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9: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6 16:40
马君武曾被誉为“一代宗师”,他是民主**活动家、教育家、爱国诗人,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享有“北蔡南马”之美名。他嫉恶如仇的高尚品格,和满腔的爱国情怀,在后世广为传诵。
这样一位被人尊敬、受人敬仰的大儒,曾经出任过广西*,但仅仅在10个月之后就宣称:“以后,我再也不从事*生活了。”
(马君武剧照)
这是怎么回事呢?马君武究竟在广西遇到了什么?
马君武,广西恭城人,出生官宦世家。其曾祖马丽文是道光年间进士,曾任福建道监察御史。其父亲马衡臣是当地县衙的一名小吏。但在马君武9岁时,父亲不幸染病去世,全家六口的生活重担,一下子压到了母亲身上。坚强的母亲并未放弃,靠着替人缝补衣服、插爆竹引线勉强度日。
就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小时候的马君武从未放弃学业,在祖母和母亲的细心教导下,少年时期的马君武便读完了《史记》《汉书》《三国志》《宋史》《明史》等书,从此打下了深厚的旧学功底。
其后,马君武又先后就读于广西体用学堂、广州工崇书院、上海震旦学院等高校,专门进修英语、数学、法学等科,文化学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1901年,马君武考取了日本官费留学生,先后任职于梁启超的《新民丛报》社等。也就在此期间,马君武经日本人宫崎民藏介绍,认识了孙文。两人互相仰慕,过从甚密。马君武对孙文的*思想和主张,有了一个全面了解和深入认识,从此一心一意追随孙文从事*活动,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1905年,孙文组建“中国同盟会”,马君武负责起草同盟会章程,并在东京举行的同盟会成立大会上,被推选为秘书长,同时出任《民报》主编之一。
由于清*和日本当局对留学生在日反清活动的*,马君武不得不回到国内,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公学,以教学为掩护,继续进行*活动。随着清*对*进步人士的*,马君武于1907年再次远渡重洋,前往德国留学。
在德国,马君武就读于柏林工业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留德学生取得博士学位的第一人。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马君武辗转回到国内,参加了《临时*组织法大纲》的起草工作,同时担任临时*实业次长代理部务,参与起草《临时约法》。1913年,“二次*”失败后,马君武再次前往德国留学,就读于柏林农科大学。
上任之初,马君武雄心勃勃,励精图治,先后提出了整顿金融,发展实业,兴办教育,修建公路,建立新军等宏伟计划。但由于广西政局完全掌握在驻桂军阀陈炯明的手里。他纵容手下无恶不作,霸占民房,抢劫财物,殴打群众,气焰极为嚣张跋扈。整个广西陷入军阀横行的局面,兵匪一家,盗贼蜂起,百姓民不聊生,深受其害。
当地百姓及乡绅数次请求马君武予以惩治,但马君武苦于手中无兵,束手无策。
更为严重的是,在桂的军阀凭借各自的实力,纷纷擅自委任各级地方*,造成了军阀割据,财政混乱,拒不执行省属命令的局面。即便马君武委派了新任地方官到任,军阀们也不予承认,拒绝交出权力。
马君武内心明白,这些困境,源于自己没有坚强的军队作后盾。于是,他想方设法招募新兵,或者收编一些军阀土匪的散兵游勇,组建属于自己的新军。
但由于财力有限,没法招募到足够的兵员,也无法为新兵们提供*械武器。因此,最终只组建了编制严重不足的一个卫队营。
(陈炯明旧照)
面对政令不通的窘境,马君武一筹莫展。1922年5月初,内外交困的马君武终于还是熬不下去了,向广州**请求辞去广西*之职。
5月22日,马君武收拾行囊,带领家人,在一队卫兵的护卫下,离开南宁,准备乘船来到梧州,在此设立*公署。
当船行至贵县附近时,马君武遭到李宗仁属下营长俞作柏的拦截。他要求马君武将*公署设在贵县,被马君武拒绝。随后,俞作柏觊觎马君武船上的大量军械和财物,袭击并洗劫了船只。
在这次冲突中,马君武不但失去了挚友石楚,失去了钟爱的女子彭文蟾,也失去了多年来用心血凝成的书稿。他本人幸得爱妾彭文蟾的拼死掩护,才侥幸逃脱。
来到梧州后,马君武随即设立了*公署,委派杨愿公代行*职务,自己则径直取道广州,向孙文辞职,随后返回上海。
回到上海后,马君武对好友陆费逵说:“这次广西之行的各种危险和损失我都不在意,唯独数千册心爱的书籍和许多未刊的诗文译稿完全丢了,实在令我痛心。以后,我再也不会从事*生活了。”
此后的马君武,一直投身教育事业,为国家培育了不少人才,成为了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蔡元培齐名,赢得了“北蔡南马”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