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22:48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30 01:41
清代宫廷的贡品不管是数量还是品种,都创下了历朝历代之最,用的、穿的、玩的无所不包。当然,最突出的还是在吃的方面,全国各地上好的土特产云集京师供应皇家享用。而其中最劳师动众的,莫过于长江的鲥鱼进贡了。
张爱玲在《红楼梦魇》中说她一生有三大恨死: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看来,张爱玲对鲥鱼也是情有独钟。鲥鱼一直被认为是长江水系的至高美味,论其进贡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按照制度,明代一年中有5次常规的太庙祭祀,即春夏秋冬四享和“除日祭祀”。这五祭中,“夏享”就必须要有鲥鱼供奉列祖列宗。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时,因毗邻长江,每年四、五月期间,都能吃到长江出产的鲥鱼,而且据说朱元璋以及后来的朱棣都十分喜爱鲥鱼,所以在太庙祭祀时鲥鱼便成了必备贡品。不过,鲥鱼生来金贵,出水即死,在当时的条件下,保存和运输都是极难做到的。只不过南京地理位置的缘故,朱元璋和朱棣想吃鲥鱼倒也不难。
朱棣迁都北京后,换了住处但依然对鲥鱼的兴趣不减,鲥鱼也因此成了紫禁城御膳菜单中的一道时令菜肴。其后的大明皇帝虽然没有在安邦治国上遗传太祖、成祖的基因,却在爱好鲥鱼上继承了家风。每年的夏天,长江出产的鲥鱼就得沿着大运河,千里迢迢来到京城。
天启年间宦官刘若愚曾记录:“七月食鲥鱼,为盛会,赏荷花,斗促织。”可见,尽管隔着两千多里路,明代宫廷依然没有放弃鲥鱼。但为了鲥鱼这道美味,朝廷也付出了不少的代价。鲥鱼的捕捞与运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南京特别成立了一个“鲥鱼厂”,专门负责鲥鱼的捕捞,运输。《明英宗实录》中记载:“四月进鲥鱼,须用冰辟热,然鲥鱼厂临江,而取冰于内府不便,请置冰窖于厂后。从之。”
运送鲥鱼的船只也是特别打造,分为上下两层全部要用冰块覆盖。据记载,南京每年进贡物品的鲜船有162艘,冰船46艘,其中光是运送鲥鱼的就有14艘。鲥鱼的进贡不但劳民伤财,还给京杭大运河造成了“交通拥堵”,时人对其多有指责。
对于明宫来说,第一个享用鲥鱼的人必是朱元璋,规定每年的五月十五日先于南京明孝陵祭祀朱元璋与马皇后,其后才能运抵北京,还要赶在七月一日前送达,为了就是祭祀太庙。祭祀之后,活着的皇帝、后妃和大臣才能享用鲥鱼,并由皇帝合理分配。
鲥鱼是贡品,又耗费极大,一般大臣绝无可能享用。对于那些获赐的近臣来说,得到一尾鲥鱼那可是天大的恩宠,就好像升了官一样。万历前期,张居正为内阁首辅,每一年鲥鱼到京后,他也只能获得几尾而已,而内阁中其他大臣有个一两尾就已经不错了。
清入关后沿袭明代的制度,其中也包括纳贡,虽然清初的皇帝提倡与民休息恢复生产,但对鲥鱼也保持了很高的热情。康熙时期,有人用诗文的形式记载了鲥鱼通过陆运的情景:
“江南四月桃花水,鲥鱼腥风满江起。朱书檄下如火催,郡县纷纷捉鱼子。大网小网满载船,官吏未饱民受鞭……三千里路不三日,知毙几人马几匹?马伤人死何足论,只求好鱼呈至尊。”
为了能吃到鲥鱼,如此大费周章,惹得民怨沸腾实在是不划算。康熙二十二年,山东按察使张能鳞就壮着胆子上了一个奏折请求朝廷免贡鲥鱼,康熙阅后也认为有道理,下令取消了鲥鱼进贡。此后,清代的皇帝在北京就吃不到鲥鱼了,不过人家乾隆也有办法,爷爷不是规定不给进贡吗,那索性到江南去吃,只不过乾隆这一出去,花费的就更多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30 01:41
鲥鱼 生来金贵,出水即死,在当时的条件下,保存和运输都是极难做到的。天启年间宦官刘若愚曾记录:“七月食鲥鱼,为盛会,赏荷花,斗促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