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8:5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7 23:35
1904年至1905年,中、日之间发生了“甲午战争”。中国方面参战的湘淮军和各省防练军大部分溃散,号称“北洋精华”的海军,也全军覆灭。清王朝的**和清军战斗力的脆弱,在战争中暴露无遗。甲午战争后,晚清*接受这次战争惨败的教训,下决心全面仿照西方列强编练新军,加强训练,从而向全盘西化的方向改革军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移植西欧式*制,即按照西方军官*的三等九级制,取代旧的官阶制度。1905年12月经清*批准,清朝陆军军官开始按新的官制评定等级,从而形成了我国最早的*等级。当时新军军官*各级名称如下:
上等第一级,大将军,将军、正都统,
上等第二级,副都统,
上等第*,协都统;
中等第一级,正参领,
中等第二级,副参领,
中等第*,协参领;
次等第一级,正军校,
次等第二级,副军校,
次等第*,协军校。
从这个*等级表中可以看出,清朝新军军官*实行三等九级制,即上、中、次三等;上等官称都统(在正都统之上设的“大将军”、“将军”两衔,与正都统同为上等第一级),中等官称参领,次等官称军校;每等均分正、副、协*。以后,又设置了军士和兵的*,即:
军士:上土、中士、下士;
兵:正兵、一等兵、二等兵。
此外,在军官和军士之间设“额外军官”衔一级。至此,清军中形成一个上自大将军,下至二等兵的完整*体系,中国第一个*制度诞生了。
不难看出,如按现在的*称谓,“都统”对应将官,“参领”对应校官,“军校”对应尉官;“正”、“副”、“协”分别对应上、中、少各级。从“正都统”至“协军校”这九级,分别对应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大将军”、“将军”和“正都统”同为一级,是荣誉*,相当于有些国家的元帅。“额外军官”就是准尉。士兵*称谓与现在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