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才算是真的读帖?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7:27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2:44
何谓读帖?怎样读帖
读帖,是学书的一个重要方法。所说读,并非出声去读,而是“观”之意。即在临帖之余,或临帖之前,详观和揣摩帖中字的点画、用笔、结体和神韵等,将它们观之入眼,铭记于心,然后去临习。宋代黄庭坚云:“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宋代姜夔在.《续书谱》中引用唐太宗的话:“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于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理,然后可以临摹。”这里所说“观”、“谛观”,即是读帖的意思。
要将古人法帖学到手,要靠临摹,而比临摹更重要的一个环节则是读帖。因为读帖锻炼人的眼力心力。只有使帖字入于眼,记于心,方能临时出于手,显于纸。如果眼观不准,心记不住,手是难以表现出来的。不少学书者的经验证明:临不好帖的主要症结不在手上,而在眼上。有些人不读帖,拿起帖即临,有些人读帖不认真,一看而过。眼未看清帖字的精微,手必然临不好其形神。初学者对此应特别予以重
视。
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强调:“察之者尚精”。读帖务求精细周到。首先,要仔细揣摩帖字的用笔方法,对点、横、竖、钩、撇、捺等逐一进行分析,看它用的是藏锋还是露锋,是圆笔还是方笔,是折笔还是转笔,是明折还是暗折,等等。然后,研究字的形体结构特征,如笔画的粗细、长短、大小、高低、斜正、收放、争让以及结体松紧、取势纵横,还要分析帖字的布局和神情、意态等。对这些都了解和掌握了,临帖就比较有把握了。当然,对初学者来说,读帖并不是一“读”就懂,“读”后也不一定立即奏效。它有一个养成习惯和逐步提高的过程,而且应将读帖与临帖紧密结合起来,读后临,临后读,两者配合,逐步深化,正如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所说:“拟进一分,则察亦进一分,先能察而后能拟,拟既精而察益精。”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2:44
1.心静~~~
2.投入~~~~
3.思考~~~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2:45
读帖的意义
与临帖一样,读帖也是学习书法艺术的一种基本方法。那么,读帖的意义何在呢?在我们看来,这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就是这几个方面的意义,使它在人们的学书过程中占有了一个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一是通过读帖而较为深入与全面地来分析、研究、体会与掌握所读碑帖的法度规矩与神采气韵特征。这“所读碑帖”可以是“当时”正在临习的,也可以是“当时”并不在临习的。如果是“当时”正在临习的碑帖,便可以参照读帖中的理解与体会,来反省与检讨一下对该碑帖的临习把握是否准确与到位。倘若是随便读读其他碑帖(“当时”未在临习的),那就可以“专注”于该碑帖的法度规矩与神采气韵特征的体会与把握了。一般而言,在临习活动中由于“一边看一边写”,对所临碑帖的具体特征不可能作较为深入而全面的思考与分析。而读帖恰恰可以弥补临帖活动的这种“美中不足”。由此可见,读帖乃是深入而全面地了解与掌握某一碑帖的一种好的方法。
二是通过读帖来对比与研究所读之碑帖与其他碑帖的异同。这“其他碑帖”,自然只能是读帖者此前读过的或临习过的。因为读帖只是一种“思想活动”,读帖者可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所以他就可以轻而易举、随心所欲地,将当下的所读之帖与此前所熟悉的各种碑帖进行对比与分析;并由此而拓展与深化对所读之帖的具体美学特征的了解与把握。这也是通过读帖方可以对所读之帖获得更为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与把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是通过读帖来探索书法艺术的总体规律。这“总体规律”决定着使书法艺术成其为书法艺术的各种具体的美学性质与艺术特色。而这“总体规律”又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碑帖作品而体现出来的。因而要想认识与把握这“总体规律”,那惟一的途径就是通过对各种具体的碑帖作品的分析、对比、思考与研究。而读帖,便是进行这种“分析、对比、思考与研究”的最好方法。如上所及,读帖是可以将各种碑帖“放到一起”(实即集中到自己的表象世界中)来进行分析、对比、思考与研究的。
四是通过读帖来探索、研究并解决书家自己的风格建树问题。众所周知,学书的根本目的在成家。就连上述对书法“总体规律”的探索与把握,也是为成家这一最终目的服务的。而成家的具体表现,就是书家自己的艺术风格的确立与成熟。而要想确立自己的艺术风格,就必须参照他人(主要是历代名家)的成家规律,且这种被参照的对象是多多益善的。只有这样,才能寻找出真正客观、真实的成家规律来,并依据这种普遍规律而确定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具体方式。这是只有读帖才能胜任的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在这种意义上甚至可以相对地说,真正的成家是靠读帖“读”出来的,而不是靠临帖“临”出来的。那种“多读不必多临”的学书观的正确性,正在这里。
五是通过读帖而对所读之帖进行“意临”。但这里所谓“意临”,是在意念中临写之意。也就是说,在读帖的时候,你可以在意念之中对所读之帖进行局部的乃至总体的“临写”。这种“临写”可以配合着一定的手势动作,也可以完全是意念性质的。因为主要是意念活动,所以它对于深入而全面地认识与把握有关碑帖的法度规矩等无疑是大有裨益、不可替代的。
综上可见,读帖所指向与解决的,是学书过程中的思想认识问题。而思想认识是人的艺术实践的“指挥官”与“司令部”;认识到什么程度,方能实践到什么程度;认识上不去,实践是不可能上去的。这就是前人在论书时所一再强调的,心到方能手到,绝没有心不到而竟能手到之理。但同时应该看到的是,同属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对于处于不同水平层次的学书者而言,那能解决的具体内容却是并不相同的。这里虽然不存在十分绝对的界限,却也可以进行一些大致的区别对待。这里简要地从三个层次着眼,来谈一下上述问题。
第一个层次,是就那些学书伊始者而言。学书伊始,对书法艺术尚缺乏基本的了解与认识。因而这时的读帖,主要就是要了解所读之帖的那些最基本的方法、技巧与特征。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最好是读一本弄懂一本;即把一部碑帖基本上(当然不能要求过高)弄懂之后,再去读另一本。二是要结合自己所临的碑帖来读;即临写什么碑帖时,就首先来读什么碑帖,并要结合着在临写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来读。当然,随着水平的不断提高,读帖的范围也当逐渐扩大,读帖的方式也当日趋灵活,这是自己也可以体会得到的。
第二个层次,是就那些有一定功力者而言。这些人所亟需的,是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问题。须知,有了一定的功力,对初学阶段已经是“很了不起”的进步,但对成家的最终目标则仍“十分遥远”。所以这时的读帖,就主要是要“瞄准”将来成家的最终目标,而丰富与兴化对于书法艺术的美学规律的探求与把握。真正把握了这些美学规律,才谈得上建树自己的艺术风格;否则,那自我风格的建树,就只能停留在理想之中了。
第三个层次,是就那些已经成家的学书者而言。已经是书家了,却仍要不断地学习,因而也仍是学书者。而读帖就是他们继续学习的一种基本途径。但书家之读帖,则主要是为一己艺术风格的发展与成
熟服务的了。在这一过程中,他当然仍要探索与思考诸如书法艺术的美学规律这类一般性的问题。但这种探索与思考的主要目的,却不是为了一般性地认识与把握这些规律本身,而是要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自己的风格建树问题的。学书以成家为本,既已成家,那当然就要在这个“本”上下功夫了。
这三个层次是由低到高、前后贯通、循序渐进的。因而较低层次中的有关内容,是理所当然地存在于较高的层次之中的。譬如,对方法、技巧的关注与思考,是初学书者读帖的主要任务。但即便成了书家,在读帖过程中也仍然会时常地关注与思考方法、技巧方面的问题。如此等等,这些即不详及。
参考资料:http://www.9610.com/mdb/temp/72/printpage.asp?BoardID=17&ID=246