一着身,她就会重新回到云端,可是她把柔软白亮的羽衣拍了又拍,仍然无声无息地关上箱子,藏好钥匙。
是她自己锁住那身昔日的羽衣的。
她不能飞了,因为她已不忍飞去。
-------摘自2001年《青年文学》
稚趣的语言 深沉的反思
-----〈童语〉赏析
是稚趣十足的童语,却别有洞天。把童言作为窥视社会的窗口,以小见大,其表现手法委实妙不可言。
童言无忌,童言可笑。其实,作者笔下的“童言”是经过精心锤炼的。文中童言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了物质的生活的巨大变化和“爸爸”、“妈妈”之角色的神秘变换,引人深思。——富足的物质生活所带来的思想的多元化、精神追求的丰富多彩本无可厚非,可文中“爸爸”“妈妈”所步入的精神误区又不能不令人反思。文中的婚变所导致的儿童的心灵创伤,家庭的破裂乃至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怎能不让人忧心忡忡?这又诱发了我们对社会伦理道德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
本文语言诙谐而富有诗意。如崎崎和岖岖的对话相映成趣。其语义相近,句式相似,这种表达技巧别具形式之美。这些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既表现了主人公所沾染的虚荣之气、攀比之风,又折*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多元化思潮。特别是随着人物对话的发展,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令主人公陷入了尴尬境地,也诱使读者恍然大悟,苦笑不已,几分感叹,几分无奈,几分思考。结尾戛然而止,一波三折,跌宕有力,言近旨远,美不胜收。
真可谓:稚趣俏皮的语言,诙谐婉讽的话题,严肃深沉的思考。
(256652 山东滨州市滨城区张集中学 孟* )电子信箱:bzmxf110@sina.com 家庭电话:0543---3510567
-----附原文:
童 语
宝山
崎崎和岖岖一般大,都天真可爱烂漫得如同稚花嫩叶。他们进了同一所幼儿园分到了同一个班。
在幼儿园,两位小朋友常常在一起争论问题,起先是争论玩具的好坏优劣,后来,他们开始争论路上接送的事。
先是崎崎提出的这一论题:“昨天,我妈妈骑了一辆新自行车来接我。‘达士奇’的。”岖岖不甘示弱:“我爸爸也骑了辆新自行车,1000多块钱呢!”
秋天一过,岖岖又向崎崎发难:“昨天,我爸爸骑了一辆新摩托车来接我,本田的,125。”崎崎不甘示弱:“我妈妈也骑了一辆新摩托车,红色的,20000多块呢!”
一场冬雪过后,崎崎向岖岖叫板:“昨天,我妈妈开着汽车来接我,奔驰的。汽车跑得可快了,还能放暖气。”岖岖回敬道:“我爸爸也开着一辆汽车,林肯的,还是美国造的。我爸爸说,这是他的宝贝,很美国很美国的。”岖岖骄傲得如同一只刚刚斗胜的小公鸡。
第二年初春的一天,岖岖神神秘秘地对崎崎说:“昨天,我爸爸带着一位年轻漂亮的阿姨来接我,他们好高兴哟。”
不久之后,崎崎神神秘秘地对岖岖说:“昨天,我妈妈和她的老板来接我,带我到大酒店吃饭,好神气哟!”
春花已经绽放好久了,崎崎和岖岖好象失去了往日的活泼。那天,快放学的时候,崎崎泪眼汪汪地说:“岖岖,妈妈不要我了,妈妈和她的老板走了。”岖岖也耷拉着脑袋,低低地说:“崎崎,爸爸也不要我了,他和那位年轻的阿姨到南方去了。”
-----摘自2002年8期《微型小说选刊》
灯·心灵
——《深夜,那盏灯》赏析
一盏灯,一颗美好的心灵:灯,是《深夜,那盏灯》的“文眼”。灯是一个美丽的“谎言”,灯的故事是姐姐为“我”苦心设置的一个谜语。姐姐为抢救落水儿童的不幸牺牲,使姐姐的形象升华为“我”心灵的灯,成为“我”坎坷人生路上的灯塔,也成为读者心灵不灭的灯。闪闪的灯,是姐姐美好心灵的化身,是姐姐美好心灵的象征。本文以《深夜,那盏灯》作题目,画龙点睛地揭示了主旨。
一个人物,一个高尚的灵魂:记叙文作为记人叙事的文章,关键是把人写活。“我”在本文中虽贯穿始终,却只是一个线索人物。本文的中心人物是姐姐。本文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没有像一般记叙文那样去一味正面描述姐姐的故事,去赞美姐姐高尚的灵魂,而是别具匠心地选取了一个角度,以“我”与灯的故事从侧面烘托姐姐,直至结尾,姐姐,一个高大无比的人民教师形象,赫然凸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新奇而深刻的印象。文章所表现出的姐姐的高尚灵魂给人以无限遐想,撼人心魄。本文表现人物的手法,可谓新颖、独特,值得学习。
一个谜语,一阵吹起心底波澜的清风: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共12个自然段,前7个自然段的情节并不曲折,只是娓娓道来,舒展从容。后5个自然段方用很少的文字揭开谜底,可谓柳暗花明,如风行水上,波澜起伏,一波三折,令读者兴致骤起,感慨万千,得到了一种心理的极大满足。在这里,姐姐对“我”的良苦用心,姐姐对“我”的深沉的爱,姐姐为救人而牺牲的高尚品德,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256652 山东滨州市滨城区张集中学 孟* )电子信箱: bzmxf110@sina.com 家庭电话:0543---3510567
——附原文
深夜 那盏灯
付东流
那一年的春天,我被一场飞来的车祸轧断了腿,造成粉碎性骨折。医生说,治愈的希望很渺茫。除了整天瞪着天花板挨着以泪洗面的日子,还能做什么呢?
在小学教音乐课的姐姐给我抱来了高中课本,默默地放在我的枕边。我怒气冲冲,一古脑儿地将它们撒了一地。姐姐弯下腰,一本一本拾起来,大滴大滴的泪水从她眼睛里涌出来,我忍不住失声痛哭。
一天夜里,姐姐突然推门进来,把我扶起来,指着对面那栋黑黪黪的楼房,激动地说:“弟弟,瞧见那扇窗子了吗?三楼,从左边数第二个窗户。”她告诉我里面住着一个全身瘫痪的姑娘,和她的盲人母亲相依为命。姑娘白天为一家工厂糊鞋盒,晚上拼命地读书和写作。才17岁,已发表了十几万字的作品……看着那扇窗子的灯光,我脸红了。
“弟弟,拿出勇气来呀!”
打那时起,那扇窗口的灯光时时陪伴着我。只要能看到那束柔和的灯光,我就不由自主地拿起枕边的课本。
在一个大雨滂沱的下午,姐姐为了救一名落水儿童,不幸牺牲了!噩耗传来,全家人悲痛欲绝。
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泪流满面。突然,一束灯光柔和地射到我脸上,我心里倏地起了个念头:我想见见那姑娘,把姐姐的故事讲给她听,还要……感谢她夜晚的灯光,伴我度过了这个难熬的季节。我拄着双拐,跌跌撞撞爬上那幢楼,轻轻叩响了门。
没有回音,我使劲敲了敲它,对面的房门打开了,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上下打量着我说:“小伙子,别敲了,那是间空房。”
我呆住了。
“……从前我儿子住在这儿,后来他调走了,这间房一直空着。两个月前,一个长辫儿的姑娘赁下了,可说也奇怪,并不在这儿住,只是吩咐我晚上把电灯拉亮,第二天早上再把电灯关掉……”
我突然扔了双拐,跌倒在那扇门前,失声痛哭起来。耳畔似乎又响起姐姐那叮咛的声音:
“弟弟,拿出勇气来呀……”
——摘自1999年6期《读者》
工笔细描奇瀑图
——《白水漈》赏析
《白水漈》是朱自清散文《温州的踪迹》中的一则。作者笔下的白水漈奇特幻妙,令人神往。作者仅用了230余字就将大自然的杰作白水漈描述得如此真切感人,这与作者敏锐的观察、深切的感悟是分不开的,也归功于作者对写作素材的精心选择。作者匠心独运,只抓住白水漈的鲜明特色来写,挥毫泼墨,娓娓道来。
文章开头要言不烦,一个句子引起下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开宗明义,抓住白水漈的鲜明特色来写:“这也是个瀑布;但是太薄了,又太细了。”这句话告诉读者,白水漈虽是个瀑布,却是个又薄又细的瀑布。下文就抓住白水漈瀑布不同于其他瀑布的“薄”和“细”的特点加以描述:“闪着些许的白光”,“只剩下一片飞烟”。究其原因,“全由于岩石中间突然空了一段;水到那里,无可凭依,凌虚飞下,便扯得又薄又细了”。其中的“凌虚飞下”一语,描述恰切、空灵,妙不可言。作者接着又抓住那奇特的岩石空处加以描述。瀑布流经岩石空当,无凭依,“白光嬗为飞烟,已是影子,有时却连影子也不见”,作者将缥缈的水影描绘得形象*真,宛然眼前。一个“嬗”字,有炼字之妙。作者对感兴趣的“飞烟”、“影子”没有就此止笔,而是工笔细描微风作怪于“影子”时那动人的情景:“有时微风过来,用纤手挽着那影子,它便袅袅的成了一个软弧;但她的手才松,它又像橡皮带儿似的,立刻伏伏帖帖的缩回来了。”多么生动的拟人,多么新奇的比喻,多么贴切的字眼——“用纤手挽着那影子,它便袅袅的成了一个软弧”,“像橡皮带儿似的”,“伏伏帖帖的缩回来了” ——全是精心锤炼的口语,鲜活、清新、自然、畅达。我们不能不陶醉于这文字的细腻美。我们也情不自禁地跟作者一样,心驰神往,被白水漈*,对白水漈依恋了。好一个会变魔术的白水漈啊!白水漈,作者笔下的一个精灵。
作者说几个朋友伴他游了白水漈,其实我们也随着朱自清的笔墨观赏了白水漈。同时也受到了一点写作的启示:在练习写作时,要认真观察事物,抓住其特点,用鲜活的文字去描述。
(256652 山东滨州市滨城区张集中学 孟* )电子信箱:
bzmxf110@sina.com 家庭电话:0543---3510567
----附原文:
白水漈
朱自请
几个朋友伴我游白水漈。
这也是瀑布;但是太薄了,又太细了。有时闪着些许的白光;等你定睛看去,却又没有——只剩下一片飞烟而已。从前有所谓的“雾縠”,大概就是这样了。所以如此,全由于岩石中间突然空了一段;水到那里,无可凭依,凌空飞下,便扯得又薄又细了。当那空处,最是奇迹。白光嬗为飞烟,已是影子,有时却连影子也不见了。有时微风过来,用纤手挽着那影子,它便袅袅的成了一个软弧;但她的手才松,它又像橡皮带儿似的,立刻伏伏帖帖的缩回来了。我所以猜疑,或者另有双不可知的巧手,要将这些影子织成一个幻网。——微风想夺了她的,她怎么肯呢?
幻网里也许织着*;我的依恋便是个老大的证据。
----选自散文集《荷塘月色》
工笔淡抹寒水图
――《寒水》赏析
《寒水》是一篇玲珑清秀的佳作,是一幅工笔淡描的水墨图,语丽境美,耐人寻味。
意境的幽雅美。作者用稳静而韵味十足的笔墨给我们聚焦了三个镜头——细细清流图,农人捕鱼图,喜鹊饮水图。这透着神韵的风物画,意境幽雅,淡远,美妙,令人神往。如果说,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展示的是一种凄清旷达的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展示的是一种恬静孤独的美,而《寒水》则展示了幽雅和谐、生机盎然的生态美。这是作者恬然自得的心境
参考资料:http://www.teachercn.com/zxyw/Html/ZWSB/13983b8k3u5bI1115121024.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4 00:06
孟*,山东滨州市中学一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中国中小学课堂作文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写作学会、中语会课堂教学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写作年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思维研究会会员,滨州市作协会员。自1989年开始发表作品,已在全国百余种报刊发表教育教学文章和文学作品3000余篇,指导发表学生作文200余篇。时有文章被转载。现为50余种报刊的特约撰稿人和特约编辑。文章入选过19种书籍。39次荣获市、省、全国级荣誉称号和奖励。教书育人事迹被《作文报》和《校园文艺》刊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4 00:07
是不是孟德斯鸠?法国人,现代*理论奠基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